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的运用研究论文_郭,婕

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的运用研究论文_郭,婕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永城市供电公司 河南永城 476600

摘要:智能电网模式可以提高电网管理的运行水平,推动电力系统科学、合理的发展。智能电网中配网调控一体化是一项重点项目,应本着科学发展的原则有效地发展电力调控一体化。加强对配网调控一体化的运用研究对电力系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应对措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配网调控一体化更好的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运用研究

1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的特点

1.1实时性

在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具有实时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将遥信及遥测等技术作为基础,搜集真实信息并有效地整理好,纳入到数据库中,方便调控人员及运行人员监控电网的运行情况;配电调控一体化系统能有效地保证遥控指令及时的发出,减少到厂站端的传送时间,有效地执行并控制好调控指令。

1.2开放性

在配网调控一体化中开放性的体系是最基础的项目,在此基础上构造更为开放的平台。这个平台兼容性较强,可以兼容第三方软件,能有效地连接信息库、数据库和通讯系统。

1.3系统性

除实时性、开放性外,配网调控一体化还有系统性的特点。在智能电网模式下调控一体化能有效地监控电网网架及各变电站,确保一旦电网发生故障能及时发出警报。当配网调控一体化系统收到警报后能迅速有效地评估电网的运行状态并分析发生的故障,充分考虑了电网的安全性,并能在此基础上全面的分析电网的运行情况。分析并整理好信息后可以有针对行的进行反馈信息,为电网运行的管理人员作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使得电网运行系统更可靠,提高电网的安全性。

2配网调控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对变电设备进行及时的维修和监控可以使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保障。以往的变电运行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这三个阶段管理模式的共同特点是需要大量人力的支持。这三个管理模式分别是初期的常规变电站管理模式,中期的监控中心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和后期的操作队分设变电运行管理模式。

2.1常规站变电运行管理模式

常规站变电运行管理模式由于其常规性,所以变电站内要24h都有值班监控,与此同时,还要设立多个工作组。这样做可以使变电站的工作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对情况的反应速度变快。但这种模式有很大的缺点,尤其其24h都要有人值班,所以需要人力的支撑,变电站的规模越大,对人力的需求也越大。

2.2监控中心变电运行管理模式

就监控中心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而言,监控中心是其核心,所以其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集中的监控中心方便对监控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建立监控中心之后,再按照根据不同的区分方法建立操作队。监控和操作的一体化,监控管理的区域化,监控和操作的分设化分别是监控中心变电运行管理的三种模式。监控和操作分设化可以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使人员的安排可以尽量缩减,这种方式很适合中等规模的变电站。监控管理的区域化的优点是使人力得到了很多的管理,但是对现在的电网调控模式而言,不合适;而监控管理的一体化与监控管理区域化刚好相反,其很适合现在的这种调控模式,但是其缺点是浪费人力资源。

2.3操作队分设变电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也需要操作中心的支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模式的人员都有明确的分工,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可以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这种管理模式的缺点是由于变电站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传输,如果出现突发事件,不能进行及时处理。

3智能电网电力调控一体化的优化措施

3.1实现电网管理方式的优化

配网调控一体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管理方式的一致性”。“管理方式的一致性”是重点强调的首要问题,而且从一开始建设的时候就要作为总体目标和整体管理要求。首先,应通过建立科学的参数指标来制定一体化规则框架,使各个系统良性互通,有效操作,达到信息时时传输和有效交换;其次,注意人与设备、人与装置等的有效统一,实施绿色电力,根据绿色电力相关要求,确保电网稳定运营,促进配网调控一体化。输电电缆与变电装置的管理要更加严格,避免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应保障主网线装置的安全性,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最后,应基于对电力控制人员素质的提高目标,对相关人员进行电力一体化业务培训,建立电力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实践业务技能不达标的电力人员自动退出。

3.2应用GIS和SCADD配网调控一体化技术

为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应建立依托GIS技术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GIS平台可直观地创建“电子地图”,对现场事故进行直观再现,从而一体化地调度配网并进行远程监控配电。这种模式的原理是基于自动化配网的数据管理和实施监控来自动接入有效信息,对设计的地理位置时时再现,分类、分层地管理配网装置,从而实施有效和直观的管理,避免了工作人员盲目配调。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另一目的是升级SCADA系统智能指数,远程监控配网线路。SCADA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在应用中分为在线分析与远程监控操作两项重要内容,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数据的在线分析,然后得到实时性的配网信息。这些实时性的配网信息会在SCADA系统的帮助下至关反映二维图像,以利于工作人员直观查看。

3.3实现配网管理水平的提升

通过对GIS与SCADA的技术原理进行分析可知,为最大化提升配网线路管理能力,避免配调盲目性问题,应该充分考虑配网的独特性来促进GIS与SCADA的互容,取各自的长处并对各自的缺陷进行完善。在GIS中探索引入SCADA的优势,对配网调控进行一体化设计。参照我国关于电网运营规范的相关要求,为使配网数据准确全面,实现配网管理水平的提升,应该使GIS电网平台与其他相关数据系统相互继承,实现数据的稳定与互通。

3.4统一配网管理的模式以及标准

配网调控的一体化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 为了提高电网系统的互换性以及可操作性, 需要统一管理的模式以及标准。 在实际构件配网调控一体化时,应始终坚持灵活的原则,并根据绿色电力的相关细则以及要求, 确保电网运行的更为可靠。 而主网则需要面对配网中的变电设施以及输电电缆,一旦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了故障, 所产生的损失以及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明确主网中设备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的标准,从而根据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做好设备运行的管理工作,确保主网中各设备的运行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4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智能调控一体化可以为电网运行带来很多好处,但还有些问题要注意。及时把握系统的更新情况,完成对系统的升级和改造。因为很多信息资源会不断累积,所以,怎样处理好这些信息资源是建设电网智能调控一体化的基础。所以,施工单位要根据不同的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使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清楚明了;要注意结构的配置优化。合理规划人员的数量,利用好人员,所以,这一方面需要相关部分对系统机构很明确,然后确立不同的工作岗位。配网自动化设备也是在进行智能化得同时必须的设备。而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配网自动化的实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电为行业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智能电网在这其中脱颖而出,并在电为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智能电网应用过程中其一体化是整个电为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必须受到对应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蒋亚辉.基于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工程技术,2016(5).

[2]陈丹丹.浅析配网调控一体化在智能电网模式下的应用[J].电工技术,2015(1)

论文作者:郭,婕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6

标签:;  ;  ;  ;  ;  ;  ;  ;  

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的运用研究论文_郭,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