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调整的历程与启示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调整的历程与启示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调整的历程与启示

沈 昊

(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也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国内改革的深入进行了调整。外交政策与理念的调整有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两部分的动力因素。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历史,我们更要做到明确底线,坚守原则;塑造形象,担当责任;顶层设计,落到实处;与时俱进,务实调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更需要对过去的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调整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加以把握,这对于外交战略的总体把握以及中国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 改革开放;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历程与启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部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始终深刻把握中国的国内基本情况,基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不断扩大对外交往范围,把握时代主题,紧跟时代潮流。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外交战线在围绕国家实力地位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心工作,特别是外交政策与理念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调整的历程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20世纪90年代初期:独立自主、对外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了过去一段时间所犯过的错误,深刻认识到“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2]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对外开放的外交理念,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在靠自己的同时,也离不开一个开放的世界。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和强调独立自主。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邓小平把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这一时期,中国外交以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为政策指引,不断扩大对外交往范围,1978年,百余个主权国家与中国正式建交,“一个中国”原则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主权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同年底,中美两国正式建交,这为中国进一步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往来打开了良好的局面,是中国对外交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全面的梳理和整顿之后,逐渐由传统的经济为外交服务转变为外交为经济服务的观点。中国的历史经验也足以证明:凡是对外开放时,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就获得发展,凡是闭关锁国时,中国就逐渐走向落后。这一时期,中国外交逐渐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这既包括与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往来,同时也包括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关系;开放了经济物质文明方面的基础上,在精神文化方面也逐步开放。

公路桥梁不仅是在普通的道路上建筑,有些还要在恶劣的环境下施工,很多的施工过程中会遇到急速的河流、峡谷以及山川等艰难的环境,这些环境的影响也使施工更具难度。

(二)20世纪90年代初期—2001年“9·11”: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阶段,这一时期的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面对西方国家所施加的压力与现实困境,国内外一部分人主张中国扛起社会主义运动的旗帜,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与中心,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平演变”。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下,邓小平提出了鲜明的指导性外交方针,针对1989年政治风波等问题,邓小平提出“要好好地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3],这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针的萌发。 1989年底,中国外交部在一份全年形势分析报告中引用邓小平的对外政策方针,即“冷静观察,蹈光养晦,站稳脚跟,沉着应对,朋友要交,心中有数”。1991年7月31日,江泽民在第三期党建理论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了坚持贯彻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概括起来就是“不当头、不称霸、不画线、少树敌”,“对我国稳定对外关系、营造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精力搞国内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战略指导作用。”[4]

(三)2001年—十八大前:和谐世界、互利共赢

21世纪以来,时代潮流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国内的改革也更加深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国内外已经形成共识。区域经济一体化范围更加扩大,从传统的贸易领域扩大到服务、金融等诸多新兴领域。2001年9·11事件,使世界各国都认识到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是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并且越来越难以凭借一国之力加以解决。与此同时,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的发展受到一些国家的制约和钳制。在此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对外交政策和外交理念进行再一次的转型调整,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与中国的外交政策与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着眼于与世界的关系对自身提出的更高要求。”[5]从根基来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和”的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和谐世界理念提供了理论来源。和谐世界主张通过互利共赢、优势互补构建一个均衡的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弥合南北差距与国家鸿沟,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努力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国外交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与贡献,为世界发展绘制了崭新的愿景,对于树立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公共产品做出了贡献。

(四)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这为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重要优势,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被充分证明,民主法治日益完善、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贡献日益增强。中国的发展成就受到关注的同时,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在日益改善,国际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中国正在从发展中大国向发展中强国转变。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根据自身的地位与国际形象进行了调整,承担了更多的国际义务。

全球视野和大国风范。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准确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时代。中国逐渐找准了自身定位,扩展了对外发展空间,为国内经济建设以及“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争取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推动中国外交政策和理念的再次转型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首先,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传统的大国关系中,特别是修昔底德陷阱仿佛给大国关系交往套上了“魔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准确把握大国间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倡走出一条“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大国新路,其之所以是可能的,与世界形势的深刻变革和国际关系的未来走向是息息相关的。其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努力形成从点到面、从线到片的宏伟合作格局。在中国自身获得发展的基础上,中国为世界贡献了应对挑战、创造机遇、强化信心的智慧与力量。再次,发展“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在中国的全方位外交布局中,周边外交是重中之重。面对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拉近了中国周边的命运共同体。最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当代中国外交不断探索的结果”[6],体现了中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勇气和愿望,这不仅是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同时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和路线图。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调整的动力

