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徐利萍

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徐利萍

(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透析室 江苏 徐州 221009)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接收并治疗的7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血液透析;不良情绪;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5-0304-02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性药物中毒、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方法,从应用效果来看,由于患者病情较重,需要完全依赖医疗器械进行生存,且血液透析会加重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这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者还会产生厌世、轻生的想法[1]。临床研究证明,不良情绪会不断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且不利于身心健康,为此,需要在血液透析中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以克服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的积极性。本次研究中,以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接收并治疗的7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分组对比了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的实施效果,具体过程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接收并治疗的7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2个小组。观察组患者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20~85岁,平均年龄(42.5±3.1)岁,其中急性肾衰竭5例,慢性肾衰竭12例,急性食物或药物中毒5例,糖尿病肾病6例,高血压肾病4例,先天性多囊肾1例,梗阻性肾病2例。对照组患者35例,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45.8±3.5)岁,其中急性肾衰竭4例,慢性肾衰竭14例,急性食物或药物中毒4例,糖尿病肾病5例,高血压肾病5例,先天性多囊肾1例,梗阻性肾病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类型等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环境护理、体征监测等内容,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护理,具体如下。

1.2.1满足心理需求 首先,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血液透析环境,在穿刺之前向患者介绍有关血液透析的知识[2],使患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减少恐惧、焦虑等情绪。对于存在严重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选择性的告知透析效果,注重鼓励和安慰,使用温暖的语言逐步稳定患者的情绪。另外,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医院的温暖,从而增强治疗信心,必要时护理人员可以以病情控制情况良好的患者作为榜样,激励其他患者,提高他们的治疗积极性和依从性。

1.2.2寻求社会支持 大部分血液透析患者由于病情较重而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即便是仍然处于工作的岗位,但工作状态已经大不如从前。很多患者会因为自身的病情而认为自己是无用之人,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同时由于血液透析费用昂贵,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精神压力,轻生、厌世的情绪十分严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此,护理人员应该积极的联系家属,嘱咐他们不要过度保护患者,应让其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患者的价值感[3],充实他们的生活。同时,鼓励患者多与人交流和沟通,不要过分悲观。

1.2.3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该鼓励患者多关心国家大事和时事新闻,通过电视、广播、收音机等,了解外界事物的变化,不与社会脱节,这样能够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弱化他们的痛苦。另外,护理人员还应该向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普及疾病的相关知识,如发病机制、诱发因素、治疗措施、恢复效果和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树立治疗的信心。另外,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可自暴自弃,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向两组患者分别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4],分数越低代表患者的心理状况越好。向患者发放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包括情感指数、情感得分、生活功能、健康指数4项内容,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总分100分,85分以上为十分满意,70~85分为基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基本满意)/总人数×100%[5]。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计算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进行检验,使用n(%)表示,当P<0.05时,所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SAS、SDS评分

护理前,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分别为(55.9±3.3)分、(56.8±3.2)分,护理后为(36.5±2.2)分、(38.4±2.4)分。对照组护理前的SAS、SDS评分分别为(56.1±3.3)分、(56.5±3.2)分,护理后为(45.7±2.8)分、(46.2±2.6)分。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较低,且变化更加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情感指数、情感得分、健康指数、生活功能指数分别为(17.3±1.6)、(18.7±1.3)、(17.5±1.5)、(15.6±1.4),对照组患者的情感指数、情感得分、健康指数、生活功能指数分别为(12.4±1.1)、(12.7±1.3)、(10.8±1.0)、(10.5±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中共18例患者对护理过程及结果十分满意,16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7.14%(34/35);对照组中共12例患者十分满意,14例基本满意,9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4.29%(26/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十分漫长,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大,且由于病情较重,患者体质较弱,身体的不适感会十分强烈,因此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也会比较大。因此,为了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结合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克服各种不良情绪,增加治疗信心,提高对医院的信任程度。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较低,且变化更加明显,在生活质量评分上,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得分也比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曹秀梅,李大雨.个体化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3,07(11):842-843.

[2]焦明岩.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09(05):159-160.

[3]吴方云.个体化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27(14):265-266.

[4]刘敬贺.个体化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62(25):214-215.

[5]林菊英,戴娟,黄桂英等.探讨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26(13):3365-3366.

论文作者:徐利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1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徐利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