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钱学森手稿分析其软科学思想体系及价值论文

基于钱学森手稿分析其软科学思想体系及价值

吕成冬1,王建成2

(1.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上海 200030;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北京 100049)

摘 要: 通过整理和分析钱学森手稿可知,软科学是他晚年着重研究的方向之一。他通过近30年的探索以及充分吸收国内外软科学研究成果,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软科学思想体系,包括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社会功能、研究队伍和发展方向5个方面。钱学森建立的软科学思想体系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充分体现了高度自觉的“科学自信”及其向国际学术界宣扬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努力,无论在当时的科学界还是对当下的科技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价值。

关键词: 钱学森;软科学思想;理论创新;科学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软科学为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决策问题提供了智力支撑,同时也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以及组织管理的现代化。推动这个过程的是数以万计软科学研究者和参与者付出的努力,其中就包括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探索和贡献。1978年钱学森等[1]在《文汇报》上发表题为“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的文章,标志着他对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理论探索的开端,其中就包涵了软科学思想和方法论的雏形。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钱学森文稿、书信以及笔记等手稿可知,他在晚年近30年间持续关注和考察国内外软科学发展前沿,以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软科学思想体系,包括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社会功能、研究队伍和发展方向5个方面。钱学森建立的软科学思想体系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融合系统性、开放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充分体现了高度自觉的“科学自信”及其向国际学术界宣扬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努力。客观而论,钱学森软科学思想体系是中国软科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同时对当下的科技工作者仍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1 概念界定: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

软科学(soft science)相对于硬科学(hard science)而言,移植于计算机中的“软件”概念。它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经营和政府管理,又称“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中国使用“软科学”作为术语在词源学上,则来源于1971年日本出版的《科学技术白皮书》中“软科学”一词。实际上,中国软科学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技术经济学,且逐步形成以运筹学、系统工程和技术经济为核心的定量分析法为主的研究范式;自70年代以后又形成以科学学、未来学和行为科学等为中心的关于发展战略、政策和管理方法的研究范式[2]。1986年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万里作“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讲话,标志着软科学迈入建制化进程。

国内学术界至今对软科学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并不妨碍软科学的发展,且不同领域的探索丰富了它的内涵和外延,共同推动软科学的多维发展。在此背景之下,钱学森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构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过程中开始研究软科学。众所周知,钱学森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及发展趋势为考察对象,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指导地位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如图1)。这个体系涵盖11个大科学门类,每个门类内部又有3个拾级而上的层次,依次为应用技术、技术科学和基础理论,而基础理论又通过“桥梁”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显而易见,图1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而产生新的门类。

另一方面,外生推动型学霸寝室的打造和应用策略。并非所有学霸寝室都在入学之初就会有所迹象。有些学霸寝室是在外界力量的推动或启发下逐渐成长而来的。这类寝室的学生悟性往往高,但入学之初没有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一定的外力推动下,这类寝室的学生会集体顿悟。为推动生成外生型学霸寝室,可采取如下措施。

