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三维构建-以旬阳县红军镇为例论文

红色基因融入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三维构建
——以旬阳县红军镇为例

纪安玲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德育艺术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摘要: 红色基因是革命老区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促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其作为精神引领,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对于新时代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旬阳县红军镇要实现革命老区新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发挥红色基因的助推作用。构建举办红色宣讲活动,用红色革命故事传播新思想;开展文艺创作和送戏下乡,培育文化扶贫内生动力;开设特色镇本课程,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三维建设体系,带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关键词: 红色基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地方先后接受过16次红色基因教育,其红色足迹遍布了河北阜平和西柏坡、山东临沂、湖南湘西、福建古田、陕西延安和铜川、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安徽金寨、宁夏西吉、山西吕梁、上海、浙江嘉兴等革命老区和革命圣地[1]。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老区人民对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2]。红色基因是革命老区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促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更是守初心,担使命,推动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的重要法宝。

1 红色基因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1.1 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

有学者认为,红色基因指的是精神上的遗传,是专指从土地革命时期流传下来的红军精神;也有学者认为,红色基因在革命时期表现为不怕“流血”,建设时期表现为不怕“流汗”,改革开放时期表现为敢于“担当”[3];有学者认为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和一心为民的革命精神和服务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信仰和情怀[4]。笔者认为红色基因萌芽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产生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而逐渐形成和丰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以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总而言之,红色基因是奋斗,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红色基因是团结,万众一心,勇往直前;红色基因是奉献,真诚无私,埋头苦干。这基因让老区人民在新时代焕发其独特精神力量,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加快革命老区脱贫攻坚。

丁柔是周桥的前女友,在众人眼里是女神一般的存在,毕业没多久就成了北漂一族,当年她嫌周桥不够有斗志,坚持了一年异地恋后结束。

1.2 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进行革命斗争,从事革命活动,对中国革命胜利发挥过重大作用的场所,是革命精神的重要孕育之地。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共和国走来的地方。但在地理位置上,革命老区一般都位于边远地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开发度较低,发展缓慢,多为贫困乡村。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5]。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革命老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意在更好地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加快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所以,革命老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尤为紧迫和重要。

依据传统的检验方法,在生成变量的回归结果之后,再生成回归方程的残差,经过ADF检验,证实残差序列在不包含时间趋势和截距项的情况下是平稳的。

1.3 红色基因对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

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进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引领,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对于新时代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

接地气的宣讲,可以增强红色故事的现场感、历史感和穿透力,提升宣讲感染力,从而提升贫困群众的精气神,使之更好地面向未来,坚定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组建由旬阳县党史工作领导组统一领导,县史志档案局为主体的红军镇“红色之声”宣讲团,由党史办研究人员、红军纪念馆讲解员、“三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红军)、红色志愿者为主体,基层群众先进典型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动态红色传播库。深入革命遗址、学校、农家院落,特别是到贫困户所在村进行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新思想融入旬阳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用群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播到千家万户。一方面通过宣讲可以以史鉴今,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另一方面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向群众传递旬阳红色故事,使群众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红军镇革命老前辈——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紧密结合在一起。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研究……………………… 徐 航,王 璐,王宝彦,等(4·261)

2 革命老区旬阳县红军镇概况

习近平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8]。扶贫先扶志,文化扶贫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艺的形式凝聚脱贫攻坚的正能量,启发民智,教化民风,增强革命老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2.1 红军镇的红色故事

在陕西省革命老区划分中,安康有1区5县属于革命老区,其中旬阳县是安康市惟一的一类革命老区。红军镇是旬阳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从县城驱车前往最快也要近3 h的车程。一条沿江国道是红军镇与外界相连的生命线,遇到大雪封山、山石滑坡,无法通行。镇中留守的多是老幼妇孺,青壮年劳动力缺乏。所以,红军镇贫困人口较多,扶贫攻坚任务重。旬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红军镇辖9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3 328户12 639人,共有1 155户3 435名贫困人口[7]。面对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严峻挑战,作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旬阳县及所属乡镇任务艰巨。

对照组患者利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护理,主要内容有健康宣教及用药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均接受优质护理[2],具体如下:

