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中医辩证治疗体会论文_孙亮

荨麻疹的中医辩证治疗体会论文_孙亮

孙亮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南岗分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 目的:探讨荨麻疹患者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方法:2014年1月~2015年6月荨麻疹患者34例中药处理及针灸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7~14天,皮疹消失,继续巩固治疗无复发。结论:荨麻疹的发生与消失都很迅速,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一般预后亦佳,若临床发作时出现呼吸困难,甚则窒息,为喉头水肿,应及时抢救。

【关键词】 荨麻疹;风疹;辩证治疗;中药处理;针灸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095-02

风疹即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征是皮肤上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风团。急性者短期发作后多可痊愈,慢性者常反复发作,可历数月或经久难愈。多为营卫虚疏,外邪入侵,或饮食不当,脾胃湿热,或七情内伤,气血亏虚等原因所为,当以疏风散邪,调理脾胃为治,针灸治疗风疹疗效较好,多以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曲池、血海穴多选[1]。2014年1月~2015年6月荨麻疹患者34中药处理及针灸治疗方法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荨麻疹患者34,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13~69岁,平均年龄38岁。荨麻疹病史5~8年。中医辩证分型:外感风邪17例,胃肠积热11例,冲任不调型6例。

1.2 方法

1.2.1外感风邪 皮肤突然出现疹块。此起彼伏,疏密不一,剧烈瘙痒。偏于风寒者,皮疹色白,遇冷加剧,恶风寒,苔薄白脉浮缓。偏于风热者。皮疹色红,遇热加剧,发热咽痛,苔薄黄脉浮数。气血素虚者,皮疹色淡或与肤色相同,反复发作,延续数年,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细。疏风止痒,调和营卫;兼以散寒清热,补益气血。

中药处方:银花、连翘、荆芥、薄荷、桔梗、甘草、丹皮、生地、元参、黄芩、地肤子、白鲜皮、紫丹参。银、翘、荆、薄、甘、桔、黄芩辛凉苦甘,清散肺卫风热,丹皮、丹参、生地、玄参凉血活血,清营血之热,白鲜皮清热解毒,善治风疹,地肤子“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咽痛甚者加射干。

针灸处方:曲池、合谷、血海。偏风寒者加风门;偏风热者加大椎;气血素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血海、合谷施提插捻转泻法,大椎捻转泻法或刺络拔罐。对于气血两虚者,上穴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三阴交用捻转补法,风门用灸法[2]。曲池、合谷功善疏风解表、调和营卫。取血海理血和营,疏风止痒,意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偏于风寒者,风门加灸能疏风散寒;偏于风热者,加大椎能疏风清热解表;气血两虚、卫外不固者,加足三里、三阴交,补气养血,调脾和营。

1.2.2胃肠积热 皮疹淡红,常伴有腹痛、便秘或泄泻。苔黄腻,脉滑数。疏风解表,通腑泻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药处方:鲜竹叶、石膏生研、甘草、生地、元参、丹参、葛根、地肤子、白鲜皮、粳米、银花、连翘、黄连。竹叶、石膏同用则解除胃热,葛根清阳明肌表,甘草、粳米和胃气,生地、玄参、丹皮清营活血,银花、连翘、黄连、地肤子、白鲜皮清热解毒,治风疹而止痒。便秘加杏仁、枳壳。

针灸处方:曲池、血海、列缺、肩髃、足三里。腹痛、便秘加上巨虚、支沟,泄泻加天枢。诸穴均用泻法,曲池、足三里能清泻阳明之积热;血海调血和营,祛风止痒。列缺既能宣肺透表,调和营卫,又能清泻阳明经之郁热。大肠积热、腑气不通,取上巨虚、支沟,以通调三焦气机、泻热通腑气而止痛。天枢疏导大肠气机,清利湿热,调整胃肠功能而止泻。

