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劳动价值论论文

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劳动价值论论文

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劳动价值论完全成了一种概念化的东西。改革使劳动价值论开始有了用武之地,它发挥的作用远比传统体制时期大得多。按照马克思的有关理论,价值本质上只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它只能与生产劳动有关,流通和供求关系绝不是价值的形成因素。至于马克思说的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会直接参与价值决定。具体生产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的计算绝不能局限在生产过程直接劳动者的范围,还应包涵有关的社会科技力量所花的劳动。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活跃,市场繁荣,却也产生不少使人有点迷惘的新鲜事:同品种、同规格、同质地的一件商品,在一条街的几家商店里,甚至是同一家店的不同层面柜台上,价格大不一样;150元一件衣服无人问津,加上一个0,变为1500元的标价,换名“时装”,问津者果然不少;股市风潮,猛涨猛跌,上证指数高时曾破1500点大关,即涨到股票面价的15倍多,低时的股价跌到发行价的肉里;房地产“炒卖”更是炙手可热,大批房地产公司是白手起家,拿到批件,猎得贷款,几手一炒,价暴利暴;贸易热、金融热,皮包公司纷起,金店多于米店,金融、贸易收益特丰,工业、农业却价低利微甚至困境重重;有些人利用双轨价格等价格位差,迅速暴富,资产论亿,多数职工、农民和干部却因固守己业,收入仍是低平。面对这些似乎无序的价格和经济现象,必然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劳动价值论究竟还能不能、是不是在发挥它的作用?

改革使劳动价值论开始有用武之地

解放以后,劳动价值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我们学了好久,讲了好久,但是劳动价值理论在经济现实中实现了多少呢?实在难以数说。在越来越僵化的传统体制中,高度集中于中央的定价大权,形成了几乎是几十年不变的固定价格体系,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越拉越大,各类产品之间的比价严重紊乱,没有质量差价,没有款式差价,没有地区差价,没有季节差价。可以说,在改革之前,劳动价值论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和口头的论述上,如果说还有作用,那只是表现在它的反作用,如由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或者说劳动价值论的被破坏,严重地伤害农民的积极性而妨碍了农业的发展,并导致市场供应的极度紧张。所以,在僵化的传统的计划体制下,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完全是成了一种概念化的东西。

我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以发展市场经济为基本导向,这就使劳动价值论从抽象的概念化的理论化为活生生的渗透在改革中的实践,使价值规律开始有了用武之地。

价格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性的一环。从1979年夏粮上市起,我国第一次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粮食统购价提高20%,超购部分再加价50%,棉花、油料、糖料、林畜水产品等收购价格,也分别作相应的提高。以后,农副产品价格又作了多次的提价。无论是日用消费品还是生产资料,价格改革都采取了调放结合或双轨制的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开始是以计划调价为主,以后是价格放开即自由定价为主。开始是实行价格双轨制,以后是两轨合一。如今除了少数商品外,多数商品价格已经放开,实行随行就市。于是,工农业商品价格剪刀差大大缩小,多数商品的比价渐趋合理。这就是说,无论从工农业产品比价还是从价格的总体上看来,改革以来的价格体系远比传统体制时更符合价值规律或者说劳动价值论的要求。

按质论价在当前的市场中已是常态。同类的电视机、空调器、电冰箱,质量不同价格大不一样。特别是一些名牌产品,其价格可以大大高出一般产品之上。而所谓按质论价,说到底是等级不同的同类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一种换算,即意味着优质商品代表着比一般商品更多的使用价值量,从而有更多的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按质论价与传统的非按质论价相比,无疑是更体现劳动价值论的要求。

供求关系在价格形成中已开始发挥相当大的影响。最典型的是农副产品价格,旺季的青菜价格是5分、1角1斤,而到了冬天淡季,常常要卖到2元、3元。各类日用品的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以及证券、房地产和期货价格,都越来越融进了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价格下落;求大于供,价格上扬。由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现在既然有供求关系对价格影响较弱的地方,也有供求关系对价格影响过分大而使人难以接受的地方。经典作家都曾谈到,价格离开价值的不断波动,不仅不是价值规律的破坏,而且正是价值规律得以实现自己的必然形式。当前不断波动的商品价格,相对于传统体制下固定不变的商品价格,同样是更符合于价值规律的要求。

市场化或者说商品化的范围不断扩展。首先是生产资料成为商品,紧接着是技术、信息、房地产等成为商品。特别是像住房、医疗、退休金等许多本是社会福利性的项目,如今也逐渐向市场化或半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商品和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意味着劳动价值论的作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是不言自明的基本道理。

这几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持高不下,物价涨幅甚至超出20%。通货膨胀无疑是当前我国经济中的一大弊端,但却也明显反映出价值规律或者说劳动价值论在发挥作用:由于货币超流通需要的过量发行,造成了货币本身的贬值和物价的上涨。在传统体制下,特别是在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所造成的严重破坏,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此时,尽管社会货币流通量没有增加,但维持原量已经意味着大量过剩,只是由于价格受到严厉限制,通货膨胀只能存在于隐蔽和压抑的状态之中,表现为大量货币在居民手中沉淀,有钱买不到需要的商品。应该说,显露型的通货膨胀要比压抑型的通货膨胀更能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

所以,结论应该是,价值规律或者说劳动价值论在改革以来所发挥的作用,远比传统体制时期要大得多。

不要忘记价值是一个理论的抽象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非难最多的是供求决定论。尽管供求决定论早已受到马克思的批判,但至今仍被当作是非难劳动价值论的主要理由。主张供求决定论的主要依据:一是认为国内外许多商品价格随供求变化而大涨大落,很难从中见到价值的影子;二是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已经把供求关系作为价值决定因素之一了;三是有人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三卷有关价值决定的论述是自相矛盾。有的更认为价值本是虚构之物,等等。

