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口、资源与环境评价及区域发展对策_生态环境论文

甘肃人口、资源、环境评估与区域开发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甘肃论文,对策论文,人口论文,区域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文章在客观分析甘肃省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对甘肃省实际状况作出中肯评价,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开发对策。

关键词 甘肃省;评估;区域开发

中图分类号 X24;F127.42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经过10多年实施改革开放与推行区域发展政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显著和进步。同时,因地区区位、资源、环境优劣势客观差异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区域间差距极大地拉大了,全国范围内明显形成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带之一的甘肃省,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其落后程度更是为人注目。由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分析知:甘肃省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1.98%,而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只占全国总量的1.0%,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的位次最后,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巨大。

在区域发展中,人口、资源与环境既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认识的深刻与否,对制订区域开发政策与战略方针至关重要。对甘肃省人口、资源、环境诸发展条件认识的文章多见报刊之间,但其观点多偏离现实,有必要重新评估其优劣势,以便为甘肃经济腾飞,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提出的缩小东西部差距提供科学依据。

2 人口、资源与环境评估

2.1 人口资源评估

在生产进步过程中,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它必须是由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类使用才能得以转化,使用者文化素质愈高,生产中资源利用率愈高,物耗能损愈小。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大面积推广使用才能显示出其价值,才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社会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供人类享用的,人口数量增多势必降低人均社会财富拥有量,障碍社会进步与人类生产目的实现。根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甘肃省总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比重为27.93%,是全国平均水平(15.88%)的1.76倍。作为能够集中地反映人口资源文化技术素质的在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能更进一步显示出甘肃省人口资源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关系(见附表)。

附表 甘肃省在业人口文化素质与人均GDP在全国的位次(1990)

在业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 人均GDP/元

区比重/%位次量值位次

甘肃 29.36 26 1048 27

上海 62.35 2 5581 1

西北 34.96 1330

全国 37.12 1559

由附表可知:甘肃省在业人口中初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9.36%,全国排名第26,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48元,全国排名第27,上海市在业人口中初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为62.35%,排名第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581元,排名第1。由附表还可知,甘肃省人力素质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西北5省的平均水平,这一点在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中也有反应。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向工业现代化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在一个以科技、人才为基础的竞争年代,人口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一个地区发展竞争能力,目前,甘肃省人力资源状况的严峻性不容我们乐观。

2.2 自然资源评估

2.2.1 土地资源。甘肃省总土地面积45.44万km[2],但因地处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地的交汇地带,因此,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地势高、高原山地多、沙漠戈壁广等特点。其中山地高原占55.47%,戈壁沙漠占14.9%,川地只占29.66%。虽人均土地面积为1.91hm[2](1994),比全国人均占有量(0.80hm[2])高出1.38倍,但因土地难以利用的比例大而使人均土地占有量的优势大打折扣。

全省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0.17hm[2],比全国人均耕地(0.09hm[2])多出约一倍。因甘肃地处西北干旱区,生态气候条件恶劣,土地生产力十分低下,故实际人均耕地拥有量并不高。据研究[1]: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粮食作物光温生产潜力大小排序中,甘肃居第26位,约占全国光温生产潜力平均水平的68%。据统计分析,1994年甘肃省耕地生产力为2446.5kg/hm[2],仅是全国耕地生产力平均水平(4063.5kg/hm[2])的58.5%。

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森林与草原,面积大,分别为397万hm[2]和1600万hm[2],人均拥有量为0.167hm[2]和0.631hm[2],是全国人均拥有量平均水平的1.56倍和2.0倍。但地处于旱高寒区的甘肃境内森林草原第一生产量十分低下,仅是温暖湿润区单位面积生产量的几十分之一[2];目前,甘肃省森林耗量大于生产量,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况,草场也因过度放牧与管理不当退化极为严重,天然草场退化面积约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9%。可见,甘肃省森林草原人均实际拥有量并非十分丰富。

2.2.2 矿产资源。甘肃省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主要为有色、黑色、能源、化工、建材和其它非金属矿藏。据统计:全省共发现各种矿产地1975处,其中有色矿产地490处,黑色金属矿产地542处,能源产地391处,非金属矿产552处。在已探明储量的66种矿种中有23个居全国前5名,其中镍、铂族、钴、硒、铸型粘土和饰面蛇纹岩等11种矿的储量居全国首位。Pb、Zn、Cu、Cr、Sn、Ba等10多种矿藏储量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非金属中重晶石、铸型粘土储量居全国第一位,耐火硅石、硅铁石英岩、石灰岩储量也很可观。

