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举行小说 - 巴塞尔姆的元小说

镜子举行小说 - 巴塞尔姆的元小说

邱华栋[1]2010年在《唐·巴塞尔姆:垃圾美学与元小说碎片(1931—198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现代派"的标签我曾经尝试翻译唐.巴塞尔姆的小说,原因是他的短篇小说乍一看去短小精悍,大部分小说也就是中文叁、四千字的篇幅,容易入手。

赵毅衡[2]1993年在《后现代派小说的判别标准》文中提出一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在中国已演成一个戏剧性场面:拥护者津津乐道长篇大论,不以为然者当作笑话嗤之以鼻。而双方似乎都不太愿意共同审视一些基本问题,例如雅俗关系问题,形式判别问题,模仿与戏仿之区别问题,元小说问题等等。

柯卉[3]2008年在《戏仿 拼帖 语言游戏——《白雪公主后传》的元小说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对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批判与颠覆,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后传》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作品。本文试图从作品中人物的戏仿、拼帖式的结构以及游戏式的语言叁个显着的元小说特点进行分析,使读者更进一步了解小说中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的运用以及小说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的反童话本质。

朱明[4]1998年在《“元小说”的叙事手段及其操作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元小说”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小说艺术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它常常以“露迹”、“戏拟”、“拼贴”等手段来颠覆小说艺术原有的模式和规范,并进而消解这些模式和规范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威。由于这种反中心、反权威、反制度化的解构倾向契合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语境,使得“元小说”这种由来已久的艺术形式受到了众多作家的重视与青睐。

吴真[5]2017年在《论唐纳德·巴塞尔姆《亡父》的寓言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纳德·巴塞尔姆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被誉为“后现代派新一代作家之父”。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亡父》,在问世之初便被誉为“一个潜在的寓言”。近现代寓言理论的发展已经使得传统寓言由一种文体走向了一种艺术理论范畴,巴塞尔姆的写作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发生的。本文在对以本雅明为主的后现代寓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后现代主义的特色,对巴塞尔姆的作品《亡父》进行考察,以挖掘其深刻的寓言意义。本论文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巴塞尔姆研究的现状以及《亡父》文本的译介情况,对于巴塞尔姆研究的总体情况有了大致的概括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第一章主要厘清了寓言和寓言性的概念,并由传统寓言的发展历程展开,对寓言的发展进行了历时性的梳理。重点关注了以本雅明的寓言理论为主的后现代寓言理论的破碎性和复义性,奠定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接着对巴塞尔姆作品的寓言性做了一个梳理,从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学术活动几个方面探讨了巴塞尔姆选择寓言性书写的背景原因。第二章则探讨了寓言性在主题层面的体现并用大量的例子充分说明了《亡父》所具有的复义性特征。对于文本的主题主要从父与子、君与臣的两个关系层面展开探索,父子关系具有不断的反叛但又不断回归的趋势、君与臣则始终处于二元对立转化的关系中,君臣都既是施暴的一方同时也是受害的一方。第叁章讨论了寓言性具体表征的另一个方面即破碎性特征。从语言和结构方面对《亡父》的破碎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巴塞尔姆通过清单目录表、借用与插入、没有提示的对话形式达到了破碎语言的目的。结构上则是出人意料的采取了书中书的方式进行了拼贴,并且对大量的神话结构进行了融合戏仿。

陈世丹[6]1999年在《从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看后现代主义写作模式》文中提出后现代主义小说已经自我消解了叙事而成为非小说,它不再关注诸如形象、典型、个性、趣味等问题,它仅仅关注语言的贬值并以对抗雅文化的行动来加速这种贬值。小说占有了其他体裁领域,表现为“种类混杂”,却独独丧失了自己的领地,它不再讲故事,不再叙述,它已退化成一种语言断片的随意聚合

