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湿地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论文_张哲倩1,张悦礼2,郑焕然3

生态湿地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论文_张哲倩1,张悦礼2,郑焕然3

张哲倩1 张悦礼2 郑焕然3

1.身份证号:15230119901xxxx547 山东 济宁 272000;

2.身份证号:37081119881xxxx017 山东 济宁 272000;

3.身份证号:2311821990xxxx6610 山东 济宁 272000

摘要:湿地具有强大的水质净化和蓄洪滞洪等生态功能,为动植物提供了优质的栖息场所,因此在我国环境保护中,必须注重开展生态湿地保护工作,提高整个湿地的自净能力。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生态湿地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生态;湿地环境;整治技术;综合

一、生态湿地水环境保护原则

1.1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即按照湿地生态资源与系统的不同类型、不同需求,实行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以此来提高环境保护技术的可操作性。

1.2 整体性原则

顾名思义,整体性原则指的是将湿地的生态系统、文化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资源等,视作一个整体进行保护,在整体性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细化,根据不同的环境情况与保护需求,采取针对性的保护对策。

1.3 保护与恢复相结合原则

保护与恢复相结合原则即在保护湿地环境时,尽可能的保护湿地资源的自然性、完整性与多样性,进而为湿地原本的生态环境、自然系统以及动植物生存环境提供保护;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对湿地环境进行修复,对湿地的水资源环境与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进行优化。

二、生态湿地种类及典型工艺流程

用于处理污水的生态塘分为厌氧塘、兼性塘、好氧塘、水生植物塘、养鱼塘、水禽养殖塘和贮存塘,并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塘系统。传统的塘处理系统,大都为菌藻共生系统塘,其中细菌将进入塘中污水的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氨氮、硝酸盐和磷酸盐等最终产物;藻类摄取上述物质进行光合作用,使藻类增殖,同时释出氧供好氧菌氧化降解有机物质。在这种生态系统,只有分解者和生产者两类生物,而没有消费者生物,致使在菌藻共生系统的循环中产生多余的藻类和菌类不能去除,而使出水的总悬浮固体(TSS)和BOD5偏高,有时达不到排放标准,从而导致了受纳水体的二次污染。若要达到排放标准,则需要在这种菌藻共生塘后再设除藻装置,如微孔过滤、絮凝/凝聚/沉淀池、空气浮选池以及碎石或砂滤池过滤装置,这使塘处理系统更为复杂并且需要更高的基建、运行和维和费用,从而使这些塘失去了它固有的低成本结构简单和易于运行的优势。

三、生态湿地环境综合整治技术

3.1 城市生态湿地景观规划

3.1.1空间体系层面的四个内容

1)基础规划

湿地公园的基础规划是湿地公园建设的物质基础,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和居民点改造规划两个内容,是湿地公园建立的根本。

2)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是湿地公园规划的首要任务,因为保护湿地生态和文化是湿地公园建立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前提,包括分级保护旅游承载力的规划、湿地生态恢复、湿地文化保护。

3)旅游规划

旅游开发包括旅游策划、基础设施建设、多种经营规划等方面,类似于风景区规划中的旅游景点规划,是对湿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内容。

4)风景规划

城市生态湿地作为可见生活质量的一部分,对于当地生态环境来说很重要,对于地区计划者和企业家来说,要想吸引商业和旅游业风景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开发湿地时在计划决策中必须首先考虑风景资源的问题,根据旅游要求和湿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湿地景观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3.1.2 功能体系层面的四个内容

1)生态系统规划

包括对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保障设计。首先应从生态系统各个级层检测现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找出缺失或薄弱环节,并作出专门的恢复补救建议,同时提出保障措施。其次建立生态网络,保证景观斑块一廊道一基底结构单元的完整性,同时将整个园区纳入到更大区域的景观格局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能量流系统

主要指基础设施及旅游开展的能量来源、消耗过程的一个辐射系统的高效化。通过对设备的设计或修正,进行热能联产、能源梯级使用以及其他方法最大化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企业间的能源流动获得更高的效率。广泛使用可更新能源。如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对风能的利用等,都是使能量流系统更加高效的方法。

4)水系统规划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供水系统的高效化、无害化一是湿地水系统网络化和联通化。水使用系统考虑用水量,应尽量就地取水,减少建设费用,同时成为保护水质的内在需要根据水的不同质量开展水的梯级使用强调水使用的末端处理,达到无污染排放,应有明确的设施与措施,对污水的最终排放进行处理,防止对自然水系统造成破坏。

3.2 生态湿地的分区规划内容

(1)湿地公园保护级别分区制适用于湿地公园内的全部陆地和

水域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区。这并不排斥有湿地公园保留地、土地所有权协议或建立新公园协议中所允许的资源利用活动。

(2)公园分区的任何改变都是对公园管理计划的修订,仅通过环境评价、公众关注、公众参与决策的情况下才进行。湿地公园应包括以下5个区:

A核心保护区:

由于环境脆弱,该区不允许任何公众进入,禁止机动交通工具出入往来;保护区内应以自然地形地物为分界线,其外围应有较好的缓冲条件,在区内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核心保护区的数量不限于一个,几个小的保护区可能比一个大型保护区有更多的优越性。对于湿地文化核心保护区,保护规定如下:严格禁止非原著交通进入;严格禁止与本土文化无关的旅游和娱乐项目开发。

B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区:

a,禁止机动交通工具出入来往,行人在经过严格控制其数量和行为的情况下可进入进行参观游览活动;

b.有良好的外部缓冲条件,区内只能建设与湿地恢复有关的建筑与设施。

C缓冲区

a.首先计算出以核心区为中心的距离指数。可以看出,在所有以核心区为中心的等距线中,2km等距线所覆盖的范围可以将所有核心区包含在内,因此在确定缓冲区时,应以该等距线作为基本缓冲区的边界线;

b.应将几个核心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建立缓冲区,可以保证缓冲区内几个核心区上生物的自由迁移。缓冲区的设计应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一是距离每一个核心区的距离不应低于某一特定的值(此处取3km),二是缓冲区应覆盖所有的核心区;

c.可以安置必需的步行游赏道路和相关设施,严禁建设与风景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机动交通工具不得进入此区。

D户外游憩区:

a.允许机动交通出入;

b.允许有限制地建设相关服务设施和旅游设施。

E公园服务区:

a.专门的活动、服务及服务设施的提供在这一区内要得到明确的规定,公园的主要行政管理机构也设于这一区;

b.应有一定的用地规模,既应接近游览对象有应有可靠的隔离,应符合风景保护的规定,严禁将住宿、饮食、购物、娱乐、保健、机动交通、等设施布置在有碍景观和影响环境质量的地段;

c.应具备相应的水、电、能源、环保、抗灾等基础工程条件,靠净交通便捷的地段,依托现有游览设施及城镇设施;

d.避开有自然灾害和不利于建设的地段;

e.应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应与风景环境相协调,要受到社区规划的指导。

结束语:

湿地,无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产物,所展现的特殊魅力与迷人景色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和生命活动。而城市生态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与景观功能。结合居民点的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以保护湿地,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市湿地的保护,从无力被动的保护,走向主动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程磊. 水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 科技传播,2016,8(18).

[2]林亚安. 水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相关生态技术研究 [J]. 管理观察,2017,29(09).

论文作者:张哲倩1,张悦礼2,郑焕然3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  ;  ;  ;  ;  ;  ;  ;  

生态湿地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论文_张哲倩1,张悦礼2,郑焕然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