(一)国际环境深刻变化

技巧是基本体操类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发展学生在支撑、滚动、平衡等动作水平和身体柔韧、协调、平衡、速度等素质和为今后学习体操类运动奠定基础的重要内容,也具有自我保护和实用价值。利用韵律和舞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不难理解,利用技巧的学习如何做到这一点嫩?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奥运会运动员完美的表演,同时向学生介绍体操评分方法,既让学生学习了体操的知识,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体操意识。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位置,因此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在世界格局的大变动中把握历史机遇、争得主动优势,作为当今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之一,中国外交要有明确的底线与原则,并要保持战略定力,恪守底线原则。习近平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2011年9月中国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该书首次界定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其中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作为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不容侵犯和撼动的。国家的核心利益与人类的共同利益具有哲学意义上的辩证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要想准确把握这一辩证关系,就必须明确底线和原则。近年来,部分国家未能正确全面地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在一些涉及到中国核心利益的领域自以为中国为了内外的和平稳定会忽视原则底线,不断触碰中国的红线,企图让中国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和领域上进行妥协、退让。外交政策和理念上的原则和底线是一个国家在处理对外问题时的关乎全局的重大信心,基于这些原则和底线所形成的战略定力是建立在强大的外交能力和综合国力之上的,原则底线是事关事业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所以要保持底线思维、坚守底线原则,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外交原则和理念不会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到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经历了一个新阶段,中国的发展逐步融入到世界的发展大潮当中。同时,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便利与空间。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主体更加健全,不断地优化社会环境,着力厘清政府、市场的关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接轨。中国一直坚持把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机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统一起来。中国不断地无限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位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带来了新的外交任务与要求。这就要求中国不能僵化不前,而是需要兼济天下、全面发展。中国对外政策的历次调整,充分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的显著变化,这与中国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号召力是离不开的。

总而言之,幼儿园的管理在整个的幼儿教学当中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的。在实施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中,如果我们抓不到管理的重点所在,那么“精细化”将对幼儿园管理毫无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只有充分结合幼儿园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而才能使精细化管理模式发挥出它应有的管理效果,为幼儿的教育做出有益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始终坚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正确分析国际和国内的大环境的基础上做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伟大论断。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上和平与发展成为普遍愿望与迫切要求,战争的威胁日益减少,维护和平、促进和平的力量不断壮大。1985年3月4日,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7]

(二)国内改革更加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外交布局也更加具有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苏蕴山介绍,本次发布的10项标准涵盖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三个方面,包括《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另一发展特点,这是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重要成果。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系统论述了通过专业化分工来提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理论,并阐述了专业化分工与自由贸易的关系。当代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与自由贸易和国际化的大分工是离不开的,全球经济秩序正在形成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原材料、商品、服务等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诚然,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世界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终究还是要通过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来克服,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有利于加强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与往来,有利于全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调整的启示

(一)明确底线,坚守原则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这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国际关系领域中,“极”往往指的是能够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和产生重要影响的力量,而“多极”也就是指同时并存3个或3个以上这种力量的格局。诚然,多极化目前还处于一种演化的趋势,并没有真正形成。但是我们也看到,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潮流,符合各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冷战时期,国际社会形成了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极格局,虽然两极格局维系了较长一段时间,但是自60年代开始中、日、西欧等力量不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上重要的政治力量,并开始掣肘相关的国际事务,虽然当时美苏两大国仍然保持着绝对的大国地位,但是多极化却已经开始萌芽。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瓦解,国际社会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随着各国的不断发展,多极化的趋势更加凸显出来,美国越来越难以回避中、俄、日、西欧等的崛起与发展,世界各种力量逐渐成为既相互利用又相互制衡的关系,这对于维护世界的总体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塑造形象,担当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不断加快内部经济体制建设,对外全面加快市场开发,遵守国际规则,履行权利义务,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对国际社会的合理变革产生了深远持久的重要影响。“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是软实力的另一种潜在来源”[8],作为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对外政策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关键。回顾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的轨迹,中国外交要进一步将我国塑造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不断向前发展的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所展示出来的自我整体形象,它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乃至地理等多重因素,外交活动是塑造一个国家良好国际形象的最主要的有效途径之一。今天的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作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外交要始终将维护本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维护国家利益、争取国家利益的同时坚定地做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维护者、建设者。在实际外交工作中,要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的积极转变,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作出贡献,为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互联网和自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要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将国家形象物化成可观、可感的媒体资料,拓宽提高塑造国家形象的渠道与途径。

