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论文_蒙兴茂

蒙兴茂

(四川省绵阳安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四川 绵阳 622650)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84例患者经病理诊断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2例,诊断符合率为73.8%;内镜检查显示,不同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为黏膜粗糙、变薄以及白相为主的患者,其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最高。结论:内镜下黏膜粗糙、变薄以及白相为主者病理检查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可联合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进一步提高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105-0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胃粘膜损伤萎缩,若炎症长期未得以治愈,大大增加患者罹患胃癌的几率[1]。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及时诊断及治疗,对于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避免癌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内镜检查逐渐在消化内科临床检查中广泛应用,其结合病理诊断,显著提高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以期明确内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于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4例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有饱胀感、反酸嗳气等临床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2)行内镜检查,参照2006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3]中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确诊;(3)排除患有其他胃部疾病、肿瘤者。纳入研究的84例患者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45~83岁,平均年龄(58.6±9.7)岁;临床症状持续时间5d~19个月。

1.2 研究方法

1.2.1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选用Olympus GIF-XQ-260电子胃镜进行。检查前8h,嘱患者禁食禁水,必要时可对受试者行局部麻醉,减少喉部不适,便于检查实施;经喉置入胃镜,直视检查患者胃部并摄片。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观察并记录各患者镜检结果,如黏膜粗糙呈结节状或颗粒状,黏膜变薄,血管透明可见、黏膜以白相为主等。

1.2.2 病理检查

参照内镜检查结果,于出现黏膜粗糙、变薄及呈现白相处,取样并行病理检查,方法如下:将样本置于10% 福尔马林溶液内固定,石蜡包埋,制作切片,后行HE染色,并选取两位具有多年阅片经验的病理医师进行诊断。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计算诊断符合率;同时,分析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的诊断符合率

84例患者经病理诊断证实,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2例,诊断符合率为73.8%。此外,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伴发肠上皮化生者12例,伴发异型增生者35例。

2.2 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

内镜检查显示,黏膜粗糙、黏膜变薄以及白相为主是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黏膜粗糙为主要表现者9例,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占66.7%;黏膜变薄+白相为主为主要表现者40例,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27例,占67.5%;黏膜粗糙+黏膜变薄+白相为主为主要表现者35例,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33例,占94.3%。不同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03,P=0.012),其中,临床表现为黏膜粗糙、变薄以及白相为主的患者,其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最高。

3.讨论

尽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但对于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多项研究显示,年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膳食结构以及遗传因素等均在其发生中发挥作用[4]。此外,10%~15%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发展成为胃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因此,加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及时施治,对于预防癌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检查检查已在消化内科中广泛应用,但有大量报道称,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84例患者经病理诊断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2例,诊断符合率仅为73.8%。究其原因主要有:病理检查过程中,切片及染色操作不规范;取样部位不理想,或切片并未显示病变部位;病理医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不足,缺乏诊断经验;此外,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如年龄、胃内充气等等也会在内镜检查时导致误诊。

通过对不同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研究发现,同时出现胃黏膜粗糙、黏膜变薄、白相为主时,其病理诊断最可能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孙芳红[6]等研究一致。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可联合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从而进一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有利于及时施治,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减少癌变几率。

【参考文献】

[1]胡静,刘润,张莉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性分析[J].河北医药,2014,(14):2144-2146.

[2] 陈宏.内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208-209.

[3]蒋予,付娅,吴建维等.醋酸增强内镜技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6):313-316.

[4]王健生,李长锋,张宝刚等.1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8):1373-1374.

[5]张宏伟,韩书香,马立东等.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检查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1):76.

[6]孙芳红,曲爱华.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0):255-256.

论文作者:蒙兴茂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0

标签:;  ;  ;  ;  ;  ;  ;  ;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论文_蒙兴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