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企业管理纲要_市场营销论文

“九五”企业管理纲要_市场营销论文

“九五”企业管理纲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要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科学的管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九五”企业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在深化改革中企业管理不断推进的17年。

改革开放的17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17年,也是企业管理在深化改革中不断推进的17年。“六五”时期,通过全面整顿,厂长经理的培训考试,加强了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改善了各项管理基础工作,为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深化企业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七五”时期通过开展“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活动,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涌现了一批管理先进、质量高、消耗低、效益好的国家一级、二级和省级先进企业;进入“八五”以后,通过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实施《“八五”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活动,推进企业管理上新水平,创造了一批管理创新成果,培养造就了一批素质较高的经营管理者。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与活力明显增强,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正在形成,并在市场竞争中开始显示出优势。

实践证明,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把改革、改组、改造同加强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的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巩固企业改革、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成果的基本途径。任何时候忽视管理、放松管理都会降低企业市场竞争力。科学的管理出效益,科学的管理也是生产力。

(2)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看,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但也有不少企业对市场竞争还很不适应。或经营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进入市场的勇气和办法;或管理不严,劳动纪律、工艺纪律松弛,职工素质亟待提高;或领导体制权责不清,决策水平低,缺乏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或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落后,技术落后,产品不适销,资产负债率高、资金周转不灵。一些企业因此而陷入困境。管理落后的另一面是向管理要效益的潜力很大。

实现“九五”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关键是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是实现两个转变的中枢。当前,在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计划体制、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和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的情况下,优胜劣汰作用不断强化,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已成为现实,企业的管理必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向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转变。

二、“九五”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3)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

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以企业走向市场、适应市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中心,把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贯穿于改革、改组、改造的始终,以人为本,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并举,在实践中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学的管理体系,顺利实现由传统意义的企业管理向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管理的转变。

(4)“九五”企业管理的目标要求。

针对企业不同的组织形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在管理上实行分类指导。“九五”企业管理的目标要求是:

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根据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框架的要求,初步形成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实现经营机制转换;

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建立起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并重,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和规模经营的运行机制;

国有小企业要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和出售等方式,转换经营机制,强化所有者、职工的参与和监督,加强科学管理,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

“九五”期间,所有企业都要下功夫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科学的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投资决策,经营策略和产品质量的水平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要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有一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市场营销、技术开发、产品质量和资本利润率、劳动生产率接近或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创一批世界和全国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努力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积极有效地推进国际化经营。

“九五”时期企业管理的效果,主要看是否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否适应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最终体现在经济效益是否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是否增强。

探索和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

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

(5)树立新观念。

观念落后是管理落后的重要根源。企业要积极主动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充分认识办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市场,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企业的兴旺,在于市场的青睐;企业的失败,在于用户的否决。企业重大决策和经营活动的前提在于对市场的周密调查和科学判断;企业的业绩最终通过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益来体现。要把市场作为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企业的本质是出资者设立的通过市场运作来盈利的经营组织,追求长远、持续的效益,避免可能的风险是企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没有效益的项目不能投资;亏本的产品不能生产。

企业要彻底摒弃面对政府“等、靠、要”的旧观念,树立投身竞争、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观念;质量优先、战略致胜、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的观念;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并重,争取最佳经济效益的观念;以人为本,竞争成败关键在于人的观念;诚实可信、依法经营的观念;等等。

(6)建立新机制

企业经营机制是经营观念、组织体制、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总和。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就是使企业改变对政府的依赖,下决心自主自立、走向市场、自负盈亏、优胜劣汰。企业要以市场为中心,制订经营发展战略,形成掌握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决策程序科学、追求效益、避免风险的机制;形成市场反应敏捷、产品调整迅速、营销策略灵活、用户服务周到的机制;形成根据市场竞争需要适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资本结构,不断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机制;形成既能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又要规范各自行为、依法从严治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面向未来集约发展,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机制等。

二、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

(7)建立权责明确的领导体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九五”期间,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应按照《公司法》进行改制。

公司制企业要按照《公司法》使所有者(代表)进入企业行使职权,形成企业的动力和约束机制。公司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要通过建立权力机构、决策和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协调和制衡的关系,并通过公司章程加以确立。由于责任层次不同,董事长一般不宜兼任总经理。非公司制国有工业企业要认真贯彻《企业法》,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所有企业都要建立层次明晰的领导责任体系,一层对一层负责,每一管理层次责权对称,集中决策和民主管理相结合。领导体制要精干、高效并具有权威。要从体制上和制度上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防止决策失误,规避市场风险。

