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原因分析_有效需求论文

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原因分析_有效需求论文

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缘由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缘由论文,生产能力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许多工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了工业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经济效益。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公布,我国28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有四成以上处于闲置状态,其中发电设备、微型计算机、照相胶卷、电影胶片生产能力利用率在25.5%以下;日用精铝制品、房间空调、复印机、农药、化学原料、微波炉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31.3%至38.5%之间,录像机、洗衣机、内燃机、汽车、彩电、金属切削机床、油漆的生产能力均在50%以下。此外,电冰箱、中成药、电话机、食用植物油、轮胎、自行车、摩托车、食糖、照相机的生产能力也有四成以上处于闲置。(注:《经济学消息报》1997年3月1日。)以上仅是统计数字上的反映,现实中有些行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工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现象,已引引起经济界的关注,大家就此问题作了些分析和研究。但从目前的理论研究进展情况看,讨论得还不够充分和深入。为此,对于这一问题还需要作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缘由,并对其缘由中的主、次矛盾作出划分,从而为解决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建立一个比较准确的客观基础。

一、生产能力过剩主要是无效供给过量而非有效需求不足

生产能力过剩从供求的基本对比关系上看,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供给基本正常而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导致生产能力的过剩;二是有效需求基本正常而无效供给过量,从而造成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导致生产能力的过剩。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需求主动且活跃,对供给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的原因更多地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都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最近以来,经济学界在分析我国许多工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缘由时,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有效需求不足。对此种看法,我们持不同意见。我们认为,我国目前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主要原因是无效供给过量而非有效需求不足。从需求方面看,我国目前基本上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相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我国对产品(尤其是许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产品)的需求和消费水平并不低。比如1960年世界平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610~630美元,在这个发展水平上,照相机、收音机、手表、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的消费分别为59.44万架/亿人、171.06万台/亿人、185.05万台/亿人、65.47万台/亿人、39.72万台/亿人和40.64万台/亿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大致也处于这个阶段上,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在600~700美元之间,但我国目前的消费水平却远远超过该阶段的世界平均消费水平。我国1995年照相机、收音机、手表、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的消费水平分别为274.61万架/亿人、677.39万台/亿人、3978.77万只/亿人、288.66万台/亿人、78.64万台/亿人和75.84万台/亿人。(注:世界平均消费水平数据取自《世界经济统计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我国消费水平的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433页和第441页)资料计算。)由此可见,相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对产品的需求和消费水平并不低,这里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第二,从我国目前现实的市场需求来看,虽然增长速度比前几年有所降低,但总体增长速度还是比较高的。去年全年和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幅有所降低,但平均仍达到11%和12%的水平,外贸出口的增幅也保持在10%左右。国内需求和出口需求并没有出现萎缩的局面。第三,退一步讲,如果说今年市场需求增幅降低确实对我国生产能力过剩有影响的话,那么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我国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在几年前就已经较为普遍地发生了,而市场需求增幅降低则是近期的事情。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生产能力过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无效供给过量。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无效供给过量呢?这是因为目前我国存在着企业过量供给的制度基础和条件。首先,企业对未来市场前景过分乐观的预期是造成供给过量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经济仍然呈现出短缺经济的基本特征,许多产品供不应求,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在这种市场环境里,企业只要能把产品生产出来,就会迅速销售出去,并且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种经营环境使企业对未来的市场前景产生良好的预期。如果企业经理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的话,更会夸大未来的市场需求形势。为了更多地占领未来的市场份额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争先恐后地扩大生产能力,涉足新的经营领域。惟怕自己在未来市场份额的争夺中吃亏。所有企业(包括现时的和潜在的)都这样判断且这样做的时候,就会出现实际新增生产能力大于有效市场需求所需要的生产能力,从而导致实际生产能力的放空和过剩。其次,我国现有非合理的企业制度和投资体制也是造成产品供给过量、生产能力过剩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企业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投资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提高。然而,由于企业产权制度和投资体制还未发生根本变化,长期存在于企业身上的负盈不负亏、投资饥渴等顽症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企业投资积极性很高,投资体制对企业不合理投资的约束软弱,盲目投资、盲目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造成我国近年来某些行业供给过量,进而引发生产能力过剩的重要原因。再次,现有分权管理体制也是造成我国产品供给过量、生产能力过剩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调动各地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划清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财权和责任,采取了财政“分灶吃饭”的分权体制。各地区为了尽快地发展本地区经济,达到富地强民的目的,对新企业的建立和外资、外商的进入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条件,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门槛”,助长了企业、外商与外资的不合理进入以及盲目建设与生产,最终导致在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雷同化以及产品供给过量、生产能力的过剩。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生产能力过剩主要是供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既然目前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主要原因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无效供给过量,那么我们应该主要从供给方面研究解决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而不应过多地在有效需求方面纠缠。在分析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时,比较多的人借鉴凯恩斯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认为我国目前应采取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放松银根,刺激国内需求和扩大出口。但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生产能力过剩的原因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存在本质的区别。简单地套用西方国家在刺激需求方面的经验和作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实际上从我国近几个月刺激国内需求的政策效应来看,其收获不是明显的。因此,针对我国目前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更多地应从供给方面想办法,找对策。具体讲,应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和变更企业产权制度;通过投资体制的改革,强化企业的预算约束,克服企业盲目投资、盲目建设和盲目生产的问题;另外,通过对地方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规范和严格企业的进入环境和条件,变不规范的行政性进入壁垒为规范的经济性进入壁垒,使企业的进出严格按照市场规则办事。通过制度体制的调整与改革,建立起合理的供给运行机制,使供给与需求相衔接,并使供给变得有效,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生产能力过剩主要是结构不合理而非总量过剩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危机过程中,所出现的生产能力过剩通常是总量过剩,即几乎所有的商品相对于它的现时需求来说,供给过量,这种现象发生的内在机制是企业追求利润而引起的大量投资和生产大大超过了消费者相对有限的需求和购买力。但我国目前出现的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全然不是一回事,我国目前工业生产能力的过剩主要不是总量过剩,而是结构性过剩。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第一,一些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生产能力过剩,而另一些高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业的生产能力却严重不足;第二,传统产业中以现有材料、低技术含量和旧工艺为特点的旧产品过量,生产能力过剩,而以新型材料、高技术含量和新工艺为特点的新产品供给短缺、生产能力不足;第三,许多产品中特别是高档耐用消费品中的最终产品的生产能力强大,产品供大于求的状况严重,而其中间产品、配套产品以及一些重要的原材料的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不足,产品供不应求,很大程度上只能靠进口解决。

