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模型的选择及其在我国的实施条件_银行论文

利率模型的选择及其在我国的实施条件_银行论文

我国利率模式的选择及其实施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率论文,条件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作为我国经济的资金枢纽,其

改革已到了十分关键的时刻,尤其是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过

程中,利率市场化似乎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金融理论界对此呼声很

高,似乎只要实行市场化利率,经济中的诸多问题就能迎而解。本文试

图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利率管理模式的选择

当今世界各国的利率管理模式或体制由于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同而

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下面几种:1、计划利率模式。 这是完全

由国家计划管理的利率体制,各种利率水平均由国家决定,而且以行政

命令方式要求各金融机构实行规定的利率水平;2、浮动利率模式。 中

央银行只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金融机构在这一利率水平

范围内可以根据资金的供求状况自行确定其存贷款利率水平;3、 自由

化利率模式。根据金融创新理论,利率自由化是指各金融机构根据市场

上资金供求状况独立地决定利率水平,而不受中央银行所左右;4、 完

全市场化利率模式。指利率完全由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来决定,政府和

中央银行对此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

实行过完全市场化利率模式,即使象英美这样金融市场十分发达的国家

。事实上,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市场化利率在实际中是很难实行的,因为

市场利率无时无刻不在波动着,即使等于均衡利率(即当投资等于储蓄

时的利率),也只是暂时的现象,况且实际中均衡利率究竟是多少,恐

怕谁也无法精确计算。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利率体制。其主要特点是利率水平固

定,不易变动。在管理权限上,各种档次的存、贷款利率水平基本上都

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且主要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来运用。这种利

率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虽然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但却大

大弱化了利率本身所具有的调节经济的功能。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迅速发

展的今天,这种利率管理体制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的

需要,产生许多不良的效应。显然,利率体制改革已到了无法回避的关

笔者认为,我国利率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实行“市场利率”,即由中

央银行制定基准利率,其它利率基本放开,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基准利

率和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独立地决定其存贷款利率水平,逐步建立以中

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利率调控机制。显然,这既不同于完全市场化

利率模式,又不同于自由化利率模式。

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实行市场化利率的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计划利率体制的种种弊端日益暴

露。计划利率体制既不能反映资金的真实价格,又不利于国有企业及国

有专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甚至引发金融秩序的混乱。1993年上半年

一度出现的乱集资和乱拆借实质上是由于利率过度管制所导致的。

那么是否只要放松利率管制,实行市场化利率,就能解决由于计划

利率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诸多矛盾呢?其实只要认真分析一

下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基础,就会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

单!市场化利率模式固然具有很多优势,但其优势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

能有效地发挥出来。相反,如果基本条件尚不具备就过早地实行市场化

利率,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使现存的问题更加恶化。可以说目前我国

还远远没有达到实行市场化利率所的必备的基本条件。

(一)国有企业严重缺乏内部约束机制。

由于国有企业产权界限不明晰,组织结构不完善,预算软约束现象

仍然普遍存在。这些企业具有强烈的扩张冲动,投资需求十分旺盛,对

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十分低,甚至无弹性,利率无法对之起到调节资金

需求的作用。在当前市场利率普遍高于计划利率的“双轨利率”情况下

,一旦放松利率管制,势必导致平均利率水平的上扬。一方面难以形成

相对稳定的市场利率;另一方面,即使利率水平的上升幅度较大,国有

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由于利率弹性低而不会有所下降,使利息作为资金成

本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因为很多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根本就

没有打算归还,而银行出于各方面的压力又不得不贷。所以银行信贷资

金似乎总是满足不了投资需求。要知道在西方发达的金融体系中(如日

本),银行信贷员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向企业“推销”自己的贷款,而

有的企业却不敢要,因为担心不能按期归还。我国企业中缺乏的就是这

种自我约束机制!一个尚未建立自我约束机制的企业不可能完全根据市

场供求状况来组织生产,其表现出来的资金需求往往是扭曲的,导致资

金总供求状况也是扭曲的,由此形成的市场既不稳定,亦不能真正反映

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甚至误导资金流向。

此外,国有企业缺乏自我约束机制严重制约了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

银行的转化。据初步统计,每年新增贷款总额中,约有五分之四的资金

流向国有企业,其中相当部分是为了维持亏损企业生存的“政策性贷款

”或“社会救济贷款”,这些企业不仅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利率,而且

往往因为效益低下,无法归还贷款,严重地束缚了银行的经营自主权,

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经营利润。一个既要承担政府“补亏”责任,又要自

担风险的银行是无法自主经营的。因此可以说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滞后于

银行体制改革,而不是相反。

(二)目前国有专业银行缺乏而且无法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商业银行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专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既

