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之比较_邓小平文选论文

毛泽东和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之比较_邓小平文选论文

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毛泽东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1;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1)02-0029-04

作为中国共产党两代集体领导核心的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了使中国早日摆脱贫穷落后,赶上欧美发达国家,提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一系列思想。比较研究两位伟人的现代化思想,总结经验教训,获得启示,对在新世纪加快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从国内背景来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乱和动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一个多世纪的内忧外患,使国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文化、教育、科技均十分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只有迅速实现现代化,才能尽快摆脱国家的落后和贫穷状况,早日赶上欧美发达国家,让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与此同时,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成就,都成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产生的内在动力。从国际背景来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蔓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武力威吓,特别是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后,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和主权的完整,必须加速现代化建设,这成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产生的外部活力。毛泽东虽然当时还没有使用现代化这一术语,但已明确提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工业国。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基本形成,把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由工业化转向现代化,较为完整地表述了现代化的概念。

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产生于20世纪最后20年,是在我国结束“十年浩劫”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正常的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经济建设停滞不前,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经济发展也明显滞后,这种严峻的局面如果不迅速改变,就会危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正如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上说:“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6、163、186页。)此外,经历十年动乱后,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拨乱反正后,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善生活条件,因此,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6、163、186页。)邓小平正是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始描绘中国人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现代化之梦。

80年代以后,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是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邓小平从战略高度实事求是地改变了过去长期认为的战争迫在眉睫的片面看法,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事业成为全党工作的重心的科学论断,因此,邓小平说:“从80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能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251、224、9、274~275、373、120、64、78、3、226页。)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两代集体领导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时代要求,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这两种现代化思想有着不同的内容、重点、步骤、模式和时代要求。

二、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构思现代化战略目标上,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迅速增强国家实力,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提高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早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在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步骤上,毛泽东主要是以几种重要的工业产品特别是钢铁的产量为标准,以英美为近期赶超对象,带有急于求成的色彩;而邓小平则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以实现小康社会为近期目标,循序渐进,分三步实现现代化,争取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建国之初,毛泽东在思考中国现代化发展步骤时还比较客观和实事求是,他曾说:“要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期,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39页。)1955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又说:“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然而,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苏联十月革命庆典,面对赫鲁晓夫提出苏联15年赶超美国的挑战,提出了15年左右在主要工业品的产量上超过英国的口号,并提出了30年内赶超美国,使中国逐步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因而在构建我国现代化发展步骤时,毛泽东以英美为近期赶超对象,以钢铁等几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为标准,以15~30年为期限,这确实鼓舞人心,但忽略了中国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客观事实,违反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规律,结果欲速则不达,引发了大跃进运动,使我国经济建设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而遭受挫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深入研究国情,并分析了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进程,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略发展步骤。邓小平说:“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30年到50年的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251、224、9、274~275、373、120、64、78、3、226页。)1987年,邓小平再次明确指出:“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到本世纪末,花二十年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在这个基础上,再花五十年的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到下一个世纪的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251、224、9、274~275、373、120、64、78、3、226页。)

邓小平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步骤是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构想,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全新设计,与毛泽东赶超型现代化相比较是实事求是的。三步走的现代化步骤,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目标进行量化,具有科学性,既能反映我国当前的综合国力,又便于与世界各国进行比较,使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三步走的现代化步骤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为具体目标,使人们能意识到现代化建设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实现现代化的热情和信心。