2.2 地理位置、人口及民族分布

红军镇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东北部,镇政府驻地林家坪,距县城约103 km。红军镇南与旬阳县双河镇相邻,西与陕西省镇安县接壤,北与湖北省郧西县交界,属两省三县交汇处。红军镇辖9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3 328户12 639人,民族分为汉族和回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9%以上。

2.3 红军镇脱贫攻坚现状

1934年12月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在程子华、徐海东的率领下抵达旬阳并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期间利用田间地头组织农民举办培训班、夜校、识字班;红军每到一处,刷写革命标语、发传单、唱歌谣,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张。有“神医”“医官”之称的指导员高中宽用祖传医术为群众治好了疾病,包括许多疑难杂症。1935年10月18日,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红二十五军特务班14人与敌军300人激战,高中宽指导员和尚班长壮烈牺牲,当地老百姓将两位烈士遗体秘密掩埋于现红军镇九龙山下,事后修坟、立碑、塑像并在家设立牌位敬奉他为“红军老祖”。红军镇也因这段历史而得名,成为全国解放后惟一以“红军”命名的乡镇。

3 红色基因融入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三维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两会参加福建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要“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8]。脱贫攻坚已近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8]。红军镇是旬阳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精神士气攸关决战成败,这就越需要精神扶贫超前赶早,与物质帮扶同向给力。红军镇要实现革命老区新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发挥红色基因的助推作用。扶贫先扶志,要真正摆脱贫困,就必须在精神上脱贫。具体而言,应从举办红色宣讲活动、开展文艺创作和送戏下乡、开设特色课程3个维度,使红色基因融入革命老区,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3.1 举办红色宣讲活动,用红色革命故事传播新思想

一是红色基因蕴含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激发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磅礴动力。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伟大事业需要接续奋斗精神。信念如磐,一脉相承,蕴含在精神基因中的不竭力量,是革命老区人民脱贫攻坚的引领之魂。

旬阳县是革命老区,是当年红二十五军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悠久的革命传承,有众多的革命遗迹。红二十五军在旬阳大地上浴血奋战,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红军老祖”的故事见证了红军崇高的理想信念,诠释了军民鱼水之情,演绎了军民同心、天下为公的革命情怀,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理想之光。这些伟大的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革命老区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不竭精神动力。通过宣讲红色革命故事,让贫困群众重温那段感人至深的峥嵘岁月,缅怀那些耳熟能详的先辈们可歌可泣、革命无畏的英雄事迹,补“钙”铸“魂”。

三是红色基因蕴含真诚无私、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是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推动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向历史贡献的三个里程碑是千千万万人民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真诚无私、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是完成革命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推动力量。

二是红色基因蕴含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坚定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精神之源。首创精神激励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走过了残酷战争年代、跨过和平建设年代、造就改革开放年代的伟大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激活首创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宝藏,可以使革命老区人民展现破釜沉舟的决心、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

3.2 开展文艺创作和送戏下乡,培育文化扶贫内生动力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安康市东部,地处东经 103°58′—109°48′、北纬 32°29′—33°13′,总面积3 541 km2,居安康市 10 县(区)第 3 位[6]。 旬阳是革命老区县,1932年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过境旬阳,播下革命火种,自此旬阳人民就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

红二十五军在巩固和发展旬阳苏区的过程中访贫问苦,行医治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当地百姓在家设立牌位敬奉指导员高中宽和尚班长为 “红军老祖”。基于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文艺创作指导思想,以红军精神在红军镇的内涵——坚定理想信念的革命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服务精神、艰苦奋斗创业的实干精神、严格执行命令的守纪精神为文艺创作主线,以 “不忘初心感党恩·凝心聚力助脱贫”为创作主题持续开展红色文艺创作和送戏下乡演出,由旬阳县文化局、旅游局牵头,组建红军镇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一方面编排红色话剧《红军老祖》,另一方面利用歌曲、舞蹈、小品、相声、快板、汉剧等红军镇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精神食粮,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在动力。通过老百姓看得到、听得懂、印象深的当地红色文艺创作和送戏下乡方式,从精神鼓舞、文化发展、营造氛围等多层面,发挥红色文艺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助力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跨断层的管子在土体大位移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塑性变形,故须考虑管子的非线性塑性特性。常用的钢管本构关系有三折线模型和Ramberg-Osgood模型2种,丰晓红针对2种模型比较了管子在不同断层位移量下的应力应变峰值,结果显示:在错动量小于1.3 m时,后者随断层量增加Von Mises应力变化平稳;但对于最大应变值,前者的值整体略大于后者[3]。

