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来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护理论文_梁玲 汤涛

 梁玲 汤涛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 江苏 徐州 221002)

【摘要】 目的:研究唑来磷酸钠对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总结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71例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其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6例患者采用唑来膦酸注射治疗,5mg/次,一日一次;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钙尔奇D片治疗,口服1片,1次/d。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骨骼疼痛程度明显缓解,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骨骼密度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主要并发症有流感样症状,短时间缓解。结论:唑来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但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较高,用药期间需加强护理。

【关键词】骨质疏松; 唑来膦酸钠;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8-0265-03

骨质疏松(osteop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1]。目前,临床上针对骨质疏松治疗的药物种类较多,如降钙素、双膦酸盐和雌激素等。这些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但由于骨质疏松症病人需坚持长期治疗,药物依从性不佳,导致治疗效果欠佳。目前,我国针对唑来膦酸钠用于临床疾病治疗的研究较多,但是关于唑来磷酸钠临床治疗的护理措施研究较少,本文目的是研究唑来磷酸钠对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总结有效的临床护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老年医学科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71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男性27例,女性44例,年龄57~90岁,平均78.9岁。将这71例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57~87岁,平均77.1岁,对照组35例,男13例,女22例,年龄58~90岁,平均78.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以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版)的诊断标准[2]作为患者入选标准:骨密度测量结果低于正常同性别、同年龄峰值骨量的2.5倍标准差,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且患者能长期接受钙尔奇(含有钙和维生素D3)的治疗,肝肾功能正常。本研究排除对钙尔奇D片及密固达过敏者、肝肾功能不全者、患有影响钙磷代谢疾病的患者、癌症或骨折活动期的患者[2]。

1.3 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静脉注射唑来膦酸,一次5mg,一日一次;②对照组:口服钙尔奇D片(由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一次1片,一日一次,疗程为1年。采用电话或短信进行院外随诊12个月。

1.4 护理方法

1.4.1用药前护理

唑来膦酸钠价格较贵,多数病人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短暂的副反应,包括发热、寒战、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流感样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病人对治疗产生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责任护士在对患者进行首次护理时需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用药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及疗效如何),了解患者的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唑来磷酸钠对该病治疗的药物机理,疗效如何,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还可向患者举荐用过该药患者的疗效,增加患者对该药物的认知,取得患者的信任以保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责任护士可针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加强沟通,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

1.4.2用药中及用药后护理

1.4.2.1预防跌倒

骨质疏松病人跌倒后易发生骨折等严重情况,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常规预防跌倒的措施包括:病房和浴室地面保持干燥,灯光明暗适宜,过道避免有障碍物。衣服和鞋穿着要合适,且有利于活动。加强巡视,病人在洗漱及用餐时间,告知家属及病人注意意外跌倒的预防。

1.4.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治疗期间,护士需仔细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观察药物注射部位有无红肿,液体外溢;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以便及时发现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症状;另外,护士还应定期询问患者有无食欲不振,腹泻,头痛及关节肌肉疼痛等不适症状。

1.4.2.3 饮食护理

使用唑来膦酸钠后的1-3d宜进食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食物中应含一定的糖类,以补充热量,同时注意补充矿物质,尤其是钙、镁、锌,还应补充维生素D。同时嘱病人多饮水,每天不少于2000ml[3]。

1.4.2.4出院指导

合理的健康锻炼和饮食搭配有助于缓解骨质疏松的发生速度和缓解病情。嘱患者日常生活中多进食富含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增加含钙食物的摄入。针对不同病人,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进行规律的户外活动,避免进行剧烈的、有危险的运动。

1.5 观察指标

(1) 疗效判定:显效:疼痛完全消失;有效:疼痛明显缓解;无效:和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2)骨密度,测量工具为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部位腰椎(L1-4)及右髋部3个位点(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氏三角区); (3) 药物不良反应。

1.6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4.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判定

治疗后观察组骨痛症状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具体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6 21 10 5 86.1

对照组35 6 10 19 45.7

χ2值12.9

P值 <0.05

2.2 骨密度变化

两组治疗前骨密度无差异 (P>0.05),治疗后观察组骨密度增加明显( 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治疗组36例病人中25例有发热症状,最高体温39.3℃,发热时间1-2d;18例于用药后1-3d出现一过性骨关节疼痛、头痛等症状。本研究中对产生以上副作用的患者应用NSAIDs类[4]药物后症状均得到迅速缓解。

3.讨论

虽然目前关于骨质疏松症临床治疗的种类繁多,但双膦酸盐药物是其中应用前景最好的药物之一。唑来膦酸与其他双膦酸盐一样,进入体内后大部分经肾排出体外,其余被骨组织迅速吸收,而且直接接触骨骼的表面,当破骨细胞在骨骼中活跃破坏骨组织时该细胞吸收骨骼表面的双膦酸盐,进入破骨细胞内的双磷酸盐与其内的FPP合成酶结合抑制该酶的活性,而FPP合成酶是细胞结构蛋白合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蛋白酶,故双膦酸盐可引起破骨细胞凋亡,使其无法破坏骨组织,从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与其他双膦酸盐比较,唑来膦酸钠特有的二氮咪唑杂环结构使它与骨表面羟基磷灰石的结合力更高,抑制 KHH 合成酶的作用更强[5]。唑来膦酸钠抑制骨转移和抗骨吸收的作用是前几代双膦酸盐的100-850倍,试验显示唑来膦酸是目前药理活性最强的[6]。

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疼痛,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腰椎、股骨颈、股骨大转子的骨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有效的,与相关研究[2, 5]结果一致。本研究过程中病人无跌倒情况出现,未出现静脉刺激症状,但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出现发热,骨关节疼痛、头痛等症状,通过监测体温,及时发现并给予相应处理,减轻了用药副反应,增加了病人依从性。

唑来膦酸钠是一种新型的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疗效确切,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是多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勤测体温及与病人沟通可以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处理,以增加用药依从性。跌倒及骨折可能是治疗过程中最严重的情况,护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告知及干预,防止出现跌倒情况。护士在进行基础护理工作过程中要做到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另外,护士还需了解患者的饮食、心理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给予患者预防骨质疏松的日常饮食及生活习惯的专业指导,以提高骨质疏松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韩亚军,帖小佳,托合提伊力哈木. 中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Meta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7): 1129-1134.

[2]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04(1):2-17.

[3] 颜叶超,陈亚梅,王西英,等. 骨质疏松病人应用唑来膦酸钠的观察与护理[J]. 护理研究. 2013(35): 4065-4067.

[4] 袁元杏,李青,张非,等. 唑来膦酸钠应用近期安全性观察[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2(10): 921-924.

[5] 袁元杏,李青,梅治,等.唑来膦酸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98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 2395-2396.

[6] 潘定权,史晓林. PVP联合唑来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Z]. 护理研究,2013,27(12):4065-4067.

论文作者:梁玲 汤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30

标签:;  ;  ;  ;  ;  ;  ;  ;  

唑来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护理论文_梁玲 汤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