图1 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图手稿

钱学森在构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过程中特别重视系统科学,对软科学的探索正是在系统科学门类中进行的。1978年他和许国志、王寿云在《文汇报》上公开发表题为“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的文章,其中就包括软科学思想和方法论雏形。及至1979年4月23日,钱学森[3]在中央党校的报告中指出软科学的特点:“在其研究对象都是复杂的体系,庞大的体系,研究又着重于组成体系或体系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着重于体系和体系的运动和发展”。1986年7月27日,钱学森[4]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对软科学的内涵作出明确界定:“软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它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解决组织、管理和决策这几方面的问题,为领导提出咨询意见。所以,软科学不只是科学,还包含许多技术性工作,实际上是软科学技术。软科学又是社会科学的应用,所以也可以称为社会技术。这就是软科学的性质。同时,发展软科学也是一项技术革命,是软的技术革命,不是现在提得很多的硬的技术革命。”由此可见,钱学森分别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路径界定软科学概念,同时又注意两者的综合。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学生后续专业课都要应用本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此,物理课教学必须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整合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顺应并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后,钱学森[4]又基于“三个层次、一架桥梁”的逻辑思维分析了软科学的地位:首先,软科学作为系统科学的一种应用技术,“包括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技术”;其次,软科学的上层技术科学是“各种系统工程和与系统工程直接有关的基础理论(或叫应用科学),像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等”;最后,软科学的基础理论是系统学,通过系统论这架桥梁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难发现,钱学森提出的软科学概念和体系同样具有开放性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正因如此,及至1996年6月1日,钱学森在给于景元的信中仍在讨论软科学的发展问题,指出软科学“是一组跨自然科学大部门、社会科学大部门,以及系统科学大部门和行为科学大部门,还要用军事科学大部门中的战略学,形成的包括技术学科层次和工程应用层次的学科。”[5]钱学森对软科学的研究充分体现了恩格斯[6]的名言:“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 研究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

钱学森还基于“领导科学”的理论思考,提出软科学共同体还应包括党政机关领导。当然,钱学森[25]对参与软科学研究的领导干部也提出了“专”“通”并兼的要求:“领导干部是专门人才,但又是通才,领导干部要有丰富的学识,但要有学问又不能是死学问,领导干部还要有领导工作经验。”事实表明,党政机关领导参与软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且软科学研究好坏与领导重视程度往往呈现正相关关系,正如成思危[26]所言:“领导者本人最好能争取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这些软课题的研究,例如通过与软科学人员的反复对话以明确课题的目标体系及领导者的价值观,在一定阶段时听取软科学研究人员的汇报并交换意见,参与课题的评审及验收等。有时领导在关键问题上提出的一个新思想往往会使研究人员豁然开朗。”

从时代背景看,中国软科学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新一轮世界性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快速地推动了世界一体化,同时又内嵌着复杂化趋势,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格局,如何科学地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焦点问题。基于此,钱学森[14]于1980年从软科学角度提出:“现代化建设的复杂性,迫切需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投资,最有效地利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来完成大型的科研、建设任务。完成这样的任务,绝不能靠主观‘拍脑袋’,‘拍脑袋’既不可能又太危险,一定要科学地、定量地来处理。”随后,钱学森[15]又在中央党校的讲座中提议:“解决问题,先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然后经过计算分析,由参谋咨询集体提出深思熟虑的几种方案,第一方案是什么?第二方案是什么?第三方案是什么?然后提供给决策的领导,最后拍板定论。”

与此同时,钱学森还重视软科学研究机构间的学术交流。他曾向国家计委经济预测中心范木荣建议,应当与同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合作,“两家单位组织讨论会,交流看法及方法,互补短长,从而使预测工作大大提高。”[23]335此外,就某项具体软科学项目而言,他提出应当广泛吸收各方面专家,例如他在给乌家培的信中就强调建立经济管理模型时,参与的专家就应当包括:“1)数量经济学家;2)系统工程学家;3)经济理论家;4)实际工作的经济家;5)统计、信息部门的专家;6)数学家(如微分动力体系工作者)和系统学专家。”[23]93钱学森[24]还从“两弹一星”工程实践中总结到,一项软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否取得最好的效果,需要有“总揽科学技术全局的科学家”作为带头人,即科技帅才。

此后,钱学森又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向指出可以为发展软科学所用的研究工具。首先从定量角度看,他提出要注意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和高技术以及新技术革命,要将人工智能、模糊数学、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作战指挥C3/I技术等“硬科学”作为研究工具,同时建立“信息集成工厂”,发展中国的情报信息事业[10]。其次从定性角度看,钱学森[11]提出“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主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建立联盟。例如1996年7月11日钱学森致信隋映辉时就建议:“今后能找一些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专家们多谈谈,交流意见,会是有益的。”[12]这些研究工具如今已经普遍运用于软科学研究领域,反映了钱学森的预见性。

