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的类型及对策--廊西、宣州失学情况调查_农村论文

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的类型及应采取的对策——对郎溪、宣州两县市流失生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郎溪论文,县市论文,新形势下论文,应采取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的流失(辍学)已成为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据中国人口情报研究中心统计,目前,在6至14岁孩子中,辍(失)学率占同龄孩子的19.07%,其中80%以上在我国农村地区。而在我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率也在10%以上,有的经济不发达地区甚至在20%以上。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行,劳动力商品化,呈大量流动趋势;市场经济逐步向农村推进,农民由此而产生的趋利、短视等多种功利心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农村多方面、多层次的变化;“普九”工作在全国的全面展开与推进等等。在这些诸多新因素影响下,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流失的原因及类型也出现新的变化。较之过去,当前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的类型更为复杂多样,流失的隐蔽性较大。据对安徽省贫困县郎溪县及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十强的宣州市两县市15所中小学(八所三年制初级中学,七所五年制小学)调查。当前,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主要呈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两大类型。

表一、十五所中小学学生在校、流失状况调查表 单位:个

注:①非精确统计,偏差在±1个百分点内。

表二、十五所中小学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调查表 单位:个

注:①宣州市为县级市

②所占比例:指两县市两种流失生占总流失生的比例

一、新形势下的显性流失类型及应采取的对策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经济较发达的宣州市农村中小学生显性流失较少,隐性流失则较多。而贫困县郎溪县中小学生显性流失则较多,约多出宣州市显性流失率的5个百分点,但其隐性流失却少于宣州。这表明在经济欠发达,刚开始普九工作或局部推行普九的地区,显性流失居于主导。而经济较发达,普九工作全面深入推行的地区隐性流失增加,显性流失逐步转为隐性流失。显性流失逐步转化为隐性流失这一过程将成为我国全面开展普九的一个“必然历程”。所以深入剖析当前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的原因、类型,以及导致由显性流失向隐性流失转化因素,将有利于我国深入地推行普九工作。

表三、显性流失类型流失人数占显性流失总人数、隐性流失类型流失人数占隐性流失总人数调查表 单位:个

注:外出打工流失型和家庭经济困难流失型有重叠

表四、各种流失类型流失人数占总流失人数调查表 单位:个

注:外出打工流失型和家庭经济困难流失型有重叠

(一)外出打工流失型

90年代初,民工潮铺天盖地袭卷了我省农村。郎溪、宣州两县市约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输往外地。事实表明,这股汹涌的民工潮也冲击了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学。据对这两县市的毕桥中学、洪林中学、丁店中学等15所中小学约1100名流失生的追踪调查,约有51.4%的流失生而外出打工。导致学生弃学打工主要两个原因。

首先,在农村中小学应试教育还未转化为素质教育。

在农村中小学,一些成绩太差,升学无望的学生,因受应试教育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中专的负面影响,大多失去了信心。而一些家长见孩子升学无望,怀着反正孩子考不上,不如早点回家挣钱的心理,干脆让孩子弃学而去。打工潮恰恰为升学无望、弃学而去的孩子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着落点。这样,众多学生毫不犹豫地弃学而去,迈入民工的行列里,成为打工仔、打工妹。从调查的8所中学的外出打工的流失生来看,约有60%是因为上述原因弃学而去的。

其次,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生活所迫,也不得不舍弃校园,而走入打工潮里。

从调查的外出打工的流失生来看,因家庭困难不得已而辍学外出打工的约占40%。随着我国市场在农村的逐步推行,劳动力商品化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化合理流动,这种外出打工流失型的人数仍将继续增加。

针对外出打工流失型,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加大学校吸引力,将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消除成绩差的学生及其家长读书考不上中专、大学一点用都没有的应试心理。而实行分流教育是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初三时,课程设置上以文化课为主,适当设置一些与当地农业密切相关的农业技术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或在初三时,将一些因成绩较差无学习兴趣的学生单独分出来,再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毕业后有一技之长,有用武之地,以此来吸引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郎溪、宣州两县市目前实行的是"3+1"职业技能教育,即学生完成了3年初中教育,可以参加1年的职业技能教育。这种方法实施以来,也很有效地减少了这两地的外出打工流失生。据对试办"3+1"技能班的裘公中学的调查,该中学因外出打工流失生流失率较之其他七所调查的中学下降7个百分点。

各地方政府也应制定出一定硬性措施,如禁止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外出打工,不给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开外出打工的介绍信、证明等。这也是减少外出打工流生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家庭经济困难流失型