3.3 开设特色镇本课程,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9]。一代代共产党人历经千难万险,建立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再到新时代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再次斗志昂扬地投入到脱贫攻坚战,红色基因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因此,要激活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红色基因,传承老一辈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牢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意识,帮助贫困群众通过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走向富裕。

阿东太高兴了。如果能有母亲的声音,他的幻灯片就更加完美。但他不知磁带里会是什么声音,又担心阿里听到这声音会有什么反应,便对阿里说:“睡觉去。”

旬阳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遗产。红军镇要依托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本土教材、打造精品课程,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一方面,继续深入挖掘红军精神在红军镇的内涵,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学习教育,组织市、县内党史专家制作《传承红军精神 弘扬红色文化》《红二十五军在陕南的战斗历程》《红军精神及其历史价值》等红色课件,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必修课。编印反映旬阳革命烈士的《红色——旬阳人》《红色传统读本》《旬阳红色记忆》等系列书籍,形成一整套、成体系的本土红色教材。另一方面,综合运用访谈教学、体验教学、激情教学等方式,请党校教师、地方红色文化研究学者为党员干部授课,力促广大党员干部薪火相传、立根铸魂、坚定信念,坚定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强化实干担当、无私奉献精神。富有本镇特色的红色教材,拉近了党员干部与革命前辈的距离,让他们真正学深悟透,更好带领村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脱贫目标。

总之,红军镇红色革命历史源远流长,红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基因丰富多彩,能够成就和彰显贫困群众乡村振兴的旺盛生命力,红军镇乡村振兴的结果必将检验和证明红色基因的历史必然性和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何成学.习近平深厚的红色情怀[N].中国教育报,2018-03-01(5).

[2]新华网.习近平考察安徽金寨: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4/c_111871 9708.htm,2016-04-24.

[3]学习中国.习近平三年十一次接受红色基因教育(组图)[EB/OL].http://news.china.com.cn /2016-02 /04 /content_37732759_4.htm,2016-02-04.

[4]朱成山,朱天乐.张太雷革命精神蕴含的红色基因透析及其新时代价值[EB/OL].http://dangjian.gmw.cn/2018-10/22/content_3179 9773.htm,2018-10-22.

[5]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6] 旬阳县人民政府.地理位置[EB/OL].http://www.xyx.gov.cn/govzjxy/2018/04/13/140532198536.htm,2018-04-13.

[7]刘荣林.红星闪闪照征程——红军镇用“红军精神”扶贫攻坚见闻 [EB/OL].https://news.qichacha.com/postnews_e8da959d185cfb0e 988bd7cab9f7e427.html,2018-01-24.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姚亚平.人民日报“弘观”新语:传承红色基因 滋养精神家园[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215 /c1003-26569589.html,2015-02-15.

Red gene integration into the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revolutionary old areas:Taking Hongjun town of Xuny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JI An-ling
(Marxism Institute/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outhern Shaanxi/Moral Education Art Research Center,Ankang University,Ankang 725000,Shaanxi,China)

Abstract: The red gene is a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people in the revolutionary old areas and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rural areas in the old revolutionary areas.As a spiritual leader, it will last for a long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It has the vitality and appeal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 and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rural areas in the new era of revolutionary old areas.In order to realiz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old district and promot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Hongjun town of Xunyang county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red gene.Constructing red propaganda activities, spreading new ideas with red revolutionary stories; carrying out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s and sending dramas to the countryside,cultivating cultural endogenous motiv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setting up characteristic township courses, strengthe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system of cadres'ideals and beliefs, and leading the poor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and achieve revitalization in the old revolutionary areas.

Key words: red gene; old revolutionary areas; rural revit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 S-9;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8114(2019)22-0249-04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22.05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纪安玲.红色基因融入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三维构建——以旬阳县红军镇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22):249-252.

收稿日期: 2019-08-23

基金项目: 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项目(2016AYSX001);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7JK0006);安康学院科技计划项目(2017AYSX01)

作者简介: 纪安玲(1965-),女,陕西安康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红色文化研究,(电话)13991518065(电子信箱)1973982056@qq.com。

标签:;  ;  ;  ;  ;  ;  

红色基因融入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三维构建-以旬阳县红军镇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