研究方法是在科学活动中总结出的有效研究所应遵循的基本操作规范,使研究工作能够纳入可观测和可重复进行的轨道。钱学森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及其实践形式“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13],已在中国软科学研究领域广泛地运用。应当说,软科学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里得到充分发展,如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纵向对比法与横向对比法、宏观研究分析法与微观分析法、专利检索法与文献分析法等。但软科学作为政策性和时效性极强的学科,应随着时代主题的发展而不断创新。钱学森提出的软科学方法论便是典型的创新,正如其言,搞软科学研究不能抱着经典著作不放,要敢于发展新的东西;言外之意,无论软科学还是其他科学研究,都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敢于理论创新。

第一,对施工单位报告进行审查,核查。保证各项测量工具、操作设备、技术方案等符合设计要求、符合施工要求、满足安全性能要求,当各项准备要素达标后便可使用。施工设备的质量问题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质检,否则后患无穷。

3 社会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不宁唯是,钱学森[16]还突破软科学服务政府的范畴,鼓励软科学市场化,扩大软科学的运用领域,实现价值增值。钱学森[17]曾建议成立“生产技术系统中心”,“直接对生产企业进行咨询服务”。1993年3月3日钱学森在给赵红州、蒋国华的信中就建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可以根据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发展软科学的咨询作用,以咨询业创收[18]。这个建议其实反映了钱学森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

所谓“美国经验”,是指钱学森留美20年间的科研活动中已经使用软科学方法,尤其是协助其导师冯·卡门撰写诸如《迈向新高度》之类的发展报告,以及承担美国军方委托的科研项目,其学术代表作《工程控制论》也蕴含着软科学思想。所谓“中国经验”,是指钱学森回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等领导职务之际,向中央提交建议和报告以及主持制定规划和方案时,已经自觉地运用软科学思想作为指导,例如1962年他就将计划协调技术(PERT)运用到航天系统,有效地推进了导弹技术的试验与研制工作。

虽然学术界对软科学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但对软科学的社会功能却有共同认知,即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尤其是在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服务时发挥的咨询作用。钱学森界定软科学概念时,就特别强调它在解决组织管理和领导决策中应当发挥工具价值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钱学森对软科学的认识不仅局限于现实需求,而且能将其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进行考察。钱学森[19]说:“有了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我们就能在复杂的高速发展变化的环境中减少失误,从而使我们国家顺利地从第一个阶段走向第二阶段,从第二个阶段走向第三阶段,完成到建国100周年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大业!”可以看出,钱学森对软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充满信心。这主要是因为钱学森[20]看到软科学方法与民主集中制有着内在契合,这主要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可以用来整理千千万万零散的群众意见,人民代表的建议、议案,政协委员的意见、提案和专家的见解,以至个别领导的判断”;通过这种“集腋成裘”的方式“把多年来我们党提出的民主集中原则,科学地、完美地实现了”,“其意义远远超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以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大事了。”

表 2 结果显示,三组被试的自尊和职业认同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是每组被试作为一个整体的结果,但死亡凸显及亲密关系丧失的压力可能会对不同自尊水平的被试产生不同效应,为进一步明确二者对不同自尊水平被试职业认同产生的影响,研究者在被试中区分了高自尊者和低自尊者,高自尊者是自尊问卷得分中排名前27%的被试,低自尊者是自尊问卷得分中排名后27%的被试,详见表 3。

在电子对抗阶段,因为借助于软件环境,准备阶段的工作量不是很大。在实施过程中,由5人组队,组建在同一市场环境下竞争的企业,分别担任公司的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销售总监、研发总监;比赛正式开始前两天进行两期的指引培训,使参赛选手熟悉流程;之后进入正式比赛,根据主持人的指示依次完成每一步的决策;每月为一期,进行2-4轮后最终确定比赛结果。

