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农民贫困机制分析_农民论文

中西部地区农民贫困的机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贫困论文,中西部地区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贫困人口大都分布在中西部的经济、自然条件都十分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深入探讨中西部地区农民贫困的微观机理,对于政府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反贫困战略和反贫困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微观经济层面,着重分析了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户经济流程的特点,并回答以下问题:贫困地区农户经济流程的均衡点在什么位置?其经济学上的源由是什么?有何政策含义?

一、贫困农户的经济流程及其基本特征

农户经济流程即农户经济运动的过程,它是农户经营目标、行为特征和社区环境影响的综合反映。农户是农村的基本经济单元和基本社会单元的统一体,在经济单元中,农户又兼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因而现实生活中的农户是多种角色的复合体。它的社会角色使其必须完成人口和家庭再生产过程,而其经济角色又使其必须完成经济再生产过程。农户的经济流程正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农户的经济再生产是家庭和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保障,后者又反过来对前者产生影响(如提供经济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等),二者互为条件、互相影响。

在完全封闭状态下,农户利用自家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其产品的一部分用于家庭成员的消费,以完成劳动力和家庭再生产过程;其余部分用于积累,以作为家庭的延迟消费和家庭安全保障以及下一个生产周期的投资。在这里,完全封闭性假设,主要指由于交通条件的落后和乡村分布的稀疏,农户规模小,与外界社会缺乏必要的物质和信息交流,具有小农的自给自足特征,从而造成了一定区域内农户经济的同构性,即使存在遍布乡间的集市贸易,从交易者的动机和交易规模来看,也是作为对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补充。作为个体的农户存在和发展,要受到由亲缘网络、行政网络以及其他网络构成的、具有“差序格局”〔1〕影响力度的社区环境的制约。其中, 对农户最重要的是家族和社区共同体的参与,为了强化与家族和社区共同体的认同,农户不惜将消费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投入到对它们的参与行为之中。

在一个开放的农户经济流程中,农户从生产到消费到家庭的变迁都要与社区环境发生联系。其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不足部分主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补充,农户生产行为的相当一部分是作为市场交换行为的前期准备;开放型农户的家庭变迁也主要通过社区参与来完成,只不过参与的方式更多地带有市场的成分。

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开放性特征正在逐渐增加。但是,总的来说,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封闭性的特征仍比较明显。我们认为,中西部地区农户经济的首要特征是生产和消费的最大限度的统一,由此产生了这样两个基本的经济事实:一是农户可能脱离市场而独立地维持生计,市场不是这类农户的经济流程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二是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首先是满足家庭基本生存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考虑其它需要。于是,农户现有人口的基本消费量就具有了“固定费用”的性质。它所产生的压力随着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减小。农户的贫困程度越大,这种不可抗拒的压力就越明显。

二、劳动消费比率是中西部地区农民贫困的重要解释变量

在贫困地区,相同条件下的农户,人口越多,家庭总人口中劳动力越少,则农户的贫困程度越大。A ·恰雅诺夫分析小农经济时使用了“劳动消费比率”指标〔2〕。 用“劳动消费比率”表示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总数的比重,则劳动消费比率越小农户就越贫困。“劳动消费比率”指标对于分析和解释中国农村的贫困以及农户的贫困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以河北省内丘县12个贫困村1994年度的调查为例,结果表明:劳动消费比率和农户的贫困呈反相关关系(如表1)。

表1

1994年河北省内丘县12个贫困村调查结果(部分指标)

指 标平均值 特贫户

人均纯收入(元) 692.14 212.18

标准劳动力数(人) 2.65

2.52

家庭人口数(人)3.83

3.96

劳动消费比率0.6919 0.6364

户主年龄43 45

户主参加劳动年限(年) 25.44 26.92

家庭平均年龄 31.02 32.13

人均耕地面积(亩) 0.57

0.57

恩格尔系数

0.787 0.765

指 标 贫困户 中等户

人均纯收入(元)

470.52 778.51

标准劳动力数(人)

2.68

2.69

家庭人口数(人) 4.02

3.77

劳动消费比率 0.6667 0.7135

户主年龄 41 44

户主参加劳动年限(年) 22.57

26.4

家庭平均年龄 28.74 31.68

人均耕地面积(亩)

