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热播后的冷思考_真人秀论文

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热播后的冷思考_真人秀论文

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热播后的冷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热播论文,亲子论文,真人秀论文,节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最早的亲子秀节目源于2003年深圳卫视开播的《饭没了秀》,该节目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在华南地区一直享有盛誉,播出至今好评不断。十多年后,伴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亲子互动秀节目取代歌唱类选秀成为一股新的电视节目发展潮流,迅速成为全国观众关注的中心。一时间《老爸老妈看我的》(青海卫视)、《宝宝来啦》(CCTV-1)、《老爸拼吧》(厦门卫视)、《我老爸最棒》(浙江卫视)、《老爸向前冲》(东南卫视)、《好爸爸坏爸爸》(陕西卫视)、《人生第一次》(浙江卫视)、《今晚我当家》(湖北卫视)、《爸爸回来了》(浙江卫视)、《妈妈听我说》(北京卫视)、《妈妈在这儿》(湖南卫视)、《宝宝抱抱》(辽宁卫视)、《爸爸请回答》(青海卫视)、《超级育儿师》(CCTV-2)、《辣妈学院》(深圳卫视)、《宝贝你怎么看》(湖北卫视)、《星星知我心》(浙江卫视)、《加油好Baby》(安徽卫视)等占据各大卫视荧屏,并以异彩纷呈的多样化趋势将亲子节目的发展推向高潮。据相关媒体的报道,2015年亲子互动节目依然热度不减。但是亲子节目热播之后,这股热潮究竟能持续多久?如何让这类新生的节目类型在娱乐大潮中维持更长更久的生命力,在数量激增的同时保持高品质?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一、回归儿童,回归童趣,避免成人化趋势

      影视作品从创作到接受几乎都是以成人圈为核心。成人化的趋向在许多国产儿童剧、动画片的创作中颇为人诟病,在众多亲子类电视节目中也屡见不鲜,说到底,就是儿童本位观念的缺失。所谓“儿童本位”,即指“一切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尊重儿童的经历和思想,根据儿童的需求来编创剧本,坚决克服成人的社会视角和成人的思维方式,自觉以儿童为师。一句话,就是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孩子的脑子去想问题,用孩子的心灵去体味世态人生[1]。但目前盛行的许多亲子节目,以成人趣味为中心,在审美接受中忽视儿童趣味,几乎成为一大通病。

      亲子类电视节目与其他类型节目的最根本不同,就在于儿童的需要、儿童的趣味和儿童的利益受到最大的尊重和保护,否则就丧失了自身的特色。目前理论界论及亲子节目最大的褒奖源于它对家庭的回归,尤其是打破传统观念,对父性回归家庭的渴望和期待。在一个家庭当中,父亲作为核心是传统家庭模式最基本的特征,但是作为家庭的最弱者——孩子的声音和需要同父亲的存在一样,也应该受到尊重和礼遇。

      所谓真人秀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的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记录与加工”[2]。游戏内容安排和设置忽视儿童的接受程度,不适合儿童参与,这种弊端在以低幼龄儿童为主体表现的亲子真人秀节目中十分突出。安徽卫视的《加油好BABY》是一档室内亲子竞技秀,多以3周岁以下的宝宝为参赛对象。有些家长为了在家庭介绍环节完成表演,突出在镜头下的表现力,完全不顾宝宝的感受,让孩子在封闭的演播厅里穿着卡通亲子装热得满头大汗,还试图引导他配合父母一同完成文艺表演,这对于许多走路、吃饭都很困难的幼儿来说,确实是勉为其难了。许多孩子的反应也是茫然不知所措。而就在这种对陌生环境的惶恐当中,宝宝们被迫离开自己的父母开始进行爬行大赛,节目中途编导设计各种玩具、食品来分散宝宝们的注意力。妈妈在终点使劲地呐喊助威,爸爸在惩罚等待区紧张地呼唤加油。伴随着宝宝们各种雷人的表现,主持人诙谐的配音如影随形。戏剧式的惊喜和惊奇的效果都有了,但是我们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我们观众享受紧张的刺激和萌宝的喜剧感的时候,镜头下孩子却是紧张、不安、惶惑、焦虑甚至放声大哭的状态。这不到5分钟的赛程对于观众而言是一种享受,但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折磨。最后能否爬到终点,除了家长收获的等值奖励有差距以外,对于孩子本身的健康和成长而言,又有何意义?如果说《爸爸去哪儿》中大量的户外原生态体验,可以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认识整个世界残酷的另一面;《老爸老妈看我的》中的第一次独立完成任务,能够锻炼孩子们的独立性和生存技能,那么《加油好BABY》又让孩子们收获了什么呢?先不说低幼龄儿童在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被迫去完成所谓的任务,有悖于常理,就说说集中注意力这事,也显得操之过急,揠苗助长。一两岁的宝宝们,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是天性。喜欢玩具和零食,也是一种本能。能否抵抗诱惑,爬到终点,这种压制欲望、提高自制力的做法从娃娃抓起势必过于沉重!爬着到达终点就算成功,走路到达却算失败,这不是有违人类进化的自然规律,鼓励倒退吗?无独有偶,CCTV-2台的低幼龄儿童真人秀《宝宝来啦》也存在同样的弊端。虽然为宝宝们设计的任务更加多样化,但都离不开抵制美食、玩具的诱惑,朝着大人预设的目标前进的暗示。虽然低幼龄儿童还不明白成功和失败的具体概念,但是从周围人的反应尤其是父母的肢体情态中会倾向于某种行为。这种建立在压抑人性和压制欲望基础上的游戏带给孩子的实际是一种惩罚,而不是一种快乐!另外,有些游戏环节的预设完全超出了儿童的感知范围,成为节目最大的硬伤。比如让一个不到3岁的宝宝去完成推倒黄色积木的任务,这些宝宝对颜色的识别还没有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又如何去完成?而针对学龄期儿童在镜头下的独立式户外体验:第一次去买菜,第一次去商场,第一次坐公交车……容易混淆现实和虚拟空间的界限,让孩子忽视镜头背后的保护性,进入想象中的理想世界。许多孩子在无法完成任务的尴尬之际,周围的路人或者节目组安排某个好心人去帮助孩子。这种帮助对孩子的成长我们很难界定它的利与弊。因为镜头下成人的表现都带有一定的表演性,一旦镜头背后的保护真空不在了,现实世界的各种残酷孩子们又如何去适应?《老爸老妈看我的》、《饭没了秀》都有如此场景设计。