全省已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有47个矿种,占已探明储量矿种的71.2%,由于矿种质量、空间分布与开采条件的不同,开发利用的程度各异。(1)有色金属矿产是甘肃省一大优势矿产,矿种多,储量大,伴生有多种有价值元素;目前Ni、Cu、Pb、Zn的开发利用程度高,而W、Hg、Sb基本上未开发利用;另外,铜矿出现后备资源不足。(2)黑色金属矿产中,铁矿开采利用程度高,但因品位低,成为钢铁工业大力发展的缺憾;锰矿也有开发,而铬、钡矿均未开发利用。(3)非金属矿产由于多种原因,开发利用程度远低于金属矿产。

2.2.3 能源资源。煤炭已探明储量有67.4亿t,人均为283t(1994),煤矿赋存条件好,开采价值高,但空间分布极为不均,全省约79%的煤储量分布在华亭、靖远、兰州三地。石油已探明可供开采的储量为2.4亿t,人均10.09t。目前,石油开采或进入全面开发阶段,或已进入后期阶段。由于后备储量不足,致使原油产量不能满足省内原油加工的需要。电力工业中以水电比重为大,这是甘肃电力工业中的一大特色。目前,水电发电量占全省总电量的70%以上。由于水能理论蕴藏量极大(为1426万kW),加上水量稳定、落差集中、地形地质条件好、淹没损失小、投资省、施工期短,使水电开发综合效益为高。

此外,甘肃省因其特有的地理地形气象条件,还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目前开发程度极低,存在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甘肃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太阳能与风能资源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2.2.4 水资源。水资源是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总体上讲:甘肃城市和乡村普遍缺水,特别是乡村缺水更为严重。全省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不但少,而且空间分布极为不均,除陇南、甘南外,大部分地区降水不多,而且变率大,特别是河西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极小。

2.3 生态环境评估

人类祖祖辈辈生息不止地在45.4万km[2]的甘肃大地上耕作劳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着物质文明,建设着精神文明,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着不同的影响。由附图分析知:全省范围内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和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并存。

附图 现代人为影响下甘肃省生态环境系统运行功能图解

3 客观现实与区域开发对策

3.1 客观现实

3.1.1 山地多,戈壁沙漠广,干旱缺水,自然生产力水平低,生态环境条件恶劣。

3.1.2 生态环境恶化与环境污染仍在加重,但局部有所改善。

3.1.3 人口规模大,文化素质低,人均实质资源与人均经济拥有量少,生产与管理水平低。

3.1.4 自然资源表象统计绝对拥有量大,但实际拥有量小。

3.1.5 能矿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利用率不高。

3.2 区域开发对策

3.2.1 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走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就甘肃省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它是要求在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前提下进行的经济社会大发展。诚然,随着经济发展,资源开采利用,会出现生态环境的恶化,但经济发展为技术进步、正确政策制订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大量资金保证,使环境保护与改善成为可能。目前,甘肃省人口规模大,人均资源量小,技术水平落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随着人口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推进,势必增加对资源总量的需求,环境保护任务更艰巨。因此,从省情出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区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2.2 抓住实行“两个转变”的机遇,大力推动地区经济高效发展,减轻环境压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远规划明确提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作为农牧业、能源、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甘肃省在经济发展中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努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市场,通过市场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在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耗能耗上下功夫,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要尽快建立集约型经济体系,创造节约资源,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经济营运体制,减轻环境压力,培育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动力。

3.2.3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努力减缓人口增长,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甘肃省人口文化素质水平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因此,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大力兴办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教育与培训工作,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更新观念,使人们自控制人口增长和开展并参与可持续活动,使人们依靠科技进步致富,走科教兴家、科教兴省之路。在培训中应把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培训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增进他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认识理解,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3.2.4 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强化管理,依法治省。作为经济落后的甘肃省,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所表现的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重、人口文化素质低下、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其实质性原因是科学合理有效的人为控制能力十分低下。因为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生态环境良性运行、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是高水平管理和高效经济支持的结果。在人类生存环境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区域复合系统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合理适度的人类活动会使人类永远受益于环境;反之,则有损于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求。因此,要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强化管理,严格执法,利用法律手段保证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树立和强化全民的法律观念,以法治省,振兴甘肃。

来稿日期:1996-07-01

Evaluation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Gansu Provinc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Zhao Chuanyan

Nan Zhongre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730070)

Abstract Based on the objective analysis of population,resourcesand environment in Gansu province,the paper has pertinently evaluatedthe actual situation of Gansu,and put forward regional developmentpolicy correspon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 Gansu province;evaluation;regional development

标签:;  ;  ;  ;  ;  ;  

甘肃省人口、资源与环境评价及区域发展对策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