(8)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

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是为了最有效地配置企业自身可以掌握的各类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既要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效能,以利于企业迅速发展,又要保证有效的激励和监督,以防止“偷懒”或滥用权力,避免效益流失,是企业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大型企业是一个以组织代替市场配置资源的战略性经营机构,大型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需要通过分层次的计划和行政管理来进行。

企业要合理设计管理层次,一级组织对一级组织负责,下级组织的责任实现上一级组织所确定的目标,在企业内部不应有离开整体战略的“独立目标”和“自我发展”。

职能部门的设置,在横向要机构简洁,职责明确;在纵向,为提高组织效率,管理层次应减到最少。要责权一致一并交给管理者。

集权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分权有利于灵活应变,调动局部积极性。各层次间的集权与分权程度,应服从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企业专职监督机构应独立,直属最高管理层。监督体系的设置要做到企业内没有一个不受监督的组织,没有一个不受约束的管理者。

对于采用直线职能制,或总/分公司、母/子公司、控股/参股公司、事业部制等形式的选择,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阶段来确定。企业组织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必要时根据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

有了合理的组织机构,还要有科学的规章、严密的程序作保障。为了形成顺畅的运行机制,发挥企业的整体功能,任何时候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换、沟通、理解、协调和支援都是必不可少的。

(9)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主要是: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贯彻执行;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对公司制企业,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依法行使职权;领导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加强党组织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0)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

要根据《公司法》、《企业法》、《劳动法》、《工会法》等有关法律规定,从制度上保证职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逐步建立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平等自主协商机制,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使职工对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取得认同,激励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尊重职工在岗位上的创造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鼓励职工爱厂敬业,岗位成才。企业研究决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有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应听取工会和职工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三、把战略管理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位置。

(11)提高经营决策能力,搞好经营发展战略

市场如战场,企业如兵团。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要树立战略致胜的观念,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市场形势、竞争对手、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基础条件的前提下制订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这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决策。

大型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主要是:进入或退出某一市场和地区;发展专业化或实行多元化的选择;产品(技术)结构和方向的选择;资产负债结构和筹资方式的选择;扩大规模或效益优先的选择;产业、金融、贸易三者组合的安排等。

企业的主要经营者,要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研究上,并对战略的制订、实施和调整实行全过程管理。制订经营发展战略要避免不顾市场需求、脱离实际的好大喜功,盲目投资,乱铺摊子。

企业最大的风险往往是投资风险。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中首要的是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模仿他人,重复投资,最多只能在有限的市场中争得一块份额,而一个创新的产品或服务将可能把顾客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的市场,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天地。

企业要对国内外市场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要围绕开发和选定的产品及服务,制定市场营销、科技开发、结构调整、人才开发等分战略。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的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推进CI战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12)以严格的计划管理来保证经营发展战略的实现。

在企业内部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落实经营战略目标的重要的保证。战略目标要转化为企业年度计划并将目标责任层层分解,下一级组织要保证实现上一级组织分解的目标。为此要制定实施步骤和措施,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企业要建立跟踪监视市场变化的预警系统。经营管理者对市场变化要反应灵敏,能够通过严格的内部管理对投资、营销策略、产品更新、技术开发等工作进行及时的调整,提高在市场竞争中驾驭企业的能力。

四、盘活资产存量,优先企业组织结构

(13)盘活存量资产,用好增量资产。

产品经营和资产经营都是企业通过市场运作来盈利的手段。企业要善于盘活存量资产,用好增量资产,优化资产结构。要建立企业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体系,落实企业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形成资产在流动重组中实现合理配置的机制。要根据市场情况和企业特点选择可行的资产经营方式。一方面致力于优化存量资产结构,通过控股、参股、兼并、转让、租赁、拍卖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使优势企业得以低成本扩张,劣势企业的资产流向效率更高的组织;另一方面以必要的增量激发存量的活力,提高存量资产效益。优势国有企业可以以有限的自有资本通过参股、控股调动和支配社会资本,以壮大自己。资产流动重组要依法律、法规进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14)以资本为纽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以资本为纽带进行企业结构的优化重组和调整。要处理好集团经营与专业化协作的关系,集团并非规模越大,范围越宽越好;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形成“集而不死、”“分而不乱”,经营灵活,充满活力的整体优势;以效益为中心,加强集团内部经济核算,加强内部协作,在集团内不保护落后,维护整体利益。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根据发展需要可以逐步形成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分层次的管理格局。