0.49

0.59

恩格尔系数0.815 0.783

指 标 富 户

人均纯收入(元)1652.0

标准劳动力数(人)2.55

家庭人口数(人) 3.43

劳动消费比率 0.7434

户主年龄 44

户主参加劳动年限(年)25.7

家庭平均年龄

32.02

人均耕地面积(亩)0.64

恩格尔系数 0.771

注:本年度各组农户分别占调查农户总数的15.9%、24.7%、50.3%和9.1%。

上述经济事实说明,劳动消费比率的大小可以解释中国农户的贫困程度,或者说,农户的贫困程度可以通过劳动消费比率指标来反映,那么,“劳动消费比率”这一指标为什么具有这样的作用呢?

三、对“解释变量”及其反映关系的经济学解释

劳动消费比率之所以能够解释和反映中西部地区农户的贫困及其水平,主要原因在于贫困地区农户消费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资源禀赋的匮乏,以至农户所拥有的劳动力数量成为农户经济流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具体可从三个方面解释。

1.贫困地区农户的自然资源匮乏、资金短缺,是难以克服的投入“瓶颈”。贫困地区农户拥有的生产资料很少。在农户拥有的初始资源禀赋中,耕地基本上是相对固定的,在许多地区(如内丘县),尽管存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可能性,但在山上开垦的“鱼鳞片”状的小块耕地在近期内只能种植果树和少量经济作物,对贫困农户生存最重要的还是相对成片的原始耕地,而这种耕地的人均数量只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减少;贫困地区农户的储蓄能力很低,外部资金注入的数量又少,因此,贫困地区农户很少有剩余资金用于新增农用生产资料或改进投入品的质量,农业生产一般维持在简单再生产的水平上。耕地和资金是贫困农户难以克服的投入“瓶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农户贫困的重要原因。

2.贫困地区农户的劳动力是唯一可变资源,成为决定农户收入水平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耕地按人承包的大背景下,每个农户所经营的耕地与其家庭人口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劳动力少的农户,由于人口多和耕地多,不得不常年在土地上劳作,以换取维持家庭成员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从而失去在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打工的机会。我们在河北省内丘县贫困山区的调查中发现,家中只有1 个男劳动力的农户其外出打工的机会很小,2 个男劳动力的农户外出打工(一个外出或轮流外出)机会增至50%,3个男劳动力的农户外出机会增至70%。 农民通过外出打工换取用于购买粮食的收入,以补充耕地上生产粮食的不足。在总体样本中,打工收入成为第二位的收入来源,这说明由于资本稀缺而劳动力过剩,农民尽可能以更多的劳动投入来替代资本的不足。但对于特贫组农户而言,由于人力资本条件也差,外出打工困难,从而收入较少。而富户组因为具有一定的生产性资本和财富积累,可以从事获利更高的非农产业经营活动,因此外出打工收入也少(参见表2)。

表21993~1995年河北省内丘县贫困山区农户打工收入状况

平均值 特贫户

打工 占总收打工 占总收

收入 入的%收入 入的%

1993年 174.0326.9 21.87 10.5

1994年 176.6125.6 26.76 13.8

1995年 154.2 23.4414.76

6.2

贫困户 中等户

打工 占总收打工 占总收

收入 入的%收入 入的%

1993年 138.9830.7 233.16 30.8

1994年 164.0134.9 234.89 30.1

1995年 107.7923.1 190.89 25.8

富 户

打工 占总收

收入 入的%

1993年 255.2315.7

1994年 150.58 9.1

1995年 286.7616.3

3.贫困地区农户的消费压力不断增加,无法进行消费深化。近几年来,尽管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但人口的增长率仍高于粮食的增长率。人均粮食产量呈不断下降趋势,消费压力不断增加。由于贫困地区土地生产率低下,品种技术也没有大的突破,尤其是适合贫困地区高寒气候的作物品种技术进展较小,因而粮食单产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进一步加大了贫困地区农户的消费压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贫困程度大的农户的粮食消费一般要小于贫困程度小的农户,说明这类农户对于粮食的消费还没有得到满足。因此,这类农户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一般要选择那些对满足直接消费有关系的生产项目,主要是粮食生产。一般说来,农户的贫困程度越高,对粮食生产的依赖性就越大。由于贫困地区农户的生产主要是为了家庭成员的消费,很少有剩余到市场上销售,这种行为特征加剧了农户的贫困程度。

