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探讨-以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为例论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探讨
——以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为例

刘晓英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改革并设计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古代汉语作为专业必修课程,我校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例如:探求字体演变,以小篆求字义;以实践为重心,重视近体诗、文言文的写作;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古代作品的解读等。教学改革旨在培养能力型、创作型的语言文字工作者,打造具有理解力和鉴赏力的文化传播者。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写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1]。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又明确提出“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上来”[2]。独立学院作为普通本科高校中的一员,更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改革并设计出新的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当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虽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但由于师资、经费等问题,课程设置多沿袭母体学校课程体系,侧重于理论的探讨,使得学生在部分课程学习过程中过于吃力,对学习丧失兴趣,这也是授课教师所面临的难题。

近几年来,树达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保持在120人左右,2016年达到150人。该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能保持充足的生源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师资队伍过硬,授课教师全部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母体文学院学生一样,都是严格要求的;第二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科中最基础最实用的专业,学生就业渠道比较宽,可以从事教育工作、新闻工作或行政管理工作,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第三是树达学院在岳麓大学城内,这里学习氛围浓厚。本文试图以树达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对当前独立学院古代汉语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探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枯燥的学科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感受认知,在教学中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办法,以期推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向应用型人才升级发展。本文提到的教学改革对象班级为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文法系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1班、2班、3班。

一、探究字体演变,以小篆求字义, 培养能力型的语言工作者

古代汉语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富有深厚的语言理论基础和深刻的语言文化内涵,因此,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正如《荀子·儒效》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3]因此,对文字学的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究汉字形体演变过程,利用小篆字体去分析汉字结构,掌握“六书”理论。

以殷商甲骨文教学为例。由于甲骨文的特点是象形性很强,有些甚至带有原始图画的特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识读简单的甲骨文,让学生观看央视播放的号称“四堂”(指中国近代研究甲骨文的四位著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的四位甲骨文研究者的视频,关注中国文字博物馆“悬赏”破译未识读的甲骨文事件(指2016年10月28日,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官网上发布公告: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做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悠久而灿烂的语言文化,深刻领悟到珍惜先人遗产、光大汉字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这下,驮子与常爱兰才反应过来,然后赶紧把李老师迎进屋子里。屋子里的凌乱是李老师能够想象得到的。在农村,家里收拾得很干净的不太有,更何况是弹棉花的人家,更何况是外乡人。

古代汉语也是一门工具课,学生学好古代汉语就具备了阅读中国古代文献的能力,就可以成为具有理解力和鉴赏力的文化传播者。因此,精读古代作品,尤其是先秦两汉的优秀作品,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如“xxx,什么时候回来?帮我买油回来。”“不好意思经理,公司很忙,但我家里有急事,要请假。”“抱歉老师,我忘带作业,可以下次交吗?”“不好意思同学,打扰一下,我是新同学,不认识路,请问图书馆怎么走?”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间接请求行为表达时都借助一定辅助性语言暗示,以引起下文。

与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利用小篆字形分析汉字的结构相配合,教师在课外还开展了与之相关的汉字文化活动,那就是用小篆字体写信表达情感。二十岁的大学生,如花如阳、韶颜稚齿、锦瑟年华,如果有很多话不敢与朋友说、与父母说、与老师说,那么可用小篆字体来一次复古的表白。这种用小篆传情达意的方式,“强调教学的情意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对学科的兴趣、热爱和自信心”[4],可以让学生融入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通过举办“传情达意用小篆”——小篆字体书信作品展,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积极投入到小篆字体书法兴趣中,创作优秀的书信作品,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好地弘扬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成为能力型的语言工作者。

