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_市场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_市场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发展与改革过程中,“资本市场”、“资本运营”、“国有资本”等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各种报刊媒介以至党的正式文件中。资本的存在与被承认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等于说,资本的内在含义已为人们所普遍认识。实践发展使一个重大而严肃的理论问题摆在了我们目前: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

一、资本是与工业化过程密切相连的社会经济关系

资本是工业化、是大机器发展的产物。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与人本身相异的社会经济要素只有劳动工具和自然存在的土地,社会再生产过程无需资本的概念介入其中。在小商品经济条件下,简单交换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但这时的货币只是生产过程结束以后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产品的社会工具,主要承当的只是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而并未转化为资本。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在“工业革命”的早期,人们发现,把劳动力聚集在一起,通过分工和使用经过改进的、专门化的劳动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产出。在这个阶段上,人们直接看到的,是劳动力的集聚程度决定着分工的发展程度、专门化劳动工具的使用程度、产出的增加程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张程度。自然地,人们把这种通过要素合理组织和生产技艺及生产手段改进带来的社会财富增加归结为劳动或劳动要素带来的,由此产生了亚当·斯密著名的劳动价值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仍无需把“资本”引入自己的视野。这时理论的发展恰恰表现为力图论证财富的增加与人及劳动以外的其他要素无关。

大机器的产生、发展与普遍应用带来了生产率的大规模提高,产出的成倍增长,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社会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从社会整体看,人还是这么多,投入的劳动也还是这么多,面对仿佛在一夜之间突然增多的社会财富,人们开始努力探索这些迅速增长的财富究竟从何而来。人们认为,在大机器这种人手的产物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异己的神秘力量,是这种足以左右人和社会的力量使社会产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增加,使一部分人一夜暴富而使更多的人不得不放弃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而服从于机器的指挥。这个力量被人们称为了“资本”。拥有资本的人们争辩于资本是社会财富增加的源泉;没有资本的人们感受于自己的命运完全为资本所支配。由此产生了所谓的“资本拜物教”。

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立足于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写出了划时代的经济学经典《资本论》——一部真正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资本的著作。马克思在这部深刻揭示工业化过程和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伟大教科书中指出,第一,资本不是物,它不简单等同于货币、资金,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第二,资本是客观存在,它不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异己的超自然支配力。又不是物,又是客观存在,资本是什么?资本是人们在大机器所带来的抗自然能力增强过程中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工业化发展过程所必然要求的工厂制度、集中化、专业化、社会普遍分工、要素高度聚集和不断优化重组等必须借助于“资本”这种经济关系才能实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求的等价交换原则必须借助于“资本”这种经济关系才能在工资、利息、地租等范畴内贯彻到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同样必须满足大机器技术属性所决定的一切要求,同样必须满足彻底贯彻价值规律的一切要求。体制改革是什么?体制改革本质上就是调整社会经济关系。从“生产队”、“全民所有制”到“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到“现代企业制度”、“打破‘条块’界限的企业集团”、“国有资本”等概念的更替,反映的就是一种新型社会经济关系的建立轨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同样不是物,同样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为了对我们今天面临的重大战略实践作出清晰的理论说明,上述关于资本的“话从头说”不为多余。

二、资本是价值范畴

1997年,我们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进步是“国有资产”的概念日益为“国有资本”所取代。人们从实践的发展中直观地认识到,“国有”的那一部分国民财富并不一定要锁定在某种特定形态、特定产业上或特定区域中。这就需要回答一个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国有”的那一部分国民财富在具体形态变换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是什么?换言之,国有资本的实体究竟是什么?是一个价值量。

资本是价值范畴。机器设备、土地、资金、原料等都只是资本的具体存在形式。资本在具体形态的变换过程中被保存下来的是价值。价值才可以使不同具体形态的资产相互比较。只有在价值形态上才能理解和解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例如,机器台数的保持或增加、土地面积的保持或增加都并不一定意味着资产价值的保持或增加。价值量的保持和增加才是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说资本是一定量的价值,这尽管已经深入到了理论层次,但仍然为人们所容易理解。因为人们从一般商品交换中就可以感受到让渡使用价值而实现价值的关系。但资本是价值范畴的理论含义并不仅如此。一般社会产品被作为商品出卖时,价值和使用价值是高度同一地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之内的。而资本作为价值范畴,在个别再生产过程中,它需要不断地变换自己的具体形态才能完成自己的职能;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它需要不断对各种具体形态的要素进行集聚和优化重组。就是说,资本是对使用价值不断排斥的价值范畴,是市场经济下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矛盾已经高度外化状态下的价值范畴,是已经取得了对使用价值相对独立地位的价值范畴。资本的活力就存在于这种对使用价值相对独立的地位之中。资本只有在这种对使用价值相对独立的地位上才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演绎出资产租赁、企业兼并、集团化、股份制等等生动的实践形式。

