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卖成长型股票?_股票论文

从来不卖成长型股票?_股票论文

永远不卖出成长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管是国内IT业人士、网虫还是创业者本身,都认为网络公司的前途在于上市,把股份扔给“大傻瓜”从而套现。这种做法和股市中的“长庄”行为很像。

一般人不宜投资创业板

——投资或投机股票,最后都会归结到一个问题,买还是卖?或者说,买还是不买,卖还是不卖?

——购买成长股当然也有个时机问题。目前,创业和创业板块是方兴未艾,人们很容易想象其成长性,并想当然地认为与其等待它们成长,让别人赚钱,还不如现在就动手,“彻头彻尾”地跟着创业公司一起成长。

——但这种做法,有危险而不是风险。创业公司一般只有一个“蓝图”,投资者难以像对“老公司”那般考虑它的生产、销售、财务作业程序和管理团队等情况,而这恰恰是选择成长股的考虑要素。

——换句话说,创业公司的失败率太高了。创业者往往在某个领域有专长,或看出了某种未被别人领悟的商机,却可能由于创业者的个性、资源等因素,难以容纳或引进运作公司其他方面的专家和管理人。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强出头”能胜一时,却难以获得稳定的成功。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往往只看到一位成功的创业者是如此光彩照人,却没有细细思量他身边有多少创业者和创业公司已经默默消失了。

——所以,一般的投资人没有必要在公司刚开始创业或只真正经营了一二年,就陪着它们“赌一把”。

——在股票市场中有一条经验:不能老想着从股价的最低价买进,一路持有至最高点再抛出,所谓从鱼头吃到鱼尾;只要能吃到鱼的一段身子即可,否则得不偿失,鱼没吃着却沾了满嘴腥气。投资创业公司也应作如是观。

——国内创业公司失败的典型例子是爱多。爱多依靠国内1996年至1998年VCD行业的兴旺,突然走红,让人刮目相看。坦率地说,爱多有点像当年的苹果电脑,很年轻很浪漫很能梦想,也很会造势。但创业者胡志标并不具备长久经营一家公司的能力,除了广告和销售技巧外,爱多在财务、人事管理与战略等方面皆付之阙如。如果投资者见爱多是“标王”又以10倍速增长,就将它视作成长股去投资,岂不惹了大麻烦?

——VCD行业红火之后,目前中国流行的创业公司当然是网络公司。我不怀疑中国网络业的发展前景,却很怀疑这些网络公司的成长潜力。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网络业是注意力经济或“眼球经济”,所以网络公司都大把撒银子做广告。但我越看越觉得这些广告似有主要做给风险投资人看的嫌疑。因为不管是国内IT人士、网虫还是创业者本身,都认为网络公司的前途在于上市,把股份扔给“大傻瓜”从而套现。事实上,这种做法和股市中的“长庄”行为很像。不断买进筹码,用银子将股价推(堆)上去,吸引投资人的“眼球”,最后倒给跟风的傻瓜们。

——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成长股。美国的Amazon.com也是为市场占有率大做广告而亏损累累,但该公司的CEO贝佐斯至少一直在强调一个理念:让公司成为一家永续经营的企业。企业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在于几年的“疯长”,显得很有成长性,而是要一直经营下去,才可能有所谓的成长前景。

投资成长股的“十不”原则

——“不买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只是“成长股之父”费雪认为的投资人“十不”原则中的一条。下面我再介绍其他九条原则,有些很简单,罗列即可。如“不要因为一只好股票在店头市场交易,就弃之不顾”,像NASDAQ开始的时候就是以店头市场面目出现,而现在如日中天;又如“不要担心在战争阴影笼罩下买进股票”,若“台海危机”之类的事件出现,投资人也应抱平常心。

——费雪的第四“不”原则是,“不要过度强调分散投资”。不把鸡蛋放在同一只篮子里,是几乎所有投资专家都会告诫投资人的话。但过犹不及,把鸡蛋放在太多的蓝子里,实际上是增大了风险,至少不可能分散风险,尤其当你没有操作像基金那般资金的时候。

——理由至少有两条。第一,你不可能选择到足够多的股票。尽管整个市场上好股票确实不少,但好股票类型不一,所处行业不一,而你的知识和感觉都有限。一旦超出你的能力之外,你极有可能听消息跟风买了一大堆所谓的“好股票”,却对它们的基本面和市场特性所知甚少,一有风吹草动,便惶惶不可终日。有些散户常向我咨询如何处理手中的股票,一问竟有十多个。再具体到个股,我便发现这些股票都曾“热门”过,现在大多死气沉沉。很明显,这是跟风的后果。我只能笑而不答。因为要我处理的话,只能采取资产重组的办法,卖掉大部分股票,再集中精力买两三只股票。但我知道他们不会听我的,“这不是割肉嘛,我要的是如何解套啊”。其实,你手中持有这么多“烂股票”,无异于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继续流连忘返,没什么意义。我们这时候需要问自己的是,“如果你现在有资金的话,还会买这些股票吗”?如果答案是“不”,那就应该把这些股票坚决抛出,换回资金,买现在值得买的股票。

