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论文_夏 慧1 周瑞香1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论文_夏 慧1 周瑞香1

夏 慧1 周瑞香1(1深圳市龙华新区卫生监督所 广东 深圳 518110)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618-02【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护人员需要承受来自内外环境的更多压力,导致这部分人群成为职业倦怠高发人群,职业倦怠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同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业倦怠医护人员研究现状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作内外环境的变革创新,医护人员不仅要承担着沉重的职业压力,也要面临紧张的医患关系。内外环境压力使得医护人员成为职业倦怠高发群体。职业倦怠将导致劳动者工作能力下降、缺勤率升高以及职业性伤害发生率升高,并且会损害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工作效率,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1]。探讨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深层次原因,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相处,也有利于改善整体医疗环境。1职业倦怠的概念和维度“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用来描述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中的个体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大和工作强度高引起的个体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以及成就感降低等症状,并从临床角度阐述了倦怠产生的原因[2]。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美国学者Mshlash提出的三维度理论: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低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的意义分别是:(1)情感耗竭是职业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是由于个体在心理水平上的过度付出而导致无法再对工作或他人倾注关注与感情。(2)去人格化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消极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甚至麻木不仁的态度,将其当做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3)低个人成就感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在工作中对自我及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偏低,甚至对自己所作的贡献产生怀疑,对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就感下降[3]。2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1国外研究现状欧美国家自70年代开始研究职业倦怠,最初的研究都集中于社会服务行业,如教师、社会工作者、医务人员,因为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更多也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4]。

在欧美国家,与职业紧张相关的精神性疾病已经成为众多临床医生的职业病,大多数上班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紧张,由职业紧张导致的职业倦怠在临床工作者中更为普遍。日本一项针对1882名护士的研究发现[5],承担高负荷工作和面临更多复杂情况的护理人员更容易出现情感耗竭和身体疲劳,手术室护士更容易出现身体疲劳。2001英国的查德.史密斯在他的评论文章《医生为什么不高兴》中提到:英国的医生普遍工作积极性不高。他们之间的谈话内容十分消极,许多人想提前退休。2001年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和苏格兰五个国家的医院开展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4个国家的近40%的护士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美国有1/5的护士声称将在一年内停止工作,而年轻护士有1/3表示将在近期辞职[6]。ThomasNK综合1983.2004年的关于医生职业倦怠的文献,发现住院医师的倦怠感要高于其他医师,甚至有的医生在临床实习期就出现了职业倦怠症状[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2我国的研究现状我国的医患比重高于发达国家,医护人员普遍工作负荷重、压力大,存在发生职业倦怠的高危险因素。李兆良对264名医护人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医疗事故、工作负荷、医患关系、职业声望和聘任压力与情感耗竭呈显著正相关,医患关系压力与三个维度都呈显著正相关[8]。

李超平等人对218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发现有42.1%的受访者有情感耗竭,22.7%的医护人员有去人格化现象,48.6%有低个人成就感。女性医护人员在情感衰竭程度显著高于男性[9]。

崔妫等对510名医生进行职业倦怠调查分析,被调查医生中84.9% 有中等以上程度的情感衰竭,87.8%有中等以上程度的去人性化,81.8% 有中等以上程度个人成就感低[10]。3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针对医护人员的调查中,不同工种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比例存在显著差异[5]。护理人员的出现职业倦怠的概率高于其他医务工作者。护理人员岗位时时处于应急状态,加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尊医轻护”观念使护理工作较为压抑。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发生密切相关,Chambers指出,住院医师不能胜任工作的前3位影响因素是“患者的需求、太多的工作和患者的辱骂攻击。

研究表明年龄在40岁以下以及工龄在20年以下的医生及护士职业倦怠水平高[11],这个年龄段的医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挑战大于其医护人员,其次这部分人群在工作、家庭中都处于承上启下地位,所承担的家庭、工作及社会压力较大,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4职业倦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由于职业倦怠研究在我国的研究起步晚,时间短,也未进行过大规模人群的对照研究,进行调查的量表多直接采用MBI.R量表进行测试,由于存在文化习俗差异,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未进行充分验证。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可对部分内容作相应调整以适合我国国情。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是职业倦怠高发人群,也是医患矛盾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医护人群职业倦怠进行积极预防和干预十分重要,目前针对这部分人群的干预研究还很少,大部分研究结果还停留在建议阶段,探索有效的干预方法是未来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1]刘宝英,任南,杨华,等.职业紧张与多发多种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J].卫生研究,2006;35(4):489.491.[2]陆斯琦.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防御方式的人口学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应用心理学,2012.[3]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Burnout.Annu.Rev.Psych01.2001[52:397.422.[4]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4,27(4):931.933.[5]KawanoY.Associationofjob.relatedstressfactorswithpsychologicalandsomaticsymptomsamongJapanesehospitalnurses:Effectofdepartmentalenvironmentinacutecarehospitals.JOccupHealth.2008,50(1):79.85.[6]王晓春.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7]ThomasNK.Residentburnout[J].JAMA,2004,292(23):2880.2889[8]李兆良,高燕,冯晓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状况及与职业倦怠关系调查分析,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1):160.161[9]李超平,时勘,罗正学,等.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70.172[0]崔妫,王芳,许燕.我国十地区医生职业倦怠状况的研究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47):3773-3775.[11]赵玉芳,张庆林.医生职业倦怠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5):1137.1138.

论文作者:夏 慧1 周瑞香1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

标签:;  ;  ;  ;  ;  ;  ;  ;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论文_夏 慧1 周瑞香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