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养成教育模式初探论文_熊兴慧

学生养成教育模式初探论文_熊兴慧

熊兴慧 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小坝子镇中心学校 云南 文山 663704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1-124-02

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教育,一个良好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养成教育,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形强。

一、制度强化养成教育

认真贯彻实施道德教育计划,学习落实新修订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先哲朱熹曾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我校可以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要求班主任把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主要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学生学习《班级管理制度》,让学生明白:遇上老师主动问好,上下楼梯靠右行,课间早、晚自习时不得在教室里追逐打闹、高声喧哗。作业要认真、整洁、格式符合规范按时交,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上课时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班级建立卫生角等,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构建德育网络

学校德育工作应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寻找提高全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规律。学校自身要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小学生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三教和一”,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即: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

我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边远山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习惯。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随着外出务工人数增多,学校里留守儿童占90%以上,这些留守儿童都是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由于老一辈的文化修养所限或隔代教育,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良影响,或多或少给我们的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从不同程度上受到特殊的影响。正如小学教育学所说的:"因为家庭是儿童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长是儿童接触最多最亲近的人和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成长。凡是家庭教育抓得紧,抓得好,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就比较快,反之就比较困难,进步得比较慢,甚至有的还会变坏,如:留守学生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平时忙于农活,加之年龄较大,精力不在孩子身上任其自生自长,不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每当逢年过节,外出务工的父母回来了,他们有了大把钞票无事可干,就在家玩麻将和打扑克,这些家长(这些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却无心去顾及孩子,更严重的是他们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单靠学校教育是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而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教育更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依靠学校一个阵地,要随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长工作,请求家长在家里也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轨道上,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例如,每天作业、课堂订证让家长签名,这既能让学生重视作业,按时订正,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也需要家长的及时监督、培养。相信只要学校和家庭达成共识,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师做表率,陶冶学生情操

关于教育孩子,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引人,其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质,对学生尽快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有着关键作用。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另外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有人往垃圾筒里扔垃圾,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

四、树立典型,带动整体

在学校里对自觉守纪,热爱学习的同学大力进行表扬,一方面使他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表现更出色。另一方面在学生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让这些学生去影响、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如我校六(1)班小彭同学,平时顽皮淘气,纪律松懈,和同学常有吵闹现象,学习也马马虎虎。可在开学初的大扫除中,他劳动特别起劲,他把学校食堂水龙头边上的瓷砖擦得干净、铮亮,擦好瓷砖后,他又把抹布用洗洁精洗得干干净净。这对这个同学来说,能这样做不简单。大扫除结束后,学校小彭认真做卫生的事在校会上进行了表扬,把他洗过的毛巾给大家看,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并要求全体同学向他学习,起到了带动整体的作用。

五、积极组织培训,强化养成教育

升旗仪式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持之以恒的升旗仪式教育活动,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起热爱社会主义、坚定党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信心,使他们从简短的仪式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我校充分利用这一教育功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要求每位同学服装整洁,少先队员佩戴好红领巾。仪式过程中,队员精神面貌良好,情绪高涨,国歌声嘹亮,队礼规范。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每天的“晓晓之声”广播站、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乐于帮助别人,自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培训,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校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校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每周我校都要进行“三操之星”、“卫生之星”的评比,“纪律之星”“优秀队员”的评比,树立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评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七、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养成教育气氛

首先,建立养成教育工作宣传栏,及时批评和表扬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典型人物采取各班推荐核实评选的原则确认。

其次,班级每月换一次黑板报、学习园地。让师生在教与学的园地中,吐露心声,切磋学问。加深了学生文化底蕴,这一活动的深入展开,既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写作热情,提高了他们文学鉴赏水平,又起到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育人作用。校园的“晓晓之声”广播站,每天开播,栏目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多彩。优美高雅的音乐,回荡校园上空,放松了学生的心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知晓校事、国事、天下事,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第三,校园宣传突出主题,讲究格调,营造处处育人的氛围。让墙壁说话,学校走廊、楼道,水龙头上均有醒目的文明语告示:“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请节约用水”。无声的语言,是对学生的良好教育。各班的黑板报既有规定主题,又有自由发挥,教室布置简洁明快,各具特色,追求个性。

第四、学校在课程安排中,以低、中、高年级段为组,每星期、每班安排一节“国学”课,让学生诵读《弟子规》和《三字经》,通过和古代圣贤对话,在经典里遨游,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通过国学教育,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论文作者:熊兴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  ;  ;  ;  ;  ;  ;  ;  

学生养成教育模式初探论文_熊兴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