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障碍影响下战略与绩效关系的异质性_回归系数论文

移动壁垒影响下的“战略与绩效”关系异质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壁垒论文,绩效论文,战略论文,关系论文,异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间绩效差异及其来源是管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在造成企业绩效差异的各类因素中,首先被注意到的是行业因素,学者从行业集中度、进入障碍、替代产品等因素方面解释了不同行业的平均绩效差异。然而,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同一行业中的企业,也在绩效上有明显差距(Rumelt,1991)。因此,理论必须能够进一步解释行业内各企业的绩效差异来源。对于企业间绩效差异问题,资源基础观从异质性的、流动不完全的企业资源角度入手,着重探索了资源的几个关键属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Peteraf,1993;Newbert,2008),后来还发展出与之密切相关的知识基础观、动态能力等理论视角,但资源基础观并不专门着眼于行业之内的企业差异解释。

      战略群组则是直接关注行业内部企业异质性的一种理论视角。战略群组是指行业中在重要战略维度上高度相似的一群企业(Cool & Schendel,1987),各行业通常都含有数量不等的若干战略群组。同一群组的企业在整体战略轮廓上比较相似,属于不同群组的企业之间则差异明显(Thomas & Venkatraman,1988)。战略群组理论认为,企业绩效差异主要源于它们选择实施了不同的竞争战略组合。国内外一些研究也发现了战略群组之间的平均绩效差异(Nair & Kotha,2001;孙先定等,2002;倪文斌等,2003)。

      移动壁垒概念是战略群组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它能够捕捉到行业中造成企业地位差异的特定关键战略维度。移动壁垒是指行业中限制企业从当前群组移动至另一群组的力量,也即阻碍企业自由改变当前竞争战略的力量(Caves & Porter,1977)。移动壁垒常依存于某些关键战略维度,这些关键维度在不同行业中可能表现为产能、资产规模、产品线宽度、技术领先程度、纵向一体化等(Caves & Porter,1977;Nair & Kotha,2001;Leask & Parker,2007)。移动壁垒的存在使企业不能任意挑选战略群组,从而使得群组间绩效差异在较长时期内得以稳定保持(郭朝阳,2002)。

      然而,战略群组研究中仍非常欠缺对移动壁垒分隔作用及其机理的探讨。以往文献通常认为移动壁垒与行业的进入障碍没有什么本质区别(Caves & Porter,1977)。但行业进入障碍是阻碍行业外的潜在进入者,而移动壁垒是在行业内部阻碍企业在不同群组之间转移。它们的一个重要差异是,尚未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无法与行业中的企业发生竞争,但已处在行业内的各企业即使被移动壁垒分隔,它们也可能在产品市场发生直接竞争。因此,本文将探索移动壁垒的分隔作用怎样影响行业内部结构以及竞争格局。

      战略群组研究通常聚焦于某一具体行业,剖析行业内部结构和企业战略与绩效。本文将对移动互联这个重要行业进行探索。移动互联是近年来的新兴领域,对其发展前景或管理实践的讨论已有不少,但严谨的实证研究仍非常缺乏。本研究将结合该行业的特点,选择移动壁垒的代表变量,探索移动壁垒对战略与绩效关系的影响,即移动壁垒分隔下的不同企业群组是否应当遵循同样的战略逻辑、实施同样的战略是否能达到相同效果。研究结论将为移动互联企业的战略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移动互联行业发展前景的理解。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移动壁垒与战略实施效果差异

      移动壁垒最基本的作用是通过阻碍企业移动来维持群组结构稳定。同时,由于移动壁垒所分隔的都是已经进入此行业的企业,它对企业战略选择与行业内部竞争都具有影响。Guedri & McGuire(2011)发现,多点竞争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与移动壁垒的高度有关;段霄、金占明(2015)发现,移动壁垒会导致企业参与组间竞争和组内竞争时,对绩效具有不同影响。可见,移动壁垒对行业结构与竞争格局有着深刻影响,理解其作用机理十分重要。

