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电子期刊研究_电子期刊论文

20世纪中国电子期刊研究_电子期刊论文

我国20世纪的电子期刊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我国论文,世纪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世界范围内出现电子期刊距今并不长远,电子期刊的研究历史更为短暂。资料表明,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才有电子期刊方面的论文发表。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世纪末,我国共发表专门论述电子期刊及以研究电子期刊为主的论文420篇。期刊信息资源历来以新颖度高、传播速度快为其特色,印刷型期刊问世才300余年就取得了与图书平分秋色、相提并论、后来居上的地位。电子期刊的出现更如虎添翼,使期刊的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作为一种新型的文献载体,电子期刊在具有自身优势的同时自然也存在不足。挖掘电子期刊的发展潜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电子期刊信息资源的优势,研究其发展规律,探讨网络环境下电子期刊的生产、传播、管理与开发利用,已成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2 研究概况

我国最早的研究电子期刊的文章发表于1992年。至20世纪末,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我国有142种刊物发表了这方面的论文,总数达420篇。通过对业已发表的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分布、刊物分布、主题分布的分析,可清晰展现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研究的发展轨迹与研究现状。

(1)年代分布。我国20世纪的电子期刊研究就数量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每年发表的电子期刊论文稳步上升。②电子期刊研究论文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每隔1、2年翻一番。③电子期刊经过近10年的迅速发展已步向稳定期(见表1)。

表1 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

年代数量年代数量年代

 数量

1992 4 1995 10 199866

1993 6 1996 34 1999

127

1994 9 1997 38 2000

126

从表1不难看出,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研究论文数量稳步上升的势头是明显的。1992、1993年共发表电子期刊研究论文10篇,1994、1995年共发表近20篇,1997年发表近40篇,1998年发表近70篇,1999年发表近130篇的事实可基本印证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论文数量上每隔1、2年翻一番的结论。而1999年与2000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当,则可说明我国的电子期刊研究在经过近10年的迅速发展后已逐步趋于稳定。

(2)作者分布。从电子期刊研究论文的作者看,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研究的作者群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电子期刊研究的核心作者还未形成(见表2)。②作者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与作者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见表3)。③较之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其它研究领域,作者间的合作度有所提高。

表2 我国20世纪发表电子期刊研究论文3篇以上的作者统计

作 者

发文数

作 者

发文数

赵培云

6 葛秋菊

4

袁 毅

5 韩改祥

4

王 纯

4 李滋兰

4

赵炜霞

4 刘继荣

4

叶继元

3 王钜春

3

刘瑞兴

3 乔晓东

3

曾建勋

3 陈冬梅

3

徐文贤

3

主要由于开展电子期刊研究的历史过于短暂,我国电子期刊的核心作者还未形成。已发表的420篇研究论文涉及作者362人,其中只发表过1篇论文的306人,占作者总数的84.53%。包括合作在内,发表过2篇论文的共41人,占作者总数的11.33%;发表3篇论文的7人,占作者总数的1.93%;发表4篇论文的作者共6人,占作者总数的1.66%;发表5篇、6篇论文的作者各1人,分别占作者总数的0.28%。发表论文3篇以上的作者总共15人,仅占作者总数的4.14%。发文最多的两位作者虽达到了5篇与6篇,但其中包括了一稿二用、一稿三用的情况。

表3 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研究论文作者的地区分布

地区

作者人数

地 区

作者人数

北京52 河 北18

山东38 辽 宁18

江苏37 湖 南18

广东28 四 川17

上海23 吉 林16

天津21 福 建15

湖北20 黑龙江14

浙江18 河 南12

安徽12 新 疆 2

陕西10 贵 州 2

广西 5 青 海 2

山西 5 云 南 1

江西 4

宁夏 4

甘肃 4

台湾 3

表3清晰地反映了电子期刊论文作者的地区分布情况。数据表明,电子期刊论文作者在我国各地区的分布很不平衡。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电子期刊论文作者较多,研究力量较强。这实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理论与实践的依存关系,电子期刊研究必须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值得指出的是,因为资料搜集难度大等原因,台湾省发表的电子期刊研究论文未能搜集齐全,因而表3有关台湾省的数据仅供参考。

