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俄罗斯启蒙哲学_哲学论文

18世纪的俄罗斯启蒙哲学_哲学论文

18世纪的俄国启蒙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国论文,哲学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键词 启蒙运动 启蒙哲学 东正教 改革 革命 物质

运动农奴制

对于整个欧洲来说,18世纪是启蒙时代,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启蒙运动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来说法国启蒙运动更引人注目些。不过,18世纪德国和东欧的俄国的启蒙运动对本民族来说也是十分深刻的,特别是随着德国启蒙运动的展开,结果出现了德国古典哲学。而随着俄国启蒙运动的深入,俄国的思想界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结果出现了19世纪俄国哲学和文学的辉煌时代。然而,俄国所发生的那场深刻启蒙运动历来没有被重视,对它的研究甚少。随着当今俄国思想界对本民族历史的深入研究,世界许多国家也开始重视俄国思想历史的整体研究,特别是对“十月革命”前俄国思想史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俄国18世纪这场启蒙运动的深刻思想基础进行考察。18世纪俄国宗教哲学在俄国哲学发展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本文不专门涉及。

一、18世纪俄国启蒙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从总体上说,俄国18世纪启蒙哲学产生的根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本国所发生的深刻变革所引起的对启蒙哲学的需求,另一个以法国启蒙哲学为主的外国哲学在俄国的广泛流传。从哲学的角度看,启蒙哲学本身带有明显的不深刻性,这一点决定了18世纪俄国启蒙哲学的不成熟性,或者说缺乏独立性,依赖于它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结果,18世纪俄国哲学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而是散见于各种思想和学说之中,特别是体现在政治学说中的哲学思想最具启蒙性。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在整个俄国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成了一个哲学传统。

一般认为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应该从882年奥列格大公(879—912 年在位)将基辅定为首都之后开始的,而且建国之初,原始社会的许多因素仍然有所遗留。 俄国的文明史则要从988 年弗拉基米尔大公(980—1015年在位)从拜占庭引进了东正教,并定为国教之后开始的。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统一的俄罗斯公国——基辅罗斯走向分裂,形成诸多小公国,相互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此时蒙古人趁机而入,在俄国建立金帐汗国,实行了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13—15世纪)。蒙古人(俄国史称鞑靼人)的统治对俄罗斯民族来说是灾难性的,大批城市被毁,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只是在15世纪莫斯科公国崛起,异族统治被解除,俄罗斯再次走向统一。但是,16—17世纪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始限制俄国的发展,特别是16世纪及以前的封闭制度更使俄国落后了。

在历代沙皇中,彼得大帝(1689—1725年在位)对俄国的落后面貌认识得最深刻,决心改变它。彼得大帝最卓越的功绩之一是打赢了北方战争,为俄国夺得了对国家发展十分重要的出海口,将首都迁往刚刚占领的地盘,从此俄罗斯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改革的时代。彼得大帝首先使俄国人的生活方式欧化了。由于西方技术的大量引进,首先俄国的军事力量强大起来,成为当时欧洲的一大军事强国。其次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对其进行消化、理解和利用,为后来俄国科学和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使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彼得大帝的改革同时又使封建专制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农奴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于是,不断涌入的西方资本主义因素与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农奴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化。围绕着这些问题,18世纪俄国思想史上展开了一场政治理论学说的斗争。

彼得改革的对象之一便是教会。俄国的东正教教会一直没有像西方天主教教会那样的独立地位,但是,东正教教会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使俄罗斯人几乎都皈依了它,这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是个壮举,俄罗斯民族文化所受东正教的影响至今也未被充分认识。从总体上说教会是依附于君权的,封建专制权力对人民的统治是绝对的,而封建专制制度的两大支柱是农奴制和东正教教会。教会对俄国人民的思想统治成了君权的十分有力的工具,因为教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一直是很高的,同时,教会依仗君权,大量占有土地和农奴,聚敛财富,在社会经济领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教会并未就此满足,它还觊觎国家的最高权力,企图将君权控制在自己手里。这就是尼康牧首于17世纪中叶对东正教进行改革的目的之一。18世纪初,彼得大帝吸取了前辈的教训,将教会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此时,教会在广大信徒中间的威信也大大降低,教会在国家权力方面几乎不再有什么影响。叶戈捷林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没收了教会的土地和农奴,教会在经济中的地位取消。