      本文认为,移动壁垒的一项重要作用是使其两侧的企业群在选择同样战略时无法实现相同的收效。也就是说,虽然壁垒两侧的企业都可以主动选择某种战略,如增大某种投入或开发某块市场,但处于移动壁垒保护下的企业,因处于优势位置而能够得到更好的收效。处于移动壁垒之外也即被壁垒阻挡的企业处于劣势地位,它们即使选择与优势群组相同的战略,也难以获得同等收益。由此,竞争地位造成的相对优势得到保持,甚至进一步拉大差距,使落后者难以追赶。

      移动壁垒能发挥上述作用是企业资源组合和行业内竞争的共同作用。首先,移动壁垒的分隔反映了不同战略群组的资源配置组合差异,企业选择战略需要与其资源组合相适应。例如,Lee(2003)对制药业的研究表明,R&D能力在制药行业中起到了移动壁垒的作用,对于生物制药等高技术行业,技术或产品研发能力弱的企业常常缺少足够的资金和高质量科研人员来高效完成研发活动,故而不适合选择高R&D投入的战略;Mascarenhas & Aaker(1989)对海洋采油业的研究也表明,由于知识和技能的差距,一些企业难以达到足够的采油深度和远离海岸线的距离,因而不适合采用与移动壁垒另一侧的高技能企业相同的竞争战略。在此基础上,处于移动壁垒保护下的优势地位企业会选择最有利的战略,劣势企业如果再选择同样的竞争战略,将面对巨大的行业内部竞争压力。这也符合Mas-Ruiz等(2014)发现的劣势群组企业在竞争中倾向于向优势群组企业妥协的现象。

      可见,在移动壁垒分隔下,实施相同战略对不同战略群组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有显著差异,甚至截然相反。在移动壁垒作用下的竞争格局中,不同群组企业可能有着不同的“战略—绩效”关系。本文以我国移动互联行业为例,分析三种常见的战略投入在产品平台规模这一关键壁垒的分隔下的收效差异。

      2.移动壁垒分隔下的三类投入效果差异分析

      本文以企业拥有的产品平台规模作为我国移动互联行业的移动壁垒。信息化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特征比以往更为明显(Brynjolfsson & Kemerer,1996),因此,平台规模或者说用户数量与企业产品和服务所能提供的效用密切相关(Gabszewicz & Wauthy,2014)。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产品平台能够快速占据大量用户,并延伸出一系列商业模式创新,在移动互联等高度信息化行业的竞争中作用非常关键(Rochet & Tirole,2003;Katz & Shapiro,1994)。根据上文对移动壁垒作用机理的分析,采用企业的资源配置组合及行业竞争地位这两个视角,分析三种常见而重要的战略投入在平台规模壁垒影响下的收效差异。

      (1)销售投入强度。从企业整体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拥有大的产品平台的企业投入相同强度的销售费用进行广告或促销时,可以在更大用户群体与地域范围内起作用,可用较少的销售投入覆盖大量用户。从行业内部竞争地位来看,拥有大的产品平台的企业无疑在用户吸引力方面有巨大优势,因为网络外部性决定了用户加入大平台能获得更高的效用(Brynjolfsson & Kemerer,1996;Eisenmann等,2006)。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大平台企业群组采用较低强度的销售投入即可吸引用户,还能减少费用,而小平台企业没有这种优势。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相比小平台企业,低强度的销售投入更有利于提升大平台企业绩效。

      (2)IT投入强度。IT资产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及知识管理活动(Kleis等,2012),有利于移动互联企业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从行业内竞争地位的角度,优势群组愿意加大这样一种有利于增强企业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的投入,而且大平台企业的日常稳定运营也需要足够的IT设备做基础。对于小平台群组来说则不同,它们即使开发出某些创新的、差异化的产品,在竞争激烈的主流市场也难以胜出。从企业整体资源上看,小平台企业在IT投入方面更容易遇到资金瓶颈,还可能无力面对IT资产具有的较高风险(Dewan & Ren,2011)。可见,拥有大的产品平台的企业比小平台企业更适合采用高强度的IT投入策略。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相比小平台企业,高强度的IT投入更有利于提升大平台企业绩效。