说电子期刊研究论文作者的合作度有所提高的主要依据是:已发表的420篇论文中,单作者完成的为306篇,占总篇数的72.86%,两个作者完成的82篇,占总篇数的19.52%,三个及三个以上作者完成的32篇,占总篇数的7.62%。合作完成的论文共114篇,占总量的27.14%。较之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其它研究论文的合作度,电子期刊论文作者的合作度有一定加强的迹象还是比较明显的。

(3)刊物分布。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研究论文的刊物分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电子期刊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已基本形成。②专业期刊及相关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与布拉德福的区域分布理论相吻合。

布拉德福认为,由于各学科专业刊物的相关性不同,因而不同的科技文献在相关期刊中数量上呈不匀称分布,即大量的专业论文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核心期刊上,另一部分则分散于与该专业相关的其它刊物上,其载文量与刊物本身和该专业的密切程度呈正相关。若将科技期刊按其发表的专业论文的数量作递减排序,则可分出发表论文数量大致相同的一个核心区与几个相关区,此时核心区与相关区的期刊数呈1:m:m[2]……的关系。

按照将期刊载文量分成大致相当的3个区的要求,我们将142种期刊上发表的420篇论文进行了如下划分:载文10篇以上的期刊9种,共发表论文123篇;载文4~9篇的期刊26种,共发表论文147篇;载文1~3篇的期刊107种,共发表论文150篇。据此,我们分析了我国电子期刊研究论文的离散状况(见表4)。

表4 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研究论文离散状况

期刊

占期刊总

载文量

占论文总

平均载文密

区别

种数

 数的%

(篇)

 数的%

度(篇/种)

核心区96.34

123

29.2913.67

相关区

26

18.31

147

35.00 5.65

离散区

107 75.35

150

35.71 1.40

合 计

142

100420100

表4的数据表明,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研究论文的分布情况如下;核心区期刊占期刊总数的6.34%,登载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29.29%,平均载文密度为每种13.67篇;相关区期刊占期刊总数的18.31%,登载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35%,平均载文密度为每种5.65篇;离散区期刊占期刊总数的75.35%,登载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35.71%,平均载文密度为每种1.4篇。3个区域的期刊数之比为9:26:107,其近似值为1:3:9,即布拉德福离散系数为3。核心效应较为明显,但核心区与相关区的界限不十分明晰。

统计、分析表明,我国电子期刊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已基本形成。核心区的9种期刊及发文量分别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1篇,《情报科学》与《图书情报工作》各16篇,《图书馆建设》15篇,《情报杂志》14篇,《情报学报》11篇,《江苏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情报学刊》与《高校图书馆工作》各10篇。

(4)主题分布。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研究论文的主题分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涉及面广,有关电子期刊生产、流通、管理、开发利用的问题都有所涉及,研究领域随电子期刊本身的发展而不断拓宽。②研究不同主题的论文的数量上相差较大,不同方面的研究发展很不平衡。③从微观角度论述电子期刊的文章占多数,而从宏观角度全面论述电子期刊的文章还很少见(见表5)。

表5 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研究论文的主题分布

 研究主题论文篇数 占总数的%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研究 110

26.19

期刊数据库评析

103

24.52

电子期刊信息资源评介 62

14.76

电子期刊的开发利用296.90

电子期刊的影响255.95

电子期刊的生产235.48

Internet上的期刊资源 204.76

电子期刊的收集184.29

电子期刊、印刷型期刊比较 163.81

电子期刊的读者服务工作8 1.90

电子期刊的管理6 1.43

统计表明,我国20世纪发表的电子期刊研究论文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期刊数据库是电子期刊研究中最早论及的内容,这方面的论文至20世纪末已发表103篇之多。电子期刊信息资源的一般性的评论、介绍的文字也很多,达62篇。论述网络期刊的文章也不少,专门论述Internet上的期刊信息资源的收集、利用的文章就有20篇。可以说,20世纪发表的电子期刊研究论文对电子期刊生产、收集、管理、开发、利用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且具有研究领域随电子期刊本身的发展而不断拓宽的特点。如有关期刊数据库的研究论文中,对期刊数据库作一般性论述的有57篇,而专门研究《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的分别为37篇、9篇。《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研制成功后,《科技报刊研究》1996年第3期就发表了张祖权的《科研人员的福音: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随后,同类研究论文大量发表。至20世纪末,专门研究《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的文章就发表了110篇。

