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0年的视角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0年的视角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0年视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特色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意味着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和状态。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止境。1984年4月13日,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决定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有条件的还可培养研究生。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0年进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主要任务更加明晰确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担任着不同的工作、担负着不同的责任。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发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最大特色便是——主要任务更加明晰确定。

       自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改进,任务日渐明确。1986年5月,为了与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总任务相适应,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任务,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围绕和结合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把全体师生员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正确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将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上来,努力培养出一代善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知识分子。这一任务是面向全体师生员工的,并没有专门指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此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共识。1987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实践,对学生要严格要求,积极疏导,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认真培养学生骨干队伍,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要继续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道德和纪律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1]100199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1]2021995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了高校德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217这是在学校德育的总体框架下阐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要求。

       真正从完整意义上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中央16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全面部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2]203-204至此,以“四以”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进一步明晰,更加科学全面,富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为确保中央16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下发了系列配套文件,其中涉及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等,这是为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出的安排和部署。

       二、主渠道更加健全完备

       从1984年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发展为由主阵地、主渠道两部分构成,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思想理论教育,其中主渠道建设持续健康推进,日臻健全完备,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时代特色。

       1984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必修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同时,教育部还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对大学生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出了若干规定。自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起,到1986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通知的意见,提出在高校逐步开设“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85方案”),再到1987年3月和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文,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和思想教育课程建设提出具体意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即“两课”课程,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以保证。1993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之一。”[2]147-148并就“两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和“少而精”、“要管用”等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提出具体要求。之后,各级党政教育部门和高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把“两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改革“两课”内容和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99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强调普通高校开设的“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高校“两课”课程设置进行了新的调整,要求本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本科思想品德课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98方案”。这一调整,要求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增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容,解决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年3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即“05方案”,规定本科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这一新的方案,把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合并为一门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合并为一门课,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使大学生能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时,增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满足大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需求,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2006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发出了《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版管理的通知》,同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管理、规范教材使用的通知》。这一系列举措,使主渠道建设呈持续健康态势,不断得以健全完备,有力地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育队伍更加专业规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时代特色是,队伍建设趋向专业规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组织保证。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队伍建设。早在198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明确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人才。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高校必须建设一支精干有力的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职人员,包括党、政、工、团各系统所必需的专职人员,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同时,还应动员和组织一些教师、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兼职做思想政治工作,这样既有利于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将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渗透到业务领域中去,也可以使这些师生得到锻炼。1986年4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作出决定,选配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以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人员短缺问题。同年5月和12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较多的兼职人员组成。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思想性、政策性很强的科学,必须有专职人员作为骨干,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兼职人员,可以从政治品质好,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组织活动能力的教师、干部及品学兼优的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中选拔。并规定,兼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应根据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减免相应的教学工作量,考核情况纳入档案,作为评审任职资格、提职、调薪、奖惩和能否续聘或继续任命的依据。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工作态度和成绩要记入考绩档案,作为今后培养和使用的依据。不仅如此,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中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是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他们的水平、能力和实际贡献聘任为相应的教师或研究人员职务。”[1]95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建设一支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必须有专职人员作为骨干,并且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和理论家。有关院校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好第二学士学位班,并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1993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和兼职教学、科研工作的党务、政工干部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是高校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要努力建立一支以精干的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的政工队伍,培养一批又红又专的党务和政工干部骨干。2000年7月,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设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精干、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根据各高校的经验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原则上可按1∶120~1∶150的比例配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制定并落实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从制度上解决好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务和待遇等问题。

       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3部分组成。真正从各方面明确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是2004年8月颁布的中央16号文件及相关配套文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1]381其中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同时强调,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研究和制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5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并就认真做好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选聘配备工作,大力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切实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鼓励和支撑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等提出了具体要求。2006年7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提出了辅导员工作的要求,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从“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从“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等方面规定了辅导员队伍建设“配备与选聘”的要求,并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作了详细规定。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规定清楚,目标明确,队伍在不断加强,辅导员已基本达到硕士学历要求,有力地强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基础,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四、学科支撑更加有力

       实践证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科的支撑。新中国成立初期,沿袭旧制,全国高校只设院系,不设专业。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习苏联经验,开始设置专业,高校大多设置了政治教育专业。1953年教育部根据高等师范学校所设政治系科较少、无法满足中等学校政治教师需要的情况,决定发展政治系科,创造条件设立政治系科,有力地推动了政治教育专业发展。1984年4月教育部决定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的支撑下得到长足发展。专业学科支撑的有力保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显著特色。

       1984年6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以培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同时决定在部分高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以培养和提高已具有专科毕业学历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学士学位班和本科班的开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夯实了良好的队伍基础,对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院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1993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九年来,在办学层次、规模、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以及学生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按照巩固、提高、深入改革、稳步发展的方针,继续加强专业建设,积极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专门人才。”[1]186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总的规格要求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有相当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必备的各种技能,体魄健全,德智体全面发展。”[1]186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这就从专业上有力地支撑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到1995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各有35所。1997年专业目录调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并建立了博士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清华大学等院校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自1997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至此,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培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备学科体系,有力地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对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05年12月,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作出“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决定,新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置于“法学”门类内,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2008年4月又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为二级学科,旨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逐步形成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唯一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他五个二级学科侧重于基础理论。这样的学科布局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点接近300个,硕士点发展到约350个,博士点达70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真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与人才支撑得到切实保障。2006年7月,教育部发出“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通知,要求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以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与学习考察、学位进修、科学研究、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以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目前,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正在实施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着力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定影响的专家。2008年3月,教育部决定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2008年先行试点,之后逐步扩大规模。按照“计划专用、单独划线、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招生录取,旨在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专业水平。为更好地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支撑平台,2008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托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对应支撑,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要求大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建设,“各高校应当建立独立的、专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该机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1]533有了这一改革举措和政策要求,各高校纷纷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命名的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至此,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学科平台得以完整建构和充分保障,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共建共赢、互动互促的良好发展态势。

标签:;  ;  ;  ;  ;  ;  ;  ;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0年的视角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