      (3)R&D投入强度。研发活动普遍被认为在当代企业的生存和成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Shefer & Frenkel,2005)。从整体资源配置上看,大平台企业掌握更多资金,产品线的设计一般也更完善、合理。而合理的产品开发组合设计是使R&D活动帮助企业提升绩效的重要条件(Chao & Kavadias,2013)。小平台企业在资金、产品线丰富程度等方面都难以有力支持研发活动。从竞争地位角度看,小平台企业即使开发出了同样具有创新性的产品,由于平台规模差距较大,在网络外部性的影响下,其产品也难以在市场上与大平台企业对抗。因此,小平台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时难以获得同等收益。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相比小平台企业,高强度的R&D投入更有利于提升大平台企业绩效。

      对于企业R&D投入策略仍需要进一步思考。企业研发可能包含产品、技术、工艺、流程等多方面的创新,研发的着眼点也有探索性、开发性创新的区别(Mudambi & Swift,2014)。技术机会和投入强度都会影响企业在这两种创新中的选择倾向(Lee等,2014)。当企业主要关注探索性创新时,其研发成果会较为关注长期机会的把握,因而对当前企业绩效的贡献会较少。从细分市场剩余容量角度考虑,如果企业当前所在细分市场几乎已被自己占据,其研发活动更倾向于关注未来市场空间,研发投入就难以提升当年度绩效。如果企业当前细分市场份额不大,企业就相对倾向于关注近期内的创新以快速占据市场空间,短期内更容易促进绩效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当大平台企业在其主营业务细分市场占据份额较小时,高强度R&D投入对其绩效更为有利。

      三、研究方法

      1.样本和数据

      战略群组研究通常以单个行业为背景。本研究聚焦于我国移动互联行业,收集了上市于沪深交易所、香港交易所、纽约交易所、NASDAQ的我国移动互联企业在2011-2014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公司年报、公司主页以及CSMAR等数据库。剔除信息披露不全的企业后共得到191个样本值。样本覆盖了以移动互联网内容及应用为主要业务的企业,而主要提供终端硬件产品或通信渠道服务的企业未纳入此次研究范围。

      2.变量设计

      (1)因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为企业绩效,使用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净利率作为指标。它们在战略群组研究中被广泛作为企业绩效的指标,在信息技术研究领域也有广泛应用(Bharadwaj等,1999)。

      (2)自变量。本研究使用三个方面的投入强度来衡量企业在业务战略上的倾向:①销售投入强度。以企业的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之比来衡量。销售投入是战略群组研究中常见的战略维度(Houthoofd & Heene,1997)。此变量数值越大,表明企业越尽力销售自己的产品。②信息技术(IT)投入强度。加总企业固定资产中的电子设备、计算机设备、无形资产中软件等项目数值,各项目均使用年初年末净值均值,得到企业IT资产数额(孙晓琳等,2010),然后除以企业总资产,得到企业IT投资强度。③研发投入强度。以企业当年R&D投入与该年度销售收入的比来衡量,它也是战略群组研究中常考虑的战略维度(Leask & Parker,2007)。此变量数值越大,表明企业对研发活动的重视程度越高。

      (3)调节变量。主要包括:①企业产品平台总用户规模(Platform)和移动端用户规模(M_Platform)。如前文分析,平台规模在移动互联行业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产品的边际成本低,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特征比以往更为明显(Brynjolfsson & Kemerer,1996)。操作系统、用户入口等产品平台能够快速占据大量用户,并延伸出一系列商业模式创新。在衡量方法上,由于企业未披露各自的用户数量,本文使用百度指数为指标来衡量各企业产品平台用户基数。搜索关注度虽然并不直接等于搜索总量,但与用户基数密切相关,能反映出用户对产品的感兴趣程度(宋双杰等,2011),在企业研究中已有应用(张继德等,2014)。本文从百度公司网页收集了各企业关注度最高产品的百度指数各年度均值,以所有终端总关注度作为产品平台总规模Platform的衡量,以移动端搜索关注度计算移动端平台规模M_Platform,用两者共同衡量产品平台规模,以得出更稳健的结果。②企业主营业务所占细分市场份额(以下简称细分市场份额),这一变量将在假设

的检验中作为调节变量。本文首先从年报等来源确定每家企业最主要收入的细分市场分类,如网络游戏、手机应用软件、电子商务等,然后用企业收入除以该细分市场中各企业收入之和,由此得到该企业在所属细分市场的份额。此变量数值介于0与1之间,接近0表示企业在其主要业务的细分市场份额小;接近1表示企业已经占领该细分市场主要份额,因而短期内扩张空间较小。