有来自企业方面又有来自政府方面的障碍因素。现行的国有专业银行的

资金计划分配在相当程度上是为了适应国有企业的生存。当前经济中企

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开工不足与失业率上升问题十分突出。由于社

会保障制度尚在建立之中,无法让这些企业真正破产,面对这些企业的

贷款需求,国有专业银行无法根据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原则予以拒绝,

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因为流向亏损企业的这部分资金只是

用于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实际上是为了国有企业职工的生存),基本

上不增加有效供给,大部分都转化为企业职工货币工资收入和产品库存

积压,银行根本无法收回贷款。如1995年1—11月, 全部工业企业产成

品资金占用达4700亿元,预算内国有企业亏损额高达400多亿元。 亏损

企业多年积欠下的贷款给国有专业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使之在商业

化的进程中裹足不前。另一方面,国有专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上无法摆脱

政府的干预。在没有充裕资金的情况下,政府为了调节经济结构,为了

补贴亏损企业以维持社会稳定,不得不利用行政手段干预银行信贷资金

的流向。真正的商业银行不应该是政府分配资金的工具!在国有专业银

行不能在资金运用上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的情况下,市场利率作

为调节资金供求的杠杆也就失去了其灵活性,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金融市场尚在发育之中,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易使市

场利率极大地偏离均衡利率。

发达的金融市场要求有一定规模的国库券、商业票据以及种类比较

齐全的其它有价证券,从而使资金融通能够顺利地进行,证券买卖十分

活跃,形成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由此形成市场利率。我

国目前的国债规模仍十分有限,尤其是短期国债,远远没有达到中央银

行可赖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商业信用及票据化程度均不高,企

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往往导致相互拖欠货款的债务链,造成银行信贷资金

的大量流失,严重制约着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此外,由于银行结算不

畅防碍了资金的合理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无法灵活地运用利

率的调节功能。因为任何一种间接调控工具,无论是公开市场操作,还

是再贴现率,无不通过影响市场利率水平来调节资金总供求。而我国金

融市场尚在发育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灵敏的利率机制。此时如果实行

市场化利率,放松利率管制,必会对投资者和储蓄者产生误导,不利于

市场利率的稳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利率市场化不利于当前通货膨胀的治理。

近几年来,经济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物价涨幅较高和企业产成品

库存积压并存。由于我国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种种非经济因素仍然影响

着价格的形成,使得价格水平波动呈强烈的刚性。在目前消费品市场相

对过剩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并没有按照价值规律向下调整,而是仍以较

高的速度攀升。1995年由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以及各级

政府对控制物价和加强价格管理的重视,物价涨幅逐月回落,但总体水

平仍不低,1—11月, 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

长17.5%和15.4%。这时一旦放松利率管制,平均利率水平上涨后,由

于资本的边际效率短期内难以提高,只能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产

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即使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更加恶化,又抑制了居民

对消费品的需求。这与当前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方针是背道而

三、当前应当在为利率市场化积极创造条件的同时逐步放

松利率管制,以便向利率市场化平稳过渡。

如前所述,目前仍在运行的计划利率体制会对我国经济造成种种不

利的影响,而实行市场化利率的许多必备的条件目前尚未充分具备,甚

至根本就不具备,使得利率体制改革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显然,仅仅

在“是否放开利率管制”这一问题上做文章无济于事。利率体制改革涉

及面广,不仅仅是金融体系内部的事情,需要各方面的改革与之协调配

套,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由于存在利润动机,如果国有企业和金融机

构尚不具备自负盈亏的约束机制,就过早地下放利率管理权限,将对宏

观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利率体系改革应该从整个宏观经济大局出

发,分析其症结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一)加快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既是利率市场化的难点,又是利率市场化