      更有甚者,涉及孩子的才艺表演完全没有孩子的特色,一味去模仿成人趣味。镜头大量聚焦在儿童提臀、扭胯、摇摆等性感、裸露部分的展现上,过于低俗。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相互打情骂俏,开一些成人间的玩笑,完全忽视了儿童观众的存在和接受限度。例如,深圳卫视2014年9月28号播出的《辣妈学院》,其话题重在探讨宝宝的出行问题,当介绍户外野营露宿这一环节时,嘉宾李彬打趣主持人李湘,二人一起体验钻帐篷,言语间充满了成人间的挑逗和性暗示,在场的还有一对“旅游控”父子。这种行为于场内外的儿童观众均不合时宜,即便是作为一档常规的成人节目,这种低俗的娱乐行为同样是不值得提倡。湖北卫视《宝贝你怎么看》的游戏设置和安排非常符合亲子规律,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教育意义,但是由于主持人过多的成人话题导致节目本身的品质急转直下。2014年5月4号的节目一开场主持人就对一号家庭家长身份延伸而来的师生恋问题大肆调侃,而且多次强调“跟外星人谈恋爱都没关系,师生恋算什么”。处在多元开放的今天,虽说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但是作为儿童观众眼中的主持人直接发出这样的呼告,其本身的舆论导向责任何在?该节目7月5号中主持人阿喆的表现更让人匪夷所思。在第二关中,瑞瑞直面镜头介绍父亲外遇抛弃自己和母亲时,内心发出“我恨他,他不爱我,他心里只有那个女人”这样的情感创伤时,当场观众无不唏嘘不已,这是一个很好的情感爆发点,如果主持人就此做一番情感抚慰,不仅能提升节目深度,释放节目的正能量,而且势必将煽情点推向节目的高潮。但是主持人无动于衷,或者说不知该如何处理,显得无所作为。在第三关孩子们克服胆怯成功从鳝鱼缸中捞出钥匙收获自己心爱的礼物时,阿喆先是对长相中性的女孩小宇调侃她为什么选一个男孩的礼物——陀螺,接着又对男孩恒恒选择的礼物——哆啦A梦发出性取向不明的暗示,恒恒当场就一头雾水,最后主持人开玩笑说“说不定你会爱上花仙子”,这些逗乐成人观众、取悦成人观众,但是伤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在一档亲子节目中大量的出现都是不适合的。而纵观当下的亲子互动节目,既然观众群以家庭为主,那么主持人的言行举止都应该考虑未成年人的审美趣味和接受能力。但是大多数主持人言语犀利、语速赛似华少,刻意表现睿智机敏的一面,或者拿明星、嘉宾取笑调侃,以显示幽默诙谐的一面,但很少吸收少儿主持人活泼又有亲和力、温柔又有耐心的优势,将儿童趣味和儿童观众的需求考虑其中。湖南卫视的亲子秀《爸爸请回答》就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爸爸请回答》节目中涉及三个空间:前台彭宇主导的家长考场、后台海涛主控的儿童观众以及用来串场的虚拟人物——维嘉扮演的阿拉丁。维嘉的这种动画人物造型直接与儿童的形象思维串联,充满了童真童趣。

      在大量的亲子节目以童言萌语逗乐观众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节目本身的童真童趣呢?

