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法对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应用研究

不同手术方法对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应用研究

李斯琴[1]2016年在《高频超声及叁维CT、MRI在不同月龄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诊断、随访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超声与X线检查在不同月龄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背景和目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儿童常见的骨关节畸形(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DDH的诊治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DDH的诊断,超声检查可以显示X线检查难以显示的软骨及软组织结构,特别是对股骨头骨化中心尚未出现的患儿,超声检查无放射性、易行、费用较低、并可动态观察。本课题主要进一步探讨超声检查对于婴幼儿DDH诊断的准确性,与普通X线平片相比,对于12个月以内不同月龄的婴幼儿的DDH诊断阳性检出率是否存在差异,探讨超声检查最适合哪个月龄组的婴幼儿,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股骨头软骨及骨化中心形态改变。为诊断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筛选有效指标。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高危DDH患儿人群,进行如下检查:1.观察双下肢皮纹是否对称,肢体有无短缩;2.Allis症阳性;3.髋关节外展实验阳性;4.弹进及弹出实验阳性;5.下肢活动少,蹬踩力弱;6.髋关节闻及弹响。凡具备上述阳性体征之一者,且年龄12个月以内的为本研究病例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为:1.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呈畸形状。2.曾经接受过治疗的患者,无论任何治疗。将所收集病例(80例,160髋)按月龄分为4组(每组20例,40髋),A组为0-3个月;B组为4-6个月;C组为7-9个月;D组为10-12个月。二使用仪器美国G E公司LOGIQ9型超声诊断仪及ALOKA10,采用线阵超声探头,超声频率选择为10M H z,普通软性床垫或凹槽式记忆海绵床垫,金属连杆装置(图1、2)。德国西门子公司CRX光机。叁检查方法所有病人均行超声检查,分别进行双侧髋关节超声检查(Graf法)及骨盆正位X线平片检查。并对其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1 B超检测方法:小儿取背对检查者侧卧位,嘱家长协助,髋关节轻度屈曲内旋位(屈曲近35°,内旋近15°),可获得较清晰的髋关节冠状断面声像,婴儿反方向侧卧,以同样的方法扫查对侧髋关节,将探头放置于股骨大转子外侧,长轴平行于躯干长轴。2骨盆X光片检测方法:投照骨盆X光片时,小儿取仰卧位,家长扶持,固定婴幼儿双侧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防止骨盆向侧方倾斜。X光机投照中心位于骨盆正上方,电压45KV,曝光时间2.0毫秒。四统计学方法研究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由Spss13.0软件完成,组内阳性率比较采用配对资料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组结果:超声检查阳性率高于普通X线检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B组结果:超声检查阳性率与普通X线检查阳性率无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C、D组结果:普通X线检查阳性率高于超声检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在诊断小月龄患儿的髋关节脱位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是其他检查所不能比拟的,可以作为筛查DDH的常规的检查方法,是新生儿和小婴儿时期观察尚未骨化的髋关节结构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小月龄的DDH患儿的诊断上,超声波比目前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能够更加早期地发现髋关节脱位的征象。对于小于6月的儿童,尤其是3月以下的儿童,超声波有其独特的影像学优势,还可使婴幼儿避免电离辐射的伤害。第二部分超声与叁维CT在不同月龄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背景和目的:在国外,超声对新生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筛查已运用的较为广泛,其对软组织及软骨良好的分辨力及无创、无辐射、可反复检查的特点也被广大临床医生所认可。近年来,叁维CT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断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国内外研究的证实,也为超声研究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方法。本研究应用高频超声观察上述C、D组患儿,并与叁维CT进行对照,探讨超声与CT在诊断较大婴幼儿DDH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上述C、D组患儿。二使用仪器美国G E公司LOGIQ9型超声诊断仪及ALOKA10,采用线阵超声探头,超声频率选择为10M H z,普通软性床垫或凹槽式记忆海绵床垫,金属连杆装置。TOSHIBA公司Aquilion/Multi多层螺旋机。叁检查方法CT检查:在家长帮助下,小儿姿势为仰卧位,双膝合并,保持双侧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在同一水平上,确保双侧股骨髁与检查台接触,避免骨盆倾斜。膝关节以固定带限制活动以制动。当患儿侧卧时,嘱髋关节及膝关节取放松状态,呈自然弯曲,家长协助,得到髋关节标准冠状切面,并测量A角、B角及观察髋臼骨缘情况,行叁维CT检查,叁维CT图像由3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分析,综合结果,评判结果分为正常髋关节、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和髋关节完全脱位,后叁者统一诊断为DDH。将所得的数据传输至3DCT的工作站,通过Vitrea2软件Version3.5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叁维重建整合,重建后的立体图像既能任意轴旋转,又能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并且可进行标准测量。超声检查:在家长帮助下,小儿姿势为背对检查者,侧卧位状态,髋关节屈曲近35°,内旋近15°,得到轻度屈曲内旋位,以期得到清晰、准确的髋关节冠状断面图像,通过将探头置于与躯干长轴平行的位置,大转子外侧,观察新生儿与婴儿髋关节冠状面超声声像图。反之,让婴儿侧卧于反方向,同样的流程得到对侧髋关节冠状面超声声像图(图3、4)。分别获取以下图:1)周围软组织声像图2)股骨头声像图3)髋臼窝声像图。将超声诊断结果与叁维CT重建的结果对照。四统计学方法研究通过叁维CT检查结果把受检者髋关节分为DDH组和正常组,运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运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对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指标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一、A组为7-9个月;B组为10-12个月。