——不要过分强调分散投资的第二个理由是,你照看不了这么多股票。知道一个股票很容易,但要真正了解一个股票不容易,而要随时跟踪一只股票的变动趋势(包括基本面和技术面),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适度分散投资的最佳结果一般是符合"2:8"原则,即20%的资金产生80%的收益,另外的80%产生20%的收益。

——第五“不”原则是,“不要因为你喜欢某公司年报的‘格调’,就去买该公司的股票”。中国公司的年报大多千篇一律,还谈不上什么“格调”,但一些见诸证券报的公司形象报告却蛮有“风格”,这一点可要千万小心。

——第六“不”原则是,“不要以为一公司的市盈率高,便表示未来的赢余成长已大致反映在价格上”。“市盈率”这个东西,只是参考。若你以为市盈率低,这个股票就应该买,市盈率高,就得抛,那就大错特错了。股市的最大魅力就是没有一种标准和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市盈率低,有它的道理;市盈率高,也有它的道理。而且往往大家认可的成长股的市盈率总是“偏高”的,但几年甚至一年后回头一望,当时市盈率偏高的股票价格是多么便宜啊。

——第七“不”原则是,“不要锱铢必较”。成长股的价格表现形态便是大幅上升,有时投资者虽然看中了一只成长股,却觉得超出了自己的心理价位,于是选择耐心等待,却最终失之交臂。投资成长股成功的人,其心得往往都是先果断地买入,然后再耐心等待。

——费雪的第八“不”原则是,“买进真正优秀的成长股时,除了考虑价格,不要忘了时机因素”,我认为这和上条原则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罢了。

——第九“不”原则是,“不要受无关紧要事务的影响”,比较形象的表述还可是“花朵在春天盛开,可是那没有关系”。由于股票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很多人希望找到一个支点或原则,但恰恰因此走入误区。因为在股市中,能找到单纯因果关系的例子很少,更多的是多因多果。例如,投资人最容易考虑的因素是这只股票或公司的过去,如过去5年或10年中,每一年的最高价和最低价,然后经过一番琢磨,得出一个很漂亮的整数,愿意以那个数字买进。或者,研究公司过去5年的业绩以测算将来。事实上,过去的业绩和股价只是投资选择的一个因素,若单纯依靠它,十分危险。如庄家先在极低的价位吸足筹码,然后将股价迅速推至高位,接着跌掉30%甚至50%,人们就会以为相对过去的高位,很便宜了,便蜂拥买进,没想到股价还会跌掉30%甚至50%。所以,投资成长股,必须谨记在心的是:主宰股价走势的是未来,不是过去。

——最后一个“不”原则是:“不要随波逐流”。这个原则看似很玄很抽象,实际上内容很丰富。费雪认为,股价大幅波动与投资圈评价的变化有关。而投资圈的评价虽然通常由专家们的主流意见形成,却也会摇摆不定。如何正确判断投资圈评价与事实的差异,是投资人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股利并不重要

——些投资估价技术和公式都将股利视为很重要的变量,认为可通过公司股利的多少来判断股票的价格。而若公司股利很少或没有,就会引来对公司管理层忽视股东权益的责难。

——但对成长股理论而言,“股利”只是一种“杂音”而已。这在常识上就很好理解,因为对一只价格升幅可观的成长股而言,股利确实微不足道。

——不过,费雪及成长股理论的信奉者对股利的重要性颇有微词,主要还是着眼于这些股利留在公司内能否产生比分发给股东更大的效益。而理想的成长股公司当然既缺资金又能将资金的效益发挥至最大。所以,费雪如是评论:“本来相当优秀的管理阶层,如果选择增加发放股利,而不把增加的赢余再投资于企业中从而牺牲美好的机会,就像农场管理人急着把能够卖掉的肥壮牲畜送到市场,不肯继续养到能卖最高价的时候一样。”

——当然,至少对相当部分的中国上市公司而言,与其把资金闲置在银行里、将钱瞎投资或任意担保而最后负债累累,还不如把这些钱更多地用作股利。不过话要说回来,如果你老嚷嚷着公司不考虑股利、担心管理层低效无能,最好的办法是不投资它。股利问题只是锦上添花之事,公司真正的成长而导致的股价上扬才是雪中送炭。所以,我赞同费雪的观察,那就是“五到十年的一段期间内,最高的股利不是来自高收益股票,而是来自收益相当低的股票”。

永远不卖出成长股?