由此可见,钱学森极富创新思维,他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度思考软科学如何助力国家发展,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这给当下科学研究者重要启示,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断,中国在“两个百年”时间节点上将面临着新的任务,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从民族复兴高度重新审视科学作用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2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同时又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可以说,科技工作者在这个战略机遇期和着眼点上将会大有作为。

4 研究队伍:建立结构合理的“软科学共同体”

钱学森晚年特别关心人才培养问题,软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需要新生力量。1978年钱学森[1]就提出要发展“有工有理”的高等院校,并开设“事理通论”作为运筹学的基础课程;而且理工科院校都要开设管理课程,以便于学生将来同组织管理专业人员协同工作。同时,他还在写给朱光亚等人的信中建议:“为了大大加强我国的软科学队伍,我想请中央考虑,像五十年代搞两弹那样,下决定调一千人的理工科专业人才到软科学工作。这是一项战略措施。”[22]此外,他还特别重视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他在写给刘则渊、王续琨的信中就提出,要培养社会系统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应当做到:“(一)能运用系统工程及电子计算机(大型机、每秒百万次以上)定量地对社会经济问题作出方案,供领导决策;(二)能听取在社会经济问题上有经验的专家们的定性的各种意见,听得懂;并由此组成分析问题的模型。”[23]49如今国内这种理工结合、文理相通的交叉型人才在软科学领域已经达到一定规模。

上述实践经验是宝贵的思想财富,钱学森研究软科学时便从中汲取养分,进行理论总结与提炼。1986年钱学森[7]提出搞好软科学须具备3个要素:第一是收集信息、情报资料等;第二是请专家提意见、讨论;第三是在收集信息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建立模型。在此基础上,1989年钱学森明确提出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实践形式是“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8]。这个方法论和实践形式是信息体系、专家体系和系统体系的结合,由此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系统、实现以人为本的知识综合,体现了钱学森秉持的“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的科学思想[9]

科技史表明,善于掌握方法论的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回顾钱学森一生的科学活动可知,他不仅提出许多科学思想,而且在科学技术、工程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不少实践经验,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论。笔者将钱学森的实践经验总结为“美国经验”和“中国经验”。

由上可见,钱学森提出的软科学共同体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部门的专门人才,同时还包括党政机关领导。这个共同体有着广泛的参与性,从而实现软科学研究方案与领导决策之间的有效对接,提高软科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这也反映了钱学森作为战略科学家所具有的宽广的科学眼界和格局。这对当下软科学研究仍有现实启示,即一项软科学研究项目的展开应有广泛参与性,而整个软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应融合诸多学科和领域的人才。

5 发展方向:软科学要“中国化”和“国际化”

软科学作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术概念和话语,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被引入中国并得以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现实需求。钱学森在研究软科学过程中注意吸收国外学者的学术成果,例如维纳的控制论、申农的信息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冯·诺依曼的博弈论等;但钱学森[27]更特别强调中国要搞好软科学,切记“迷洋崇外”和“阿Q主义”,“一不要动摇我们搞软科学研究的信心,二要真正结合中国的实际。”

钱学森提出的这个观点所要强调的是发展软科学要立足中国国情和现实,坚持走“中国化”道路,防止陷入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正因如此,他在学习毛泽东思想过程中受到启发,创造性地提出以毛泽东思想作为软科学研究的哲学指导的观点。他曾在1991年8月12日给于景元的信中说:“我们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是建筑在《实践论》的基础上的,现在要说: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工作过程是以《矛盾论》为指导思想的。这就是说,在建立数学模型的曲折过程中,要发现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千万记住:矛盾是一个发展运动,会转化的。我们的许多失误都在于未跟上实际,思想僵化,不知道矛盾已经转化,出现新矛盾了。”[28]钱学森推进软科学“中国化”之际,还鼓励中国学者要积极推动软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向国际学术界宣扬中国学术话语。因为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中国学术成果同样显得极为迫切。正因如此,钱学森早在1995年便提出要把中国软科学研究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介绍到世界同行[2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出的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钱学森提出的软科学研究要“中国化”和“国际化”并行推进,尤其是向世界科学界宣扬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体现出高度自觉的“科学自信”,这种科学自信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有相同立意,凸现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6 结论