(1)A组结果:叁维CT检查的阳性率高于高频超声检查,P=0.01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B组结果:叁维CT检查的阳性率高于高频超声检查,P=0.01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髋臼的形态学改变:本组40例80髋,Ⅰ型(髋臼顶发育基本正常,髋臼稍许变浅,如图13所示),8髋(10%);Ⅱ型(发育不良位于髋臼上缘前外侧,如图14所示),17髋(21%);III型(发育不良位于髋臼上缘外侧,如图15所示),44髋(55%);Ⅳ型(发育不良位于髋臼上缘后外侧,如图16所示),5髋(6%);V型(髋臼上缘呈现弥漫性发育不良,如附图17所示),6髋(7%)。Ⅱ~Ⅳ型沟槽状缺损为髋臼部发育不良的主要表现(如附图18所示),Ⅲ型表现的最为明显,可观察到部分在髋臼外上方有假臼形成。叁、髋臼窝形态全脱位组:中、重度畸形常见,重度畸形婴幼儿组占20%,全部为大龄组。半脱位组:以轻、中度畸形表现多见,大龄组重度畸形占到四分之一。发育不良组:正常和轻度畸形常见,重度畸形无。见图9。四、髋臼横断面及冠状面病理形态学特点耻骨和坐骨髋臼指数各个组与正常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髋臼前倾角平均约15°~20°,各个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横径与正常组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髋臼中心厚度各组都比正常组大,(P<0.05)。髋臼叁角软骨的耻、坐骨支后方为髋臼中点,所以髋臼中点区域均位于髋臼坐骨部分,脱位组与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五、髋臼指数(AI)的测量结果所有异常髋臼以髋臼上缘的形态分为五型:Ⅰ型,髋臼稍变浅而髋臼顶发育基本正常;Ⅱ型,髋臼上缘前外侧发育不良;Ⅲ型,髋臼上缘外侧发育不良;Ⅳ型,髋臼上缘后外侧发育不良;Ⅴ型,弥漫性髋臼上缘发育不良。将正常髋臼与上述五型都重建叁维CT,每型为一组。结论:1.每个DDH患者的病理变化不同加上髋关节复杂多变的立体结构,因此通过3DCT在术前充分认识及了解髋关节的结构改变、病变的程度,对手术中方案的选择及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与其他二维影像技术最大的不同是,3D—CT可以对位置各异的髋臼、股骨头发育及畸形情况清晰地反映,通过对ALAL、PLAL、LAI、TR等指标的检测,反映CE角、髋臼指数,而且可以在前后位、侧位、轴位等不同平面上进行测量。3.通过比较,在小月龄儿中,超声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其避免了叁维CT的辐射作用,并且价格低廉,容易被大众接受,操作方便,对患儿不造成心理负担,减少家长的顾虑,可以反复检查。此外,超声可以有力的补充X线或CT不能提供的部分信息,对髋关节周围的软骨及软组织结构、部分髋臼内软组织有较好的显示作用,对软骨性股骨头与髋臼的相对空间关系,股骨头软骨以及盂唇的形态及结构的改变的观察更加直观。4.叁维CT与高频超声相比,对于大月龄儿,可以准确判别婴幼儿髋关节发育不良,并对髋臼发育不良或脱位程度有较准确的评估,可以作为DDH的常规筛查方法。第叁部分低场MRI在婴幼儿髋关节发育性不良随访中的应用背景和目的:在大月龄髋关节发育性不良的随访中,MRI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其可以对髋臼的生长情况、髋关节内及其周围软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演变进行准确的判断与评估,MRI对及时了解大月龄DDH患儿的髋关节内及周围的组织结构发展变化、发育情况有重要作用,可以对DDH的诊断及随访提供重要信息,为随访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虽然X线与CT在DDH的随访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但二者对骨盆骨性结构反映较好,却无法做到对髋臼、髋关节内及其周围软组织结构的较好的观察。而且MRI因其可准确显示影响阻碍脱位后关节内的因素,使得更有利于DDH的随访。MRI技术在DDH中具有无损伤、方便、对软组织呈成像就好。无损伤即为在大月龄患儿中,水化氯醛灌肠,(剂量按每岁1~2毫升计算)在检查前15分钟,等待患儿熟睡后,即给行MRI检查,全程对患儿无损伤,无需关节造影中的麻醉且对患儿无损伤,更重要的是,MRI无射线辐射,减少了家长的顾虑,对大龄患儿较合适。检查方便即为MRI检查全过程不超过半个小时,摄片更为精细,无需制动患儿、无需将患儿麻醉,减轻患儿的痛苦。MRI较其他检查的优越性为其对软组织可清晰呈像,层次分明是其他检查做不到的。MRI的成像特点是通过信号的强弱建立叁维图像,在矢状面、额状面及横断面观察骨骼系统的骨皮质、骨小梁(骨髓)、关节软骨、关节囊、肌腱、韧带、肌肉、关节液等。MIR在DDH的筛查及随访中,可以通过其对软组织结构不同的特殊信号,了解之前被X光、超声、CT诊断为DDH的患儿的进展情况及治疗是否有效,更重要的是可观察到髋关节内及周围的软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进程,来判断其恢复程度及进展情况,为以后的治疗提供不断更新的数据及更清晰地思路,为DDH的诊治与随访提供更好的指导。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对之前用超声、X光、CT诊断的髋关节发育性不良的患者,选取配合度较好的患儿40例运用MRI进行随访,从2010年开始随访,每1年随访一次,已随访6年。全部患儿都行MRI检查,获得的图像与测量、观察标准相符合。其中,男16例(共计32个髋关节),女24例(共计48个髋关节),年龄12-36个月,平均月龄为22个月。病例纳入标准:对随访的已诊断的DDH患儿人群,进行如下检查:1.观察双下肢皮纹是否对称,肢体有无短缩;2.Allis症阳性;3.髋关节外展实验阳性;4.弹进及弹出实验阳性;5.下肢活动少,蹬踩力弱;6.髋关节闻及弹响。二检查方法运用德国西门子公司0.35T MRI扫描仪(型号:Magnetom C!0.35T Magnet)。扫描开始前给患儿10%水合氯醛0.5ml/kg灌肠以使患儿镇静,将熟睡中的患儿取仰卧位,摆正臀部,并拢双脚且使其轻度内旋。扫描范围从髋臼上缘至股骨颈下缘,激励次数1-2次,层厚3mm,层间距为0.1mm。扫描参数:体部线圈,采用SE序列:冠状位和轴位T1WI TR 355-450ms、TE 15-22ms、矩阵为512×256、FOV为300×300mm;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冠状位T2WI TR3800-4000ms、TE 95-110ms、矩阵为512×192、FOV为250×250mm;冠状位STIR TR 4500-5280ms、TE 60-82ms、矩阵为256×256、FOV为300×300mm。叁结果1.随访观察指标:关节功能评估占30分;疼痛程度评估占40分;行走步态评估占15分;解剖功能评估占15分。此随访评估前叁项由儿童骨科大夫完成,后一项由MRI医师完成。综合评分在90-100分评为优;综合评分在80-89分评为良;综合评分在70-79分为尚可;综合评分70分以下的为差。2.本研究平均随访时间3.8年,选取可完全负重行走的40例患儿进行随访,将MRI检查结果与临床医生查体所得结果综合,按照以上标准进行打分,MRI显示其中20例患儿骨性及软骨髋臼覆盖良好,显示治疗有效,其余20例患儿骨性及软骨性髋臼覆盖欠佳,并且部分显示有关节积液,脂肪组织增生,肥大的关节唇,甚至关节的畸形。此次病例需行下一步的骨盆截骨术治疗,术后半年再行MRI随访,与上次图像比较,以行对照,判断治疗效果,为后续的治疗及功能锻炼提出建议。3.对28个脱位髋关节闭合复位1年后的患儿进行MRI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能预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能的股骨头骨骺的灌注情况,若低于正常,则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能就会升高,在随访中发现18例术后的髋关节中出现灌注降低的为6例髋关节,3例髋关节为严重灌注降低,2例髋关节为中度,1例髋关节为轻度,股骨头骨骺灌注情况的不同,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能也各不同,通过股骨头骨骺的灌注情况可以预测其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能性,而此情况也得到了我们随后超声与X光片的证实,都成像出不同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情况。

