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概念与历史要素相结合的教学_秦岭论文

地理空间概念与历史要素相结合的教学_秦岭论文

揉历史要素于地理空间概念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地理论文,概念论文,历史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空间是人类活动的舞台,处处都留下了历史要素的“烙印”,若把这些历史要素揉到地理空间概念的学习之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以黄土高原及周边相关区域”为例,就如何揉历史要素于地理空间概念的教学谈些体会。

从高空俯瞰,黄土高原地区的黄河段恰似一个“几”字,把中华文明之光最早升起的地方——关中地区搂在怀中。因此,我们只要结合历史要素,以关中为中心点,再向黄河“几”字形的东、西、北侧及其南缘的秦岭地区延展,就能达成该区域有效的地理空间概念的教学目标。

一、“关中文明”光照中华

从地理区域来看,关中地区南靠秦岭,北接陕北高原,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杨凌一带地区。

如果说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那么黄河文明的源头就在渭河流域。由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冲积形成的渭河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气候温和,自古灌溉农业发达,为渭河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这里自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人类农耕、定居,距今6800-62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居住的半坡村落即是明证。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其中包括周、秦、汉和唐四个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正因为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史记》中就称八百里秦川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由于渭河平原东有函谷关、西有散关、南有武关和北有萧关,位于四关之间,故亦称关中。《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所言的“关中”,即言此。布于关中周边的峰高路险的四大关隘,是关中与关外的交通要道,也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如居四关之首的函谷关(东汉改名潼关),北临黄河,甫靠大山,东西百余里,开路于断裂的山石缝中,有“车不容方轨,马不得并骑”之称。散关(亦称大散关)因周朝散国之关隘而得名,其自古为“川陕咽喉”,战事不断,陆放翁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描写的就是该地古代的战争场景。武关是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春秋时老子骑青牛过武关,在此地留下的扬扬五千言的道德经,流传至今。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一首《题武关》,其中就有“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的诗句。萧关,为古代西北边地著名关隘。秦汉帝王出巡、汉唐文人出塞、都与萧关有缘。

这些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的关隘,令关中避过了来自关外的许多烽火战乱。如战国时期,六国屡屡合纵西向攻秦,但亦只落得屡屡饮恨于函谷的凄惨下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关中文明发展的时空,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所以,就有了《过秦论》中“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的话,关中常能在战乱不息的古代获得较长的稳定阶段。

二、“巍巍秦岭”横贯东西

突兀在关中地区以南的秦岭,海拔约2,000~3,000米,相传是春秋战国时秦国的领地,也是秦国最高的山脉,遂命名为秦岭。秦岭是我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南部,经陕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

秦岭主脊偏居北侧,北坡陡而短,南坡缓而长,是北仰南倾的断块构造。由于秦岭山体雄伟,势如屏壁,有“九州之险”的称号。如我国著名的北岳华山,就是在北邻渭河平原的大断裂处,其北坡非常陡峭,一直以来人们只能从其南坡登上山顶,因而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称。

秦岭横卧东西,阻隔了南北交通,《史记》有云:“秦岭天下之大阻也。”这样,秦岭间南北向的深邃河谷成了古代南北交通的孔道,但这些孔道的许多地方,只能是飞鸟和气流可以通过的悬崖绝壁,人根本无法通过。因此,秦岭就拥有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栈道”工程,古人在陡峭的山崖上,凿洞插杆,架木铺板,作为穿越山脉的道路。这些连绵的栈道被人们称道为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也跟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与诗句联系在一起,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涉及的“荔枝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陈仓道”。这个楚汉相争时的陈仓道的北面出口,就是前面提到的“川陕咽喉”的散关,《三国志》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如今著名的宝(鸡)成(都)铁路就从陈仓道经过。

奇特的是,秦岭的北部是黄河的最大的支流——渭河,而它的南部又偎依着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如果说由渭河冲积成的关中平原孕育了“中华文明”,那么由汉江流淌出的汉中平原则滋养出了“汉文化”。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中最大的民族是汉族。说起“大汉民族”,我们不得不联系到2000多年前发生的“楚汉相争”。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逼迫,率大军由咸阳经子午道进驻汉中,屈就汉王之位。但刘邦在汉中广纳贤才,最终还定三秦。由于刘邦发迹于汉中,便以汉中人曰“天汉”之“汉”字为国号,民族叫汉族,人叫汉人,语言叫汉语,文字叫汉字。围绕一个“汉”字,影响力持久而广泛的“汉文化”应运而生。

三、“滔滔黄河”锦绣大地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穿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后,在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狼山、大青山之间的陷落地区,一连作两个90度的剧烈转弯,好像天神抛的绳索般套住了鄂尔多斯高原,所以这块由黄河冲积而形成的平原称为河套平原。河套平原由贺兰山以东的西套平原(又称银川平原)、狼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大青山以南的前套平原组成。该区域地势平坦,土质较好,又有黄河灌溉之利,成为“‘塞外米粮川”,因此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

现在讲的河套平原主要是指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即黄河“几”字形的北段的流域。其中前套平原也称土默川平原,南北朝时称“敕勒川”。看到“敕勒川”,人们耳畔自然会响起“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

黄河“几”字形的东侧地区,古代称为“河东”地区。该地区主要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其西是绵延起伏的吕梁山,东则是巍巍太行山,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止绵绵长城。唐代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南北绵延八百余千米的巍巍太行山,形势险要,只有八个仅可容身的峡谷沟通华北平原,世人称之为“太行八陉”。也许因为太行山作为天然屏障的巨大作用力和影响力,居于太行山之西的“河东”地区后来被称为山西。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山西简称“晋”也由此而来。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讲的就是这件事。

黄河“几”字形的西侧,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有一条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数十千米的狭窄长廊,因其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祁连山上季节性的冰雪融水滋养了大片绿洲,也成就了河西走廊发达的古代绿洲农业。河西走廊就像一根仙女的腰带飘落在人间,而闻名遐迩的“河西四郡”——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瓜州(敦煌)则是镶嵌在腰带上的一颗颗璀璨的翡翠。

河西走廊自古为沟通西域的要道、战略要地。让我们由东到西依次沿着“河西四郡”,看看与之有关的典故或诗词,就可知一斑。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悲壮的战争画卷。而从张掖地名的“伸张国掖,以通西域”中,我们就能自然联想到西汉张骞走出的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酒泉,在交通地理位置上素有“北通沙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之称,其玉液飘香的美名,据说是西汉名将霍去病把皇帝犒劳他打胜仗的御酒,倾倒于甘泉与将士共饮而得。至于敦煌,更是东西文化的荟萃之处,敦煌石窟以其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之名即此意。

总之,只要我们在地理空间概念的教学中有机地结合该地历史上曾出现和发生过的著名的人和事,给地理空间赋予“人”的意义,就会取得“就空间论空间”所达不到的效果。

标签:;  ;  ;  ;  ;  ;  ;  ;  

地理空间概念与历史要素相结合的教学_秦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