(三)顶层设计,落到实处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2018年10月25日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介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顶层设计。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基于主权平等基础上广泛开展国家间合作,各国有权选择自身的发展制度与道路,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对现有的国际秩序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涉及到政治、经济、安全、生态等诸多方面,是从双边到多边,从地区到全球的一个阶段性过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加以实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要在保持现有成果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同时,推动合作领域向高质量转变,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建立起相关的合作机制,完善配套设施,推动积极发展;构筑“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关系,要“广结善缘,与周边国家关系再上新台阶。积极运筹,构筑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管控热点,维护安全发展两大利益”[9];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依托现有的国家间关系,进一步加强与传统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增进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共识,拓宽伙伴关系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构建起中国外交领域的“四梁八柱”。回顾中国外交的历史实践,“必须从全局战略高度完善外交战略思想,规划外交工作”[10],在顶层设计基本完备的情况下,更要落到实处。

(3)钠长石化锂辉石微斜长石型伟晶岩:灰白色、浅肉红色,块状交代结构,伟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钠长石、微斜长石、石英、云母及少量锂辉石。其中钠长石约占30%,微斜长石约占25%,石英约占30%,云母约占8%,锂辉石约占5%。钠长石灰白色细粒砂糖状,微斜长石呈细粒粒状交代结构,石英呈他形不规则状充填,粒度小于10mm,白云母呈小片状,片径为10~15mm,锂辉石呈浅黄绿色,呈短柱状、宽板状,大小多在8~15cm之间。

(四)与时俱进,务实调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乃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外交政策和理念调整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的调整都做到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体现了创新性又体现了延续性。“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准确把握了国际形势发展和变化的大趋势,同时根据中国自身的实力、地位,实事求是地确立外交阶段性目标和路线方针。”[11]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对外开放,到“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从和谐世界、互利共赢,再到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在保持了既定的方向不变的同时,根据时代潮流与世界形势,做出了调整与改变。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中国外交政策要保持稳定、准确的战略判断:一是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没有变。虽然当今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并不稳定,局部战争仍时有发生,但是发起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是较小的。二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没有变。随着中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和西欧实力的不断增强,美国的相对优势地位发生变化,多极化趋势明显。三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没有变。在商品、贸易不断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已经不可逆转。四是全球治理日益多元化没有变。当今世界的环境、安全、恐怖主义等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很难由一个国家来解决,需要相关国家的互助与合作。

结 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绩,这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地对外交工作进行的顶层设计是离不开的,回顾这段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和理念调整,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和观点的,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使中国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工作务必要明确底线,坚守原则;塑造形象,担当责任;顶层设计,落到实处;与时俱进,务实调整。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拓新局面、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飞.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J].当代世界,2018(5).

[2]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zt/zt_xkzt/mkszyzt/jngcdxyfb170zn/ddlxyxy/dxpyxy/201802/t20180223_3855142.shtml,2018-2-23.

[3]荣开明.邓小平化危为机的四点启示[EB/OL]湖北社会科学院网,http://www.hbsky58.net/Index/IndexDetail.aspx?sID=5499,2014-09-15.

[4] 李吟.对“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再思考[J].中国领导科学,2017(2).

[5] 彭金星,陈邦瑜.从“和平发展”到“和谐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的传承与发展[J].传承,2016(2).

[6] 王帆,凌胜利.人类命运共同体[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约瑟夫·奈. 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9] 刘振民.亲诚惠容结善缘,周边外交续新篇[EB/OL].外交部网站,https://www.fmprc.gov.cn/web/wjbxw_6730 19/t1429256.shtml,2017-1-10.

[10]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6(1).

[11] 苏格.中国外交的伟大历程[J].国际问题研究,2017(5).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352(2019)05—0023—06

【收稿日期】 2019-06-11

【作者简介】 沈 昊(1994-),男,吉林松原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金 瑛)

标签:;  ;  ;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调整的历程与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