王姗姗[2]2017年在《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索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严重畸形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医师提供髋关节重度畸形患者模拟术前设计和模拟手术,为病人拥有更合适、更精确、量身定做的人工全髋关节假体提供可能。对MRI与后64层CT测量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前倾角的一致性进行探讨。方法:探讨3-D打印模型的制备方法,以及生物型3-D髋关节假体的制做方法,3-D手术模拟过程。采用常规髋关节置换术(THA)和3-D打印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重度髋关节畸形患者共74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2年内的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患侧与对侧髋关节主要角度测量指标的差异,以探讨普通髋关节假体与3-D打印生物型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对MRI与CT测量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前倾角的一致性进行研究,评价CT及MRI测量股骨颈前倾角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可重复性。结果:74例(普通髋关节置换组57例,3-D打印髋关节置换组17例)随访24个月。3-D打印技术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前设计和假体制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缩短了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提高了术后Harri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3-D打印组术后患侧与对侧在股骨前倾角、颈干角、髋臼角及Sharp角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髋关节置换组患侧股骨颈前倾角与对侧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后64层CT与MRI对于股骨颈前倾角(FNA)的测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后64层CT的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均高于MRI。结论: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能为重度髋关节畸形患者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并进行术前模拟,有效指导临床手术治疗。3-D打印生物型假体治疗髋关节重度畸形较普通髋关节假体有更好的近期疗效,更加符合病人的生理构造和解剖学特征,为髋关节重度畸形假体类型选择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后64层CT能较MRI更准确、可靠地测量股骨颈前倾角,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提供更加充分的影像学依据。虽然MRI与CT的一致性都远在可接受水平(0.75)以上,但是相比后64层CT而言,MRI还是略低于CT。

