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集中管理探讨_银行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集中化管理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风险论文,我国论文,商业论文,银行利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金融衍生工具品种较少以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落后,所以商业银行在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时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先进技术,而必须与自身经营状况相结合。为此我们提出了利率风险集中化管理策略,使银行在防范利率风险的同时,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一、利率风险集中化管理的原因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严格的利率管制之下,管理层重视的是利率合规性问题,根本没有意识到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重要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利率风险日益逼近,各商业银行才开始重视利率风险的管理问题。然而,在银行内部能够掌握利率风险知识,进行风险测量和管理的人才非常缺乏,不能满足众多分支行的要求。只有将有限的人才集中起来,才能实现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

其次,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往往采用敏感性缺口分析和持续期缺口分析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无论是敏感性缺口分析还是持续期缺口分析,其最终都是要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进行匹配,使缺口符合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而我国中小分支行由于受到所在地域的限制,其资金的来源和用途非常有限,资产负债缺口不能够及时达到风险管理者的要求,利率风险管理的效用也就不存在了。

再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分支行)仍以传统的信贷业务为主,资产负债组合中主要是各类存款和贷款,而存款的提取和贷款的偿还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即选择权风险),其未来各期的现金流量很难确定。而应用持续期缺口分析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时,准确的持续期的确定要求对各期的现金流量,包括到期资产的流入量和到期负债的流出量,都应该有准确的估计。这就要求加强对借款企业的信用分析和存款客户提款要求的分析,以准确预测各期现金流量的大小。而这些工作对于人才、信息、技术都比较缺乏的中小分支行来说实在难以完成。

最后,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的是总分行制,即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并在该市及国内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制度。该制度下,各分支行的业务和内部事物都要按总行规定办理,其优点在于:银行规模大,利于提高经营效益,提供的服务范围广,易于转移风险。而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优点,要求各分支行都独自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就等于将利率风险分散化,而且各分行由于受到人才、信息、技术、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准确测量、评估并化解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从而更加重了银行整体经营的不稳定性。

二、利率风险集中化管理的具体运作模式

利率风险集中管理,即通过一定方式,将各分行的利率风险都集中转移到某管理中心,由该中心集中优势(包括人才、信息、技术等)对所辖行进行统一的利率风险管理,使银行在防范利率风险的同时,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一般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在其总行或某一大分行建立内部资金管理中心(资金库),由该中心按照市场行情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各分行发生的每一笔资产和负债业务,均按照相应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与该中心做一笔金额相同、方向相反的虚拟交易,从而形成管理中心的资产和负债,然后由该中心按照不同的期限集中进行缺口分析,以避免利率变动给银行带来的损失。举例如下:

资金管理中心对其内部的资产负债按照不同的期限进行缺口管理。则表明敏感性资金为负缺口。如果资金管理中心预计未来利率要上升,则正缺口对其有利。这时该中心就应该增加1年期资金转移价格或降低半年期资金转移价格,其结果使甲分行增加吸收固定利率存款,减少浮动利率存款数额,面对利率上升可以降低吸收资金的成本;而乙银行会减少固定利率贷款,增加浮动利率贷款,以在利率上升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相应的资金管理中心固定利率负债和浮动利率资产增加,从而可以避免利率上升给整个银行带来的损失,实现管理中心与甲乙分行同时双赢的局面。

在本例中,甲分行面临着因利率上升而带来的存款可能被提前支取的风险,乙分行则需要承担信用风险和因利率下降导致客户提前还贷的风险;资金管理中心承担利率风险,对全行资金缺口进行管理,以避免因利率波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因此,甲、乙分行可以在管理中心制定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指导下全心全意营销,而不用考虑市场利率的变化、本行资金的匹配和摆布等问题。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既提高了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又增强了银行整体竞争力。

三、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利率管理中心具体模式的选择

按照集中程度,利率风险的集中管理模式有完全集中模式和区域集中模式之分。其中,完全集中管理模式是指一家商业银行只建立一个利率(资金)管理中心,所有分支行都与该中心进行虚拟交易,由该中心承担全行资金的利率风险管理。区域集中管理模式是指一家商业银行建立若干利率(资金)管理中心,各分支行每发生一笔资产负债业务,均与所属资金管理中心进行虚拟交易。

我国的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规模及资金流量来合理选择集中模式。如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资金规模均很大,业务量及业务笔数较多,采用区域集中模式管理利率风险较好;而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讲,全行的业务规模较小,资金流量较少,把全行的资金集中到一个中心进行管理更为妥当。

2.利率的预测及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确定

在上述的利率风险集中管理模式中,管理中心对未来市场利率的准确预测是整个模式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而各分支行与管理中心之间的资金转移是整个过程的核心环节。预计未来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决定着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变动,进一步影响着业务部门资金来源的成本和银行资金运用的规模,以及分支行及管理中心的利益。可以说,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传递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信号,体现了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政策导向和整体激励导向。转移价格得当且能够准确反映市场主导利率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确保全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风险的有效管理。如果利率预测不准确或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滞后于市场利率的变化,集中管理反而会使整个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

为充分发挥集中管理模式的作用,有效的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利率预测机制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定价机制,使内部资金价格随着市场利率、期限、风险、经营战略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3.相关环节的完善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保证正确灵活运用缺口管理和衍生工具,实现利率风险管理的效果。

二是进一步提高信息科技水平。利率风险集中管理模式通过资金管理中心信息系统的实施,综合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技术将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资金流、信息流有机集成并实现优化配置。

标签:;  ;  ;  ;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集中管理探讨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