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曾艳华

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曾艳华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妇女儿童医院 343700

摘要:目的:对治疗先兆流产使用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先兆流产患者共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同期选择35例健康人员为正常组,对照组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剂量为2000U;观察组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剂量为10000U,将两组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保胎成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正常相比,保胎成功患者的β-hCG以及E2有显著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先兆流产中使用大剂量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有显著效果,提高保胎成功率,不良反应出现率低,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先兆流产;不良反应

在早期妊娠过程中,先兆流产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必须要及时进行治疗处理,否则会发展成完全流产、不全流产,对孕妇的身体健康以及胎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引发孕妇出现先兆流畅的原因较多,其中包括了全身性疾病、免疫功能异常、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异常等,其中内分泌异常中最主要的是黄体功能的不全,经过相关统计,因为黄体功能不全而导致流产患者占比在25%~60%之间[1]。本文对大剂量绒毛促性腺激素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先兆流产患者共70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35例,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6.31±3.24)岁,孕周(8~13)周,平均孕周(9.34±1.58)孕周,初妊娠19例、1次流产史8例、2次及以上流产史8例;对照组35例,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6.12±3.02)岁,孕周(9~13)周,平均孕周(9.52±1.63)孕周,初妊娠18例、1次流产史7例、2次及以上流产史10例.将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既往史等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首先对所有患者通过口服维生素E、叶酸,并卧床休息,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注射绒毛促性腺激素,首次注射剂量为2000U,每隔一天注射一次,每次均为2000U;观察组则首次注射10000U的绒毛促性腺激素,同样每隔一天注射一次,每次为5000U,7天为1个疗程,两只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治疗后胚胎发育良好,同时1个月内未出现复发,表示保胎成功,将两组患者的保胎成功率、并发症出现率以及保胎后的β-hCG、E2值与正常组进行对比。

1.4统计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保胎成功人数33(94.29)例,对照组为29(82.86)例,x2=6.455,P=0.011,<0.05;观察组血清β-hCG、E2分别为(14577.3±2345.8)、(694.4±107.5),对照组分别为(13921.4±2339.7)、(649.3±101.7),同时正常组为(65741.4±8651.3)、(890.4±115.8),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出现并发症人数7(20.00)例,对照组出现并发症人数8(22.86)例,x2=0.243,P=0.622,>0.05。

3讨论

妊娠女性在28周内阴道出现少量出血,同时伴有阵发性轻微下腹痛以及腰酸痛的症状就称之为先兆流产,必须及时的进行处理治疗,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同时通过B超证实胚胎仍存活表示能够继续妊娠,但是后期因为其他因素也会导致流产,该病发病原因与孕妇的心理、生理、病理、遗传以及周边生活环境有关[2]。

卵巢排卵后未完全形成黄体就为黄体功能不全,对导致孕妇体内的孕激素分泌的不够,疾病不能够被子宫内膜及时的转化,是导致孕妇出现先兆流产的关键因素之一[3]。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属于一种糖蛋白,在胎盘的滋养层细胞能够分泌出,黄体功能不足就是因为绒毛促性腺激素的不足而导致,在临床中是比较常用的保胎药物,通过大量的注射使用能够减少因血清β-hCG含量下降而流产的几率,同时有类似黄体激素的功能[4]。在首次中,使用10000U,在体内血浆浓度达到顶峰时,通过连续注射延长半衰期,对黄体进行刺激,进而分泌出内源性激素[5]。本次研究中使用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保胎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先兆流产中使用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有显著效果,有效提高保胎率,不良反应出现几率低,安全性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学菁.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孕酮检测在先兆流产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79-81.

[2]王富海,何海平,谭月英.地屈孕酮与黄体酮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6):45-47.

[3]薛小桂. 安胎方联合黄体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孕早期先兆流产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5):108-109.

[4]林明燕. 黄体酮与间苯三酚分别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的效果观察[J]. 现代实用医学,2016,28(10):1373-1374.

[5]李淑丽,李爱平,肖凤鑫,等. 健脾固肾方联合维生素E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妊娠早期先兆流产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7,39(3):215-217.

论文作者:曾艳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3

标签:;  ;  ;  ;  ;  ;  ;  ;  

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曾艳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