孙骏[3]2002年在《不同手术方法对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和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经验。 方法:1987年至1999年采用不同术式治疗2~15岁DDH患者98例132髋。获得随访62例76髋,随访时间3~15年,平均7年2个月,其中Salter骨盆截骨术28髋,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22髋,Pemberton髋臼成形术20髋,髋臼造盖术6髋。通过临床功能(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百分制评分方法)和放射学形态(Severin X线分级法)两个方面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61例术后评分大于80分,满意率80.3%。对比手术前后评分,进行统计学检验,各种术式的P值均<0.01,说明各种手术效果均满意。并检验四种术式之间的有无差别,发现P>0.05,无统计意义。分析手术时年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示手术年龄与术后疗效有密切的关系。术后SeverinX线分级Ⅰ级占63%,Ⅱ级占31%,Ⅲ级占4%,Ⅳ级占2%。 结论: 1、幼儿期以后的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的年龄与术后的疗效有密切关系,应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术前牵引的价值小,可以不用。 3、Salter骨盆截骨术、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和髋臼造盖术对治疗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治疗均有良好效果。其中Salter骨盆截骨术对年龄6岁以下的疗效肯定,但不应作为大龄不同手术方法对肪关节发育不良的应用研究 摘耍一儿童关节发育不良的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Cbari骨盆内移截骨术适用于绝大部分大龄儿童关节发育不良。 4、股骨上段缩短术可辅助矫正前倾角,且利于复位。 5、各种术式均有经典的操作过程,术者可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改良,以利于操作。

孙晓磊[4]2016年在《犬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保守治疗及其疗效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犬髋关节发育不良(Canine Hip Dysplasia,CHD)以疼痛、运动失调和功能障碍为临床特征,严重影响犬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典型的矫形外科疾病。但由于技术设备和医疗费用等问题,目前兽医临床对此病多采用保守治疗。本研究对24例CHD患犬采用传统的保守方法进行了治疗,旨在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客观的临床评估,为该病的正确治疗指明方向。依据患犬的病史和临床症状特征做出CHD的初步诊断,再根据患部X线检查结果进行确诊。应用包括疼痛管理、药物软骨保护、减轻负重以及限制活动等的保守治疗方法,对确诊为CHD的24例患犬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患犬进行临床评估和X线影像评估,均将患犬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从而对保守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定。7只“良”级的CHD患犬,经1-2个月保守治疗后,有71%(5/7)可正常行走或慢跑;9只“中”级的CHD患犬,经1-2个月保守治疗后,有56%(5/9)步态正常或仅轻微跛行;8只“差”级的CHD患犬,经3个月以上保守治疗后,有50%(4/8)跛行症状明显减轻;15只幼龄患犬经保守治疗后,有73%(11/15)治疗效果明显,患犬能够正常行走或慢跑,有20%(3/15)症状虽无明显改善但未进一步恶化;对患犬的X线影像评估表明,经过保守治疗,大多数患犬(6/8)X线影像的骨关节病特征无明显改善,小部分患犬有加重趋势。结果表明保守治疗只能缓解疼痛、减轻症状,不能消除病因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是在医疗技术和设备条件比较差、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的不得已的选择。建议对单纯性或带有轻度骨关节病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犬,保守治疗的同时,视病情选用耻骨肌切断术或骨盆叁刀切开术进行手术治疗;对带有中度或重度骨关节病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犬应在保守治疗的同时采用股骨头切除假性关节形成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

