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奥运会对东道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_体育论文

现代奥运会对东道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_体育论文

现代奥运会对举办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对论文,奥运论文,竞技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06)01—0036—04

进入21世纪,现代奥运会作为全世界的体育文化盛会,因其规模之大,受关注之众,涉及面之广,对举办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均产生深远影响。而对其直接载体——竞技体育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奥运会奖牌榜上的金银铜之争,更体现在对举办国体育投入、体育政策、体育管理体制以及国民体育观念方面的影响上。同时举办奥运也可能对竞技体育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如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挤出效应”和“虹吸效应”等。本文拟对各种影响进行细致分析,为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奥运会对举办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1.1 奥运会作为展示竞技体育实力的绝佳舞台,国家支持,政府投入——竞技体育发展的直接动力

随着奥运会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各国政府都将奥运会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领域,以达到其提高国际声望、塑造民族形象、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展示国家发展成就的政治目的。而竞技体育成绩,作为促使其达到举办奥运政治目的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表现因素备受重视。大多数举办国都会在本土举办时,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管理机构等方面为竞技运动提供有利条件,结果使东道主的奥运成绩大幅提高。如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韩国从上届第10名一跃而成为第4名;1992年西班牙在巴塞罗那举办第25届奥运会,从汉城奥运会的第26名跃进到第6名;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取得金牌和总分第4的优异成绩。

与奥运会比赛成绩大幅提高相比较,奥运会后竞技体育的长远发展更为重要。因此,各东道主国家无不利用举办奥运这一契机,吸引民众和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关注,借此良机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措施,确保政府对竞技体育的长期支持和投资。韩国政府在取得奥运会主办权后设立体育部,每年由财政拨出充足的体育经费,同时推出优惠的集资政策,大力兴建体育设施,强化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对运动员实行高额奖金和终身津贴制度,对体育成绩优异的在校生实行体育奖学金制度等。

美国在取得洛杉矶奥运会主办权后,1978年国会通过了“业余运动法案”,该法案确定了美国国家奥委会为业余运动主要的协调结构,赋予其训练和选拔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权威地位,一次支持专款160万美元兴建3座奥运训练中心[1],以此举措应对美国在国际竞赛上日益低落的表现,结果洛杉矶奥运会美国一举夺得38枚金牌,从此奠定了在世界体坛上的霸主地位。澳大利亚为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很早就提出该届奥运会的目标是60枚奖牌,其中20枚金牌。由澳大利亚体委和奥委会负责,在全国确定了几个训练中心,以国家体育学院为主,加大奖学金范围和力度,帮助更多的尖子运动员到中心训练。提出“奥林匹克运动员计划”,1996~2000年共出资1.35亿美元,分别来自国家奥委会和体委,仅1998~1999年度就达2630万美元,力度空前[2]。

1.2 奥运会对举办国民众进行近距离、多视角、全方位的竞技文化熏陶与教育——竞技体育发展的间接动力

1.2.1 竞技文化教育培养民众对竞技运动的兴趣与爱好

《奥林匹克宪章》开宗明义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的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的生活方式。”奥运会作为最高层次的奥林匹克运动,将随着圣火在举办国的传递,把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格言撒播到每个角落。北京申办奥运成功的一个有利因素就是,在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举办奥运会,将使奥林匹克精神传播的范围更广泛。

奥运会作为世界上最重要、规模最大的竞技体育比赛,不仅是各国运动健儿展现自身运动能力,挑战对手与人类极限的大舞台,更将内容丰富的数百种竞技运动带到了人们的眼前。人们在欣赏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体育比赛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各个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方法以及技战术等。在近距离地欣赏运动员高水平的表演的同时,对竞技体育的精髓、竞技体育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于培养竞技体育发展环境,汇集竞技体育发展资金,拓展竞技体育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1.2.2 竞技文化普及赢得民众对竞技体育的支持

竞技文化的教育对于中国发展竞技体育尤为重要。毋庸置疑,奥运会将对中国民众的竞技体育观念进行一次深刻的教育。中国从最初对奥运会的漠然无知,到初步尝试,到因政治因素的分离,到再次加入,在很长一段的低谷徘徊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并迅速跻身前列。奥运成绩反映着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也折射出中国民众对西方竞技体育从抗拒到尝试再到喜爱的态度变化。