在农村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流失类型。据对两县市十五所中学流失生的调查,约有55.3%的流失生是因家庭困难而不得已辍学的。并且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交不起学费流失的,又有两种诱因。

其一,家庭经济绝对困难而流失的

一些学生家庭收入入不付出,生活难以维持(基本接近于温饱尚未解决的家庭),不得已被迫让孩子弃学回家。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经商等以挣钱糊口治家。从调查的十五所中小学流失的学生来看,这种因家庭经济绝对困难而辍学的学生,只占因交不起学费流失生的13%左右。并且贫困县郎溪县居多。

其二,家庭经济相对困难而流失的

在农村,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一般化(指年人均收入在400元以下的)。但由于一些中小学乱收费,导致学生家庭负担不起而使学生辍学。据有关单位调查,宣州市近几年来,中小学收费较高,初级中学平均学费为300元(每学期),小学也近200元(每学期)。如此高的学费,对于年人均收入在400元左右的家庭来说,实难付起,导致了众多学生弃学而去。从调查的流失生来看,因家庭相对困难而辍学的学生占因交不起学费流失学生的87%左右,这说明,农村中小学乱收费是导致学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因乱收费而使学生流失的,各级教育部门应下大力气,狠抓乱收费现象,在最大限度内降低学校收费。使家庭收入一般的孩子能负担得起学费,顺利完成九年务教育。

对于家庭经济绝对困难的学生,政府和社会应双管齐下。《教育法》第五十六款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义务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如果县以上各级政府都能尽快设立义务教育专项资金,将能很有效地减少流失生。另外,社会力量捐款助学,如希望工程的启动,也很有效地减少了流失生。各中小学也可采取减免学费、缓交学费等措施,尽可能减少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学生。

(三)人口外移流失型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较多。一些农民因在外收入较高,干脆将全家接到外地居住。这样一些正读中小学的孩子也随父母移居外地。一些短视的家长将孩子接到外地后,或让孩子帮忙干活,或让孩子在家看门,根本没想到让孩子入学,使孩子失学。即使一些家长想让孩子入学,但外地学校大多都以孩子户籍不在本地,不能入学等理由加以拒绝,也使孩子失学。据对15所中小学流失生的调查,因上述情况而失学的约14%,并且有增加的趋势,而随父母移居外地当地就学的仅有12名。

对于这种人口外移而使孩子失学的现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打破孩子户籍所在地读书的传统做法,让学龄孩子就近入学。流入地的学校可收取一定的借读费。另外,流出地政府也应采取一些硬性措施,如禁止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龄孩子随家人移居外地等,尽可能减少人口外移。

二、隐性流失的增多及应采取的对策

从调查的十五所中小学来看,隐性流失约占流失生的21%左右。贫困县郎溪县隐性流失率为2.08%,占流失生总数的8%,而经济较发达的宣州隐性流失率为3.4%,占流失生总数的13%。从近几年流失生状况来看,隐性流失逐年增加,显性流失在逐年递减,显性流失有转化为隐性流失的趋势。

(一)以钱充人流失型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孩子半途而废,弃学而去。但由于学校的说服动员及一些地方的硬性措施,一些有钱的家长为求得心安理得,交孩子未读完学期的学费,保留个号头,使学校好交差(两基的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到时学校发个毕业证。而一些中学(小学很少出现此类隐性流失)因担心学生流失过多,上级批评,隐而不报。到初三毕业时,做个顺水人情送个毕业证给流失生。这样造成了以钱充人型的大量学生隐性流失。据对两县市的15年中小学摸底调查,这种隐性流失约占隐性流失人数的23%,约占总流失生人数的4.8%。

对于这种隐性流失,最有效最易操作的方法是教育主管部门深入学校,核对在校学生与学生学籍数,这样一核对就能查个水落石出。

(二)移花接木流失型

一些农村孩子因种种原因弃学而去,而在农村一大批已毕业的历届生,由于上年中考仅差几分,回家务农不甘心,补读又无机会。一些农村中小学见情况,来个移花接木,让已毕业的历届生顶替流失生的学籍读书,参加中考。这样做既减少了流失生,又能提高升学率。由于一箭双雕,造成大量学生隐性流失。从调查来看,这种隐性流失约占隐性流失人数的31%,约占总流失学生人数的6.5%。