李垒[5]2014年在《THA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深入研究现临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评估术后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09月至2014年03月经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关节骨科实施的复查满一年32例THA,30名患者均符合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断,共32例髋。依照相关数据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评定临床疗效。结果:30名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平均分为56.4,术后Harris平均分为88.2,P=0.00<0.05,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共有6例不同类型的患者行Harris植骨,术后随访植骨块均获得骨性愈合。9例Trendelenburg征试验阳性患者外展肌经重建和术后护理,术前A/P%平均值为26.7%,术后1个月为48.3%,P=0.05,3个月为77.2%,P=0.00,6个月为82.9%,P=0.00,1年为91.9%,P=0.00,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2例患者术后早期下肢出现神经感觉异常,术后10d左右恢复;术后无关节脱位及关节感染等其他情况的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术中髋臼重建和外展肌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夏榕圻, 楼跃, 杨渭川, 唐凯, 张志群[6]2003年在《螺旋CT和叁维重建技术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螺旋CT及叁维重建技术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病例 1 6例 ,患儿术前均接受X线、CT扫描和叁维CT重建检查。比较叁者的检查结果 ,结合术中所见 ,评价螺旋CT及叁维重建技术在发育性髋关节不良手术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对比 1 6例髋脱位X线及CT扫描 ,叁维CT重建资料 ,其中 9例X线与CT扫描、叁维重建检查结果一致。但叁维重建有 2例髋臼前上方缺损 (Ⅱ型 ) ,4例中上方缺损 (Ⅲ型 ) ,1例球型缺损 (Ⅳ型 ) ,X线片仅表现为股骨头脱位和髋臼发育不良。因此这 7例患儿更改了依据X线表现拟定的手术治疗方案。 2例行Salter骨盆旋转截骨术 ,3例行改良莎氏手术 ,2例行改良莎氏手术 +髋臼造架手术 ,依靠螺旋CT及叁维重建技术的资料 ,术前可以辅助诊断 ,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结论 螺旋CT及叁维重建技术能多方位、立体地显示髋关节的形态 ,对术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入路 ,纠正前倾角及髋臼指数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梁洪宾[7]2016年在《结构性植骨用于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人工关节重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结构性植骨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手术方法、疗效分析及围手术期注意事项。资料与方法:根据Crowe分型,选择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关节骨科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病例30例36髋。其中男2例2髋,女28例34髋,年龄36-63岁,平均年龄54.5岁。Crowe分型:其中Ⅱ型20例23髋,Ⅲ型11例13髋。应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术前平均Harris评分41.41分。所有病例均为初次手术,术中全部行结构性植骨,均采用非骨水泥生物型髋臼假体。随访内容包括:(1)用电话及门诊随访方式记录患者功能状态,行髋关节Harris评分。(2)行髋关节X线检查,观察髋臼假体周围骨质的影像学改变。(3)下肢长度恢复情况及骨盆倾斜、腰椎侧弯的矫正。结果:获得随访的患者有30例36髋,随访时间在12个月--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3个月。(1)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1.41分到术后1年的91.21分,相比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其中优(>90分)22例24髋,良(80-89分)8例10髋,中(70-79分)2例2髋,无失败(<70分),优良率达94.44%。(2)术后均未出现刀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髋关节脱位、股骨及髋臼部位骨折、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大多患者患处无疼痛,可在无拐下独立行走、爬楼,下肢长度及畸形均得到显着改善,患髋稳定。(3)术后随访X线检查示髋臼及股骨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及感染征象。髋臼植骨处愈合,无明显骨吸收者35例,占97.22%,有1例患者在髋臼植骨处可见模糊透亮带,占2.78%,透亮带小于1mm,无任何临床症状,1年后复查X线片显示透亮带消失,骨小梁连续。(4)所有患者双下肢不等长情况均得到有效改善,22例术前双下肢不等长超过1cm者术后双下肢全部恢复等长(长度差≤1cm),2例术前双下肢差距超过2cm者1例术后双下肢恢复等长(长度差≤1cm),1例术后双下肢差距得到改善,术后下肢差距大于1cm但小于2cm,无差异超过2cm者。术后患者步态均无跛行。结论:结构性植骨在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作用是肯定的,它可使发育不良的髋臼得到良好的重建,而且能增加对髋臼假体的包容度,增强假体及关节稳定性,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赖震[8]2008年在《叁维有限元分析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和全髋置换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叁维有限元模型构建及其力学分析目的研究正常成人髋关节和髋臼发育不良成人髋关节叁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其关节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根据成人正常髋关节和不同类型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薄层CT扫描数据,运用Mimics10.0软件进行叁维重建,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0.0构建成人正常髋关节和不同类型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叁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并加载关节负荷,分析计算缓慢行走单足着地状态下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的Von Mises应力分布及传递。