四、脱贫速度和质量与农户投入劳动时间密切相关

农户收入、农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劳动消费比率之间的这种关系,使贫困地区农户的脱贫速度和质量与家庭劳动力的投入水平密切相关。事实上,贫困地区劳动力全年收益的差别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全年的集约程度,即农户在一个年度中投入的劳动数量;一个是劳动生产率,即单位劳动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的大小。如果与收入联系在一起,则可以表述为单位劳动投入所带来的收入的大小。决定后者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的质量、农业技术推广的水平、土地的肥沃程度、生产规模、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地方市场的组织形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农民渗透的程度等,其中,农户能够调节的是劳动力的质量。在其他因素不变或其他因素难以控制的条件下,劳动力的质量与农户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而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劳动力质量的重要指标。但问题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从短期来看,可以把劳动力素质作为既定的外生变量来处理。因此,贫困地区的农户能够控制投入的实际上只有劳动力的数量,具体表现为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增加。可通过两类资料来说明。

其一,是农户投入的劳动量与劳动消费比率呈正相关关系的统计资料。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对一些农户进行了这方面的询问,并帮助他们进行了必要的估算。为了具有可比性,这方面的调查和计算只在夫妇、夫妇和一个孩子、夫妇和两个孩子、夫妇和三个或三个以上孩子的农户中进行。有18个农户,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内丘县贫困山区、北京市怀柔县贫困山区〔3〕和陕西省周至县贫困地区(平原地区)。 被调查农户的户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较少外出打工。在样本总体中,只有2个一对夫妇家庭样本农闲时间在附近村庄打零工。

调查的问题是男劳动力全年在农业生产上投入的劳动时间。尽管样本少,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说明我们的论点,即劳动消费比率越小,农户投入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就越大。(参见表3)。

表3农户的劳动投入与劳动消费比率之间的关系

夫 妇

夫妇+一个孩子

年均劳动天数

230.5 232.0

调查农户数 4 5

人均纯收入

930.5 885.0

夫妇+两个孩子 夫妇+三个孩子

年均劳动天数

260.5 278.5

调查农户数

7 2

人均纯收入750.0 520.5

其二,是贫困地区农户在土地上粗放性扩张行为的资料。几乎在各个贫困地区都能看到,由于相对封闭,外出打工的机会少,或者由于在较小区域内打工的人数太多从而使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十分低廉,因而满足家庭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最重要途径是开垦荒地,扩大种植规模,以期通过这种途径解决口粮不足问题。近三年来,内丘县贫困山区农民人均扩大了近3亩坡地,尽管这些土地十分贫瘠、距离远、 土地生产率低下,但对于满足当地农民对粮食的边际需求和弥补既定人口下的“固定费用”支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农民在这类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强度明显增加,劳动的边际报酬较小,有时甚至趋近于零。这种土地扩张行为主要在贫困山区的农户难以满足家庭成员的口粮需求时发生,平原地区的贫困和低收入农户扩张土地的机会很少,只能采取增加劳动投入的精耕细作方式。

五、贫困地区农户劳动投入的边际报酬趋近于零

如前所述,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贫困地区的农户为了延缓消费压力,不得不在土地上投入更多的劳动量,实行过度的集约经营。事实上,即使有少数劳动力较多的农户能够外出打工,所挣得的也大都是打工者在打工期间的口粮,余者甚微。由此我们可以推论:贫困地区农户的劳动投入在边际报酬很低的水平上进行着,有时即使边际报酬为零也再所不惜。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即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接近于零,充满前景的外部就业机会极少。这与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山高路远、交通不变的现实是相吻合的。这一推论可用图1来表示。