(15)实行集团化经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

实行集团化经营,有利于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有利于实行专业化协作和多元化经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壮大企业经济实力、提高国内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目的。企业集团的发展要突破隶属关系和地域观念。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投资设立、内部重组、债权转换、收购兼并、划转、托管、承包、租赁等方式,发展经济联合,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同时积极推行国际化经营,优化利用国内外资源,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大型企业的骨干作用。

(16)集团内部管理要规范化、高效化。

企业集团要逐步建立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依据集团章程实行管理。母公司对其子公司依照产权关系进行约束;集团公司对其它成员企业通过集团章程和协议进行约束,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集团内部,要通过统一规划,优势互补,发挥整体优势。

五、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结合,促进集约经营

(17)以技术创新寻求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的有效结合是实现企业集约经营的根本途径。企业应把发展的着眼点放在科学管理与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上,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企业要通过研制和必要的引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拓宽服务新领域,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竞争态势,确定研究开发项目和实施计划,以产品为龙头,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价值为基点,进行产品、技术、装备、工艺、材料等系列开发。大中型企业的主导产品、主要技术装备到本世纪末要力争达到国际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水平,有一些要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18)加强技术进步的管理

要根据市场需求、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发展趋势和本企业的优势,以投入/产出效益为原则,通过科学论证,选好技改项目,加强技改工程的管理,确保技改项目收到预期效果。必要的技术引进是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捷径,但不是长远之计,根本的还是要培植自主的技术开发能力。为此,引进必须要与消化、吸收、创新结合,在通过引进增加产品的技术的含量和附加值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技术开发能力。投资风险是企业经营中最大的风险,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要加强技术改造的市场研究,提高成功率,提高技术改造的含量;要落实项目责任制,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严格控制投资预算,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快产出。在引进装备的同时要引进管理技术,在进行工程设计的同时要进行管理设计,同步推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19)壮大技术进步力量,改善技术进步环境。

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自身技术开发力量的基础之上,没有自己的专有技术和独立的品牌就难于立足于世界企业之林。为此要珍惜人才,改善管理,聚集资金。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建立健全科技开发体系,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更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要加快培养科技人才,壮大科技开发队伍,充分发挥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吸引广大科技人员投身于企业的发展,为此要改善科技开发条件,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对有突出贡献者实行重奖。要主动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实行“产、学、研”结合,联合研究和攻关,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九五”期间,企业要加大技术进步投入,逐步提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费占销售总额的比重,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六、抓好全面质量管理,积极贯彻国际系列标准

(20)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要彻底抛弃一味追求数量的观念而转为质量第一,走质量效益型和集约经营的发展道路。产品质量(包括品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载体。企业一定要把质量管理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来抓,认真贯彻《质量振兴纲要》,迅速扭转质量管理不严、产品质量不高、不良品损失严重的状况。企业要以用户满意为最终目的制定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从产品开发到售后服务全过程抓好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各级质量责任制度,实行质量否决,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和业务技能,深入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争创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企业经营者对产品(商品)质量要承担首要责任。要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不生产和销售没有标准或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产品。

(21)积极贯彻GB/T19000-IS09000系列标准

IS09000系列标准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是国际贸易中需方要求供方提供质量保证的依据,我国已将其等同转化为GB/T19000-IS09000系列标准。企业要积极贯彻推行,根据系列标准的要求,调整、充实、完善质量体系,采用相应的质量保证模式,也可以根据行业特点选择与IS09000标准相类似的其他国际标准。 到“九五”期末,大中型骨干企业要基本上达到IS09000系列标准的要求, 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通过国内或国际认证机构的认证。IS09000 系列标准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企业取得认证以后,仍要继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适时符合新版标准的要求,始终把质量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头等位置。

七、加强营销管理,积极开拓市场

(22)把市场作为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企业的优劣最终表现为市场上用户“货币选票”的多少。企业必须树立用户至上的市场营销观念,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市场是企业投身竞争的第一线,企业的各项工作都应服从和服务于提高市场竞争力。要以显在、潜在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新产品、组织生产经营和决定技术改造投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方面要争取获得最大的效益,另一方面要注意避免可能的风险。企业的经营业绩不在于生产能力的大小和产量的高低,而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23)改进和强化营销管理。