虽然竞技运动在中国已普遍开展,但一直以来,在中国,运动员总是和“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描述联系在一起,而中国培养运动员的方式是这种说法的最佳注解(太早的专业化训练造就了一大批文化水平很低的高水平运动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技体育自身的改革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能够接受更多的文化教育,退役后也有更好的出路,能够更好地融合在社会中。通过举办奥运会的宣传和报道,使人们更加深入了解竞技体育现状和发展趋势,认同从事竞技体育是一项正常的职业选择,争取更多的父母支持热爱体育运动的子女。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众的支持将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间接动力。

1.3 举办奥运为学习国际体育管理模式和经验提供良机——竞技体育发展的制度保障

现代奥运会作为一种大型体育文化活动,在组织管理方面涉及因素众多,影响范围非常广泛,举办奥运会也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各级政府和组织能否进行高效、协调的管理是影响其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各举办国本身政治、经济体制有所不同,但通过举办奥运,各个国家加强了竞技体育交流,不同国家的体育管理模式都会接触到,如“社会办”为主的欧美模式,“国家办”的前苏联和东德模式,以及国家和社会协调的日本和韩国模式等。在联邦制的美国,国家不会为一个城市举办奥运而进行大规模投资,举办奥运时主办城市和运输、通讯、旅游、安全、金融、物流等行业部门间的协调至关重要。而澳大利亚是政府和社会相结合,政府操作和社会投资相辅相成,各尽其责,各取所需。通过举办奥运学习西方国家高效的体育管理模式,对于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培养管理人才大有裨益。

北京奥运会也是中国学习其他国家管理经验并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良好契机。20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一直在不断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体制,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20世纪80年代,我国根据体育事业发展速度与国家投入不足的矛盾,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力图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实行“举国体制”下的专业队的训练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与之相适应,竞技体育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但总体上我国体育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国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还有很大差距。北京奥运会的筹备阶段正是我国体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有关地区、部门和有关方面要密切配合,开拓创新,把筹备和举办奥运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得机遇,作为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和国际大型赛事组织能力的大舞台,作为学习国际体育事务、掌握现代体育运作方式的大学校,作为锤炼体育队伍思想、业务素质的大熔炉,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体坛的地位和声望”。借鉴西方国家的体育发展模式,探索中国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职业化和市场化的改革之路,将是北京奥运会后一项长期的任务。

表1 二战后历届举办国举办前、当届和举办后奥运会成绩比较

届次

举办地

 举办前一届 当届

举办后一届

 金牌 奖牌 名次 金牌 奖牌 名次 金牌 奖牌 名次

第28届 雅典

  4

 13

18

6

 16

 15

第27届 悉尼

  9

 41

7

 16

58

 4

17

49

4

第26届 亚特兰大  37

108

2

 44

101

1

39

97

1

第25届 巴塞罗那  1

 4

 26

13

22

 6

5

 17

13

第24届 汉城

  6

 19

10

12

33

 4

12

29

7

第23届 洛杉矶

*

 *

 *

 83

174

1

36

94

3

第22届 莫斯科

19

125

1

 80

195

1

*

 *

第21届 蒙特利尔  0

 —

0

 —

 —

0

 —

第20届 慕尼黑

5

 26

8

 13

40

 4

10

39

4

第19届 墨西哥城  0

 —

3

 9

  15

0

 —

第18届 东京

  4

 18

8

 16

29

 3

11

25

3

第17届 罗马

  8

 25

5

 13

36

 3

10

27

5

第16届 墨尔本

6

 11

9

 13

35

 3

8

 22

5

第15届 赫尔辛基  8

 20

6

 6

 22

 8

3

 15

13

第14届 伦敦

3

 23

 12

1

 11

18

注: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美国未参加;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苏联未参加。

资料来源:奥林百科全书网:http://olympicnets.db66.com。

2 奥运会对举办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负面影响

2.1 奥运会的“低谷效应”

在对历届奥运会的回顾中,人们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一旦奥运会结束之后,举办城市或者举办国经济或竞技水平往往会陷入一定程度的衰退。这就是所谓的奥运“低谷效应”。从对二战后举办国在举办前后和当届的成绩比较中(见表1),可以看出举办国在举办奥运会当届会得到更多奖牌,而在举办奥运会后竞技体育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正如举办当届的提高似乎成为规律,举办后奥运比赛成绩的降低也很普遍。如墨西哥从当届的3枚金牌、9枚奖牌的历史性好成绩跌落回举办前的水平——0枚金牌,东京、罗马和巴塞罗那也表现出相似的举办后成绩下滑的趋势,似乎举办奥运对举办国竞技体育成绩的作用只是昙花一现。

