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改革与美国“新经济”_宏观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政策变革与美国“新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新经济论文,宏观经济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8-3189(2003)01-0058-03

从二战后笃信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到20世纪80年代转向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再到90年代以来走向新古典,执行“平衡财政”和“中性货币”政策,同时也吸收运用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理论在不断推陈出新。从具体的层面看,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克林顿任期内发生了如下一些主要变革,深刻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轨迹。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改弦更张

(一)财政政策

1.实行“平衡财政政策”。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备受巨额财政赤字的困扰。巨额财政赤字的存在,不仅使联邦政府承担着支付利息的沉重负担,还挤压了其调控经济的余地,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为摆脱财政困境,克林顿政府实行了以平衡预算为目标的财政政策。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制订了《综合预算调整法案(OBRA 93)》,规定在1994-1998年的五年间削减联邦政府预算赤字5000亿美元。1997年,克林顿政府又与国会达成新的一致,通过了《平衡预算法案》,制订了开源节流的具体措施。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增收与节支两个方面大规模削减了财政赤字。增收主要是实施增税方案,如提高了公司所得税、高收入阶层的所得税;节支主要是削减国防预算、医疗保健费用,裁减联邦雇员、压缩行政费用等。1993-1999年,美国联邦政府削减公务员近38万人,公务员总数减少了近1/5。通过一系列努力,联邦政府将财政赤字大大压缩,并从1998财政年度开始转为财政盈余。

2.财政政策效果评价。赤字财政具有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平衡财政增加税收,缩减政府开支,对经济具有一定的紧缩作用。但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美国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美国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财政状况的好转,使美国联邦政府缩小了国债发行规模,促进了长期利率的下降,这有利于企业扩大固定资本投资。同时,财政盈余也使美国联邦政府有更大的财力来调控经济。联邦政府增加了对科技、教育、培训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拨款,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联邦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也发挥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货币政策

1.执行“中性货币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联储以“单一规则”为特征的货币政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货币当局越来越难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水平以及通货膨胀率的相关度日趋下降。这使货币政策在效力和效率上都不尽如人意。

为适应新的形势,美联储在90年代对其货币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调整的核心是引入“泰勒规则”并和“货币稳定增长规则”相结合,将利率,特别是联邦基金利率做为货币政策中间调控的核心,形成了以“实际利率”为主要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中性”货币政策。所谓“中性”货币政策,就是使利率水平保持中性,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从而使经济以其自身的潜能在低通货膨胀条件下持久稳定增长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革是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的两次证词做为标志的。1993年7月22日,格林斯潘在参议院做证时宣布,美联储决定放弃实行了十多年的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的货币规则,改为以“实际利率”做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1994年2月22日,格林斯潘在众议院银行委员会做证时进一步指出,美联储将以“中性”的新货币政策取代前几年的以刺激经济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将以实际年经济增长率为标准来确定和调整实际利率。美联储的结论是:美国劳动力的年增长率约为1.5%,生产率的年增长率约为1%,美联储的任务就是通过调整利率,使经济增长率基本稳定在2.5%左右,这样就可以同时达到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2.货币政策效果评价。90年代,美联储的“中性”货币政策实践呈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既防止“经济过热”,又防止“经济过冷”,提前行动,防患于未然。在经济周期扩张的前期阶段,美联储谨慎地抑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出现过热迹象时,美联储提前采取措施使经济降温,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为经济实现适度和稳定的增长创造了有利的金融环境。二是把握火候,以微调为主。1995~2000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被精确地控制在5.5%左右,利率的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0.25个百分点。这无疑减轻了利率调整对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消除了不必要的经济波动,也使人们对利率调整形成了较为合理的预期,刺激了投资的增加。一般认为,“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实施有着紧密联系。

二、压缩军事经济规模,享受“和平红利”

军事经济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的40多年间,军事工业在美国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高达25%。军事经济的长期扩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负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美国经济渐趋臃肿,全球竞争力每况愈下。在此背景下,克林顿政府采取了裁军、关闭部分军事基地、减少军事订货等行动,削减军费预算,改变军事经济比重过大的局面。同时,联邦政府还运用财政投资手段,促使国防部与民间进行技术合作开发,以进一步加快军转民的步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1993年到2000年,尽管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但美国的军费开支却日益萎缩,2000年的军费开支比1990年的还要少。美国的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也大幅下降,已从1990年的5.2%降低到2000年的3.0%。具体数字见下表:

