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古代汉语学习中“之”字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论文_吕 剑

吕 剑 新疆兵团第九师一六六团中学 834612

如今的中学生对古文不重视,在古文的学习中没有抓住虚词这个关键,特别是对虚词“之”的学习掌握差,因而影响了整个语文学习的效果。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专题性的调查,希望通过调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搞好古代汉语的教学。

一、调查方法

调查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抽样调查;第二步是对学生作问卷调查。

1.对古文中“之”字出现几率和所写作用的抽样调查。在古文的抽样调查中选取了三个不同时期三篇有一定影响的作品,调查的内容为:每篇古文中有无“之”字的出现,如有则对“之”字在这篇古文中的出现率和“之”字在整篇文章中所起作用进行统计和分析。

(1)对单篇文章进行调查。第一选取唐代诗人柳宗元《柳河东集》中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进行调查。在此文中有“之”字出现,统计全文307个字中“之”字共11个,占全文总字数的3.5%。在这些“之”字中做结构助词的占63.3%,做代词的占18.2%,做语气助词的占18.2%。第二选取晋朝陈寿《三国志》中的《出师表》一文进行调查。在此文中有“之”字的出现,统计全文522个字中“之”字共35个,占全文总数的6.7%。在这些“之”字中做结构助词的占65.7%,做代词的占35.3%。第三选取北宋文学家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中的《岳阳楼记》一文进行调查。在此文中有“之”字的出现,统计全文307个字中“之”字共有10个,占全文总字数的3.3%。在这些“之”字中做结构助词的占60%,做代词的占20%,做语气助词的占20%。

(2)对所选三篇古文使用“之”字情况的分析。三篇文章共计查找文字1136个,其中“之”字有56个,它们大都承担助词和代词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⑴“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中“之”字为代词,如不翻译就使读者不明白记录对象是谁。⑵“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为难之间”(《出师表》)中两个“之”字为结构助词“的”,如不翻译或翻译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句子结构的表达意境,势必会造成读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

(3)调查的结果:①古文中“之”字使用率很高。所抽样的三篇古文时间跨度大、范围广,很有代表性,在这样的条件下篇篇都出现了“之”字。在不同的朝代,写作特点不同的文人作品中都出现了“之”字的使用,所以说“之”字应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文言虚词。②“之”在古文中所起的作用大。一个字如能在同一篇文章中多次出现,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此字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抽查古文可以看出,每个“之”字都在文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一大部分还成为文章内容表达的关键字。纵观古文,“之”字成为古代文人记事、说理、抒情、描写最有力的表达工具。例如:“公语之故,且搞之悔”(《左传·隐公元年》)中“之”字为代词记事用;“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论语·子张》)中“之”字为助词说理用;“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荀子·劝学》)中“之”字调节语气来表达抒情。

2.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学生问卷调查,本人选取了初中二年级和三年级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因为他们都具有学习古文的一些经历,能够代表初中学生在古文中的学习态度和掌握古文的程度。此次抽查学生共73人,其中初中二年级的学生39人,初中三年级学生34人,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生对“之”字认识和了解的程度,以及老师在古文教学中对“之”字教学所持的态度。

(1)学生问卷。调查采用随机选取若干学生填写问卷的形式,对初中二年级三个班中39人发放问卷,占年级总人数的34.9%,对初中三年级三个班中34人发放问卷,占年级总人数的33.3%,能够代表这两个年级学生总体情况。问卷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要求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备选答案。

(2)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对73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之”字在古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今初中学生对其重视不够造成对古文学习没有兴趣,我总结出原因如下:①错误的理解。学生认为虚词一般无实际意义,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学习它,只做一般了解即可。②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学生错误地判断“之”字在一篇古文中占有率少,所起的作用就不大,故而不够重视。③教师引导不够。虽然教师对“之”字在古文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肯定也很重视,但在具体实施中缺少正确的引导和重点强调,致使学生对“之”字在古文的作用上认识不到位。

二、调查结论

想要扭转学生对古文不感兴趣的局面,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重视文言虚词的使用,特别是“之”字的用法。在学生刚接触古文时,就应该对他们灌输虚词在古文中所起的作用,让学生从开始就重视它。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接触古文知识不断增多,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对虚词特别是“之”字的用法在古文中所起的作用,用文中事例来加以证明,让学生感受到“之”字的重要性。其次,在长期的古文学习中只要碰到虚词就要求学生对其翻译,并能说出它所起的作用。

我相信只要这样做了,学生肯定会重视虚词,重视“之”字的用法,学习古文的兴趣将重回学生身边。

论文作者:吕 剑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7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4

标签:;  ;  ;  ;  ;  ;  ;  ;  

中学生古代汉语学习中“之”字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论文_吕 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