由于政治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冲击,俄国东正教教会在18世纪处于深刻的危机状态。但是,东正教作为俄罗斯的民族信仰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依然如故,即人们的信仰尽管受到影响,但没有发生像教会那样的危机。在教会内部出现一大批宗教人士,坚决维护自己的宗教信仰,抛弃以前教会强加给宗教的政治使命,专心进行宗教探索,即从事宗教的本身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君权“抛弃”教权反而解放了教会中的创造力量。从此,俄国的宗教哲学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如斯科瓦罗达(1722—1794),及一系列深刻的宗教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又加强了广大教徒对宗教的信仰,于是宗教在俄国精神文化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在世俗文化产生以前(即18世纪以前),俄国的文化主要是在教会内部产生和流传的,此时俄国的有知识的人都在教会内部,集中在教堂和寺院。因此,18世纪前俄国只有一种宗教的文化,世俗文化从18世纪才开始分离出来。教会在俄国文化的传播方面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在18世纪,许多宗教界人士同时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比如宗教组织共济会也曾积极地推行启蒙教育,

著名的共济会代表诺维科夫(1744 —1818)等都是启蒙运动的带头人。

彼得改革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大量从国外引进科学技术,重视人才培养,派留学生出国学习,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俄国工作。俄国人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利用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科学和技术,在这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罗蒙诺索夫(1711—1765)。他曾在德国留学,

他的老师是18 世纪上半叶德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沃尔夫(1679—1754)。罗蒙诺索夫是物理化学这门学科的创始人,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者之一,在地质、地理、天文学等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是第一位有世界影响的俄国科学家。另外,他还热情宣传科学知识,普及教育,世界闻名的莫斯科大学就是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于1755年创立的。他还是俄罗斯语言文学的创始人,在诗歌领域的成就也具有开创性。俄国的世俗教育主要是从他的活动开始的。

随着彼得大帝改革的不断深入,俄国人的生活方式欧化了,甚至连思想上也出现了欧化,特别是由于同法国关系比较密切,法国的启蒙运动思想很快在俄国广泛传播开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伏尔泰的学说。甚至叶戈捷林娜二世本人曾以启蒙运动的保护者自居,她自己曾研读过伏尔泰和狄德罗等人的著作,并与他们保持通信往来,甚至应她的邀请狄德罗曾来到俄国访问。像俄国的科学一样,俄国的启蒙运动也是在外国(主要是法国和德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18世纪俄国启蒙运动的产生决定了18世纪俄国哲学具有强烈的启蒙性质。

二、18世纪俄国启蒙哲学的主要内容

从18世纪开始,俄国世俗哲学产生了,这是一种脱离宗教束缚,甚至是与宗教对立的哲学,即启蒙哲学。它的最主要的标志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出现的唯物主义哲学和革命性的政治理论。

(一)罗蒙诺索夫的哲学观。在俄罗斯哲学史学界,一般都将罗蒙诺索夫、拉季舍夫以及斯科瓦罗达等人看作是独特的俄罗斯民族的哲学创始人,甚至许多俄国哲学史学家都以罗蒙诺索夫来划分俄国哲学发展史。罗蒙诺索夫相信,物质的本质取决于物质本身,即物质的原因在于物质的内部。他对物质的理解是:“物质是构成物体的东西,而且物质的本质取决于这个东西”。〔1 〕他努力从哲学的高度概括物质,并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和形式组成,而且物质决定形式”。〔2〕他还探讨了物质的性质,他指出:“物质具有广延性,不可透性,是可以分为不可感觉的部分的”。〔3〕由此可见, 罗蒙诺索夫对物质的理解,既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又有哲学思辨的成份。尽管罗蒙诺索夫没有明确提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但是他十分重视物质,将物质本身看成是事物的根本原因,无疑,这是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标志之一。他就是用物质微粒的运动来说明热现象的,从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说:“物体的一切变化都是经过运动实现的”,“物体的实质在于运动,所以物体的性质是由运动决定的”。当然,他对运动的理解也没能超出时代的局限,即把运动限制在机械运动范围内,而且像牛顿一样,他将运动的最终原因归结为造物主的第一推动。

罗蒙诺索夫是个笃信宗教的人,他深信造物主的存在,但同时,他还相信科学的力量,认为科学的作用是不能为上帝所替代的。他说:“当一个数学家打算用圆规量出上帝的意志时,他的想法是不对的。同样,如果神学教师认为可以按照圣诗学会天文学和化学,那么他也是不对的”〔5〕。罗蒙诺索夫承认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区别, 各有各的研究领域,这等于承认科学对宗教的相对独立性,这一点对当时的科学研究十分重要。同时,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造物主的智慧,努力研究自然界以便证明造物主的智慧,一直激励着笃信宗教的像罗蒙诺索夫这样的科学家执着地对大自然进行探索。科学和宗教的和平共处,是罗蒙诺索夫思想体系的又一大特色。