造成我国工业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的基本原因仍然在于我国不合理的供给体制自身。具体讲,首先,我国目前企业的扩张与收缩行为严重地不对称。在排浪式的消费和需求面前,企业和当地政府会迅速聚集和调动生产要素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由于企业和当地政府的扩张愿望强烈,使所形成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有效需求所需要的生产能力,从而形成一部分新上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面对一些市场需求已经大大萎缩了的产品,现有企业的供给体制反应却相应较为迟缓,存量调整较为困难,形成多余生产能力难以调整和压缩,从而形成一部分旧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其次,我国目前企业对不同产品生产的偏好程度不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由于技术能力储备不足,产品及生产开发水平较低,所以一般无能力涉足一些技术含量大、附加价值高的产品和行业;同时,由于这些行业一般投资量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企业一般缺乏对这些产品和项目的投资信心,因而这类产品和项目的投资量相对较少,生产能力形成不足;而与此相反,企业对一些技术含量不高、附加价值不大但效益较好的“短平快”产品和项目,投资兴趣却非常地强烈,争先恐后地进入到这些产品和项目的生产行列之中,这就形成某些产品和行业的进入不足以及另外一些产品和行业进入过度,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错位和失误。再次,我国现有经济运行体制使企业缺乏灵活的生产经营机制。面对市场需求和消费的变化,企业难以调整要素投入结构,这不仅包括劳动力要素投入结构,而且包括固定资产结构和技术结构。由于对要素投入结构的调整处于失调状态,所以使现有较为僵硬的生产经营体制就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和消费,导致生产结构与需求、消费结构的严重失调和脱节。

既然我国目前工业生产结构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体系及其机制自身,那么解决结构性过剩问题也就必须从调整和改革供给体系及其体制入手。首先,要深化企业产权制度和地方分权体制改革,塑造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投资主体,建立灵活的存量调整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其次,充实现有企业的技术力量,增加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拓展企业进入产业部门的范围,减少资源过多地盲目地集中配置在某些部门的问题,同时解决某些部门或行业因企业过量进入而引起的过度竞争问题以及另外一些部门或行业因企业技术能力所限而导致的进入不足问题;另外,调整和改革目前较为僵硬的生产经营体制,使企业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企业的劳动力要素投入结构以及固定资产结构和技术结构,实现生产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的协调和统一。

