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新时代信仰教育的启示论文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新时代信仰教育的启示论文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新时代信仰教育的启示

刘晓梅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作为一本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小册子,它的出版和发行在历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所蕴含的理论宣传方法对于当下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其内容逻辑和写作特点的分析,概括出其对于新时代我国信仰教育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新时代 信仰教育 恩格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由恩格斯1880年根据《反杜林论》中的三章改写而成的,是批判杜林主义而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系统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适应了当时各国工人政党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需要。在恩格斯生前这一小册子就从德文译成了欧洲各种文字,在工人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逻辑理路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恩格斯深刻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贡献以及理论缺陷的分析说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对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阐释,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经济学理论基石,有理有据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阐释,使工人阶级认识到了自身变革社会的历史责任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特点

恩格斯在写作这本小册子时,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实际情况与现实需要,适应工人群众的特点,以“小身材”承载了科学社会主义完整的理论逻辑这个“大容量”。

(一)贴近群众,坚持话语体系的大众化风格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其重要原因在于它以通俗化的形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们易于接受。首先,从学术著作到小册子的“瘦身”。《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部著作,全面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被马克思称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但在应拉法格要求时,恩格斯并没有直接将其拿出来,而是将其中三章进行改写,作为一个小册子出版,受到各国工人阶级的欢迎。其次,从“有教养者”到工人的转变。马恩以往的著作大都是以知识分子为对象,因而省去了很多理论常识和解释,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为了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以普通群众为对象,恩格斯在写这本书时适应了工人群众特点,加入了一些通俗化的解释,使工人、农民等更好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

(二)理论完整,坚持论证逻辑的严谨性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讲清了社会主义的大思路。“空想”和“科学”二词一针见血地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之前思想家们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将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历程展现在人们眼前。[1]在这本书中,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会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是什么、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的主客观条件以及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基本特征等作了相当清楚且富有逻辑的阐述,赋予其强大的理论说服力,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大众化。

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新时代信仰教育的启示

两组患者护理后SDS、SA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在制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实施成本的科学定位,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和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并留出空间,对风险评估进行全面分析,以确定目标的实现。不言而喻,投资成本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偏差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前期准备工作的投入,导致了成本管理的失败。因此,防止成本偏离目标发生的第一步就是从成本管理做起。成本管理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提高管理者的质量和风险识别能力。为了防止目标成本的情况,需要提前对成本进行有效预测,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

(一)信仰教育要贴近生活,推进理论大众化

新时代人民的自我意识日趋增强,人们更加关注日常生活的个体叙事,在人们更加注重自我意识和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的时代,信仰教育也应该更加贴近生活,在对人们宏观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人们生活中价值观的教育,注重个性化需求,更加注重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坚持信仰教育与人们的需求相结合。在对人们进行信仰教育、宣传时事政治等内容时,注意使用人民大众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入案例增强吸引力。在进行信仰教育时,根据接受对象的不同,适当调整文章内容及话语体系,在作为理论研究性成果出现时,注意其学术性和研究价值,在面向社会大众时,要注意其实践性,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尽可能以通俗简短的语言将理论传播到群众中去。

恩格斯这本小册子虽已面世多年,但其中所包含的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宣传的方法对新时代我国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二)信仰教育要科学严谨,注重理论完整性

新时代网络自媒体成为我国信仰教育的新阵地,对于增强信仰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功不可没,但信息冗杂、话语权缺失等问题的存在也是显而易见的。轻至思想观念动摇,重至信仰西化、情绪易被煽动造成社会动荡都是这种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的可能结果。近年来,西方不断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宿命论”“还原论”等危及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言论,实际上,这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和断章取义式解读的结果。人民群众没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很容易被这种思想所引导,进而形成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的舆论氛围。因此,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完整性,从基础渊源谈起,从社会现实着手,坚持论证的逻辑性,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理可据,不可断章取义。让人们看到资本主义的弊病所在及其虚伪本质,让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共产主义的美好景象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光明美好、未来可期的。

既有的关于民间故事价值的研究大致都围绕两个基本问题展开:1、民间文学(民间故事)价值对谁而言?这是关于实践主体的问题;2、民间文学(民间故事)的价值由谁来判定?这是关于认识主体的问题。两个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问题: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的关系如何。

(三)信仰教育要体现时代,增强理论渗透性

我们所处的时代距恩格斯写作这本小册子已过去了近140年,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的出现、自媒体的发展更是大大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恩格斯的这本小册子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多个国家出版,但并不是简单地将内容翻译成各种语言。在翻译德文版时,恩格斯认为要根据德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思想状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程度,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必要的修改,他考虑到工人们已经经常阅读报纸,对外来语有了解,就没有再将其中的科学技术用语翻译成德文,保持外来语更有助于工人群众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2]在新时代对人们进行信仰教育时,更要善于创新教育方式,在自媒体已经普及,人们更多地依赖网络获取信息的时代,要善于运用网络自媒体进行理论传播,在坚持理论正确性的同时注意形式上的丰富性,强化理论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性,潜移默化地进行正能量价值观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吴倩.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6(6):66-70.

[2]徐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论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2):13-15.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08-0143-02

作者简介: 刘晓梅,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孙瑶

标签:;  ;  ;  ;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新时代信仰教育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