结果所构建髋关节叁维有限元模型能逼真反映成人正常髋关节和不同类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髋关节的真实几何形态及其生物力学特点。在正常髋关节、发育不良型、低位脱位型髋关节中,接触应力均发生在股骨头软骨最上部及与其相对应的髋臼软骨顶穹部。在髋臼发育不良型和低位脱位型髋关节中,在髋臼软骨的后上缘区域存在较高的接触应力区。在正常髋关节中,股骨头软骨的上方负重区及髋臼软骨的顶穹部峰值Von Mises应力分别为2.02MPa和2.37MPa。在发育不良型髋关节中,股骨头软骨及髋臼软骨峰值Von Mises应力分别为4.23MPa和5.43MPa;在低位脱位型髋关节中,股骨头软骨及髋臼软骨峰值Von Mises应力分别为8.45MPa和10.32MPa。高位脱位型髋关节中,股骨头软骨峰值Von Mises应力为8.67MPa,而由于真臼软骨失去股骨头的接触,故峰值Von Mises应力则反而下降为0.59MPa。在正常髋关节、发育不良型、低位脱位型髋关节中髋臼软骨下骨的应力分布与关节表面的接触应力分布相似。即应力主要集中在髋臼软骨下骨的顶穹部,并以放射状分布向周边逐渐减弱。4种髋关节模型股骨侧应力传递是从股骨头经股骨颈到近段股骨的内上侧,股骨颈内侧小转子上方股骨距区存在较高的压应力分布区。正常髋关节、发育不良型、低位脱位型髋关节中,股骨头软骨下骨应力集中区均发生在股骨头最上四分之一象限,接近于矢状轴的尖部;高位脱位型髋关节中,股骨头软骨下骨应力集中区则位于股骨头前内四分之一象限。在正常髋关节中,股骨头和髋臼软骨下骨峰值Von Mises应力分别为8.65MPa和2.52MPa;在发育不良型髋关节中,股骨头和髋臼软骨下骨峰值Von Mises应力分别为8.92MPa和2.73MPa;在低位脱位型髋关节中,股骨头和髋臼软骨下骨峰值Von Mises应力分别为10.65MPa和4.02MPa;高位脱位型髋关节中,股骨头软骨下骨和假臼峰值Von Mises应力分别为8.17MPa和8.59 MPa。结论通过薄层CT数据构建的成人正常髋关节和不同类型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叁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较高的仿真度,该模型能够模拟分析髋关节应力分布,为研究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生物力学行为和进行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了精确模型。第二部分髋中心内移全髋置换的叁维有限元分析目的建立以不同髋中心内移全髋置换术后叁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研究髋中心内移对假体Von Mises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应用髋中心内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正常成人薄层CT扫描数据重建髋臼模型,按假体的各项参数建立髋臼假体模型,运用布尔运算模拟临床手术要求进行打磨髋臼,植入假体。建立不同髋中心植入髋臼假体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叁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并加载关节负荷,分析研究聚乙烯内衬和股骨假体头颈结合部的Von Mises应力分布。结果在缓慢行走单足着地状态载荷下,髋臼中心内移影响聚乙烯内衬和假体头颈结合部的应力分布,在聚乙烯应力主要集中在内衬的内面,而背面无明显应力集中。正常髋臼中心放置时,聚乙烯内衬峰值Von Mises应力为4.24MPa,假体头颈结合部峰值Von Mises应力为17.02MPa;当髋中心内移后假体内壁距离K?hler线3mm时,聚乙烯内衬峰值Von Mises应力为4.35MPa,假体头颈结合部峰值Von Mises应力为17.78 MPa,分别较正常髋中心时增大2.59%和4.47%;髋中心内移后假体内壁接触K?hler线时,聚乙烯内衬峰值Von Mises应力为4.70MPa,假体头颈结合部峰值Von Mises应力为18.93MPa,分别较正常髋中心时增大10.85%和11.22%;髋中心内移后假体内壁超过K?hler线3mm时,聚乙烯内衬峰值Von Mises应力为4.97MPa,假体头颈结合部峰值Von Mises应力为20.50MPa,分别较正常髋中心时增大17.22%和20.45%;髋中心内移后假体内壁超过K?hler线6mm时,聚乙烯内衬峰值Von Mises应力为5.67MPa,假体头颈结合部峰值Von Mises应力为25.36 MPa,分别较正常髋中心时增大33.73%和49.00%。结论聚己烯内衬和假体头颈结合部峰值Von Mises应力随髋中心内移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当假体内壁超过K?hler线后,峰值Von Mises应力明显增大。第叁部分不同前倾角股骨假体植入的叁维有限元分析目的建立以不同前倾角植入股骨假体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叁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研究不同前倾角植入股骨假体后,股骨和假体应力分布以及假体初始微动,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正常成人薄层CT扫描数据重建股骨模型,按股骨假体的各项参数建立股骨假体模型,模拟临床手术要求进行截骨,以0°、15°和30°前倾角植入股骨假体,建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叁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并加载关节负荷,分析不同前倾角假体植入后股骨及假体Von Mises应力分布,假体界面主应力、剪切力分布和假体初始微动的改变。结果(1)假体植入后,股骨所承受的负荷主要通过假体传向股骨远段,股骨近段大粗隆区域和股骨距区域应力减少,在假体柄端区的骨质表现出高应力,股骨干中远段出现应力集中现象。股骨假体以0°和30°前倾角植入较15°前倾角植入,股骨近段所承受的负荷减小,而在假体柄端远侧区域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明显。15°前倾角植入时高应力的位置为股骨的内外侧,而0°和30°前倾角植入时高应力的位置逐渐向前后侧转移,改变了正常股骨在承受假体载荷后所表现的内侧的压应变和外侧的张应变的受力模式。(2)股骨假体以0°和30°前倾角植入较15°前倾角植入,股骨假体各部分的Von Mises应力增大,在假体颈部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严重。不同前倾角股骨假体植入后,股骨假体界面应力发生变化,0°和30°前倾角植入时股骨假体界面主应力和剪切力分别比15°前倾角植入时增大。(3)在股骨近段,假体周围的骨质应力维持于低水平,而假体承受了绝大部分的应力,形成了应力遮挡。股骨假体以0°和30°前倾角植入时,在截骨平面的股骨大粗隆和股骨距区域承受的载荷较15°前倾角植入时承受的载荷减小;在截骨平面的假体承受的载荷较15°前倾角植入时假体承受的载荷增加。在股骨外侧大粗隆区域和股骨距区域应力减少,产生严重的应力遮挡,以15°前倾角植入时应力遮挡最小。(4)股骨假体以0°和30°前倾角植入时,股骨假体各部分的初始微动较15°前倾角植入时增大。结论全髋置换术后股骨近段产生应力遮挡,在假体柄端远侧区域出现应力集中现象。股骨假体以15°前倾角植入假体将获得最佳的近段匹配,使股骨近段获得更多的载荷,有效降低股骨及假体应力集中、应力遮挡、假体界面应力和假体初始微动,有利于骨长入及远期稳定。