三、中国现代化的重点和模式

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1956年前后,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要“以重工业为中心”,“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注:《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1页。)在《论十大关系》中,尽管考虑了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但仍然强调“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68页。)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现代化战略,就当时尽快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保障国家安全而言确有一定的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赶超型的思维定势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变成了“以钢为钢”,以致于1957年钢产量才520万吨,1958年便要达1070万吨,导致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浪费了人力物力,冲击了农业和轻工业,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在现代化的模式上,毛泽东基本倾向于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虽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认为,经济管理体制上应充许地方和企业享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并在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上提出过生产和经营中的计划性和非计划性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国家市场与自由市场相结合等一系列指导方针,但总的来说,在实现现代化的模式上仍深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影响。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同时,立足中国国情,尤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我国现代化的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251、224、9、274~275、373、120、64、78、3、226页。)对于教育和科学,邓小平强调说:“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国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251、224、9、274~275、373、120、64、78、3、226页。)邓小平把教育和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来考虑,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事实上,无论农业、工业、交通,还是整个经济的现代化最终要靠教育和科技来推进和提升。在实现现代化的经济模式上,邓小平率先突破了传统的经济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6、163、186页。)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讲话中更是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251、224、9、274~275、373、120、64、78、3、226页。)在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上,提出放权地方,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创办经济特区,赋予沿海开放城市较大的经济管理权。

现代化理论认为,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往往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诸方面的互动过程。因此,中国的现代化既不能包罗万象,毫无重点地进行,也不能将现代化局限在某项单纯的经济指标上。相对毛泽东而言,邓小平以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技为重点的现代化思想,更适合中国国情,2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也证明是可行的。特别是在实现现代化的模式上,更是立足现实,以划时代政治家的胆略和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勇气,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使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四、现代化的方向和依靠力量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毛泽东自投身中国革命起就认为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描绘中国现代化蓝图时就始终紧握着社会主义方向,认为新中国建立后;首先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7页。)1957年又说:“中国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73页。)毛泽东之所以强调中国的现代化方向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除了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成立独立发展的现代化国家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当时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社会主义蓬勃兴起之时。

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依靠力量上,毛泽东认为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保证。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主要的成员是三部分人,就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注:《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0页。)。

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化的方向上,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并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四项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985年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又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现代化’。”

关于实现现代化的依靠力量上,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新时期我国阶级状况变化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6、163、186页。)邓小平和毛泽东虽然都主张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但邓小平较之毛泽东更强调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251、224、9、274~275、373、120、64、78、3、226页。)“在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251、224、9、274~275、373、120、64、78、3、226页。)

五、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

自力更生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突出之点。毛泽东在许多著作和讲话中,正确分析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向外学习、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030页。)毛泽东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同时,也主张向外学习,他认为:“一切国家的长处都是要学,政治、经济、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85页。)但就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具体关系而言,毛泽东认为,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由于时代的局限,毛泽东过于强调自力更生,开放意识不强,忽略了对外开放对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性,缺乏对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和技术,利用外资加强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感的认识。

邓小平站在时代高度,洞悉世界发展趋势,把握时代主题转换的契机,力主把中国的现代化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251、224、9、274~275、373、120、64、78、3、226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251、224、9、274~275、373、120、64、78、3、226页。)。邓小平一方面肯定了毛泽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他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251、224、9、274~275、373、120、64、78、3、226页。)但另一方面明确指出,自力更生并不是盲目排外,闭关自守。因而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说:“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251、224、9、274~275、373、120、64、78、3、226页。)并多次强调,“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25)邓小平始终认为,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中国不改革开放没有出路,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因而较之毛泽东来说,邓小平的开放意识更加强烈。

六、结论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代表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认识和探索,不仅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于两位伟人思维模式、工作作风以及成长环境的差异,更由于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不同,两种现代化思想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和差异,但透过这种区别和差异,可清楚地看到两种现代化思想历史的和内在的联系。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努力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和旗帜,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实施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际体系,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为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开创了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现代化进程大大向前推进。两种现代化思想的传承和转换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反映了两代领导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烈愿望。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完成民主革命后把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安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无论是毛泽东急于求成的赶超型现代化,还是邓小平循序渐进的三步走现代化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反映了两代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可贵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现存的答案,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是两种现代化思想的共同之点。毛泽东的赶超型现代化是冷战和两大乱对阵营对立的环境下形成的,是毛泽东和第一代领导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最初探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经验和认识的不足。邓小平三步走的现代化构想则是在国际形势日趋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提出的,是邓小平和第二代领导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探索,是对以往经验和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收稿日期]2000-12-15

标签:;  ;  ;  ;  ;  ;  ;  ;  

毛泽东和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之比较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