      (4)控制变量。由于研究聚焦于单一行业,行业层面变量对各个样本企业来说是相同的,控制变量主要是年度时期和企业层面属性。控制变量有:①年份。面板数据回归中表示时期的变量通常不可忽视。本文设置三个0~1二值变量表示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度,各变量取值1时,表示是该年度的样本值;三者都取0,表示2011年度。②资产规模。用企业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衡量,是企业研究中常见的控制变量。③资产负债率。即企业的负债与总资产之比。④流动比率。用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计算。⑤固定资产比率。该变量表示企业固定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例。移动互联是信息时代典型的新兴行业,固定资产比例较低而信息与知识资产较多,本文对这一属性给予控制。

      其他变量如企业性质、企业地理位置等,由于不随时间变化,在固定效应回归中无需添加。

      3.模型与检验方法

      本文使用两种方式检验移动壁垒分隔下的三类投入策略效果差异。首先是使用乘积项的方式,把平台规模作为调节变量,检验对三类投入与绩效关系的影响。其次是按照平台规模大小排序后,从中位数处把样本企业分为大平台组与小平台组,然后分组回归。两种检验方式涵盖了对移动壁垒作用方式的不同理解,若能得到一致结果,将更有力地支持研究假设的观点。

      面板格式的样本数据在回归中必须注意企业个体异质性的影响。由于关键变量都是随时间变化的,考虑使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它比随机效应模型所需的前提假设更少。用于判断固定效应回归与混合OLS的F检验在P<0.001水平拒绝了个体效应不显著的原假设,这表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是必要的。此外,本文对回归系数均采用双侧检验,并采用集群稳健标准误。

      针对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Davidson-MacKinnon检验对变量内生性问题做出判断。根据Davidson & MacKinnon(1993)的方法,使用Stata软件对Platform和M_Platform在各因变量指标下的回归依次进行了检验,工具变量使用滞后一期的变量。检验结果均未拒绝变量外生的原假设,并且得出的P值都相当大,表明回归中不存在显著的内生性问题干扰。

      四、研究结果

      1.关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按照年度统计了平台规模与三类投入强度的统计值。Platform均值在近年基本保持稳定,而M_Platform的均值则快速增长。这说明,在移动互联用户快速增长时,PC端用户数量却在逐年减少。上述趋势反映出移动互联用户与PC互联用户可能存在一定重叠。销售投入、IT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的均值在各年度变化幅度都较小,说明近年我国移动互联上市公司在这些方向的投入强度比较稳定。此外,本文样本中平台规模与三类投入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低,在检验调节作用时不会受到干扰。

      

      2.对假设

~假设

的检验结果

      表2展示了Platform作为移动壁垒的回归结果。对于假设

,在以销售净利率为因变量指标的模型2中可以看到,交互项Platform×销售投入强度的回归系数为-0.386,在P<0.01水平显著,模型2比模型1的

也显著增加。在以总资产净利率为指标的模型7中,交互项Platform×销售投入强度的回归系数为-0.133,在P<0.05水平显著,模型7的

比模型6也显著增大。在三个交互项同时加入回归的模型5和模型10中,Platform×销售投入强度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69和-0.118,显著水平依次是P<0.01和P<0.05。以上结果说明,相比小平台企业而言,拥有大平台的企业采用较低的销售投入强度有助于提升绩效。假设

得到支持。

      对于假设

,从模型3中可以看到,以销售净利率为因变量指标时,交互项Platform×IT投入强度的回归系数为0.046,在P<0.05水平显著,模型3对比模型1的Δ

显著。在以总资产净利率为指标的模型8中,交互项Platform×IT投入强度的回归系数为0.020,显著性也达到P<0.05水平,模型8相对模型6的Δ

也是显著的。在三个交互项同时加入回归的模型5和模型10中,Platform×IT投入强度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36和0.017,都在P<0.05水平显著。这些结果表明,大平台企业应该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强度,它们采取增大IT投资的策略比小平台组企业进行同样强度投入更有利于提升绩效。假设