赵宇[9]2015年在《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侧生物力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利用叁维数字技术建立髋关节的高仿真模型,并应用有限元要素法对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从而获取髋臼周围旋转截骨术时最佳的截骨位置及旋转角度,以实现术后髋关节周围生物应力的均匀分布。方法:采用临床正常的24岁男性的下肢全长CT建立解析模型,CT的层厚为1.25mm,通过mimics软件进行叁维模型的建立。模型包括骨盆、骶骨、左侧股骨的上半段。并且区分皮质骨、松质骨、软骨、关节唇盂。将各个组成部分根据文献赋予相对应的材料系数[2、4、6、23、27]。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模型的髋臼股骨头覆盖状态[1、3、18],通过X线平片测定CE角及VCA角后,分别建立CE角、VCA角同为15、10、0度的骨盆模型。荷重条件根据文献[6]在骶骨上方设定垂直向下700N的力量,采用增分法分10步逐步增加载荷量。边界条件上,我们在坐骨的前后轴向上约束模型,在股骨远端完全固定。关节面的应力通过叁维有限元软件MSC.MARC进行分析计算。设定髋臼与股骨头为接触面。将上述模型分别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正常髋关节模型上,髋臼前外侧缘到髋臼顶部应力分布均匀。髋臼发育不良模型,与正常髋关节对比,mises应力值增高。随着CE角、VCA角的减少,髋臼与股骨头接触面积减小,但生物应力随之增加。正常模型与CE角及VCA角分别为15、10、0度模型上,髋臼上缘的应力值呈峰值,分别为17.3MPa、18.9MPa、24.6MPa、35.8MPa。另一方面,髋臼发育不良模型的生物应力集中的特点是:CE角、VCA角均为15度模型和10度模型,髋臼应力集中区域为髋臼前外侧;CE角、VCA角均为0度模型的髋臼应力集中部位则以髋臼后方为中心。结论:本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CE与VCA角从正常逐渐减小到0度时,关节软骨的有效负重面积也减小,在荷重条件相同条件下,软骨承重部分的接触应力增大。当CE角、VCA角减小时,髋臼与股骨头接触面积减小。髋臼对于股骨头的被覆面积减小使髋关节股骨头向外侧位移,当股骨头侧方位移超出关节接触面积的约束范围时就会发生脱位。由于先天性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DDH)的患者生理解剖结构的改变,使髋关节周围生物应力发生变化,导致关节软骨内张力超过组织适应能力,关节软骨萎缩变形,甚至消失;软骨下骨内假性囊肿形成,周围骨质增生,骨赘形成,最终发展成骨性关节炎(OA)[7、9]。而对DDH患者在行髋臼周围旋转截骨术治疗时,可根据髋关节周围的生物应力分析获得最佳的截骨位置以及旋转角度,达到股骨头与髋臼的最佳覆盖效果,使髋关节的应力均匀分布,从而延缓了骨性关节炎的进展速度。