三、资本是能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

资本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国民财富。地下未经开发的矿藏是国民财富,但并不是资本;沉淀于消费者手中的储藏货币是国民财富,但并不是资本。在市场经济下,唯有投入社会经济活动中,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才是资本。

理论需要回答一个形式上的“悖论”:由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如果资本是不需要特定使用价值形态的价值,那么它就是没有用的价值。解开这个悖论的关键是找到资本的有用性。资本的唯一有用性就是以一定的价值量带来更大的价值量,就是价值增殖(请注意,不是“增值”,因为一定量的价值本身永远不可能等于一个与它不相等量的价值,因而也就无所谓增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能够找到舍此之外的有用性吗?不能。80年代中期以来,“打破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拨改贷”、“剥离企业社会负担”、“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自负盈亏、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法人”等种种改革尝试,不论完善与成功与否,我们在沿着一条什么样的轨迹前进?从理论层次上说,我们在沿着一条使资本回归其本性职能的轨迹前进,这个本性职能就是价值增殖。

如果资本的唯一有用性就是价值增殖的命题成立,那么一个相应的命题就是:只要是资本,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的根本职能就没有区别;它们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运行规则、行为方式就没有区别(作为社会资本、公共资本的职能是另一理论层次上的问题)。

四、资本在市场经济下的属性异化

资本是价值范畴,但在市场经济下,资本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否定价值决定的社会规则。这个矛盾,就是资本的属性异化。

资本不论怎样对使用价值排斥,它本来总要代表一个特定的价值量。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一般等价规则所不能解决,而大机器应用过程中要素集聚和优化重组又属必须的某些要求,资本走向了它的对立面,走向了对其价值属性的否定过程。当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不等量时,出现了按劳动力价值或对资本的耗费计算“成本”而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计算商品价值的二重价值标准和“资本化”的工资;当资金借贷或延期付款等信用交易下等量等质货币或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两个量时,出现了“资本化”的利息;当本来不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产物,本没有社会属性意义上的内在价值的土地被作为要素交换或暂时让渡时,出现了“资本化”的地租;当一次投入却可以多次出卖的技术走向市场时,出现了比照技术所能带来的收益推算的“资本化”的“技术价格”。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商标及企业信誉等都已经成为了对价值属性否定的资本形式。

无需争辩,我们自己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同样存在着上述异化。资本的异化是资本内涵的发展,是历史进步,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创造,是顺应工业化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可以说,我们正在进行的“发育资本市场”、“推进技术商品化”、“实行资金与土地有偿使用”、“改革劳动用工制度”等种种改革尝试,在本质上都是在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去认识、利用和发展这种异化。

五、资本内在价值与资本市场价值

资本的价值是资本的社会属性。一定量资本的内在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标准”强制地决定的。在一个特定时点上,社会必要标准只有一个,因而不存在同一资本具有两个内在价值量的情况。但市场经济下的一个规律是,本质与现象经常是背离的。资本的价值决定就是一种本质与现象的背离。

首先是资本内在价值决定过程中本质与现象的背离。一般地,资本不能以单一形态评判其内在价值,而只能以多种形态凝聚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企业时才能评判其内在价值。与一般商品价值决定过程不同,当资本凝聚于一个企业时,它的价值不取决于各个组成部分内在价值的简单相加,例如机器设备、厂房土地等要素的内在价值相加并不等于企业自身的内在价值,而取决于企业这一新的组合体所能形成的价值增殖能力。“商品”的价值不由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耗费决定,却由其“使用价值”决定,这一价值决定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存在了本质与现象的背离。

其次是资本市场价值决定过程中本质与现象的背离。当资本组合为企业时,如同一般商品的市场表现一样,它的内在价值通常只能通过不断与其背离的市场价值,也就是价格表现出来。典型例证是股票市场,在瞬息之间,企业的内在价值并无变化,但它的资产价格可以呈现为巨幅涨跌。

资本的内在价值和资本的市场价值都反映社会对资本价值的承认程度。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长期过程的均值,后者则要更多地受到短期供求关系和投资者多方面心理预期的影响。市场经济同时承认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合理性:没有前者就没有等价交换,没有后者就没有竞争和社会的优化选择。回到一个实践中的普遍性问题上:国有资产流失与否,应当如何判断?尊重市场,承认规律,就应当在足够充分地竞争基础上首先依据后者。因为没有后者的持续过程,前者或则无以判断,或则会变成为一种主观估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涉及非常广泛、复杂的方面。除上述外,至少还应回答资本利益、资本的人格化代表、资本的权力分离、资本的积累规律、资本的流动与重组、资本运营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协调等问题。本文仅试构筑这一理论框架的最初若干基石。

标签:;  ;  ;  ;  ;  ;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