也得到了支持。

      对于假设

,销售净利率或总资产净利率为因变量的回归,都未得出显著的回归系数,交互项Platform×研发投入强度在模型4中的回归系数是0.012,在模型9中是-0.002,与各自标准误数值相比都很小,在交互项同时加入的模型5与模型10中也得到相似结果。假设

未能得到显著支持,后文对假设

的检验将揭示R&D投入在移动壁垒影响下的作用差异。

      

      表3展示了基于移动端用户量的M_Platform作为移动壁垒的回归结果。对于假设

,在以销售净利率为因变量指标的模型12中,M_Platform×销售投入强度回归系数为-0.216,在P<0.05水平显著,模型12比模型11的

显著增加。在三个交互项同时加入回归的模型15的系数为-0.242,也在P<0.05水平显著。在以总资产净利率为指标的模型17中,交互项M_Platform×销售投入强度的回归系数为-0.068,但尚未达到显著。以M_Platform为移动壁垒的回归结果与采用Platform的结果基本一致。

      对于假设

,交互项M_Platform×IT投入强度在模型13中的回归系数为0.036,在P<0.1水平显著,模型13相对模型11的Δ

也显著。在模型18中,交互项M_Platform×IT投入强度的回归系数为0.013,显著性达到P<0.1,模型18的

比模型16也显著增大。在三个交互项均加入的模型15和模型20中,Platform×IT投入强度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42和0.018,且都在P<0.05水平显著。以M_Platform为移动壁垒的回归结果再次验证了假设

的观点,即大平台企业增大IT投资强度比小平台企业更有利于提升绩效。

      假设

仍未得到显著结果。在模型14、模型15、模型19和模型20中,交互项M_Platform×研发投入强度的系数未能支持原有预测。综合本文在不同移动壁垒变量下对假设

的检验结果,表明假设

未获得支持,即大平台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强度不一定比小平台企业更利于企业提升当前绩效。

      

      表4以分组回归的方式展示了移动壁垒的分隔作用。本文把样本企业按照平台规模大小排序后,从中位数处将其分为大平台组与小平台组,然后分组回归。在平台规模这一关键维度的分隔下,高平台规模组与低平台规模组企业显示了明显不同的战略投入与企业绩效间关系。模型21、模型23、模型25和模型27中的销售投入强度系数依次是-1.754,-0.613,-1.571和-0.457,显著性都达到P<0.01。这表明,不论是以Platform还是以M_Platform为分隔变量,大平台规模组企业增加销售投入都不利于提升绩效。而在模型22、模型24、模型26和模型28中,小平台规模组的企业增大销售投入则不具有显著作用。类似地,从模型23、模型25和模型27中的IT投入强度系数可看出,大平台组企业增大IT投入是明显有利于提升绩效的,但小平台组企业的IT投入强度系数却普遍为负值。在模型26中,还达到了P<0.01的显著水平。这表明,同一战略对于移动壁垒分隔下的不同群组企业可能具有截然相反的效果。

      R&D投入强度在分组回归的对比中也展示出组间区别,如在模型21与模型22中系数符号相反(1.303与-1.297),且在模型22中显著性达到P<0.01水平;在模型25与模型26中也呈现出类似结果,在模型26中,系数为-1.253,显著性为P<0.05。这说明,小平台组增大研发投入确实不利于提升当前绩效,这与前文理论分析的观点一致。但仍需要进一步解释的问题是,为何大平台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强度并未体现出比小平台企业更高的收益。为此,本文将探索R&D投入对处于优势地位的大平台组企业的作用规律,并对假设

做出检验。

      

      3.对假设

的检验结果

      如前文分析,企业R&D活动着眼于近期或远期的决策与其面对的市场空间容量有关。此处采用与上文相同的分组方法进行了回归分析。从表5中分组回归结果来看,对于处在移动壁垒较有利一侧的群组,交互项细分市场份额×研发投入强度在模型29、模型31、模型33和模型35中均得到了负系数(-6.912,-4.308,-4.994和-4.433),除模型33中不显著外,其他依次达到P<0.1,P<0.01和P<0.01。而对于小平台组也即处于移动壁垒相对劣势一侧的群组,细分市场份额×研发投入强度在模型30、模型32、模型34和模型36都没有得到显著结果。以上结果支持了假设