(二)18世纪俄国的政治学说。彼得大帝的改革的负作用是加深了俄国社会矛盾。到18世纪下半叶的叶戈捷林娜二世时代,这些社会矛盾已到了无法回避的程度。其中最主要的是农奴、地主和贵族之间的矛盾,而在这个复杂的矛盾背后,是如何对待农奴制和封建专制制度问题。18世纪俄国的政治学说主要是从揭露农奴制开始的。在叶戈捷林娜二世的统治下,俄国的农奴制达到了鼎盛时期,标志是农奴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达到了极点;地主可以任意处罚农奴,甚至可以流放,农奴几乎被完全控制在地主的土地之上,没有任何自由。因此才导致了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普加乔夫起义的暴发。对农奴制的态度,或者说当时俄国发展道路有三种。第一种是彻底消灭农奴制;第二种是公开地维护农奴制不变,排斥西方的资本主义因素,即所谓的闭关锁国;第三种,即继续推行改革政策,以缓解社会矛盾。叶戈捷林娜二世走的正是第三条路。她是个十分聪明的女皇,在俄国历史上以及欧洲历史上,像她这样有知识有文化的皇帝是不多见的。在她执政之初,一方面宣布自己是彼得大帝改革的继承人,一方面宣传开明君主专制制度,支持启蒙运动在俄国的传播,这种情况直到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主要是法国革命和俄国的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为止。

叶戈捷林娜二世的改革首先是从法律开始的。她认为人民的福利要靠法律来维护。于是她组织一大批人参与立法,掀起了一个立法热。一批批先进的法规应运而生,其中多数是从西方的法典中翻译出来的。然而,这些法律基本上都没能付诸实施,因为立法、司法、执法权都集中在她一个人手里,而且这些法律中有许多是与农奴制和封建专制相抵触的,一旦专制制度受到威胁时,她便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它。所以,叶戈捷林娜二世的改革仍然在维持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她极力为君主专制制度作论证,她说,俄国领土辽阔,最适合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她所指的君主专制制度是没有贵族阶层的参加的,因为这会限制君主的权力。

叶戈捷林娜二世的改革,使一部分社会矛盾得以暂时的缓和,但从总体上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化了。因此,她的改革遭到了同时代人的反对。较温和的贵族阶层要求她削弱君主的权力,或将国家权力移交给贵族集团,以防止由君主专制走向独裁。这是以谢尔巴托夫公爵(1733—1790)为代表的比较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呼声。此外,一些政治家纷纷地提出自己的政治理论, 比如莫斯科大学教授杰尼茨基(约1740 —1789)否定君权神授,以对抗官方宣传的皇权千古不变的理论。诺维科夫利用自己主办的讽刺杂志,对农奴制进行嘲笑。而拉季舍夫对农奴制的批判则是最深刻的,在这方面他超出了同时代人。

(三)拉季舍夫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 拉季舍夫(1749 —1802)是18世纪下半叶俄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是俄国革命理论的奠基人,同时是著名的启蒙运动的带头人。他知识十分渊博,对哲学、法律、历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曾在德国留学五年(1766—1771),深受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他曾经迷恋过爱尔维修(1715—1771)的哲学。他的政治学说可分三个方面。

第一,对农奴制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拉季舍夫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记》一书确定了他在俄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书中深刻地揭露了农奴制的黑暗,对农奴的苦难人生描写得淋漓尽致,他说,贪婪的农奴主们给农奴留下的只有夺不走的空气了。他认为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批判远远超出了他的前辈。

第二,革命理论。他批判了贵族知识分子们对农奴制和封建专制的温和态度,即一方面承认农奴制和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另一方面又不打算彻底改变社会现实,企图通过改良来完善这个制度,通过立法等手段缓和社会矛盾。拉季舍夫认为这一切都是幻想,只能掩盖社会矛盾。他说:“当暴力盛行时,法律还有什么用呢?当任何鲜血都沾染着人民的鲜血时,法律还可以存在下去吗?”于是他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旧制度。应该指出的是拉季舍夫的革命学说偏重于理论,他没有指出在实践中如何实现革命,所以他的学说带有乌托邦式的理想化色彩。特别是真正的农民革命(普加乔夫起义)到来时,他却对革命造成的流血持否定态度。甚至他后来曾赞扬开明君主专制。这是包含在他的政治学说中的一个深刻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导致他最后走向自杀的根源之一。

第三,历史发展的周期性理论。他认为,社会发展是不同形式的政治制度的互相更替,每一种社会形式都会产生、发展,最后都将走向灭亡。这个理论是他从自然界的现象中总结出来的。