王亮[10]2013年在《DR和MRI在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DR对6个月以内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叁线比例与脱位类型关系的探讨目的:探讨数字化摄片(DR)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叁线比例与脱位类型关系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选取我院放射科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间临床疑诊DDH婴幼儿146例,其中男26例,女120例,男女之比为1:4.6;月龄为0-6个月,平均月龄为3.9个月,其中0-2月33例,3-4月53例,5-6月60例;根据Campbell分类,将DDH分为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髋关节全脱位叁型,本组病例中正常髋关节36例,DDH110例,其中髋关节发育不良40例,髋关节半脱位43例,髋关节全脱位27例;146例中共有正常髋关节134个,脱位髋关节158个,其中发育不良髋57个,半脱位髋59个,全脱位髋42个。以股骨近端干骺端中点(o点)为起点,分别至髋臼外上缘点、Y型软骨中心点、髋臼下缘点作连线(a、b、c线),对此叁线长度进行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探讨叁线长度比例与髋关节脱位类型的相关性。结果:146例患儿的292个髋关节中,36例正常髋关节叁线长度的两两比(a/b、a/c、b/c)为1,40例发育不良髋关节其比值大于1,43例半脱位髋关节及27例全脱位髋关节其比值均小于1。b/c值对诊断正常髋关节、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的敏感性(Se)、特异性(Sp)、尤登指数(YI)较低,而对诊断髋关节全脱位的Se、Sp、YI较高;a/b、a/c值对诊断DDH各脱位类型的Se、Sp、YI均较高。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a/b≥1.08的Se、Sp、YI分别为0.917、0.921、0.838(x2=42.89, P=0.000),a/c≥1.05的Se、Sp、YI分别为0.875、0.789、0.644(x2=26.09, P=0.000),二者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x2=0.22, P=0.650),初步认为a/b≥1.08或a/c≥1.05可作为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参考指标。诊断正常髋关节,0.98≤a/b≤1.07的Se、Sp、YI分别为0.826、0.923、0.749(x2=35.47, P=0.000),0.96≤a/c≤1.04的Se、Sp、YI分别为0.869、0.974、0.843(x2=46.00, P=0.000),二者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x2=0.17, P=0.681),初步认为0.98≤a/b≤1.07或0.96≤a/c≤1.04是正常髋关节叁线的比值范围。诊断髋关节半脱位,0.87≤a/b≤0.97的Se、Sp、YI分别为0.867、0.957、0.824(x2=42.11, P=0.000),0.83≤a/c≤0.95的Se、Sp、YI分别为0.867、0.936、0.803(x2=38.28, P=0.000),二者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x2=0.00, P=0.999),初步认为0.87≤a/b≤0.97或0.83≤a/c≤0.95可作为诊断髋关节半脱位的参考指标。诊断髋关节全脱位,0.57≤a/b≤0.86的Se、Sp、YI分别为0.889、0.968、0.857(x2=58.70, P=0.000),0.50≤a/c≤0.82的Se、Sp、YI分别为0.833、0.968、0.801(x2=53.50, P=0.000),0.73≤b/c≤0.90的Se、Sp、YI分别为0.944、0.903、0.847(x2=48.93, P=0.000),叁者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23、0.36、1.13,P值均大于校正后的检验水准0.017),初步认为此叁个区间值均可作为诊断髋关节全脱位的参考指标。结论:应用DR对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叁线比例与脱位类型关系探讨为6个月以内患儿DDH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参考依据。第二部分低场MRI在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探讨低场MRI在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我院2011年01月至2012年10月间经手术证实的DDH45例(病例组),选择同期无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正常髋关节40例(对照组),共85例。所有85例患儿均作MRI检查,所获图像符合测量及观察标准。45例DDH患儿中,男7例,女38例,年龄5-36个月,平均月龄为16个月;其中双侧髋脱位28例,单侧髋脱位17例,左侧脱位髋41个,右侧脱位髋32个。40例正常髋关节中,男9例,女31例,年龄为5-36个月,平均月龄为14个月。根据Dunn标准将DDH分为叁型(Ⅰ型、Ⅱ型、Ⅲ型)。在MRI冠状位T1WI图像上测量病例组与对照组髋关节的骨性髋臼指数(BAI)、软骨性髋臼指数(CAI),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间BAI和CAI的差异,并对病例组、对照组及病例组内各型(Ⅰ型、Ⅱ型、Ⅲ型)髋脱位BAI、CAI二者间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同时观察影响DDH复位的髋关节内及其周围组织的异常改变(关节软骨、盂唇、圆韧带、脂肪增生、关节积液、髂腰肌)。结果:对照组40例正常髋关节80个,病例组45例脱位髋关节73个,BAI分别为(26.13±2.19)°、(35.87±4.42)°,CAI分别为(13.84±1.07)°、(21.92±4.70)°;Ⅰ型脱位髋30个、Ⅱ型脱位髋20个、Ⅲ型脱位髋23个,BAI分别为(31.80±1.74)°、(37.80±3.40)°和(39.17±4.11)°;CAI分别为(17.20±2.68)°、(20.91±2.02)°和(27.50±2.78)°。BAI和CAI在对照组与病例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48和-9.188,P值均为0.000)。BAI和CAI在病例组内各型(Ⅰ型、Ⅱ型和Ⅲ型)髋脱位间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2.159和47.241,P值均为0.000)。病例组、对照组及病例组内各型(Ⅰ型、Ⅱ型、Ⅲ型)髋脱位BAI与CAI二者间呈线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964、0.844、0.953、0.931和0.870,P值均为0.000)。Ⅱ型和Ⅲ型脱位髋关节中观察到盂唇内翻,圆韧带粗大,髂腰肌挛缩,关节软骨增生,关节积液、脂肪增生等病理变化。结论:MRI可用于术前测量DDH BAI和CAI值,比较二者在对照组、病例组及病例组内各型(Ⅰ型、Ⅱ型、Ⅲ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清晰地显示关节内影响复位的因素,为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高频超声及叁维CT、MRI在不同月龄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诊断、随访中的应用研究[D]. 李斯琴. 重庆医科大学. 2016

[2]. 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D]. 王姗姗. 新疆医科大学. 2017

[3]. 不同手术方法对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应用研究[D]. 孙骏. 苏州大学. 2002

[4]. 犬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保守治疗及其疗效评估[D]. 孙晓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5]. THA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中的应用[D]. 李垒.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6]. 螺旋CT和叁维重建技术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 夏榕圻, 楼跃, 杨渭川, 唐凯, 张志群.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3

[7]. 结构性植骨用于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人工关节重建的研究[D]. 梁洪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

[8]. 叁维有限元分析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和全髋置换研究中的应用[D]. 赖震. 苏州大学. 2008

[9]. 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侧生物力学分析[D]. 赵宇. 吉林大学. 2015

[10]. DR和MRI在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诊断中的应用[D]. 王亮. 苏州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不同手术方法对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