通过本文分析可见,钱学森软科学思想的来源既有其实践经验的理论淬炼,又有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视角的理论思索,最终形成系统性、开放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融于一体的科学思想体系。客观而论,钱学森软科学思想体系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对中国软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并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证实。随着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回顾和研究钱学森软科学思想体系及其形成过程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对科技工作者而言可以从中获得启示。

按照摄像机成像模型,当目标线段平行于摄像机成像器件时,其位置可以用相似三角形很容易计算得到。当目标线段不平行于摄像机成像器件即存在偏转却仍然用这一方法计算时,就必须考虑偏转引起的成像变形以及由此引起的解算误差。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 系统工程[N].文汇报,1979-09-27(1).

[2]顾基发.系统工程与软科学[J].中国软科学,1991(3):18-22.

[3]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1979.

[4]钱学森.软科学是新兴的科学技术[J].中国软科学,1986(2):21-23.

[5]李明,顾吉环,涂元季.钱学森书信补编(5)[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302.

[6]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6.

[7]钱学森.应当重视软科学的研究[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1986.

[8]于景元.从系统思想到系统实践的创新: 钱学森系统研究的成就和贡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36(12):2293-3002.

[9]于景元.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应用[J].科学决策,2017(12):1-18.

[10]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书信(5)[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25.

[11]钱学森.关于“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的批注[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1994.

[12]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书信(10)[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13]马来平,刘君钦.软科学研究方法改进的基本方向[J].中国软科学,2002(4):26-29.

[14]钱学森.用科学方法绘制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蓝图[J].未来与发展,1981(3):5-7.

[15]钱学森.研究和创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1982.

[16]钱学森.“科学技术的体系”笔记[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1991.

[17]钱学森.关于“生产技术系统中心”的笔记[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1990.

[18]李明,顾吉环,涂元季.钱学森书信补编(1)[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137.

[19]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我国科技政策讲座[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1985.

[20]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3-10.

[2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8)[2018-05-06].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3660.

[22]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书信(3)[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92.

[23]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书信(2)[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24]钱学森.钱学森致宋健信[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1995.

[25]钱学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领导决策的科学化[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1986.

[26]成思危.努力推进我国的软科学事业[J].中国软科学,1995(4):33-36.

[27]钱学森.钱学森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1986.

[28]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书信(6)[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79-80.

[29]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书信(9)[G].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34.

Analysis of Qian Xuesen's Ideological System And Value of Soft Science Based on His Manuscript

LChengdong1, Wang Jiancheng2

(1. Qian Xuesen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2.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Training Center,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Through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Qian Xuesen's manuscripts, we can see that soft scie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s in his later years. Through nearly 30 years' exploration and absorbing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soft sc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Qian Xuesen set up a perfect thought system of soft science,including concept definition, research method, social function, research team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soft science thought system established by Qian Xuesen is a theoretical innovation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fully embodies the highly conscious "scientific self-confidence" and its efforts to publicize the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to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both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t that time and for the present scientific workers, there ar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enlightening values.

Key words: Qian Xuesen; soft scienc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cientific self-confidence

中图分类号 :G3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2019)09-0262-05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9.09.037

收稿日期: 2018-07-04,修回日期:2018-09-07

基金项目: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及当代价值”(17Z2017040004)

作者简介: 吕成冬(1985—),男,江苏盐城人,馆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钱学森科学思想和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史;王建成(1979—),男,辽宁清原人,副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

标签:;  ;  ;  ;  ;  ;  

基于钱学森手稿分析其软科学思想体系及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