究其原因,可能是政府为确保东道主在奥运会上的成绩,在筹备期对竞技体育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动员各个方面对竞技体育全力支持,想方设法调整布局,集中人才,突出重点项目,确保举办当届金牌数量。而奥运会后保持同样的投资力度比较困难,又失去项目设置、比赛时间与场地安排、观众效应等东道主优势,因此无法保证竞技体育水平的持续提升。

2.2 奥运会的“挤出效应”

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中,“挤出效应”被用来描述一种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增加,对其他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影响[3]。如公共投资的增加将引起市场利率的上升,造成私人投资成本上升,因而最终导致私人投资的减少。也就是说,公共投资对于私人投资具有挤出效应。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运作已经定型,国内竞技体育市场化程度较高,举办奥运会的“挤出效应”不太明显。而中国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无论基础设施还是场馆建设,中国政府和北京市都是投资主体,据北京申办报告财政预算和北京市“十五”计划估算,北京市对奥运会的投入可达2800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800亿元,体育设施建设170亿元,环保投入713亿元,奥运会期间的运营费用117亿元。目前我国政府对体育场馆的投入占75.4%,而西方国家则是社会型的,在体育投资上国家和社会的比例在1∶5~1∶10之间。国家对奥运会的投资必然对私人投资产生负面冲击,也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市场化进程,正如北京体育大学钟秉枢教授所言:“毕竟政府不退,市场无法进入。”

在举办奥运中,中国政府的绝对主体地位限制了私人投资,而在竞技体育发展中,中国的“举国体制”更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虽然“举国体制”在保障奥运争光方面成绩卓著,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竞技体育也要进入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从长远看,体育的市场化和投入的多元化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政府成为竞技体育的投资主体,使得私人投资面临风险增加,获得利益减少,而不愿冒险投资,最终使竞技体育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受到阻碍。虽然为保证奥运争光计划的实现,举国体制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关部门必须高瞻远瞩,看到举国体制已经与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严重冲突,已经在足球职业比赛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彩票发行、运动员培养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必须未雨绸缪,早做研究,及早制定新的竞技体育改革措施,决不能坐等至2008年奥运会结束才开始。

2.2 奥运会的“虹吸效应”

从奥运经济的投资分析看,所谓“虹吸效应”即申办奥运成功的城市将别的地方的投资吸引过来,从而导致“堤外的损失”。而在竞技体育发展投资上也是如此。

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在东部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使东部地区经济加速发展,从而更加大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到20世纪90年代末,从体育经费按省平均投入看,东部明显高于西部,是西部的3.26倍。经济基础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以及东西部体育投入的巨大差距,使西部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拉大了与东部的差距[4]。董新光等按照八运会金牌将各地区划分为A、B、C三类,对各地区财力投入和成绩产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以西北和边远地区为主的C类省区平均只获得了2.9%的金牌和6.1%的奖牌,与以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发达省市组成的A类地区所获得的金牌和奖牌形成巨大的反差[5]。

2000年政府提出开发大西部,这几年投资开始向西部倾斜,但是北京办奥运,一下投资2800亿,等于说马上又来了一个东部大开发,何以体现出对西部的倾斜?如果东西部同时倾斜,政府有这么大的财力吗?如果东西部不能兼顾,那么很显然,奥运是“国际大事”,是“硬缺口”,其投资将首先得到保证,西部如何继续得到惠顾?北京的申办报告承诺2008年奥运会,奥运会比赛计划使用场馆37个,其中北京地区32个,京外地区5个。在北京32个比赛场馆中,新建19个(含6个临时赛场),改扩建13个。此外,还要改造59个训练场馆。仅修建新的场馆就需要投入170亿元人民币。西部地区,甚至一些与北京直接竞争的发达城市如上海、广州等,其体育发展资金很可能因在北京举办奥运增加了大量的投资而受到影响。从成功举办奥运会的角度上说,保证北京奥运会的资金投入是必须的,但同时也要考虑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尽量保障欠发达地区竞技体育发展资金的投入,否则只能加剧地区间竞技体育的差距,进而影响全国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3 结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是对中国20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充分肯定,为中国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历届举办国家中也曾出现过不少竞技体育好景不长,昙花一现的短暂辉煌,举办奥运也可能对竞技体育发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国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奥运相关规划时必须全面考虑,理性分析奥运会对举办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可能影响,将短期效益和长期发展相结合,未雨绸缪,合理规划,才能充分发挥奥运会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5—08—27;修回日期:2005—11—21

标签:;  ;  ;  ;  ;  ;  ;  ;  ;  

现代奥运会对东道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