从表5也可看出,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研究论文在不同方面的分布很不平衡,表5所列的前3项,即“《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研究、期刊数据库评析、电子期刊信息资源评介”方面共发表了论文275篇,占论文总量的65.48%,而有关电子期刊生产、收集、管理、读者服务、开发利用等5个方面的论文总共才109篇,仅占论文总量的26%。

从已发表的论文看,从微观角度研究电子期刊的论文占了绝大多数,论述大多比较具体、细致,如研究电子期刊的影响的论文中,研究者大多论述电子期刊的出现对某一系统、某一图书馆的影响,对图书馆期刊收藏、读者服务工作、馆员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从宏观角度论述电子期刊的研究论文还很少,即使勉强可算全面论述电子期刊的研究论文,其研究也往往停留在一般的评价,介绍上。

3 取得的成绩

我国的电子期刊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取得的成绩还是令人鼓舞的。简言之,我国20世纪的电子期刊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绩。

(1)研究论文数量可观,学术氛围异常浓郁。我国20世纪的电子期刊研究已形成规模,营造了浓郁的学术研究的氛围。1992~2000年9年的时间里,共发表了学术论文420篇,年均46.7篇。由于电子期刊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1992~1995年4年的时间里,总共只发表了29篇文章,年均仅7.2篇,发文最多的年份也未超过10篇。1996~2000年,我国电子期刊的研究论文迅速增加,5年中共发表论文391篇,年均78.2篇。世纪末的1999、2000年,每年发表的文章更达到了近130篇之多。无论从发文总量看还是从年均发文量看,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论文数量都甚为可观,电子期刊研究已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2)研究队伍新人迭出,研究力量不断增强。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研究的作者分析虽然表明我国电子期刊研究论文作者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核心作者还未形成。但作者分析同时表明,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研究表现在研究队伍方面至少有以下3个特点:①一批研究传统型期刊的专家如叶继元、刘瑞兴、曾建勋等已及时完成角色转换,成为电子期刊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②电子期刊研究领域的核心群体已初露端倪,该领域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已达15人,他们为电子期刊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电子期刊研究领域研究人员众多,新人迭出,积极参与电子期刊研究,发表过论文的作者已达362人之多。众多的人员参与电子期刊研究,必将有力地推进电子期刊研究,为其开辟一方崭新的天地。

(3)研究园地不断拓宽,核心期刊基本形成。以布拉德福的区域分布理论来衡量,虽然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研究论文作者的区域分布还存在核心区期刊载文量稍低,核心区、相关区的期刊界限还不十分清晰的不足,但其核心效应还是明显的,电子期刊研究的核心期刊已经形成的结论也是无庸置疑的。更可喜的是,除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学、编辑、出版、发行方面的期刊都多少不等地发表了电子期刊研究论文外,20余家高校学报、《电脑报》、《网络世界》、《新闻出版报》等相关刊物及一些从专业看几乎毫不相关刊物,如《学习论坛》、《体育科技》、《中国计划免疫》、《广西交通科技》等刊物也发表了同类论文。《长春大学学报》发表的这类论文更达到了4篇之多。广阔的研究园地有效地培植了电子期刊研究这棵新苗。

(4)整体联系宏观把握,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我国20世纪的电子期刊研究既未出现理论著作,也未见全面而系统地研究电子期刊的论文出现。但从总体看,研究者都能将某一方面的研究置于网络环境下进行。就单篇论文而言涉及面往往较窄,就电子期刊的整体研究而言,宏观把握确很有力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20世纪的电子期刊研究能密切关注电子期刊本身的发展,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后,研究者随之就发表了一批介绍、评析文章,对《中国学术期刊》的特点、功能等进行了全面论述。紧紧把握电子期刊的发展脉搏进行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电子期刊的研究内容,有效地推动了电子期刊的工作实践。

