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失业率已进入风险区间IIBSRQ_失业率论文

中国城市失业率已进入风险区间IIBSRQ_失业率论文

我国城镇失业率已进入风险区IIBSRQ,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失业率论文,城镇论文,风险论文,我国论文,IIBSRQ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失业率水平的重要性

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失业问题,是正确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正确制定就业政策的出发点。为了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失业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城镇的全部失业率即真实失业率问题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风险进行研究。

从我国的情况看,在我们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全面推进改革、迅速走向市场经济的今天,在我们迎接“入世”挑战的今天,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特大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现行发布的失业率口径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它不论是用于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失业情况全局,还是用于把握劳动就业服务部门的工作对象,都存在着相当大的缺陷。而且,现行的登记失业率数字与真正的城镇社会失业率数字差距很大。我国有着多过登记失业人数300 多万的下岗职工(他们丧失了劳动岗位、正在积极寻找新的职业,他们需要社会给予就业服务和就业扶助,这在经济学意义上和社会学意义上都等同于“失业者”),因此,把下岗职工排除在失业统计之外,是不利于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的。

从近年的情况看,我国政府正式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水平维持在3.1%,登记失业人数为500多万,而实际公开的失业下岗职工人数在较长时期维持在800万~900万的水平,是登记失业人数的一倍半左右。这说明,在我国登记失业率水平不准的情况下,在较长时期里实际上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城镇失业压力。1998年5月以前, 我国依靠对下岗职工和经济困难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不定期的补助和救济来缓解这种压力,但由于补助救济处于低水平和非制度化的局面,如:每年除新年、春节“两节”发放的“饺子钱”有一定保证外,大部分则处于无保证的状态,从而导致了巨大的社会风险。1998年5月, 国务院召开“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工作会议”,明确要建立对下岗职工定期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费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批人因失业下岗而陷入贫困的社会压力。但是,我国的改革在加快,国有企业的转轨在加快,企业的裁员下岗数量在增加。而实际上,1998年以来我国的“下岗职工”统计口径,已经比1997年以前缩小。这说明我们面对的下岗职工和实际失业人员的数量更大,失业的社会压力与各种风险也更大。

表1 我国登记失业人数、下岗职工人数统计表(单位:万人)

年份 登记失业人数 全部下岗人数 国企下岗人数

1995

519.6 563.5

368.4

1996

552.8 814.8

542.0

1997

576.8--634.3

1998

570.1 876.9

594.8

1999

575.0 937.5

652.5

2000

595.0 911.3

657.2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6年~200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2001年。

二、德尔菲法在失业率研究中的运用

取得失业数据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为两种:全面统计法和抽样调查法。

20世纪70年代末,出于国情的需要,我国国家劳动总局对城镇待业率开始登记并发布相关数据。截至80年代末,这一数据是比较准确的。90年代初以来,我国大量国有企业陷入不景气状态,不少企业出现停工、怠工问题,进而出现了大规模下岗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因为存在大量没有进行失业登记的下岗人员和其他失业者而不能够对失业人数做到全面统计。我国国家统计局于1994年开始采取对城镇人口抽样调查的方式取得城镇失业数据,但这一数据尚没有正式发布。目前,我国正式发布的失业率统计中存在着体系缺陷、口径有误、人定数字等问题,不能正确反映社会失业的真实面貌。在目前尚没有合理的失业率统计数据的情况下,许多学者和政府就业管理工作者出于各自的经验与见解提出不同的“真实失业率”。由于人们的见解各不相同,我国的“真实失业率”水平一直存在争论,有着多种版本,最悲观的认识是城镇失业率已经达到27%。实际上,许多人包括有的著名学者,对我国现行的失业率口径并不了解,有的估算是非常任意的。我们说,要取得合理的失业率数据,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

在难以进行全面统计和大规模随机抽样调查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了德尔菲法(Delphi)即专家调查法对城镇失业率进行了调查。德尔菲是古希腊神话中可预测未来的阿波罗神殿所在地,美国兰德在20世纪40年代以“德尔菲”为代号,研究如何通过有控制的反馈更为可靠地搜集专家意见,德尔菲调查法由此得名。德尔菲法在我国失业率方面的研究尚无资料可查,本课题运用德尔菲法对于城镇真实失业率的研究,不仅是失业率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而且在结果方面也具有比较强的可信性。