国内、国际市场都是企业的用武之地。企业要面对两个市场,既要在国内市场迎接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强有力的挑战,同时又要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当前国际市场需求的层次、多样化也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

及时掌握信息是企业赢得竞争权力的关键要素。企业要建立灵敏的信息网络,加强市场研究与预测。要深入调查市场容量,分析市场动态,了解竞争对手,选准目标市场,搞好市场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采取合法的促销手段引导消费、扩大市场。

信誉和品牌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宝贵的无形资产。要全心全意替用户着想,加强营销网络的管理,建立稳定的客户网络,搞好售后服务。加强营销队伍建设,选派业务骨干上营销第一线,培养高级专业营销人才,强化对营销队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企业信誉。

八、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大力降低成本

(24)认真贯彻《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

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必须加强和改善。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要按照《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规范。依法建帐、严格核算,保证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通过分析财务报表掌握经营脉膊,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充分利用“两则”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提供的空间,合理增提折旧,注意补充企业自有资金;发挥会计监督功能,维护国家、投资者、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加强预算控制,落实财务目标和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对企业年度会计报表要逐步实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要加强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25)加强资金管理,大力降低成本。

资金的集中管理和调度,是保证企业实力的重要条件,任何形式的分散资金都会削弱企业的力量。要树立资金使用成本的观念,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和获利水平;增强投资风险意识,没有把握盈利的项目绝不投资;增强偿债意识,注重资产负债结构,使资产负债率保持合理水平,提高企业信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经过批准可设立财务公司。

企业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紧紧抓住降低成本这一关键环节,推动各项管理和技术进步。要以市场可以接受的价格确定目标成本,加强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并将目标成本分解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严格考核,大力降低物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九、强化基础工作,优化管理系统

(26)从严管理,练好内功。

企业对市场的灵活应变能力,来源于企业对内部各环节的控制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工作。基础管理的要点不仅在于有“效果”,更在于有“效率”,为此必须严格管理。从严格管理就是要对生产、经营的各种行为都有规章、有监督、有奖惩。企业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建立健全包括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质量标准在内的标准化体系;制定有利于考核岗位工作充实度、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的劳动定额定员和消耗定额,加强和完善计量工作;切实加强班组建设,实行民主管理,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合理化建设活动,使职工能参与本岗位的目标设计和岗位工作改进,建立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奖罚分明的班组管理制度。

(27)优化现场管理

企业要以整体优化的思想,积极推行精益生产等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现场管理。以工作性质定岗,以工作量定员,把多余人员从岗位上撤下来;大力降低在制品,实现优质、准时、高效、集约生产;坚持不懈地改进作业环境和现场秩序,实行定置管理,形成科学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严格劳动纪律、工艺纪律,做到环境整洁、设备完好、信息准确、物流有序、安全生产。

(28)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管理系统。

广泛应用计算机管理将使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企业在不断提高计算机开发应用水平的同时,必须相应改变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要从市场预测、成本分析、产品设计、生产准备、库存物流、加工制造、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逐步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和控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应用MRP、MRPⅡ、JIT、CIMS(即: 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准时生产方式、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生产经营管理系统。重视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分析、利用,积极参与全国以及国际性的信息网络,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十、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职工素质

(29)创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良好条件。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本。要深化企业内部劳动工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激励人才成长的机制。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特点,本着精简效能原则,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系列,制订岗位标准和要求,做到因事设岗、按岗选人、任人唯贤、量人聘用,严格进行考核,根据业绩晋职、提薪。

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企业应依据《劳动法》与职工建立合同关系。本着先进、合理原则,制订用工标准,实行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竞争上岗;合理分流企业富余人员,实现减人增效。

改革工资奖金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工资分配的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企业应从本行业、本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确定工资制度和工资、奖金具体分配形式,制订严格的考核奖惩办法。职工根据岗位不同、技能高低和贡献大小取得相应报酬。

(30)持续培训人才,提高职工素质。

加强培训,提高职工素质是集约经营的根本大计。大中型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培训体系,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对职工进行政治素质、技术技能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使管理人员熟悉现代市场经济的工商知识和政策法规;使专业技术人员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发展;使岗位工人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断更新知识,向智能型发展,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重点抓好高层管理人员及科技开发、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财务会计、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培训,选送一些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和高层人员到有关院校或培训机构进行正规培训。