唐·巴塞尔姆, 周荣胜, 王柏华, 丛郁[7]1998年在《美国作家唐·巴塞尔姆短篇小说专辑》文中研究说明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当代美国着名的后现代派小说家。一九叁一年四月七日生于费城,两岁时全家搬到休斯敦,父亲是一位有名的建筑师,休斯敦大学教授,崇尚科比西埃、密斯等人的现代主义风格,认为线条、空间或形式应当削减,直达本质,"减少、简单、集中"是他的座右铭,巴塞尔姆在文学领域终身实践着父亲的这种极简主义原则。在一九八○年夏季号《巴黎评论》上的访谈录中,他承认受他母亲的影响颇大,在他眼里,母亲是一个"有女巫般机智的人",这给他的小说带来了一些怪诞、幻想、古怪的特色。他对海明威的喜爱使他在休斯敦大学选了新闻系,作过学报最年轻的编辑,在《休斯敦邮报》当过记者。读研究生期间他应征入伍(一九五叁年),在朝鲜呆了两年,随后又回到休斯顿大学学习,读了很多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方面的着作。他创办了一份文学杂志——《论坛》,刊出了萨特、罗伯-格里耶等人的作品,同时爱上了版面设计,叁十岁时,成为休斯敦当代艺术博物馆最年轻的馆长,终身迷恋视觉艺术,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的实验艺术给了他极大的启示,即艺术的自我意识,探索自身的媒介如色彩、线条、构图的性质,而不是试图重塑或评论它自身之外的事物。巴塞尔姆用文字做了同样性质的探索,结果,便形成了独创性的元小说(metafiction),给当时的文坛展示了文学写作的新的可能性。叁十一岁时他迁入纽约,在以后的二十七年里,几乎都住在纽约的西村,作过当时颇有名气的杂志《位置》的执行编辑,在几个大学讲授写作课程。一九八九年七月二十叁日,巴塞尔姆被喉癌(他不断吸烟)奇去生命,年仅五十八岁。一九六叁年五月十日,《纽约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人之面孔》,从此,他的短篇小说几乎都在这份刊物上发表,尤其是他前期写的故事总是越出文学的边界,以赏心悦目的形式出现在《纽约人》的纸页里。巴塞尔姆的行文形式极为庞杂,广告、图像、画片、市井俚语、行话黑语、陈词滥调、废话、近乎胡闹的插科打诨等等杂糅在一起。"我们喜欢里面有大量废话的书",他的一部小说《白雪公主》里的一个都市小矮人如是说,这部小说进展到一半的时候,作者还真为读者开出了一个问卷,其中有一项"在叙述过程中,胡诌八扯太多吗?胡诌八扯还不够?"但事实上,正如约翰·巴思所说,巴塞尔姆"既不像拉伯雷那样放纵,也明显地不像劳伦斯·斯特恩那么散漫",而是十分吝惜文字,这才使他的名字成了一个形容词:"巴塞尔姆式的",像"卡夫卡式的"一样。罗伯特·库弗曾概括道:"这个形容词指这样的一种风格:精确、温文尔雅、反讽、饶有风趣的简洁,以及积聚起来的古里古怪且常常是超现实的并置;指这样的一种世界观:阴郁的喜剧性的、自相矛盾的、以及基于美丽的语言荒谬之上的。"当然,巴塞尔姆的成就不仅仅是在小说形式方面的探索,他同样关注(尤其是后期)人的遭遇,主要表现恼火、沮丧、困惑、激怒、担忧、内疚、欠缺、悲伤这些当代城市生活的核心内容,他的主题大都是反映一些普通的男男女女在一个缺乏足够的价值与意义的世界上努力寻找途径,以重获价值与意义。巴塞尔姆盛年而逝,成就却很突出。长篇小说五部:《白雪公主》(一九六七),《死父》(一九七五),《天堂》(一九八六),《萨姆的酒吧:一幅美国风景》(一九八七),《国王》(一九九○,死后发表);短篇小说集十部:《回来吧,卡里加利博士》(一九六四),《无以言表的行径,背离常理的举动》(一九六八),《城市生活》(一九七○),《悲伤》(一九七二),《犯罪的快乐》(一九七四),《业余爱好者》(一九七六),《伟大的日子》(一九七九),《短篇小说六十篇》(一九八一),《一夜间去很多遥远的城市》(一九八叁),《短篇小说四十篇》(一九八七);儿童小说一部:《稍有缺陷的救火车;或,这儿那儿处处露面的精灵》(一九七一,获国家图书奖),以及一些文艺评论。《气球》与《罗伯特·肯尼迪从溺水中被救起》译自《无以言表的行径,背离常理的举动》(Unspeakable Practices,Unnatural Acts,New York,Farrar,1968);《我父亲哭泣的情景》、《克尔恺郭尔对施莱格尔不公正》和《句子》译自《城市生活》(City Life,New York,Farrar,1970);《日常生活批判》译自《悲伤》(Sadness,New York,Farrar,1972);《歌德谈话录》、《蓝胡子》与《丽贝卡》译自《短篇小说四十篇》(Forty Stories,New York,Putnam's,1987);《巴塞尔姆访问记》译自《新小说:美国创新作家访谈记》(The New Fiction:Inter-views With Innovative American Writers,Ed,Joe David Bel-lamy.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4)。