作为本调查对象的专家有50余人,调查对象取样包括从事就业统计、就业管理的中央政府官员,有代表性的地方政府官员和从事就业问题研究的科研机构与大学的教授、学者以及政策研究人员。调查时间为2000年7月~2001年6月。

本调查进行了两轮。第一轮的问题经过收集后,确定了5项28 条款。为保持调查的中立性,在最后一轮调查时,学者和官员各占一半。

经过对专家答问结果的数据处理,得出了一些极有价值的结论。

三、德尔菲法研究结果

1.城镇真实失业率水平已经达到7%

德尔菲法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当前城镇的失业率已经达到7 %(见表2)。进一步的分析调查结果表明, 官员组的回答对我国真实失业率的估计偏低(约6%), 而学者组的回答对我国真实失业率的估计偏高(高于8%)。

表2 专家估计的失业率

类型失业率平均值 样本量比重 标准差

官员组5.95% 50%1.4740

学者组8.18% 50%2.2724

合计 7.07% 100%

2.1892

2.失业率近年会有较小幅度的增加

在城镇失业率的变化趋势方面,高达72.73%的专家认为, 近一两年增加1%~2%的可能性最大,13.63%的专家认为会与现在基本持平,只有9.09%的专家认为会增加3%~4%,4.45%的专家认为会增加5%(见表3)。

表3 估计近一两年失业率的变化趋势

类型 与现在基本持平 增加1%~2%

增加3%~4% 增加5%

回答比重 13.63%72.73%

9.09%

4.54%

3.城镇失业率已经达到警戒线

德尔菲法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城镇失业率的警戒线应该为7.03%,在达到9.73%时,就会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风险,必须采取紧急措施。按此看法,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失业预警区,不采取紧急措施,会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风险。

专家对失业率的警戒线和采取紧急措施的底线的看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官员组认为,失业率的警戒线为6.05%,比学者组认为的警戒线(8.60%)低2.55个百分点;官员组认为采取紧急措施的失业率底线是8.60%,比学者组认为的底线(11.11%)低2.41个百分点(见表4)。

表4 估计的城镇失业警戒线

类型预警失业率 紧急措施失业率

官员组6.05%

8.60%

学者组8.60% 11.11%

均 值7.03%

9.73%

4.城镇失业增加的原因

作为开放的、可以多项选择回答的问题,其被选中频数的多少能够说明重要性程度。

(1)“深化改革,失业下岗增加”是造成城镇失业增加的首要原因。回答的频数为90.9%,且在这一问题上,学者组和官员组的认识相当一致。

(2)“需求不足,经济发展不够快”是失业的次要原因。 回答的频数为72.7%。

(3)“加入WTO,竞争和结构调整压力加大”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城”也是较重要的原因。回答的频数在63%~68%之间(见表5)。

表5 城镇失业增加的原因 单位:回答频数比率%

项目 官员组 学者组

合计

城镇新增长劳动力较多 13.631.945.5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城 22.740.963.6

深化改革,失业下岗增加 45.445.590.9

需求不足,经济发展不够快

31.840.972.7

加入WTO,竞争和结构调整压力加大27.340.968.2

其他原因

9.1 9.118.2

5.城镇失业造成的社会风险

(1)“失业者生活贫困, 贫富差距加大”是专家一致认为的最大风险。根据专家按照三项重要性排序回答的结果,将其列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频数均为最多,比重分别是36.36%和31.82%。

(2)“失业者和公众对政府不满增加”是次要的风险。 专家将其列在第一位的频数排第二(比重为18.18%), 列在第二位的频数并列排第一(比重为31.82%)。

(3)“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增加”是第三位的风险。 专家将其列在第一位的频数并列排第二(比重为18.18%), 列在第二位的频数排第二(比重为18.18%)(见表6)。

表6 城镇失业带来的风险 单位:排序频数比率%

项目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政府财政开支负担过大4.554.55

13.64

失业者生活贫困,贫富差距加大36.36

31.824.55

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增加

18.18

18.18

22.73

失业者和公众对政府不满增加 18.18

31.82

27.27

社会骚乱和动荡因素增加 4.55

13.644.55

其他原因0.009.099.09

6.解决失业风险应采取的政策

(1)“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就业”是首要的政策选择。 作为可以多项选择的开放问题,专家认为最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发展第三产业和社区就业”,即通过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官员组尤其侧重这一问题,回答的频数排第一。

