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0医院
摘要:介绍了延续性护理的概念及PICC的概念,阐述了我国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出院患者不同的延续护理方式及必要性。旨在结合我国国情建立新形式延续护理方式,更好地满足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延续护理需求。从而延续护理服务作为深入优质护理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始引起全国护理工作者的关注。我国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出院患者不同的延续护理方式是必要可行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情况,都可以选择一款适合延续护理治疗,更好地满足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延续护理需求。
关键词:PICC;带管出院;延续护理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指的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导管的尖端于锁骨下静脉或者上腔静脉处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技术,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用药、标本采集或者监测血流动力学的途径,还能够为用于输注外周静脉不适宜输入的药品 【1-2】。自引入临床以来,因其并发症少、静脉留置时间长、患者易接受等特点得到广泛的使用【3-4】。但肿瘤患者的治疗疗程长,一般有3~6个化疗间歇期【5】。,在此期间患者大多选择回家休养。化疗间歇期患者的PICC能否得到正确的维护将直接影响到导管王的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而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实现了从医院到家庭的有效延续。延续性护理(transitional care)最早于19世纪50年代提出,是一种提供给治疗复杂但病情稳定的患者或者有康复需求患者的有成本效益的健康照护【6】。延续性护理常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7】,为患者提供了由医院返回家庭,社会正常生活和工作的过渡期照顾【8】,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患者的治疗不因环境的转移而终止或中断。如果在此期间 PICC 维护不当,会发生深静脉血栓、静脉炎、感染、动静脉瘘、导管脱出、移位和堵塞等【9-10】。增加病人的痛苦,影响治疗的顺利完成。因此做好 PICC 延续护理至关重要。本文就从我国延续性护理的应用现状,对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延续性护理研究进行综述。
1 PICC带管出院延续护理治疗
1.1 PICC健康教育延续护理
带管回家休养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显著增高。研究发现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认识、降低PICC置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1】。为此,就国内PICC置管健康教育是患者和家属获得PICC维护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国内外PICC健康教育文献的报道过。健康教育是住院患者的延续治疗,通过护理人员做的健康宣教,让患者及家属多了解,出院带管注意事项,维护方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等,提供依据,以提高导管使用寿命,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PICC延续护理手册的关注
虽然护理人员会对 PICC 带管出院病人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但是实际有许多病人回家后对出院指导的内容不能完全掌握,仍然需要持续的院外指导。刘春丽等【12】调查也显示,PICC 带管出院病人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PICC 延续护理手册的内容需要包括病人置管的长度、维护记录、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导管维护的相关知识以及遇到意外情况时的紧急处理办法,满足病人居家自我管理的需求,给予病人带管期间的持续指导与帮助,将院内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体现了护理服务的连续性。PICC 延续护理手册利用病人在各医疗场所之间的转移从而传递信息,无论病人选择哪个医疗场所进行导管维护,护理人员都能通过病人随身携带的手册了解病人的带管情况【13】。作为延续护理中信息延续的载体,PICC 延续护理手册不仅要实现信息共享,而且要确保所传递信息的全面完整。传递全面的病人带管信息,体现护理服务的整体。
1.3 PICC专科门诊式延续护理
通过PICC专科护理门诊的构建,为PICC治疗间歇期的患者提供维护并发症的处理、个体化健康宣教及相关知识咨询,实施预约挂号及开通急诊绿色通道等。提高了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的依从性及对专科护理门诊和临床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降低了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更多的PICC置管患者得到便利的、优质的、高效的、满意的护理服务提供了保证。通过建立以三级甲等医院为中心的导管维护网,为带管出院的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使患者享受规范便捷的导管护理服务。降低了因维护不当导致的并发症,确保患者带管期间的安全,通过定期的培训和交流,持续提升了当地医院的导管维护质量,达到医院和患者双赢的效果。
1.4电话随访式延续护理
电话随访是一种操作简单、实用而相对低价的方法【14】。系统化、规范化的电话回访能够激发 PICC 带管患者树立起导管管理的信心,发挥自我潜能,提高导管维护的依从性 【15】。患者通过接受电话回访干预,对 PICC 导管维护的相关知识有步骤性、系统性的掌握,避免了一次性填鸭式健康宣教,提高了日常生活中患者导管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导管相关并发症,避免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维护了患者及导管的安全。电话回访时间持续到拔管,为带管患者提供了全程追踪式的优质护理服务,符合优质护理服务要求,顺应了健康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1.5 社区-家庭护理式延续护理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指出护理服务领域应该逐步向社区-家庭延伸并且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以及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作用 同时探索建立长期的护理服务体系【16】PICC社区-家庭护理式延续护理,一方面可以让治疗间歇期的患者免于往返奔波,方便患者就近就医,有利于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社区医院的 PICC 维护的经济成本明显低于大型综合性医院,可节省患者就医的经济成本,有利于缓解看病贵的现状【17】,降低肿瘤化疗患者PICC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肿瘤化疗患者PICC留置期间健康状况。改善肿瘤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整合医疗资源,保障患者利益起到积极的作用。
1.6网络咨询式延续护理
1.6.1 PICC护理博客的应用:
闻曲【18】等在新浪网建立托管博客,由专人管理,利用文章、视频、图片形式发布PICC相关日志、答复留言等,满足了患者、家属、护士、医生等各层面人士对PICC相关知识的需求。结果表明应用博客开展健康教育和学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共享性和互动性强。
1.6.2 PICC短信平台的应用:
PICC带管患者短信平台作为一个进行PICC带管者健康宣教的管理工具,能够提高带管患者对带管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其维护依从性、带管舒适度,增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短信平台可作为有效的健康宣教管理工具在临推广应用,为带管患者提供全程、连续、个性化的延续护理服务。