也许是由于拉季舍夫的政治学说过分突出的原因,人们在研究他的思想时几乎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这里,从而忽视了对他的哲学思想的研究。从根本上说,正是深刻的哲学思想构成了他的政治学说的基础,尽管表面看来是相反的,因为他的哲学思想是在他的政治学说之后被表述出来的。从时间上说是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之后,才开始具体研究哲学的。在流放期间他完成的最主要哲学著作是《论人及其死亡和永生》。在这本哲学著作中,拉季舍夫继承了罗蒙诺索夫开创的本体论传统,对物质概念进行了阐述。他是从物质和精神的对立的角度理解物质概念的,“物质是我们感觉的对象,指的是,物质是,或者可能成为我们感觉的对象”。〔6〕物质的属性有:不可透性、广延性、可分性、硬度、形体、消极无为。而精神的特征是:思想、感觉、生命等。他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最重要的属性。当然他所说的运动也是“位置的变动这样一种性质”。〔7〕此外,他还把时间、 空间和物质、运动联系在一起讨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从而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拉季舍夫的人本学在俄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之前,俄国人本学都是在宗教范围内讨论的,拉季舍夫则是在当时的自然科学基础上研究人的问题,而且他选择的问题也很独特:人的生和死的问题。拉季舍夫的人本学的重要之处不在于结论,而在于他讨论问题的方法。他既论证了人是有生有死的,又为人是永生的找到了论据,论证人的永生时,他主要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了人的精神问题,而论证人的死亡时,多从自然规律的角度论证人的肉体问题,这种方法中渗透着哲学思维所必需的自由成份,这种自由在哲学中的出现标志着他的哲学已走向成熟。在认识论上,拉季舍夫提出,人是有认识事物的能力的,认识的动机是人的需求,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他还注意到了认识过程的复杂性,人在认识上之所以犯错误就是由于认识的复杂性造成的。他提出了著名的模仿理论,即,人认识外部世界以及认识自己都是通过对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的模仿来实现的。

拉季舍夫在俄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政治学说是俄国政治学说史上的一个顶峰,他是十二月党人的先驱,而他的哲学思想标志着俄国世俗哲学走向成熟。

三、18世纪俄国哲学的启蒙性

(一)18世纪俄国启蒙哲学的哲学性。如果我们从狭义上理解哲学,即将哲学理解为专门的、独立的、严密的、系统的知识体系,那么在18世纪的俄国便找不出一个这个意义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学说。但这正是俄国哲学的特点之一,即缺乏严密的体系,俄国哲学家们不注重哲学体系的建立,而只注重哲学思想的阐述;同时俄国哲学缺乏独立性,就是说俄国哲学家们是在其它思想理论中阐述哲学思想和观点的,比如在政治学说中,在关于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思考中。因此,我们在探讨俄国哲学时,只能从广义上理解哲学的概念,具体地说是将哲学看成是一种对各种现实问题所进行的理论层次上的沉思。这种哲学的突出特点是注重事物的原因、过程的思考。

(二)18世纪俄国哲学的启蒙性。一般地说,西欧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天主教会,反封建专制,宣传科学,崇尚理性、自由和平等,提倡启蒙教育等。俄国启蒙运动与西欧的启蒙运动没有实质区别。18世纪俄国几位著名的哲学家(罗蒙诺索夫、拉季舍夫、诺维科夫等)是俄国启蒙运动的直接领导者,他们的学说也成了俄国启蒙思想的核心。因此,18世纪俄国哲学的启蒙性是自然的。即使我们没有涉及的18世纪俄国宗教哲学也具有启蒙性,共济会所代表的宗教哲学便与启蒙运动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在反对官方教会,反农奴制,反封建专制,提倡启蒙教育等方面。

应该承认,法国启蒙哲学(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的哲学思想)对俄国启蒙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在政治学说方面,俄国没有提出与法国有实质区别的政治理论。但是俄国启蒙哲学的独特性在于与俄国现实的紧密结合,与俄罗斯民族命运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俄国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即吸收外国先进的哲学思想对本民族的社会现实进行反思。这个传统在19世纪俄国哲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18世纪俄国启蒙哲学的地位。首先,启蒙哲学在18世纪俄国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其次,启蒙哲学代表一个时代,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8世纪俄国启蒙哲学标志着完全模仿外国哲学(拜占庭、法国哲学等)的时代已经结束,本民族的哲学正在诞生(标志是对本民族历史命运的思考)。它为19世纪俄国哲学的繁荣奠定了直接基础,19世纪俄国哲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在18世纪俄国启蒙哲学中都能找到根源。

注释:

〔1〕Π.С.Шкурин《Φилософия россииⅩⅤⅢвека》Μосква,1992,Стр,117.

〔2〕〔3〕А.А.Γалактионов,П.Φ.Ηиканлов《Ρусская Φилосохия Ⅸ—ⅩⅨ ΒΒ》Ленинград,1989,Стр,99.

〔4〕〔5〕同上,第100、98页。

〔6〕〔7〕Α.Η.Ρадищев《Οчеловеке,о

его смерти и бессмерти》——《РусскаяХилософия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ы ⅩⅧ века.хрестоматия》Свердловск,1990,Стр,370,372.

标签:;  ;  ;  ;  ;  ;  ;  ;  ;  ;  

18世纪的俄罗斯启蒙哲学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