(2)“完善失业保险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排在其后的政策措施。学者组尤其侧重劳动者的生活保障问题,回答的频数排第一,而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则是专家一致的认识。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增加政府的反失业财政开支”是受到重视的第三位政策措施。另外,“实行减税或补贴政策刺激企业雇人”也是一条可行的政策(详见表7)。

表7 解决城镇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单位:回答频数比率%

项目官员组 学者组 合计

完善失业保险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22.73 40.91

63.64

实行减税或补贴政策刺激企业雇人

22.73 18.19

40.91

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就业出路 4.55 13.64

18.19

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就业

40.91 27.27

68.18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22.73 36.36

59.09

增加政府的反失业财政开支 36.36 22.73

59.09

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和应急方案0.00 22.73

22.73

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31.82 31.82

63.64

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13.64 13.64

27.28

其他措施 9.09 22.73

31.82

四、分析与建议

1.德尔菲研究结果的可信性

我们所做的德尔菲法真实失业率与失业风险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其可信性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的方案。本项研究方案的设计者和实施主持者,是长期从事就业问题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两位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姚裕群教授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研究院莫荣主任,二人在就业理论、现实就业问题和就业政策方面成果积累深厚,有较高的造诣,对项目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实施、信息反馈收集和数据分析等工作。

第二,正确的样本。本项研究选择的调查对象,包括专家学者、国家部委官员和地方劳动部门官员。专家学者为国内从事就业问题研究享有声望的著名学者,如胡鞍钢、赵履宽、李强、杨宜勇;国家部委的官员是从事就业统计与就业管理的专家型官员,对就业数据有着直接的把握和深入的认识,如宋长青、王爱文、明瑞峰、李惠民;地方劳动部门官员能够对就业实证问题给予正确、及时的反映,包括劳动局负责人和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人。

第三,合理的结果。从总体结果的角度看,本研究得出的真实失业率7%的数据, 与我们同国家统计局权威人士交流中获悉的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的城镇失业率结果是一致的。从结构的角度看,真实失业率应当由登记失业率、下岗失业率(下岗职工中的真实失业人员)和其他失业率(主要是不规范下岗人员)三部分组成。我们认为,这三个部分的情况分别为:在登记失业人员中,尚有少部分人已经在打工,应扣除20%,真实登记失业率应当是2.5%; 在下岗失业人员中,约有1/3的人在打工,扣除后真实下岗失业率为3.5%; 由不规范下岗人员等组成的其他失业人员估计为1%。由此, 也可以得出我国的真实失业率为7%的结论。

2.结论与建议

(1)我国已经有相当明显的就业压力,开始进入失业风险区。 按照国际学者的观点,失业率在5 %以下时属于充分就业或者正常失业状态,5%~10%就构成经济问题,超过10%则要酿成重大的社会问题、 政治问题。本次德尔菲法调查结果的7%预警线, 是经济压力与社会压力的集合反映。我国正好处于失业预警线上,主要风险在“失业者生活贫困,贫富差距加大”方面以及“失业者和公众对政府不满增加”方面。上述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2)我国的结构调整和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已经加入WTO,将使就业局面进一步严峻。可以说,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在更深层次上由微观单位自觉进行,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展开和深化,国家计划在新世纪对国有企业再一次实行“三年千万”的再就业培训计划;我国的小城镇户口已经放开,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的渠道大开;我国加入WTO 以后,农业、加工制造业和服务贸易的就业将受到相当大的冲击。上述方面,将使我国的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局面进一步严峻,亟须加以研究和把握,以做到及时应变。

(3)建议政府设立专职机构,实行对失业风险的监测与调控。 鉴于我国就业形势的紧张,鉴于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建立失业风险监测和调控机制至关重要。在我国,政府劳动部门目前对“民工潮”进行了监测,但对城市就业形势的监测是不够的,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下岗逐步停止,作为社会“准安全网”,对下岗进行监测、管理和安置的企业再就业中心也逐步寿终正寝,因此,建立和加强社会失业风险监测、调控机构就非常必要。就此,我们建议,从中央政府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建立专职失业风险监测机构,进行情况收集、风险监测、政策研究,并提出控制失业率和解决就业问题的各项政策建议,以确保我国就业形势的稳定和经济社会问题的缓解。

标签:;  ;  ;  ;  ;  ;  ;  

中国城市失业率已进入风险区间IIBSRQ_失业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