图1 农户劳动投入与报酬(收益)关系曲线示意图

图1中,横轴X表示贫困农户的劳动投入,纵轴Y 表示农户的家庭报酬(收益),TS为总报酬(收益)曲线,AS为平均报酬(收益)曲线,MS为边际报酬(收益)曲线。按照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一个理性农户决定劳动力投入的最佳点在图中的两条虚线X[,1]和X[,2]之间,此时,单位劳动投入能够获得最大的可消费量。如果劳动有剩余,则可以投入到更新的领域,或选择闲暇。但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户而言,①由于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新的劳动力投入领域极少,劳动力较多的农户(主要是拥有2个或2个以上劳动力的农户)外出打工也接近均衡;②由于生存的约束,贫困地区农户对闲暇的边际效用估价趋近于零。因此,贫困地区农户的劳动投入不可能在X[,1]、X[,2]区间内传统的均衡点上终止,而只能逐渐趋后,直至到达X[,2]点,即MS曲线趋近于零点,此时,农户的总报酬(收益)曲线TS达到极值点。其经济意义在于,贫困地区的农户在土地和资金严重短缺的前提下,由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积极地用“长线资源”——劳动力来代替“短线资源”——土地和资金。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户来说,土地和资金是两种不存在机会成本的、相对短缺的固定资源,它们提供的农产品越多,其使用效率就越大。因此,即使边际报酬(收益)不足以满足一个劳动力维持生存的消费量,劳动力的投入也不会停止,直至边际产出为零。这种有悖于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行为正是贫困地区农户经济流程的一个重要特点。

那么,对于某个贫困农户来说,其劳动投入的均衡点在什么位置呢?事实上,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劳动消费比率的农户组, 不仅年投入的劳动时间不一致,家庭成员的人均纯收入也有很大差距,劳动消费比率与人均纯收入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劳动时间或劳动强度呈反相关关系。这样,我们可以对上述问题变换一个提法:为什么人口较少从而劳动消费比率较高的农户投入的劳动时间相应也较少呢?很显然,如果他们增加了劳动时间,那么收入也有可能相应增加。他们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主观上对自家的收入比较满意,认为获得现有收入自己投入的劳动时间(从而也是劳动强度)适中。这就使我们认识到,农户对自己的收入和消费有一个主观感受,可称之为收入或消费的主观感受度,它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社区平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二是农户个体的消费压力,即劳动消费比率。农户对自己消费的感受包括即期消费感受和未来消费感受两个方面,收入或消费的主观感受度是在社区平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大背景下,农户对自己本年度的收入和消费的满意程度。如果满意程度较低,则会增加劳动投入;反之,则会终止劳动投入。对于单个贫困农户而言,消费是由收入决定的,因而图1 中的TS曲线实际上是总报酬(收益)曲线和消费的主观感受度曲线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合,亦即:TS曲线的最高点实际上是农户对自己消费水平的最满意点。

于是,①农户在一个年度内投入的劳动时间的多少或劳动强度的大小受到家庭收入或消费的主观感受度的推动。当收入或消费需求在主观上没有满足时,农户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会随之延长或增加;反之,则会减少。②农户对劳动的边际投入受农户对收入或消费的主观感受度的边际效用和边际劳动所付出的辛苦程度或边际劳动强度的共同制约。如果边际劳动强度小于边际效用,则劳动投入继续进行,边际劳动投入大于零;如果边际劳动强度等于边际效用,则劳动投入终止,边际劳动等于零,此时农户对自己的收入或消费的感受度最大;一个理性的农户永远不可能使边际劳动强度大于边际效用,即永远不可能使边际劳动小于零。

六、简要的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①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户经济流程的均衡点与古典经济学理论明显不一致,它主要是由贫困地区农户的资源禀赋、收入水平和消费压力所决定的;②劳动消费比率较大的农户收入较高,但这类农户尚有部分资源(主要是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③资金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户的最稀缺资源,资金投放的边际收益最大。

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主要有:①中西部贫困地区反贫困的政策着眼点在于引进新资源或新的组织形式,打破目前贫困地区农户经济流程的低水平均衡;②由乡镇政府或地方经济机构有计划地组织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进行跨区域流动,或组织劳动力对当地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以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③积极扶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成长,解决贫困地区农户经济运作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以资金投入方式打破目前贫困地区农户经济流程的均衡状态,促进贫困地区由传统经济流程向现代经济流程转变。

注释:

〔1〕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5 页。

〔2〕参见A·恰雅诺夫:《农民经济组织》(中译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

〔3〕怀柔县尽管不属于中西部地区, 但其贫困的特征和中西部地区是一致的,故我们使用了该县的调查资料。

标签:;  ;  ;  ;  ;  ;  ;  ;  ;  

中西部地区农民贫困机制分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