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给予早期颅骨修补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论文_彭涌

龙山县人民医院 湖南龙山 4168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颅骨修补手术在脑外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选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外伤患者97例,作为研究主体。随机分成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9)。所有患者均予以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对照组于手术结束后的6个月行颅骨修补术,观察组则于手术结束后2个月行颅骨修补术。对间隔不同时间实施颅骨修补术的两组患者的治疗价值进行评价分析和比对。结果:观察组在恢复良好率、ADL评分、Fug-Meyer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指标上,与对照组展开比对,改善效果均显著(P<0.05)。结论:脑外伤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早期实施颅骨修补手术,对于改善患者ADL、Fug-Meyer评分,促进其恢复良好率的提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意义非凡,因此,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脑外伤;临床价值;颅骨修补术

脑外伤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见的脑损伤中的一种,若不能及时对患者展开救治,就会因颅内发生血肿而导致双侧颅内压严重失衡,同时,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挫裂伤,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1]。现阶段,针对其进行治疗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即为颅骨修补术。但是,近年来,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在实验研究中指出,不同手术时机对于患者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鉴于此,本文特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外伤患者97例,作为研究主体,就不同时间实施颅骨修补术的价值展开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选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外伤患者97例,作为研究主体。随机分成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9)。对照组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区间32-54岁,平均年龄(43.69±1.31)岁,其中高空坠物伤7例、车祸损伤13例、坠落伤9例、重物击打伤10例、其它10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区间31-55岁,平均年龄(43.71±1.29)岁,其中高空坠物伤8例、车祸损伤12例、坠落伤10例、重物击打伤10例、其它8例。在基本资料的比对上,两组均借助SPSS软件完成,差异无明显性(P>0.05),实验可行。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对照组于手术结束后的6个月行颅骨修补术,观察组则于手术结束后2个月行颅骨修补术[2]。

脑室腹腔分流术:取患者卧位,待全麻起效后,将穿刺点确定在脑室三角区,行脑室穿刺治疗。控制放置管深度介于7-9cm,经由腹腔端置入腹腔,留置管长度控制在20=30cm之间,于患者枕部放置分流泵,达到引流脑脊液的目的。待患者颅内压下降,脑组织回缩与骨窗缘相平,结束手术[3]。颅骨修补术:择选进口钛合金网颅骨作为修补材料,经过电脑塑型处理,减压缝合[4]。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术后恢复良好率、ADL评分、Fug-Meyer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指标进行评价分析和比对。

1.4评价标准

ADL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定:将患者的生活能力分为穿衣、进食、行走、如厕、上下楼梯等基本的五项,总分为100分,并依据患者的评分,将生活能力划分为重度依赖(<40分),中度依赖(41—60分),轻度依赖(61—99分)、以及无需依赖(100分)。

采用Fug-Meyer评分法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越好。

恢复良好率:以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进行。恢复良好(5分):患者可正常工作和学习,CT检验结果无阳性;轻度残疾(4分):患者虽存在某种精神或神经上的障碍,但CT检查结果正常,患者可生活自理;中度残疾(3分):患者意识清楚、CT检查结果基本正常,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重度残疾(2分)CT检查结果不正常,患者意识不清楚,生活不能自理;植物生存(1分):患者植物生存,或处于长时期昏迷状态,相比治疗前,患者病情未出现明显好转,严重者甚至发生恶化;死亡(0分)[5]。

1.5统计学处理

在SPSS20.0统计学软件的辅助下完成组间数据对比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表述方式分别为“构成比”、“均数±标准差”,检验方法分别为卡方和T,且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的条件。

2结果

2.1恢复良好率

观察组在恢复良好率指标上,与对照组展开比对,改善效果均显著(P<0.05),详细数据资料如表1记载所示。

表1 两组恢复良好率比对

2.2ADL评分和Fug-Meyer评分

观察组在ADL评分、Fug-Meyer评分指标上,与对照组展开比对,改善效果均显著(P<0.05),详细数据资料如表2记载所示。

表2 两组ADL评分和Fug-Meyer评分比对

注:*示:相比较治疗前,P<0.05;#示:相比较对照组,P<0.05。

2.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中感染1例,分流管阻塞3例,分流管拔出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41%(5/48);对照组中感染5例,分流管阻塞8例,分流管拔出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16/49),观察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指标上,与对照组展开比对,改善效果均显著(X2=11.014,P=0.001)。

3讨论

将脑室腹腔分流与早期颅骨修补术联合,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可有效的促进手术协同效应的增加,降低因手术所致的并发症的出现和发生。针对脑外伤手术患者,之所以先行脑室腹腔分流,其目的在于使患者外伤膨出脑组织,便于后期的治疗和修复。这对于患者原有形态、颅内压以及生理功能的恢复而言,价值显著。同时也可以尽可能的将患者颅骨缺损暴露的时间控制在最短。除此之外,采用该方法进行治疗,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患者麻药使用量、避免因手术所致的后遗症的出现,增加治疗的安全性。近年来,部分学者在实验研究中指出,将早期颅骨修补术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所取得的效果更为显著。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在对患者的皮瓣实施分离环节,操作人员应该将止血水囊于患者皮瓣下注射,这将会降低皮瓣分离的难度系数。在手术操作结束后,对于留置的引流管和头皮可予以加压包扎处理,这将会降低患者因手术所致的并发症的发生[6]。

在笔者的此次试验探究中,系统化、科学化的分析实验研究所得数据结果后可知,观察组在恢复良好率、ADL评分、Fug-Meyer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指标上,与对照组展开比对,改善效果均显著(P<0.05)。由此实验研究结果不难看出,脑外伤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早期实施颅骨修补手术,对于改善患者ADL、Fug-Meyer评分,促进其恢复良好率的提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意义非凡,因此,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翟中文. 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在脑外伤治疗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5,26(6):29-29.

[2]曹彦鹏,刘宁,田荣振,等. 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在脑外伤治疗中的效果[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6,18(2):124-124.

[3]李沛. 应用早期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外伤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5,28(1):236-238.

[4]王华龙. 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在脑外伤治疗中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4):47-48.

[5]陈铁铮,周俊雪,荣广成,等. 早期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对颅脑外伤并脑积水患者的预后影响分析[J]. 医疗装备,2015(8):

92-93.

[6]李明升,白亚丽. 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在脑外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11):1396-1397.

论文作者:彭涌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6

标签:;  ;  ;  ;  ;  ;  ;  ;  

脑外伤给予早期颅骨修补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论文_彭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