表1:美国军费开支总额(单位:十亿美元)及占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2001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第368页。

削减军费开支及相关举措压缩了军事经济的规模,引起了一场资源重新配置的经济调整,使美国享受到了“和平红利”所带来的好处,对“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有益的影响:第一,军费开支的相对减少改善了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状况,对财政赤字的减少做出了贡献;第二,军费开支的削减,使得美国政府可利用的资源增加,用于发展教育、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刺激了经济增长;第三,军事技术转为民用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良好影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当然,军费削减也使军事工业的就业人数下降,造成了一部分人失业。不过,由于90年代后期美国劳动力供应状况紧张,军事工业的裁员反而发挥了一定的缓解作用,未对整体经济造成大的冲击。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扩散

在克林顿任期内,美国政府明显加大了干预经济的力度。尽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依然重要,但已经突破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的模式,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扩散到了下述一些领域:

1.大力支持研究与开发(R&D),充当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尽管美国联邦政府在90年代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的规模,但对R&D的投入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大大增加了。不管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应用研究领域,美国政府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R&D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1990年到1995年5年间,美国R&D经费增加了300%,平均每年递增200亿美元。美国每年在R&D上的投入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8%,其数额相当于日本、德国和法国三国R&D投入的总和。其中,联邦政府的直接投入约占R&D经费总额的1/3。美国政府还特别重视发展教育与培训,以此培育人力资本,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

2.将促进竞争和创造开放的、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1993年以来,美国政府放松了对一些特殊行业,主要是金融、民航、电力、铁路等行业的管制。如通过颁布《1994年跨州法》、《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打破了对金融业的地域限制,实现了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放松管制的举措使得美国金融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传统的分工界限变得日益模糊,那些拥有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广布网络优势的超大型银行地位上升,金融机构之间的并购重组也风起云涌。变革之后的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以新的形象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为客户提供多样化和一体化金融服务,这大大增强了美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美国政府的另一重要举措是拆除行业进入壁垒,减少新竞争者的进入限制,通过刺激竞争来增进效率。1996年通过的《电信法》,减少了市话、长话、有线电视、无线蜂窝、广播电视和在线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人为差别,加速了各种市场之间的相互渗透,催生了众多的新企业,极大地促进了电信业的竞争。对电信设备的投资从1993年的460亿美元增加到了1998年的8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3%。

3.将信息化和全球化作为发展的重心。信息化和全球化是“新经济”的核心内容,也是美国政府的发展重心。克林顿政府把实施信息高速公路作为施政的首要目标之一,其实质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在美国建立一个以光缆为主干线的电子信息网络,实现整个国家的信息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实施,奠定了美国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美国政府还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并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90年代,美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到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此次经济周期中,信息化与全球化发挥了核心的作用。信息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美国享有一种全球性的相对优势资源。信息技术产业成为美国“新经济”的一个重要源泉,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繁荣。而积极参与全球化,也使美国经济获益良多。首先,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市场规模,使美国企业,特别是技术和通信企业实现了规模和网络效应。其次,全球化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选择,刺激了竞争,推动了创新。第三,全球化改变了国际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

四、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政策的创新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强大且持久的推动力量,为美国经济在90年代的高歌猛进莫定了基础。同时,它也给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带来了新的冲击。例如,在此次经济周期中,失业率不断下降,然而,通货膨胀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逐年下降,甚至是处于零通胀水平,这导致菲利普斯曲线不再灵验;在以往的经济增长周期中,美国政府一般是实行“需求管理”,靠增加财政支出、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但在此次周期中,美国政府推行的却是平衡财政和中性货币政策,未实行大规模的反周期操作,却谱写出了长达10年的经济增长“新周期”。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创新成效显著,它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标签:;  ;  ;  ;  ;  ;  ;  

宏观经济政策改革与美国“新经济”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