三、生产能力过剩主要与不适应结构升级有关而非常规运行不畅所致

从产生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基本环境和背景来看,有两种原因可能会导致工业生产能力的过剩。一是产业组织常规运行过程中由于一些不合理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比如,现实产业组织运行中所出现的市场秩序政策、产业组织规模政策不合理以及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信号不准确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企业的过度进入和竞争,从而引起该行业或部门生产能力的过剩。二是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过程中,企业不适应变化的新情况,无法及时调整现有的供给系统及其体制所引起的生产能力过剩。这两种原因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的性质是不同的。第一种原因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组织不善造成的,一般通过加强对产业组织和市场运行的调整和改善,就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由这种原因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是浅层次的,解决问题所花的时间往往也比较短。而第二种原因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是经济转轨和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供需失衡造成的,它涉及到整个供给系统及其体制的调整与变革,其问题的性质是深层次的,问题的难度较大,解决问题所花的时间往往也比较长。我国目前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更大程度上与第二种原因有关,即与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供给系统及其体制不适应变化了的市场及其需求有关。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700美元,按照国外的经验,在这一时期,产品需求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需求结构中,技术含量少、附加价值低的产品的比重会降低;而技术含量多、附加价值高的产品的比重会提高。与此相适应,原有的供给系统及其体制应作出必要的调整和革新,创建新的产业部门,开发新产品,压缩传统的产业部门和旧产品,为此,就必须改变生产的投入—产出结构关系。否则,如果供给系统及其体制不能随着需求结构作相应的变革和调整,就会出现该压缩的某些传统产业部门及其产品无法压缩,而该发展的新兴产业部门及其产品无法得到有效发展,从而形成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和新兴产业及其产品生产能力不足并存的结构性过剩现象。不幸的是,从许多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换代的实际经历看,在该时期经常会出现供给系统及其体制改善滞后于需求结构变化的情况。如日本六十年代实行附加价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附加价值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当时,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疲软,销售困难,生产加工企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开工不足,但由于受沉没成本、解雇费用、结合生产、社会稳定等退出壁垒的限制,对这类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压缩工作是异常曲折和艰苦的。由于调整任务不能适时地完成,所以就会使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存在,另一方面,一些资本密集型产品虽然发展前景很好,但由于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储备不足,产品和生产工艺开发不够,供给系统及其体系调整缓慢,使得此类产业和产品发展缓慢,资源无法顺利地从附加价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中转移到附加价值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中,出现传统产业和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与新兴产业和产品进入不足同时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德国、英国、意大利、南朝鲜、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转型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所以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正如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驮田井所指出的,这种现象是“由经济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引起的”。(驮田井,1996)和许多国家一样,我国目前生产能力过剩的基本原因也是由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供给系统及其体制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引起的。所不同的是,我国由于同时受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市场体系不完善以及地方分权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则更为严重和突出。

既然我国目前的生产能力过剩主要是由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引起的,而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和任务,所以解决目前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要作长期调整的思想准备,制定长期调整政策,从根本上消除生产能力过剩发生的因素,如实现发展阶段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升级、供给系统及其体制的调整等。当然,在短期内通过刺激有效需求,盘活产品存量、激活沉淀资金,可从某种程度上缓解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能力过剩问题,还得通过谋求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以及供给系统及其体制的调整和变化。

四、生产能力过剩主要是国内企业的过度竞争而非外资企业的进入

目前在分析我国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原因时,有不少人把外资企业的进入作为我国许多产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的进入对我国有些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确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某些高档消费品行业如彩电、冰箱、电烤箱、空调、音响、照相机、洗衣机等行业外资企业的进入更为明显。这些行业外资企业的迅速进入确实是构成该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一个原因。然而,我们认为,就总体上讲,我国目前生产能力过剩的主要原因在于许多行业中国内企业的过度进入和竞争而非外资企业的进入。其理由在于:首先,外资企业在我国进入的行业主要局限在高档消费品和技术含量高的若干个行业之中,但目前我国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却较为普遍地存在于许多行业之中,不仅存在于高档消费品行业之中,而且存在于一般日用品行业之中;不仅存在于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之中,而且存在于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之中;不仅存在于一般加工工业之中,而且也存在于原材料工业之中。这说明外资企业的进入并不是我国目前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外资企业的进入与我国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无直接关系。其次,我国目前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比较严重的行业中,外资企业的进入并不明显。目前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比较严重,企业亏损面比较大的行业主要是纺织、煤炭、化工、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而这些部门外资企业进入的并不多。可见,这些行业出现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与外资企业的进入并没有直接联系。再次,外资企业进入的某些行业如高新技术行业、原材料行业、基础设施行业,并没有出现生产能力的过剩问题。相反,外资企业进入这些行业对增加其产品的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供给,满足市场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生产能力过剩问题,从总体上讲与外资企业的进入没有直接关系。既然如此,我国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只能从我国国内企业自身的产生机制和环境方面去说明。我们认为,我国目前企业制度不合理、企业技术能力差、地方利益驱动以及市场体系不完善是造成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主要原因。这些上面已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既然目前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主要是由国内企业的大量进入和竞争引起的,那么解决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就需要从这一问题入手,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包括建立合理的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改革投资体制,完善市场体系等,通过这些办法,解决企业进入产业的合理性问题,进而达到解决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目的。当然,在主要通过限制国内企业的大量进入和竞争的条件下,在个别行业通过适当限制外资企业的进入也是很必要的。在那些我国已具备较大的生产能力,且产品质量较高的行业,应适当地限制外资企业的进入和竞争,这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我国的民族工业,而且可以缓解或杜绝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

标签:;  ;  ;  ;  ;  ;  

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原因分析_有效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