的突破点。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各类企业,如果不能按照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经济经营原则去运行,市场经济将由于缺

乏必备的支持系统而成为无效益的经济,也就不成其为市场经济。由于

国有企业对信贷资金的使用不承担任何保值、增值的责任,对利率的变

化难以作出灵敏的反应,市场利率不可能起到调节资金需求的作用,这

也增加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建议:(1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

伐,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进政企职责分开,全面落实企业自主权,

引导企业逐步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约束机制,提高对市场利率

波动的灵敏度。(2)加速建立社会就业保障制度, 让企业放下历史积

累的沉重包袱快速发展。目前建立社会就业保障制度的困难在于缺乏资

金来源。但是,实际上我国专业银行多年的“安定团结贷款”由于不增

加社会有效供给而变相地被用作社会保障资金,而且这部分资金远远多

于真正的社会保障费用。因为,那些应该成为失业者的职工在企业里是

以就业者的身份领受其工资的,这部分工资收入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保障

费用,但却又大大超过社会保障费用应有的水平。应尽快改变这种银行

办保险的状况,由财政通过适当途径安排就业保障资金的来源。(3 )

将《破产法》真正落到实处,不能根据企业所有制的性质和规模实行倾

斜政策(当然根据产业政策必须倾斜的企业除外),为其它企业创造公

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迫使企业在高利率的压力下提

高资金的平均利润率。(4)借鉴新加坡精英治国的经验, 尽快培养一

批高素质的企业家,将法人治理与精英治理结合起来,鼓励企业追求利

益最大化。

(二)加快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进程。

国有专业银行要独立地根据资金供求状况确定其存贷款利率水平,

首先应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约束的商业银行,并

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要求专业银行

转变自身的经营机制及管理办法,还必须有其它方面改革措施与之协调

配套才能顺利进行。除了企业制度改革外,还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

因素:(1)转换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银行的关系, 改变政府把银行

当作其资金分配工具的状况,使银行能够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对贷款进

行自主决策,并承担由此产生的风险和责任。(2 )真正将政策性金融

业务从专业银行业务中分离出去。我们不能只喊让国有企业放下包袱,

还要提倡让国有专业银行真正放下历史包袱。将那些由企业效益低下无

法收回而沦为呆帐、死帐的政策性资金彻底分离出去,该销帐的销帐,

该挂帐的也应该挂在政策性银行,而不是挂在专业银行,逐渐卸下专业

银行所担负的财政金融的负担。(3 )切实加强专业银行自身经营机制

的转换,提高银行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4 )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立

法。当前迫切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和完善金融法则,发挥法律的监

督作用,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能在金融机构得到有效、顺利的实施。

(三)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在国有企业和专业银行转换机制的过程中,适当地、有步骤地放松

利率管制,以避免利率市场化对经济产生巨大的震动。在传统经济体制

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受到种种限制,不能充分

体现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这就要求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必须与经济体

制改革的步伐相协调,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大市场化利率的范围,逐步

调整国家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水平,缩小计划利率与市场利率差距。逐步

放开利率管制,允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

资金来源的流动性确定其存款利率,根据资金运用的风险程度自行确定

贷款利率。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利率体制改革并

非一蹴而就。如美国的利率自由化用了六年的时间才完成,日本历经近

十年的时间才实现流动性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在我国,更应该根据经济

的市场化程度,分阶段地推进利率体制改革。可以考虑在6—8年内分如

下两个阶段实施。(1)在条件逐步具备时, 由目前的计划利率和市场

利率并存局面过渡到计划利率、浮动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局面。浮动

利率和市场利率将作为基准利率影响下的利率体系主体。中央银行根据

宏观经济发展需要和货币政策目标,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和影响

浮动利率和市场利率来调节资金供求。(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

和完善,再逐步过渡到中央银行只控制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

现利率,其他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供求状况围绕此基准利率作适当

浮动的市场利率体系。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学博士)*

标签:;  ;  ;  ;  ;  ;  ;  ;  ;  ;  ;  ;  ;  ;  ;  

利率模型的选择及其在我国的实施条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