1.2.3冲任失调 常在经前数天发疹,疹块色红。经后疹消,以少腹、腰骶、大腿内侧多见。常伴有痛经或月经不调。舌质紫苔薄黄,脉弦细数。补血润燥,祛风止痒,调理冲任。

中药处方:方选二仙汤合四物汤加鹿角、制香附、八月札。肿块坚实,加桃仁、莪术、石见穿。

针灸处方:曲池、血海、关元、三阴交、太冲、膈俞、太溪。曲池用泻法。血海、三阴交、膈俞、太溪用补法。关元、太冲用平补平泻法[3]。关元、三阴交均为调经要穴。太溪、太冲共补肝肾,益精血,调冲任以治本。血会膈俞以补血润燥.配血海理血和营,祛风止痒;曲池疏散肌肤之郁热,调和营卫,祛风止痒以治标。

2.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风团消失或减少>70%,己无瘙痒。有效:风团减少30~70%,瘙痒可忍受。无效:风团无明显必变或减少<30%,仍有瘙痒。

2.2 34例荨麻疹患者经治疗7~14天,显效20例,有效14例,皮疹消失,继续巩固治疗无复发。

3.讨论

皮肤突然出现疹块,此起彼伏,疏密不一。颜色或红或白,瘙痒异常。其发病颇为迅速,但消退亦快,也可一天发作数次。风疹发于咽喉部者,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造成窒息。若病起急骤,身热,口渴,或兼咳嗽,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濡数,系为风邪外袭;若发疹时伴有脘腹疼痛,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苔黄腻,脉滑数,证属肠胃积热。

外感风热皮肤湿疹与外感风寒皮肤湿疹两者均是由于外感风邪导致,外感风热皮肤风疹为外感风热之邪,郁于肌腠之间而发病,风疹呈红色或粉红色,可迅速遍及全身,遇热加剧,得冷缓解[4];外感风寒皮肤湿疹为风寒之邪侵袭肌肤,风疹为粉白色或瓷白色,以皮肤暴露部位最为明显,遇冷加剧,遇热缓解。外感风热皮肤风疹与胃肠积热皮肤风疹两者虽都属于热证,但前者属于表证,后者属于里证,外感风热风疹起病迅速,遇热加剧得凉缓解;胃肠积热皮肤风疹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邪热积聚肠胃,郁于肌肤而发病,疹块色红,堆累成片,同时伴有恶心、食欲不振、便溏等症状。气虚不固皮肤风疹多见于气血虚弱的患者,多因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邪,不得透达,劳累汗出后出现风疹,疹块色淡,日久不愈,自汗体乏,反复发作。

荨麻疹中医辨证分为风热型,宜疏风清热,用消风散加减;风寒型,宜祛风散寒,用荆防败毒散加减;胃肠湿热型,宜祛风解表,通里清热,用防风通圣散加减;冲任不调型,宜调摄冲任,用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针灸基本治疗疏风清热,活血调营。取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膈俞。外感风热者配大椎、鱼际、肩髑;肠胃积热者配足三里、天枢、内庭;血虚风燥者配足三里。曲池、合谷同为阳明经穴位,既可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故外邪侵袭、肠胃蕴热者皆可用之。血海、三阴交属足太阴,主血分病,调营活血。膈俞为血之会穴,活血祛风,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诸穴合用共奏疏风清热,活血调营之功。毫针刺,用泻法。血虚风燥者配穴用补法。拔罐法在神阙穴拔火罐,留罐5min,用闪罐法反复拔罐5min至穴位局部充血,每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参考文献】

[1]李日庆,王永炎,王沛.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2-194.

[2]唐伟东,孙国昭,钟强.慢性荨麻疹中医辨证施治体会[J].四川中医.2005. 23(11):84-85.

[3]李桂深,张宗贞.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19(11):1382-1383.

[4]陈维梅.中医药辨证治疗荨麻疹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06.22(09):39-39.

论文作者:孙亮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0

标签:;  ;  ;  ;  ;  ;  ;  ;  

荨麻疹的中医辩证治疗体会论文_孙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