      二、关注教育,关注成长,避免过度娱乐化

      娱乐大众是电视媒体的一大基本审美功能,但是与此同时也担负着教化大众、引导大众舆论的责任。在市场经济热潮大行其道的今天,海量的真人秀节目充斥着三分钟一次的戏剧悬念,四分钟一次的灌装笑声,还有五分钟一次的产品广告。五光十色的演播厅、二三线的影视明星外加低级幼稚,为搞笑而搞笑的游戏,各类整人、逗人为目的的虚拟规则,构成了整个综艺热潮的全貌。

      为收视率而取悦观众,为取悦观众而一切向娱乐看齐,最终形成的是一种傻乐文化。这种现象在电视娱乐节目的创作和评论中倍受非议。令人感到遗憾和悲哀的是,处于这种媒介生存环境中的亲子互动秀节目依然在重蹈覆辙。各大卫视台收视率靠前且为观众耳熟能详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人生第一次》其本质都不在于亲子,而是明星效应和眼球经济的一种蔓延。如果说《爸爸去哪儿》中的亲子话题和明星话题还可以平分秋色的话,那么在后续跟风者的作品当中亲子几乎被悬置,被改头换面,变成某些影视公司宣传和包装旗下艺人的一个平台,本应成为节目主角的孩子被挤进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他们的出现仅仅成为明星表演的一个道具。换句话说,我们在此类节目当中消费的本质在于明星,而不是亲子话题。对于亲子节目而言,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其根源在于明星本身的话题性和舆论热点导致的收视率。《爸爸去哪儿》热播后,湖南卫视紧跟着推出了访谈式亲子节目《妈妈在这里》。前者属于户外旅行体验型,后者则在压缩成本、节制周期的情况下将表现的空间直接搬回了演播室;前者是孩子的父性教育,后者则回归母性的育儿经。表面上在打差异化策略,但实际是将星爸星妈星二代的剩余价值在短期内压榨到极致,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年初春节档在三天之内赶制出来的电影版《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不甘落后,立马如法炮制推出了明星户外亲子游节目《人生第一次》,该片除了换了一拨明星的脸,在游戏上更具有怀旧和传统色彩之外,其他从内而外的包装、品质等都只是《爸爸去哪儿》的克隆版。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该台自创的明星亲子互动秀节目《星星知我心》。该节目完全忽视儿童表现的主体性,将亲子置换成打造明星、宣传明星的推介平台。这些未婚的新生代偶像,在前所未遇的育儿挑战前手足无措甚至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误导行为,而孩子却要将这些从天而降的陌生人当作自己的父母,这于当事人双方都是一场极为荒诞的人性考验。该节目的表现重点主要通过亲子这条线索,挖掘明星背后的身世背景以及一些不为人所知的隐私生活,孩子管得好不好,照顾得是否得体都被弃之脑后,仅仅成为明星个性展示的补充情节,或者成为偷窥明星私生活的一个窗口。因此,有许多类似的亲子节目其目的都不在于亲子,而在于满足观众潜意识的一种偷窥欲,将曾经隐藏在镜头背后的明星私生活以一种合情合理的方式大白于天下。造成娱乐主义过度泛滥的罪魁祸首还有营销者。进入多屏时代和多媒体一体化时期,我们的媒介营销和宣传也呈现出短视的功利性:炒作、曝光、跟风等恶习层出无穷。在多样化的亲子互动节目中,目前被各大网站和视频推荐率排名前三的亲子节目多是明星云集的《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人生第一次》,而颇有教育性和人文色彩的《妈妈听我说》、《超级育儿师》等都遭遇冷门。继《爸爸去哪儿》之后,呼声最高的《爸爸回来了》几乎就是一假大空的跟风之作,整个节目既无叙事概念,又缺乏集中的创作理念。跟明星沾点关系的热点事件、焦点人物都往节目中挤,甚至有人戏称:如果拿掉吴尊,这个节目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与明星人物过度干扰亲子节目的现象相反的是,对于亲子、育儿话题最终起到价值判断和情感导向的儿童心理专家、营养师这些人物的设置始终是缺席的。在亲子节目中,经济实力强的电视台聘请明星直接参与户外亲子活动,比如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稍次一些的邀请明星主持、明星嘉宾进行演播室的互动,比如北京卫视、深圳卫视。明星的介入对于节目初创期的宣传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一旦明星的曝光率和宣传度超越了节目本身,势必丧失亲子节目本身的意味。大量亲子节目展现的亲子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的评判和矫正需要专业人士的干预。但是目前这些角色类似于情感观察团、行为裁判员的角色要么不存在,比如《爸爸回来了》;要么形同虚设,比如《宝贝你怎么看》中的儿童专家完全是个摆设,在节目中缺乏干预和影响功能;要么被一些不相干的三流明星人物所占据,比如《妈妈听我说》请来了编剧六六。惟一一个以儿童心理专家为主体之一的节目当属中央2台的《超级育儿师》,该节目由留学海外的儿童心理学博士兰海主持,直面成人育儿的诸多误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每期解决一个问题家庭,将亲子节目的教育意义和引导功能发挥到极致,是炼成好爸好妈的现实版宝典。