对于这种移花接木的隐性流失,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学籍管理,杜绝冒名顶替。另外,应加强监督举报工作,积极让群众举报出冒名顶替者,对作弊的学校领导及主要责任者给以惩罚,以断这种较为流行的隐性流失的后路。

(三)升学转轨流失型

在一些农村地区小学尽管都有机会上初中,但因一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劳动力缺乏等原因,使一些小学生放弃了升初中的机会。又因在升学转轨过程中,学生人数不易统计完整。再加之,一些基层教育部门敷衍了事,有意无意地造成了小学升学转轨过程中,众多主动放弃升学的小学生未被列入普九的范围内。成为被遗忘的流失生。从调查的情况看,约34%的隐性流失生属于此种类型。约占总流失生数的7.2%。

针对这种状况,各级教育部门首先应加大统计力度,防止漏统各村的小学生。做到让每一个小学生毕业生登记在册。对于主动放弃升学的孩子,学校及教育部门应对孩子及其家长,积极进行说服教育,并制定出一些相应硬性措施,禁止孩子放弃升学的机会,强制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明留暗失流失型

在农村,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一到农忙,一些短视的家长就让孩子自动停学一、二个月,帮家里干农活,忙季过去又让其回校读书。这种自动停学,久而久之,使孩子根本赶不上教学进度。而一些农村学校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流失就行。这样这些学生形式上虽没流失,但其根本没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要求达到的水平,实质上仍属于流失生,只不过明留暗失罢了。据对十五所中小学的摸底调查来看,这类隐性流生人数约占隐性流失总人数的12%。

对于这种明留暗失的状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督促学校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那些学生自动停学视而不见的学校领导应加以惩处。对于让孩子自动停学的家长,学校应积极加以说服教育,指出其短视行为对于孩子的不利之处,使家长放弃那种短视的做法,让孩子能安心读书。

农村中小学隐性流失比显性流失后果更严重。显性流失还可以采取补偿教育等措施,而隐性流失由于一些中小学及基层教育部门好大喜功,对隐性流失内部消化,虚报成绩,给人造成在校生辍学减少或没有的假象,且不易被察觉。这将直接影响普九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效果,确实不宜忽视。

三、显性流失向隐性流失转化的因素及应采取的措施

从郎溪、宣州两县市的15所中小学流失生的调查来看,作为省贫困县的郎溪县,由于其经济不发达,两基工作在该县局部地区刚启动。其显性流失在调查的流失生中约占50%。隐性流失只占8%,而作为省经济十强县的宣州市(94年人均收入984元),其两基工作已在全市农村推行,但在深入过程中,却出现了显性流失逐渐减少,占流失生数的29%,隐性流失逐渐增加,占流失生数的13%,显性流失向隐性流失转化的现象。很显然,这种转化在普九工作中将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因而剖析这一转化的因素,采取相应对策,以杜绝这种转化发生,真正实现两基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一)不切实际地一轰而上推行两基达标工作是转化发生的前提

党的十四大提出到本世纪末实现两基目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全国各地农村都在贯彻执行两基达标工作。但一些农村因经济等因素制约,不宜采取一步到位的普九工作战略,应一步一步地,在局部地区先启动两基,再慢慢推广。但一些地方想“一口吞个胖子”,不顾本地实际一轰而上,盲目上马两基。其结果造成了一方面流失生剧增,另一方面显性流失向隐性流失转化。

(二)浮夸风在两基达标工作中的升级是转化的决定因素

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两基工作验收前五年,95%以上的12周岁学生必须进入初中学习,初中生无辍学,方可算两基达标”。而一些农村地区因为经济力量有限,配套措施跟不上,达不到上述要求,但一些地方教育部门领导为了邀功请赏,不切实际地全面推行普九工作,而对普九工作中出现的流失生剧增的现象,采取隐报、瞒报、虚报,减少流失生,造出成绩来,以获得上级表彰。这样,就造成了显性流失生转化为隐性流失生。对于这种因浮夸而引起的转化,最好的办法是治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狠刹浮夸风,对于患浮夸病的领导应予以在社会上公开曝光,并给以严惩。

(三)有意无意的人为因素是转化的重要原因

在农村中小学,如以钱充人型、升学转轨型,明留暗失型等隐性流失都是教育部门工作人员有意无意地人为造成的。而移花接木却是有意造成的。所以抓好工作人员操作这一环节是减少显性流失转化为隐性流失的一个重要保证,如加强学籍管理,加大统计力度等等。

标签:;  ;  ;  ;  

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的类型及对策--廊西、宣州失学情况调查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