1.6.3 网络视频的应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带管出院患者网络视频提供了便利。采取网络视频观察、指导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护理是可行的,它可取得与定期来院复查同样的护理效果,节省时间与费用。网络视频可以直观地观察导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得到有效解决;家居远的患者通过网络视频可将医疗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家庭,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延续护理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6.4 微信公众平台应用:
为患者提供图文并茂的健康指导,并可实时接收﹑发送视频﹑图片﹑语音﹑文字,及时了解患者局部和全身情况,并给予专业的指导,避免了护士采用“填鸭”式将健康教育内容一次性灌输给患者而造成健康教育低效性【19】。微信公众号增强了护患之间互动性,提高了专护患之间互动性,提高了专科护士的责任心﹑ 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ICC 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健康教育的效果﹑护理的延续性﹑患者的依从性﹑实施健康教育护士的素质等有关【20】。患者及家属对带管护理满意度大大提高,微信用户只需付出较廉价的网络资费就可以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信息,并提供公众平台﹑消息推送,可以群发图片﹑资讯等功能,把微信公众号结合到带管出院患者的护理中,为患者提供了高质量﹑高效率的实时护理服务,保障了 PICC 带管患者出院后的护理安全。
综上所述,PICC在临床应用具有操作简单、置管时间长、痛苦小以及保护静脉等优点,保障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在临床的应用不断推广。但PICC 同样会发生多种并发症,而并发症是影响PICC 置时间的最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带管出院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院内患者。如何避免院外并发症的发生是关系到 PICC 使用寿命和患者安全的关键问题。为PICC带管出院的患者提供延续护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延续护理降低了PICC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维护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确保患者带管期间的安全,使带管出院病人顺利适应日常生活,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构建融洽的医患关系,顺应了我国《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21】。故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和维护依从性也是确保院外带管安全的重要环节。但是每种延续护理形式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存在方法单一、人力物力,花费较大,还有患者自身的差异等问题。所以选择适当的一种延续护理是也是必要的,如建立微信群存在患者人数的限制;使用电话随访用语言表述无图片、视频的感官性强;由于社区力量薄弱,上门服务并不能普遍开展等等。所以应结合各项延续护理的优点,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需求,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合的延续护理,满足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医疗、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惠莲.极低出生体重儿行PICC导管中并发症的护理进展 [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123-124.
[2]吴小洁,郭伟军,鲁娟等.乳腺癌患者 PICC 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4):1641-1645.
[3]Roslien,J,Alcock L.The effect of an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on the RN's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knowledge,confidence,and psychomotor skill[J].J Nurses Staff Dev,2009,25(3):E19-E27.
[4]Chin J Hemorh.2015;25(4)doi:10.3969/j.issn.1009-881X.2015.04.050
[5]李静玫,李海峰,马萍,等.PICC置管导致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345-347.
[6]Griffin KM. Evolution of transitional care settings:past,present,future[J]. AACN Clin Issues,1998,9(3):398-408.
[7]Chen ZT,Lin YC,Dai YT.The problems of family caregiving among discharged patients in first month.Nursing Research(Taiwan Nurses Association),1999,7(5):423-434.
[8]Naylor MD.A decade of transitional care research with vulnerable elders.J Cardiovasc Nurs,2000,14(3):1-14.
[9]胡君娥,吕万丽,陈道菊,等.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
554-555.
[10]中国医学装备2016年2月第13卷第2期 China Medical Equipment 2016 February Vol.13 No.2
[11]Yap YS,Karapetis C,Lerose S,et a1.Reducing the risk of 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line complications in the oncology setting[J].Eur J Cancer Care,2006,15(4):342-347.
[12]刘春丽,颜美琼,陆箴琦等.肿瘤患者PICC 自我管理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护理教育,2011,8(7):294 297.
[13]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April,201 6 Vol.30 No.4A
[14][14] Cusack M,Taylor C.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potential of telephone follow-up in colorectal cancer[J]. J Clin Nurs,2010,19(17-18):2394-2405
[15]王玲欢,秦银欢,金佳,等.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在妇科恶性肿瘤PICC化疗患者中的实施.中国护理管理,2014,14(4):431-434.Wang LH,Qin YH,Jing J.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CDSMP implementation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malignancies during PICC chemotherapy. Chinese Nursing Management,2014,14(4):431-434.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J].中国护理管理92010912(2):5-8.
[17]乔美珍,杨益群,熊威.PICC 维护技术在基层社区医院推广应用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9):1759 ~1760.
[18]闻曲,成芳,陈莎等. PICC护理博客的建立与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1,26(19):86-87.
[19]李娟.叶海英.健康教育路径在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中的运用[J].职业与健康,2011,27(5)﹕591-592.
[20]钱玉兰,陆勤美,张兰凤等.健康教育路径护理在PICC置管病人延续护理中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4)﹕1205-1206.
[21]Chin J Hemorh.2015;25(4)doi:10.3969/j.issn.1009-881X.2015.04.050
论文作者:姜嵩,王媛媛,孙燕飞,李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4
标签:患者论文; 导管论文; 并发症论文; 病人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延续性论文; 静脉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