      目前的电视节目制作都十分注重讲故事的手法和策略。讲好故事和故事性永远是吸引观众的法宝之一。所以亲子真人秀中经常会遭遇激烈的戏剧冲突。既然有冲突就意味着矛盾的解决。由于作为精神导师和灵魂领袖的专家学者的缺席,那么该如何处理矛盾的解决呢?一类室内亲子益智节目在整个节目架构上倾向于换位思考,以此来做问题的呈现,引起成人的反思,从另一个角度改变成人的育儿方式,比如《妈妈听我说》《爸爸请回答》。前者让妈妈和孩子互相评价,二者之间的差异形成激烈的戏剧冲突。最后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评委席上不同年龄阶段的20个萌宝。而母亲站在惩罚区,等待孩子们的最后裁决。让孩子自己发出心声,让孩子们自己来解决问题,这种解决方式的确独辟蹊径,但是缺乏科学的依据和问题的终极评价。后者让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爸爸和小学生互换身份,集中接受一年级学生的考试,现场出题现场公示得分,其结果总是出乎意外,经常最后无人能过通关。该节目用另一种语言提醒在座的父母,不要仅仅将考试作为衡量孩子的惟一标准。还有一类户外体验性的亲子互动节目倾向于乡村情结,比如《好爸爸坏爸爸》、《变形计》。回归大自然,回归更接近于原生态的乡村,就意味着更接近于灵魂的故乡。代际的沟通,矛盾的缓解,往往在离开现代都市的田园乡间,更容易接近理想状态的实现。这实际是对现代文明异化人性的一种反思和批判。身处物质繁华的通都大邑,彼此最熟悉的人却相互疏远;只有返回原始艰苦的田园乡村,才能洗涤心灵,净化已经被污染的灵魂。但是多年累积的代际矛盾,在有限的时间里和带有表演性、遮盖性的镜头下,到底是收获最终的和解还是短暂的缓和,我们很难判断。由于追求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有些节目急功近利,短平轻快地将矛盾简单化,最后的圆满实现带有强烈的表演性,这个问题在《变形计》中非常突出。

      专家的观点不一定能包治百病,但是在一个亲子节目中,当事人的声音、旁观者的声音以及专家学者的观点都是不可或缺的。更不能为了博得收视率,将专家的设置和安排一并取缔,不然我们最后的行为导向和价值裁判最终要依靠谁?能依靠谁?

      所以,亲子节目的整体面貌因为娱乐主义充斥太多与亲子不相干的话题,要提升节目品质还应该注入应有的价值导向和情感关照,这些节目深层的教育意义还在于一个精神领袖的确立。在亲子育儿互动中做一个标杆和导航,更多地还要依赖专家学者的介入,而不是所谓的明星。

      另外,还有一些教育性和人文性关怀非常突出的亲子节目,比如辽宁卫视的《宝宝抱抱》,以不同地区的新生儿养育为话题,讲述不同家庭的育儿难题和成长故事。该节目不以明星为嘘头,不以娱乐大众为目的,但整个节目的素材选择缺乏故事性的结构和典型性的选择,缺乏观赏性。育儿话题经常涉及人们日常生活所熟悉的吃喝拉撒等话题,如果没有精心的剪裁和架构,很容易流入自然主义的泥沼,从而丧失趣味性和深度写照,变得肤浅、空洞和单调。

      目前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仍在各台如火如荼地开展。伴随着海量节目制造的同时,过多的娱乐意味,过多的成人趣味干扰,观众眼中除了明星以及星二代的私生活以外,到底还剩下什么?我们无法估量。但是孩子的未来、儿童的成长、父母的家庭教育,事关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亲子互动真人秀——作为一档热门的文化大餐,我们需要关注孩子们的呼声,重视儿童自身的趣味,同时也呼吁更多教育性和人文性突出的亲子作品能够收获观众更多的掌声,希望我们的心理专家、儿童行为学者、儿童营养师也能成为我们的亲子偶像!

      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应当多一些意味,多一点深度!

标签:;  ;  ;  ;  ;  ;  ;  ;  ;  ;  ;  

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热播后的冷思考_真人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