十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企业文化

(3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企业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鼓励职工“参与”,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大力提倡和培育职工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优良传统和励精图治、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企业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995]17号),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32)培育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整体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企业精神、价值标准、管理哲学、经营理念、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明生产、文化生活等。企业要结合生产经营的特点,培育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使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唤发职工的献身精神。企业文化建设既要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增强企业凝聚力。要培养和树立体现本企业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人物,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和影响力。

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一、培育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

企业是市场竞争主体,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培育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是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改进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

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和求实敬业精神。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

—坚持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思想解放、锐意改革,勇于创新。

—有丰富的工商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突出的经营业绩;知法懂法,依法经营,维护国家、企业和劳动者的权益;敢于管理,善于管理,从严治厂。

—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准确判断和灵敏反应,抓住机遇,科学决策;善于抓质量、创名牌、促效益,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之路。

—善于把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发挥企业优势,挖掘企业潜力;善于理财和资本运作,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知人善任、严于律己、团结同仁、尊重职工、善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接受职工群众民主监督;注重人才开发和职工培训,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诚信交往,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4)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成长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建立区别于一般党政干部的经营者培养、选聘、监督、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退休年龄可根据其工作能力和身体状况适当延长,不搞一刀切。创造条件推行经营者学历和资格证书的两证制度。在普遍进行岗位适应性培训的基础上,着力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在政府部门指导下,组建人才交流中心,促进人才流动,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经营业绩档案制度,提供选聘咨询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

完善激励机制。在坚持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择优聘用的前提下,逐步实行与其能力、业绩和责任相适应的年薪制,尊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社会地位,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强化约束机制。建立董事长、总经理(厂长)等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自律制度。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身修养的教育,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廉洁、纪律、作风的监督,认真进行年度业绩考核、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科学评价他们的经营效绩。

二、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对企业指导服务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35)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

各级政府部门对企业管理的指导应着重于政策引导、典型示范、依法监督、科学评价。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搞好间接调控,做好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投资方向,盘活存量资产,用好增量资产;公布市场信息,引导企业适应市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减少产品积压和资金占用;制定增资、改造、分流、兼并破产有关政策,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强化社会化服务功能,支持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帮助妥善处理企业破产中的有关问题。

(36)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

贯彻落实《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国务院授权或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机构要承担起监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逐步建立起国有企业财产运营、管理、监督体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各监督机构对企业派出的监事会要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审查和对企业经营效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的分析,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向监督机构提出对厂长(经理)任免(聘任、解聘)的建议。

国有企业要普遍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建立起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主管部门或监督机构在各级经贸部门的组织下与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定资产经营责任书。资产经营责任书是考核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依据。企业要严格履行资产经营责任书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对其全部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同时,企业法定代表人对企业合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承担经营责任。

三、典型示范、依法监督、科学评价

(37)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典型示范作用。

不断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改进和加强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善于发现典型,总结在管理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各种先进经验和管理创新成果,及时交流推广,供各企业借鉴和参考,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九五”期间,要广泛深入推广邯钢等先进企业典型经验,促进企业主动走向市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38)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法监督。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要加快经济立法,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保障市场有序竞争。要抓紧制定关于规范市场主体、保护企业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要推行法律顾问制度,依法经营,依法保护自己。

(39)建立科学的企业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国际普遍的作法。真实、科学的评价成果有助于政府掌握企业情况,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激励和鞭策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有利于向用户和消费者提供市场信息,加强社会监督,引导消费。要研究制订科学的企业评价指标和评价办法,建立按技术经济指标排序、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和企业管理评价体系,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科学评价。

上述评价活动要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经过审查批准后由政策主管部门确认的中介组织负责实施、发布公告,做到真实、客观、公平、公正,不给企业增加负担。

四、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40)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规范中介组织的作为。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政企职责分开,需组建必要的中介组织在政府和企业间起桥梁作用。要抓紧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中介机构的组织和行为。

建立健全专业管理、行业管理等自律性协会组织,发挥其在企业管理、行业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产业行业政策并提出建议;制定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组织各类培训;发布有关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开展国际交流;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

加快建立健全会计、审计、律师、咨询、评估、认证、产权交易等中介组织。这些中介组织应是独立的企事业单位,必须经过政府部门授权的机构进行资格认证和审批,进行工商登记,依法开展活动,提供诚信服务,独立承担责任。

标签:;  ;  ;  ;  ;  ;  ;  ;  ;  ;  ;  ;  

“九五”企业管理纲要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