刘辉[8]2011年在《从巴塞尔姆的《罗伯特·肯尼迪溺水获救》看编史元小说》文中认为本文以琳达·哈琴所界定的"编史元小说"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美国后现代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罗伯特·肯尼迪溺水获救》进行细致地分析,说明巴氏在这部短篇小说中通过打破传记叙述的真实性、线性叙述结构和叙述视角来戏仿传记等编史形式,意图向读者揭示历史编撰的话语建构本质及其断裂、碎片化的文本特征,并彰显叙述者的主体性以及叙述主体的反复无常性,最终解构编史与文学之间的二元对立。

韩娜[9]2017年在《《白雪公主后传》中的死亡主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纳德·巴塞尔姆是20世纪美国着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的作品,堪称多产作家。他的小说笔锋犀利,直击社会问题;创作风格不拘一格,文本较为零散,跳出了传统小说的布局模式。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后传》脱胎于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其中的人物一改童话故事中纯真、善良、美好的形象,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具具丧失灵魂的“行尸走肉”,在欲望的漩涡中越陷越深,不可自拔,直至被欲望的深渊吞噬,走向死亡。这部小说深受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青睐,前期学者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于文本的后现代性特征、女性主义等角度,少有学者分析小说中的死亡现象。本文列举了小说中不同的死亡现象,借用佛洛依德的本能说、死亡恐惧论;虚无美学;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相关理论,透视小说死亡主题背后的深意,进一步揭示巴塞尔姆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死亡叙述技巧。论文开篇对作者巴塞尔姆及《白雪公主后传》这部小说做了简单的概述,从巴塞尔姆的童年经历谈至后现代语境对他的创作影响。之后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对《白雪公主后传》的研究现状,突出本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正文的第一部分从中西方对待死亡不同的态度来切入,对文学创造中的死亡主题进行了简要的概述,旨在说明该主题对于文学创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针对文中出现的各种死亡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最后一部分探究了该主题的重要意义。旨在说明死亡不仅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而且作者特殊的死亡叙述技巧,还为读者带来了一场不一样的“死亡阅读”体验,从而引发读者对死亡主题背后意义的探讨。

黄淑芳[10]2011年在《作为批评文本的《气球》——一种后现代主义隐喻》文中指出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气球》可谓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范之作。本文通过对《气球》的文本隐喻的解读,挖掘看似无意义的文本内隐藏的主题和内涵。一般认为《气球》在形式上运用了文字游戏、拼贴画等各种后现AI写作作手段,展示了荒谬和无意义的反叛精神。但是,当我们把《气球》整个文本看成一个隐喻之后,文中各种表面上互不关联的描述就显现出其内在的联系,而这个看似小说的文本也呈现出批评文本的各种特征。因此,本文认为这部短篇小说跨越了小说文本和批评文本的界线,反映了作者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唐·巴塞尔姆:垃圾美学与元小说碎片(1931—1989)[J]. 邱华栋. 西湖. 2010

[2]. 后现代派小说的判别标准[J]. 赵毅衡. 外国文学评论. 1993

[3]. 戏仿 拼帖 语言游戏——《白雪公主后传》的元小说特点[J]. 柯卉.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元小说”的叙事手段及其操作策略[J]. 朱明. 文史哲. 1998

[5]. 论唐纳德·巴塞尔姆《亡父》的寓言性[D]. 吴真. 江西师范大学. 2017

[6]. 从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看后现代主义写作模式[J]. 陈世丹. 北方论丛. 1999

[7]. 美国作家唐·巴塞尔姆短篇小说专辑[J]. 唐·巴塞尔姆, 周荣胜, 王柏华, 丛郁. 世界文学. 1998

[8]. 从巴塞尔姆的《罗伯特·肯尼迪溺水获救》看编史元小说[J]. 刘辉. 当代外国文学. 2011

[9]. 《白雪公主后传》中的死亡主题研究[D]. 韩娜. 广西师范大学. 2017

[10]. 作为批评文本的《气球》——一种后现代主义隐喻[J]. 黄淑芳. 当代外国文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镜子举行小说 - 巴塞尔姆的元小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