二、重视近体诗、文言文的写作, 培养创作型的文字工作者

实际教学中,文选与通论两个模块是相配合进行的。学生最开始是学习《诗经》作品,虽然此时学生还没有具备音韵学知识,但由于《诗经》是配合以钟磬为主的打击乐器而作的四言诗歌,可以咏唱,教师通过构拟韵脚字的上古读音,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尽可能读出诗歌的韵味。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为其学习音韵学知识增加了感性认识。如《卫风·氓》第一章是句句押韵,押之部,韵脚字的拟音:蚩thji,丝si,丝si,谋miu,淇ɡi、丘khiu、期ɡi、媒mu、期ɡi(《诗经》韵脚字的拟音来自王力先生的《诗经韵读》),按拟音来读韵脚字,朗朗上口。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左传》作品,[7]教师可以运用文字学、词汇学知识分析作品中词语的本义,探求其引申义,区分古人用字中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的不同。这样,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逐字逐句的研读,加深了对作品中人物的认识、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如《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句中“贼”的释义很重要。学生通过分析字形探求“贼”的词义,从戈,则声,杀害义,与现代“小偷”词义完全不同。学生掌握了“贼”的词义,就更能体会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晋灵公残暴的性格特征。例如对于《战国策》,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读注释,注意古今词汇的不同,使之尝试通过直译方式翻译文言文。例如到了阅读《论语》《礼记》《孟子》《庄子》的阶段,学生已经具备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这时候教师虽然还是要求学生逐句、逐词、逐字地研读这些文选,但更多的是通过指引式讲解,使学生有效地运用古代汉语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提高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了解文选中蕴含的相关文化现象,拓展知识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做到触类旁通,从而有效地运用到写作中。可以说,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提高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过程。

学生在基本上掌握了文言文语法特点后,可以通过实践练习的方式来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即练习把现代汉语句式转换成文言文句式。这是一种古今对比的探究方法,学生练习时要注意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复音词为辅,更要注意文言文语法的特点。一旦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出文言文是如何遣词造句的,教师就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尝试写作文言文,或用文言文自我介绍,或用文言文评价历史人物,或用文言文介绍人文景观。由于时间和能力的局限,虽然大多数学生还不能写出合乎要求的文言文作品,但他们已经学会如何用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样就为今后成为创作型的文字工作者打下了基础。

古代汉语语法中,除了宾语前置句式外,判断句、被动句、双宾语句都有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此外,还有实词活用、虚词用法等也不同于现代汉语。“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是探究式的本质和核心”[6],教师应尽量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给他们自主建构新知识的语料和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究求知,这样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对于语法教学,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是讲解基础的语法知识。但是,学生认为这样的课堂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古今语法有相承关系,但又呈现出各自特点,因此,“沟通古今,抓住特点”是学好古代汉语语法的最好方法。古代汉语有其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句式。学生首先要从观念上把握宾语前置是先秦两汉文言文的正常句式,明白古人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可以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讨论这个语法条件是什么,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献资料,总结规律。最后,学生通过大量的句子分析得出宾语前置句式有三个语法条件,而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代词“是”作宾语前置是例外。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学习效果较好,且学习热情高涨。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认知发展的高级目标——思维、问题解决、创新与实践能力、直觉、灵感等”[4]。教师在课后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学生创作的动机和灵感,写作合乎格律的近体诗。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拟定这样几个主题,如“树达光影”“樟园小径”“岳亭烟雨”“仁爱精勤”,要求学生至少创作一首律诗,用律诗表达对母校的热爱、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学生完成后以班级为单位自行评议,教师选取班级优秀作品制成PPT在全年级展示。学生兴致浓厚,纷纷站在讲台上畅所欲言,就自己的作品从内容、格律两方面进行赏析。这样的举措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其对律诗写作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课后继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说诗歌用工有三处,即“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5],所指的是章法、句法、字法三方面。学生通过写作实践,体会到律诗在这三个方面的要求,领悟到流传下来的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我们不但要多读唐诗宋词,还要学古人炼字,用诗词来抒发我们的情感,从而展示中文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美好情怀,提高审美素质,树立君子风范,加强道德修养,打造文人气质。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字学知识的掌握,拓宽研究路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课后布置的作业是用写作演说稿的形式理清汉字形体的演变情况。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汉字从字元的构形到书写体势,有过几次重大的变化。从殷商甲骨文到西周金文,到战国古文、籀文,到秦代小篆、秦隶,再到汉隶,到楷书,汉字的变革有着相当长的并用时期,变异性和继承性交互作用,这些事实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