——曾持有过优秀的成长股的人可能都有共同的体会,那就是难以选择卖点。有时,当你自以为手中的成长股已翻番甚至翻两番,实在觉得不安稳将其卖出后,半年后一年后,竟发现它又翻了数倍。

——确实,在某只股票的高速成长阶段,投资人都有在什么价位买到它都能赚钱的感慨。我们可以先找出中国成长股的“老贵族”观察一番。

——深发展(0001),在1993年12月31日的价位是92.34元,到1997年5月30日是809元(按复权价计算,以下均如此)。撇开1993年之前的原始股神话阶段,深发展在这四年中也涨了9倍。

——深科技(0021)更玄,在1994年2月8日是8元,到了1999年6月30日是215元,五年不到的时间里涨了27倍!

——再看上海股市中的四川长虹(600839),在1994年3月31日是16.8元,到了1998年1月23日达到314元,四年的时间内涨了18倍。当然在这段时间内,长虹曾出现过比16.8元更低的价位。

——从1997年前后至今,中国股市又有了一轮成长股的“新贵”,比较典型的例子是:

——东大阿派(600718),1996年6月28日上市价格是12.39元,到今年2月14日达到154.12元,三年多的时间内涨了13倍。

——综艺股份(600770),1996年11月29日开盘价是15.21元,今年2月14日是179.59元,三年涨了12倍。

——东方电子(0682),……三年时间涨了17倍。

——清华同方(600100),……涨了近5倍。

——对这些“新贵”而言,留给人的悬念是它们的股价还能走多远?能不能像当年的深科技,也涨它个近30倍?要让人人都一路持有这些成长股可能不切实际,但若能体会成长股的理念,获得2倍左右的收益还是有可能的。

——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克服一个认识误区:“手中持股已有很大的涨幅,大部分上涨潜力可能已经耗尽,所以应该卖出,转而买进还没上涨的其他股票”。

——这种想法可能出于自我心理暗示,“别太贪心了”。事实上,说是别贪心,其实想买进其他没上涨的股票是另一种更为贪婪的念头,那就是以为自己能随意找到成长股。

——正如我一再强调的是,成长股经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市”上有各种各样的成长股,但对你而言,真正优秀的成长股一年能把握住一两只已经很不容易了,若能持之以恒,收益已是很惊人了。

——我的两个朋友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一位朋友在去年"5·19"行情之前就看好“清华同方”,大量买入,到了今年年初,又大量追加买入。我曾问他为什么如此坚持,他说自己对同方一直跟踪调研,认为至少还有两年的时间可以高速成长。“那么你对网络股怎么看呢?”“那是热门股,我了解得不透,不敢重仓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位朋友在1996年深市启动时,坚定持有的就是深发展,可谓投资成长股高手。

——我的另一位朋友对成长股也很感兴趣。在"5·19"行情之前,他手中持有清一色的高科技成长股,行情启动后,收益颇丰。但随着涨幅越增越大,他开始怀疑起来,先是减掉三分之一仓位,转而持有诸如上海汽车等比较“稳重”的股票。1999年7月1日以后,他减去三分之一仓位,转而购买其他股票。又因为行情飘忽,他不敢重仓持有几只股票,只能东买一些西买一些,半年下来,竟有近二十只股票。年终结账,有赔有赚,收益几乎为零。再看他抛掉的那些成长股,虽有大幅震荡,最终仍是涨势喜人。

——所以,要克服拿捏不住成长股习性的最好办法,是意识到能遇到它是你的福分,务必珍惜。

——在台湾股市,过去有一种“选股如选妻”的说法。若引申之,只能涨个百分之二三十的股票就是情人了,世上情人好找,因为她只要有一个优点你就可能接受,毕竟改变选择的成本不大;而好的成长股如妻,她的某个优点也许不很突出却比较全面,所以才能长期相处,一辈子能遇上一个就不错了。若这样考虑,抛出手中的成长股,想另寻新欢,就如离婚,先是解散家庭的成本,然后是在茫茫人海中搜寻的成本,最后又有重建家庭的成本,折腾之后,还有多少乐趣?

——惟其如此,费雪的话很有道理:“如果当初买进普通股时,事情做得很正确,则卖出时机是——几乎永远不会来到。

标签:;  ;  ;  ;  ;  

从来不卖成长型股票?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