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论文_王宁

痛风性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论文_王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广西 柳州 545001)

【摘要】痛风性肾病是以脾肾两虚,湿浊瘀血内阻为发病基础,治以清热利湿泄浊,活血化瘀通络,健脾益肾养肝。多年临床观察证明,中医防治痛风性肾病有显著优势。

【关键词】 痛风性肾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332-02

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由于人们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痛风性肾病的发病率也同步上升。痛风性肾病因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升高或排泄降低,沉积于肾髓质、间质或远端集合管;当尿酸结晶沉积,导致炎症细胞局部侵润,肾小管上皮损伤、萎缩和变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最终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纤维化,而导致肾功能的损害。资料统计证明,各年龄阶段痛风发病率为0.84% [1],病人40%以上有早期肾损害,研究发现病人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尸检发现79%~99%的痛风病人有痛风性肾病[2],17%~25%死于肾功能衰竭[3]。

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的健康普查发现,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19.1%,其中早期肾损害的发生率为34.5%,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人群的(16.6%)[4]。

临床上应重视痛风性肾病及高尿酸血症,现就中医药对痛风性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作一论述。

1.痛风性肾病的病因病机

古代中医文献中无痛风性肾病的记载,医家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痹症”、“痛风”、“石淋”、“水肿”、“腰痛”、“历节”、“肾劳”等范畴。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因嗜欲过度,劳伤肾经,肾脏既虚,喜怒忧思,风寒湿毒,得以伤之,遂致腰痛”。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名曰白虎历节风。”与痛风性肾病的痛风相似[5]。陈以平[6]教授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加之嗜食肥甘、七情失调、劳倦过度,复感外邪,风寒湿热留注经络关节,痰浊凝滞,骨失所养,发为痹症;肾虚脾弱,水液运化失常则水肿;痹阻腰府关节或煎灼阴液,则为石淋。湿热侵淫,热伤肾络,则为血淋。若入脏则“穷必及肾”,致肾气不足,甚至脾肾两衰,浊邪内蕴而成关格。病机为脾肾两虚,湿浊内蕴,病位在肾,与脾、肝、肺等相关,涉及膀胱、胃、经络等。现代医家认为,痛风性肾病的内因是饮食肥甘厚味、七情、劳倦,外因是感受风、寒、湿、热。影响肺、肝、脾、肾各脏,有皮毛经络的瘀滞及脏腑虚损的诸证,气阴两虚是痛风性肾病的基本病机。

总之,该病病因或因先天,或因后天,病机是脾肾两虚,湿浊瘀血内阻肾络。急性期多为湿瘀蕴结,缓解期为脾虚肾精不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痛风性肾病的辨证论治

现代医家指出,辨证以肾虚为本,湿浊瘀血闭阻腰络为患,急性期:(1)寒湿痹阻型,以温阳散寒,除湿通络,桂枝芍药附子汤加减;(2)湿热痹阻型,以清利湿热,活血通络,二妙丸合白虎桂枝汤加减;(3)湿瘀阻络型,以利湿化浊,活血宣痹通络,四妙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稳定期:(1)脾肾两虚,水湿不化型,以健脾益肾,除湿利水活血,参茯白术散加减;(2)肝肾阴虚,瘀血内结型,以滋补肝肾,益气活血,参芪六味汤合桃红四物汤;(3)脾肾阳虚,湿浊内蕴型,以温补脾肾,泄浊活血通络,金匮肾气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我科经过30余年治疗痛风性肾病总结出一套方法,将痛风性肾病分为二期治疗。(一)发作期:(1)风湿热痹型,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法,自拟益肾清热除湿化瘀方;(2)风寒湿痹型,以温经通络,散寒除湿为法,自拟温经散寒除湿汤、附桂汤加减。(二)稳定期:(1)肝肾阴虚型,以滋肾养肝,活血通络,丹参合地黄汤加减;(2)脾肾两虚型,以健脾益肾,自拟健脾益肾汤;(3)气阴两虚型,以益气养阴为法,参芪地黄汤加减。根据罗氏[6]分为肾阴亏虚、湿热痹阻型、脾肾气虚、痰癖阻络型、脾肾阳衰、湿浊壅盛型等四型,同样以六味地黄丸合宣痹汤,健脾益肾汤合桃红四物汤,肾衰I号方,水煎取汁250ml,加药用碳研粉,隔日结肠透析治疗1小时,总有效率85例中,显效34例(40%),有效34例(46.7%),无效15例(13.3%),总有效率为86.7%。

3.经典方剂研究

3.1钟氏[7]临床运用自拟益肾痛风饮(杜仲、枸杞子、兔丝子、党参、茯苓、丹参、威灵仙各18g,生黄芪、生薏仁各25g,苍术、黄柏、独活、当归、泽泻、桂枝各12g)治疗痛风性肾病23例。每日1剂,水煎至200ml,分2次口服。同时给予碳酸氢钠片1~2g,每日3次口服。患者低嘌呤饮食,每日饮水量>2000ml。治疗3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临床治愈3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6.96%。

3.2杨氏[8]临床选痛风性肾病患者58例,分为两组对比,治疗组33例予自拟痛风饮(土茯苓、萆解煎而成)加益肾滋肝饮(黄芪、山茱萸)治疗,对照组25例只予痛风饮治疗,40天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总结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血肌酐、尿素氮,降低血尿酸、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提示对痛风性肾病患者的治疗,痛风饮与益肾滋肝饮合用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法较好,能够改善肾小管的功能。

5.小结

经过多年临床观察与研究证明,中医在防治痛风性肾病有显著作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由于各医家无统一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标准,使中医药防治痛风性肾病的研究带来不少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今后要共同思考和克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

[2]Moran ME.Uric acid stone disease.Front Biosci,2003,8: S1339-S1355.

[3]蒋明,朱立平,林考义.风湿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011-1018.

[4]邹和群,孙世澜.进一步提高高尿酸性肾病的防治水平[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1,11(2):52.

[5]沈庆法.中医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8.470-476.

[6]罗珊珊,曲晓路.中医辨证为主治疗痛风性肾病45例[J].湖南中医药报,2000,6(4):20-21.

[7]钟洪,赵洁.补肾痛风汤治疗早期痛风性肾病23例.湖北中医杂志, 2002,24(11):1816(1):26-27.

[8]杨崇青,曹克光.痛风汤剂益肾养肝合剂治疗痛风性肾病33例临床观察. 中国药师,2004,7(8):629-631.

基金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中医药科技专项基金资助项目(GZPT13-53)

论文作者:王宁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5

标签:;  ;  ;  ;  ;  ;  ;  ;  

痛风性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论文_王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