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Billroth-II术在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中的作用论文_孙伟平

哈尔滨市呼兰区中医医院 150500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术式用于在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大部切除手术治疗患者94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研究组行改良Billroth-Ⅱ式手术,对照组行传统Billroth-Ⅱ式手术;观察术后根据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发生情况并判断疗效。结果:研究组碱性反流性胃炎发生率为6.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Billroth-Ⅱ式手术对于传统Billroth-Ⅱ式手术有明显优势,明显降低了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改良Billroth-II术;胃大部切除术;碱性反流性胃炎

近年来,临床上碱性反流性胃炎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对于传统的Billroth-Ⅱ术治疗后发生率较高,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肠引流液量大、体重减轻、胆汁性呕吐、剑突下持续烧灼痛及肠胃液反流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术后生活质量[1]。改良Billroth-Ⅱ术将胆汁及十二指肠液从残胃引离,能够有效降低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的发生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5月来我院接受胃大部切除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改良Billroth-Ⅱ术与传统Billroth-Ⅱ术在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对比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94例行胃大部分切除手术患者。排除严重心、脑、肾、肝等重要器官疾病者;术后发生溃疡、肿瘤者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传统Billroth-Ⅱ术组(对照组)与改良Billroth-Ⅱ术组(研究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33~71岁,平均(44.65±8.36)岁;原发病:十二指肠溃疡12例,胃溃疡出血13例,胃癌22例。研究组:男31例,女16例,年龄32~73岁,平均(44.39±8.20)岁;原发疾病:十二指肠溃疡10例,胃溃疡出血14例,胃癌2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使用促进胃动力药及组织胺H1、H2受体拮抗药等药物,充足营养支持等。手术麻醉方法为静脉复合式麻醉方法,入腹后观察病灶部位,充分游离胃大小弯侧网膜、十二指肠球与动静脉部位,并切断十二指肠球、肝胃韧带。对照组患者按照传统的Billroth-Ⅱ术治疗,将输出、输入袢空肠游离,并从横结肠后与胃残端进行侧侧吻合操作,其中吻合口长度控制在3~5cm,随后将输出、输入袢空肠系膜距肠缘2cm处向上方缝合固定。研究组患者按照改良的Billroth-Ⅱ术治疗,侧侧吻合操作位置改为在输入袢空肠距胃空肠吻合口输入端下约10cm处与距胃空肠吻合口部位输出端下方20 cm处。其中,吻合口长度控制在2cm,空肠输入段关闭位置在距胃空肠吻合口输入端下约5cm处,鼻胃管置入输入袢肠腔的长度为5cm,侧侧吻合口上方的输入与输出袢空肠肠管,构成形式为纵向排列状。其他操作步骤与传统Billroth-Ⅱ术相同。

1.4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观察术后根据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发生情况并判断疗效。疗效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未发生碱性反流;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轻度碱性反流性胃炎;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重度碱性反流性胃炎。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 0 0%。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 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发生情况

研究组碱性反流性胃炎发生率为6.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碱性反流性胃炎对比(n,%)

3讨论

传统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即将远端胃后切除,十二指肠残端缝合关闭,同时残胃和上段空肠端侧吻合。因胃切除较多,胃空肠吻合后张力小,降低术后的溃疡复发。十二指肠溃疡切除困难时可将溃疡旷置,但同时也会改变正常的解剖生理关系,胆胰液经胃空肠吻合口流过,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较多[2]。改良Billroth-Ⅱ式手术从残胃引离胆汁以及十二指肠液,从而对降低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的发生率有显著效果。该手术方式避免了输入袢肠腔中碱性分泌液的潴留,且预防上行反流的发生,进而避免了吻合口溃疡的发生[3]。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碱性反流性胃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改良Billroth-Ⅱ术与传统Billroth-Ⅱ术相比,能够有效降低碱性反流性胃炎发生率。总之,改良Billroth-Ⅱ式手术对于传统Billroth-Ⅱ式手术有明显优势,明显降低了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崔新华,邰小华,陆晔.改良Billroth-Ⅱ术对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的预防作用[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4,21(6):5-6.

[2]宋希福.改良Billroth-Ⅱ术对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的预防[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4,17(6):475-476.

[3]侯英奎,张剑锋.改良毕II式与传统毕II式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8):927-928.

论文作者:孙伟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6

标签:;  ;  ;  ;  ;  ;  ;  ;  

改良Billroth-II术在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中的作用论文_孙伟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