马克思曾说: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又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两段话包含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首先,劳动不等于是价值,价值只能是劳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转化物,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存在的条件下,劳动才能转化为价值;其次,价值的形成是生产领域之事,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再次,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价值的劳动不是一般的劳动,而是生产同一商品的部门内部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最后在议论价值形成过程时,是以劳动产品完全能为社会所接受或者说舍去了供求关系为前提。决定价值的质的规定性的这几点,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过程。

马克思是从交换价值或者说价格入手,进而分析内在于其中的价值的。价格是一种具体的存在,是以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形式。价值作为价格内容和本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它只有通过价格才能显示它的现实的存在,从而它本质上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这种理论的抽象或者说价值形成是生产领域内之事,而且只能是与生产劳动有关。以后马克思进一步从生产分析到流通,从价值分析到价格,认为流通因素会影响到价格,即影响到价值的实现,使价格环绕价值而上下波动,但是,流通和供求关系绝不是价值的形成因素。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谈到了社会必要劳动的另一重含义,他说,只有当全部产品是按必要的比例进行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这段话讲的是社会劳动总量在部门间的按比例的分配,只有按比例分配的劳动,其劳动产品才能够卖出去,其劳动时间才能够获得社会的承认,多余的产品和多余的劳动就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这是从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角度所讲的一种必要性,所以是另一种含义或者说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那末,这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是否参与价值决定呢?在这里关键之点是要了解,价值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它是以供求平衡或者说社会劳动的按比例分配为前提。即使现实的产品生产过多时,它也是以社会产品的必要总量为基础来作为价值计算的基础。所以,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会直接参与价值决定,它所直接影响的只能是流通中的供求关系,从而影响到价格水平。

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是越来越外化、越来越巨大了。同一商品的价格,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可以大不一样,价格对价值的背离甚至可以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这也是社会上提出劳动价值论究竟是不是还起作用疑虑的主要原因。其实,其些商品价格对价值的严重背离,也是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规范有关,而价值仍然是这些不规则的价格运行所藉以环绕的核心。

价值是一种理论的抽象,但却是来自现实的抽象。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劳动价值论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或者说价值决定是一条制约收入公平分配的中轴线。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一条重要的改革政策,但是又要防止贫富的过分悬殊。怎么防止分配的贫富悬殊呢?价值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平衡线,因为当前的分配不公,相当程度上是由价格畸形所引起的。把握价值衡线,引导合理价格,就能有效地消除分配的不公平。

劳动价值论或者说价值决定是调节产业结构均衡发展的基础线。当产业结构非均衡时,供求的严重不均必然会表现于价格背离价值的大起大落,经济上的大盈大亏。而市场引导价格向价值靠拢的过程,也是供求关系平衡、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

劳动价值论或者说价值决定是防止泡沫经济的一条有力的警戒线。金融市场包括证券、期货等市场的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是股票、期货、房地产市场等投机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虚拟资本的无限膨胀必然会形成一种泡沫经济,在虚假繁荣之后是泡沫的破灭,严重的危机。

要研究劳动价值论作用的新的历史条件

研究当前国内外经济,确有一些是劳动价值论所一时难以解释的现象和问题。以各国的人均GNP来说,日本为37500美元,美国为25200美元,德国为24900美元,法国为22950美元,而我国只有400美元不到,也就是说,我国的人均GNP只相当于日本的1%多一点,相当于美、德、法诸国的1.6-1.8%。如此悬殊差别,真的完全是由于劳动生产力的差别因素所造成的吗?这需要很好地研究了。科学技术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力,西方国家发达的科学技术是构成其高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上的差距会有表现在人均GNP成百倍差距这么大吗?这一点连西方学者都表示疑虑,其提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尽管把我国的经济实力估计过高,但也不是没有引人思考的余地,即确实有其他因素,包括历史的和政治的因素影响汇率和经济实力的国际比较。

在研究国际间经济实力的科学比较时,首先要研究科学技术因素对价值决定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价值决定。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而不是劳动的生产力,理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是体现在资本所购买的技术装备上,而主要不是体现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直接劳动上。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社会总劳动的概念,即在当代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科学技术部门的劳动也必须加入到具体生产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或者说价值量的计算上去。也就是说,具体生产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或价值量的计算,绝不能局限在生产过程直接劳动者的范围,不仅本企业有关技术人员的劳动要列入,而且应包涵有关的社会科技力量所花的劳动。这样的计算尽管比较复杂和困难,好在市场经济是一个在人们的背后自发的运作过程。从社会总劳动的角度,考虑科技性的复杂劳动对价值决定的影响,是在不同商品的不断交换中自发地完成的。

其实,马克思在当年已经预见到科学技术发展对劳动价值论可能带来的影响。他认为,当科学技术发展到只要些微的劳动就能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或者说使使用价值时,以劳动衡量价值的意义就不大了。这就是说,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无限丰富,商品关系、价值规律已经可以结束其存在的历史使命。但是,这绝不是在现在,现在远远没有达到这一发展水平。

要研究劳动价值论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客观作用,就必须很好分析价格形成中的一些规律性和非规律性的因素。应该说,这是我们的一个薄弱环节,从价格理论到价格实际都是一个有待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比如,当前影响价格背离价值的,除了供求关系以外,政策、心理预期、历史惯例、国际政治力量等因素都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发挥相当的影响。我们对这些因素都必须作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为的是能更自觉地引导价值和价格规律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  ;  

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劳动价值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