(5)点面结合微观入手,个体研究深入细致。从面看,我国20世纪发表的电子期刊研究论文几乎涉及电子期刊的各个方面:电子期刊的定义、内涵、外延,电子期刊的优势、不足,电子期刊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电子期刊引起的图书馆期刊搜集、保管、分类编目、读者服务等管理工作的变化,电子期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都有文章专门论述。从点看,研究者开掘较深,所作的研究较为深入细致。如《北京大学学报》发表的谢新洲的《电子出版物的发展及其影响》在论及电子期刊时就很有见解,富有启迪意义。叶继元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的《电子期刊收集策略探微》、在《江苏图书馆学报》上发表的《外文电子期刊收集策略再探》对电子期刊收集所作的研究就十分深入,富有指导意义。

4 发展对策

我国电子期刊研究已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电子期刊日益增多,不断发展,电子期刊研究必须随之发展。为促使我国的电子期刊研究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今后的电子期刊研究应着重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加强电子期刊系统理论的研究。从我国20世纪发表的电子期刊研究论文看,实践有余、理论不足,局部有余、全局不足,微观有余、宏观不足的迹象还比较明显。研究者对电子期刊领域的名词术语的理解往往相差甚远,电子期刊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功能发挥、应用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也未能形成共识。而系统的基础理论的形成无论对电子期刊的理论研究还是对电子期刊的工作实践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加强电子期刊实际应用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系统研究电子期刊的目的,既是为了建立电子期刊的理论体系,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电子期刊的工作实践。我国20世纪已发表的电子期刊论文中虽不乏探索电子期刊应用规律的文章,但所占比例较低。包括电子期刊搜集、整序、管理、读者服务工作、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内的所有论文共61篇,仅占总数的14.52%。电子期刊的出现使图书馆管理工作在内容、程序,要求及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电子期刊的搜集、整序、保管等成为期刊管理工作的新内容,深层次地开发、揭示电子期刊中的信息,也已成为历史赋于现代图书馆期刊工作者的责无旁贷的义务。而已发表的论文中,专门探讨电子期刊管理的总共才6篇,仅占总量的1.43%。电子期刊实际应用研究亟待加强。

(3)开展电子期刊生产、管理、开发利用的立法研究。电子文献生产投资额度大,开发周期长,商品化难度大,却易复制、重组,且复制、重组费用低,因而电子文献生产极易被侵权。而传统的工业产权法与著作权法又无法有效保护电子文献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包括电子期刊在内的电子文献的知识产权需寻求法律保护,电子期刊的生产、传播,管理、控制、利用等也需要法律规范。电子期刊的立法研究是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电子期刊方面的法律法规研究与制定实施已明显滞后,应高度重视、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4)进一步深化电子期刊特色的研究。传播速度快、信息质量好、获取方便是人们对信息的基本要求。印刷型期刊以其传播信息新颖而快捷受到青睐,电子期刊在这方面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目前电子期刊生产中还存在即时出版的期刊缺乏评审机制,信息的可靠度不高,信息质量不保证的不足,而以印刷型期刊为基础生产的电子期刊又存在新颖度、时效性反不如印刷型期刊的弊病。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期刊的优势,达到人们对信息的基本要求,是电子期刊研究中值得下大气力研究的一个关键性的课题。

(5)加强电子期刊研究组织协调方面的研究。我国20世纪电子期刊研究是自发的、分散的,因而电子期刊各个方面的研究也是很不平衡的。有些方面的研究已似嫌过热,而有些方面的研究却亟待加强。如专门研究《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的文章已发表110篇,专门研究期刊数据库的文章已发表103篇,两者相加,占了我国20世纪已发表的电子期刊研究论文的半数以上,研究似嫌过热。而专门论述电子期刊整序的文章仅1篇,显得非常冷落。建议全国性的期刊研究学术团体,电子期刊研究核心期刊的编辑部通过组织专题讨论、召开专门性的学术会议的方式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并用以指导工作实践。

(6)加强中外电子期刊研究的比较研究。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既可看到自身的优势,也可发现问题,找到差距,少走弯路,并进而为缩短差距而努力。国外的电子期刊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较为深入,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加强中外电子期刊研究的比较研究无论对建立电子期刊理论体系还是对指导电子期刊工作实践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今后我国电子期刊研究中的一项长期的不容忽略的工作。

收稿日期:2001-04-11

标签:;  ;  ;  

20世纪中国电子期刊研究_电子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