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措施
戴新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矿产综合利用》编辑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 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科技期刊出版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特殊待业,出版量也迅猛增长。但是,近年来,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科技期刊的诚信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分析了科技期刊面临的学术不端行为以及采取的防范措施,对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措施
科研活动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已严重侵害了社会公众对科学家及科学界的信任度,这一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科研机构、大学、基金会等组织乃至国家层面的重视[1]。从教育、制度、监管、法律等方面有效地控制并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将是科研道德回归的重要保障。2007年1月中国科协发布《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将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科研活动从项目申请、实施到成果形成和评价,到最终论文发表,每一阶段都有可能存在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本文从通过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成因及影响,提出合理的建议和防范措施,从各个方面抵制学术不端之风。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期刊出版中,期刊编辑部认为比较突出的学术不端行为是:一稿多投(85.3%)、同一学术成果重复发表(58.7%)、抄袭剽窃(49.7%)、署名不当(33.1%)[2-3]。
抄袭剽窃、署名不当、故意隐匿重要参考文献这三项也是编辑部和学科专家公认比较突出的学术不端行为。一些学科专家对“隐匿重要参考文献”和“引文标注或注释不合理”这两种不端行为比较重视[4]。任何科研活动都是基于前人的基础,对他人成果不加以标注而直接引用,实际上是有意或无意地将他人成果转化为自己的原创性成果,这种行为对于原作者来说是极大的伤害,也给整个学术交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影响
学术不端行为其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通常与人性、各国具体的学术环境和整个社会大环境存在密切相关性。有研究表明,科研人员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是现实的利益诱惑、绩效至上主义和社会期望值过高[5]。
学科专家认为期刊出版中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指导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 “缺乏学术道德教育,作者意识欠缺”和“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机制不完善”,其中尤以“指导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最为突出,近80%的学科专家认同这一点[6]。设想科研评价体系导向一旦功利化,无疑将形成浓烈的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在无形中共同构筑一个利益怪圈并且使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扭曲一些科研人员的心灵和行为。这一点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最主要的社会原因。
(1) 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法律法规比道德规约更具威慑力和约束力,因此建议国家层面应加强针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立法工作。
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频繁在社会上曝光,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了应对措施和处理办法。与此同时,成立了一些专门从事科研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建设的组织机构。在政府层面,有科技部的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等;在科技机构和大学层面,有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等。这些相关组织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研道德制度。比如,科技部于2006年发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凋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中科学院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和《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2007年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5年通过的《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
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在宏观层面上为防范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有力保障。针对科技期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亟须建立更加具体可操作的防范措施,建议从四个层面予以关注:
三、防范对策与建议
三棱、莪术是具有破血祛瘀、行气止痛功效的常用药对[7],具有悠久的中医临床应用历史,是历代医家治疗症瘕积聚的常用药物[12]。著名医家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曾言:“三棱,破血中之气,肝经血分药也。三棱、莪术治积块疮硬者,乃坚者削之也。”除了传统中医应用,三棱、莪术近年来在临床抗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包括用于宫颈癌[13]、肺癌[14]、胃癌[15]、白血病[16]等的治疗。三棱、莪术配伍后具有抗血栓、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肿瘤、抗纤维化、增强免疫力等药理作用[17-20]。
马少华等[13]首先制备出了双十八烷氧基二硫代磷酸吡啶盐(PyDDP-18)作为表面活性剂,并以其作为硫源,以钼酸铵作为钼源,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出了表面修饰有PyDDP的MoS2纳米微粒,该种微粒具有较好的油溶性及优异的耐磨润滑性能。
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是复杂的,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在于整个科学道德诚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仅仅依赖于科学界的自律、学术期刊加强审稿力度和惩戒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着手,全面防范抵制学术不端之风。
The mRNA level of HMGB1 in the myocardium of the baseline grou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NP and LVEDD(r=0.850,P=0.003;r=0.916,P=0.001,Figure 6),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VEF(r=0.880,P=0.001,Figure 6).
“学术道德教育缺失,作者意识薄弱”也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2009年7月10日,中国科协发布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60%以上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我国科学界的科研道德素质有所下降,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学术不端是一种常见现象,相当比例科技工作者持宽容态度。显然科研群体对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点与学术道德教育不到位有着直接关系。同时,监督机制和惩戒制度不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这其中不可免除学术期刊自身的责任。
(2) 加强科学道德诚信教育,培养自律诚信的科学道德素质。比如,针对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开设科研道德课程,针对科研机构强化科研人员的岗前培训等。通过参加教育培训,认识学术不端的危害,明确科学研究的道德底线,自觉抵制学术不端之风。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检测的设备也在更新,我们可以多应用高效率的检测设备,比如泥土裂缝检测仪器、楼板测厚仪等,测试这些设备是否能够满足相关的标准与要求。对于水利工程质量而言,要科学地选择检测的方式,并不是只采用一种方式,然后采用的方法也要满足相关规定,选择的技术应该是行业中都普遍认可与使用的技术,这样才能够确保检测的合理性。当然,这些技术也要经过相关单位的审核,才能够更加全面地完成对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面对复杂的检测项目,作为检测机构应该设置合理布局,并进行科学分配,确保检测工作能够有序进行,此外,还要建设监管体系,确保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制定学术期刊(或学科领域内期刊)通行的学术不端行为防范处理措施,并在同行期刊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机制。这一点对学术期刊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有统计表明,高达97.4%的学术期刊编辑部呼吁制定领域期刊通行的学术不端行为惩戒制度。
(4) 编辑部完善制度建设,在加强防范的同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例如,编辑部应根据审稿中发现的问题,不断补充修正期刊的审稿制度。《科学》在“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之后,特别添加三项措施补充其审稿制度,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要求论文所有作者指明自己在科研中的具体贡献;所有作者签署同意论文观点的声明;改进图像识别技术,利用科学招待会鉴定图片真伪。其实,从细节入手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是编辑部层面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最为切实有效的措施。
四、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科技期刊出版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特殊待业,随着出版量也迅猛增长,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也屡屡发生。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科学道德诚信教育,培养自律诚信的科学道德素质。编辑部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针对科技期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从各个方面着手,全面防范抵制学术不端之风。
参考文献:
[1]叶继元.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J].学术界,2005(4):57-68.
[2]郗向丽,胡晓丹,黄丽娟.浅议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发现与防范学术不端行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5-57.
[3]李新根.徐用吉.学术期刊编辑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J].科技与出版,2010(8):64-66.
[4]彭桃英.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隐性错误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68-370.
[5]山崎茂明.科学家的不端行为:捏造.篡改.剽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谭华,崔洁.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的使用建议[J].编辑学报,2010,22(2):153-155.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 21-0102-02
作者简介: 戴新宇,女,汉族,辽宁凌源人,副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加工和科研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 中 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地质云系统集成与共享服务(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项目编号DD20190402)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