的观点。企业主营业务所占细分市场份额越大,短期内企业在该细分市场的增长空间越小,企业会倾向于重视未来产品、流程等的研发创新,因而不利于短期内绩效的提升。企业主营业务的细分市场份额调节作用显著,它能够影响企业开展R&D的倾向,进而影响企业研发投入与当前企业绩效的关系。假设

得到了支持。

      最终,本研究的假设

、假设

和假设

都得到了支持。假设

未得到直接支持,但假设

的检验结果表明,细分市场空间会造成大平台企业R&D投入强度与当期绩效关系差异,解释了假设

未得到验证的原因。假设

的验证结果也支持了移动壁垒内部的企业处在行业竞争的优势地位。拥有大平台的企业采用较高R&D强度未体现出更高的绩效收益,可能是一部分企业把关注重点放在了未来的竞争上。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本文发现了平台用户规模这一壁垒变量导致的企业“战略与绩效”关系差异:一是拥有大产品平台的移动互联企业应主要依靠平台自身吸引力,采用较低的销售投入强度有利于绩效,而小平台企业则不能从降低销售强度中受益。二是IT投入策略与绩效的关系也因移动壁垒的分隔而不同。大平台企业群组提高信息技术投资能获得显著的收益,而小平台企业群组提高IT投资则对绩效有不利影响。三是移动壁垒保护下的优势地位企业可通过创新来争夺盈利空间,当其主营业务所占细分市场份额较小时,R&D对短期内绩效提升更有效;所占份额较大时,倾向于注重未来收益。而对于小平台也即劣势地位的企业,不论所占细分市场份额大小,高研发投入强度都无助于短期绩效提升。

      2.理论贡献

      (1)以往战略群组文献多集中于不同群组的平均绩效比较,却很少考虑移动壁垒对企业“战略与绩效”关系的影响。本文发现,移动壁垒的分隔确实造成了战略与绩效关系模式的差异,揭示了不同群组间的“战略与绩效”关系异质性这一更深层次的差异。Reger & Huff(1993)曾提出,战略群组之间的差异远不止平均绩效这一点,然而,以往研究并未明确指出其他差异到底在何处。本研究表明,在移动壁垒的分隔之下,即使是同一行业中的企业,也仍然展现出明显的“战略与绩效”关系异质性。

      (2)研究结论有助于解释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响应方式为何不同。Smith等(1997)发现,不同战略群组的企业应对竞争的反应模式不同;Mas-Ruiz等(2014)发现,不同企业面对竞争时在反击或忍让上有不同选择。本文结论对上述问题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即竞争地位差异导致了不同企业对竞争结果有着不同预期,因而采取了不同行动。本文对企业R&D投入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解释,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适合不断创新来抢夺市场空间,处于劣势地位的企业过多投入创新反而降低当前绩效。

      (3)本研究把移动壁垒作为行业结构因素纳入了分析框架,加深了对传统SCP范式的理解。产业组织理论也曾论及行业结构与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关系,但较多地关注垄断者或少数寡头应该怎样结合行业结构来选择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行业结构与企业战略之间关系的理解,分析视野和结论不局限于少数寡头,而是对行业竞争的各类参与者都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3.对实践与政策的启示

      (1)企业管理者不可不加辨别地套用其他企业的战略或成功经验,简单的模仿很可能得不到同样的收效,甚至带来负面影响。本研究表明,企业实施某种战略的实际效果与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有关,采用某种特定战略并不必然带来成功。即使是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也不能随意地将它们看作相似的个体。由于企业自身资源组合差异以及行业内竞争的存在,移动壁垒分隔下的不同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所处的竞争地位来进行战略决策。

      (2)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都应该注意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着多维度的差异,理解企业异质性是准确分析行业格局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政策的制定既要依据各类企业的共性,也要考虑不同企业在资源、战略、竞争地位等方面的整体差别,了解各企业差异化的诉求。在分析和预测企业行为时,要考虑不同类别的企业可能采取不同的行动或反应。在指导企业发展时,要科学地评估和预测各类政策对企业竞争、行业结构的影响,避免把某种看似优越的发展战略套用在各类不同的企业上。

标签:;  ;  ;  ;  ;  ;  ;  ;  ;  ;  ;  ;  

移动障碍影响下战略与绩效关系的异质性_回归系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