3.2 普通高校的师资力量有待提高,专业的定向运动制图人才需要大量培养,以满足学生对定向运动的专业人才需求。

三、加强对古代作品的解读, 培养具有理解力和鉴赏力的文化传播者

又以秦代小篆教学为例。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动手写小篆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对此感到新鲜而好奇,就会认真地去书写。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省改秦国的籀文大篆而采用的标准字体,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小篆笔画繁复,形态奇特,可以随意曲折,历来被书法家所青睐,印章刻制上也一直采用篆书。由于小篆字体优美,具有线条化、圆转化的特点,学生很快爱上了这种不同于楷书的字体,并且产生了主动研究这种字体的兴趣。就文字学教学目的而言,教师布置学生书写小篆、识读小篆的任务,是为了让学生以小篆字形为轴,上推甲骨文和金文,下演隶书和楷书,从而掌握汉字产生和孳乳发展的规律,最终能够运用“六书”理论去分析汉字的结构,说解字义,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而更加热爱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化。

在音韵学教学中,由于考虑到音韵术语繁多且学生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采取启迪认知的方法,与现代方言尤其是粤方言紧密结合。这样古今语音沟通,语言的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可以让学生重点掌握古今语音演变规律,尤其是声调的演变规律。教师教会学生使用古代的韵书查找韵脚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让学生学有所用。比如学生学好音韵学可以更好地吟诵唐诗宋词,因为唐代主要的诗体是格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平仄是以唐代的声调为标准的,而古今声调是有变化的,这需要音韵学的知识。押韵也要以韵书为标准,有“诗韵”(指官方颁布的用来专门指导押韵的韵书,一般指合并《切韵》《广韵》而得来的106韵的《平水韵》),不能换韵和出韵。学生只有充分掌握格律诗的特点才能写出合格的近体诗。同样,宋词也具有格律特点。教师可以把一首唐代近体诗打乱次序,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格律特点连缀成篇,反复练习,直至学生完全掌握近体诗的格律特点。

研读文选过程要始终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传统的大学课堂中,教师永远是教学者,学生永远是受教育者,角色意识一成不变。现在则需要转变观念,变换教学主体角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或者事先布置任务给学生,或者指定某某学生对某项内容进行实践性准备。总之,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在每个专题的教学中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有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通过自纠或他纠的方式更能发现问题,从而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分析中美贸易战的原因时,本文从中美两方分别进行了研究。美国方面主要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处于维护自身霸权地位的需要;而中国方面则主要在于对美国贸易依存度过高。

集中建设区:以现有通州各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为基础,结合城市发展与生态因素划定各镇区集中建设区规划弹性系数,划定镇区弹性区间,二者结合确定集中建设区。

由于对学生提出用文言文写作的要求,文选教学完全改变了以往教师边翻译边讲授作品中的词汇和语法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引导学生研读文选,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应既注重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又注重实际的运用,以达到让学生既接受知识又进行科学探索的双重效果。

独立学院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和优化,强调的是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也是明显的。教改发现,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反而促进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获取,促使学生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更好地钻研知识,主动去认知和吸收基础知识。我们也要注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既要切合课程的学期安排,在时间上给以充分保证,又要切合学生主体对知识接受的渐进性,使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这种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运用程序比较烦琐细杂,也需要教育者付出更多的耐心。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8.

[2]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5):43-74.

[3] 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8:142.

[4] 张大均,郭成.教学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1.

[5] 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6.

[6]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

[7] 蒋冀骋,唐贤清.古代汉语(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11-3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31-0069-03

[基金项目]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独立学院古代汉语教学从基础理论型转向实际应用型的改革”(湘教通[2017]年452号:638)。

[作者简介] 刘晓英(1971—),女,湖南邵阳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 2019-07-20

标签:;  ;  ;  ;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探讨-以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