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公共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要搞清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实行公共财政,必须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国家财政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考察。
公共财政存在的前提是市场经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西欧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初期,完全依靠市场自发地配置社会资源。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现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他认为供求双方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个人各自理性地追求自身的利益,不但不会造成整个经济的混乱,相反会带来整个经济的高效率。因为“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因此,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们反对国家干涉经济,主张自由竞争,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的发展。但是,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对国家干预经济不是一概否定,而是反对乱干预。他们认为政府的责任是抵御外来侵犯、维护社会秩序、建设和维护某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等,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近200年来,实行不干预和放任自由的传统经济理论, 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直到本世纪3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奉行不干预政策的西方国家经济陷入大萧条的泥潭之中,宣告了古典经济学放任自由理论的破产。美国总统罗斯福果断实行“新政”,采取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政策,为濒临灭顶之灾的资本主义经济打了一支“强心针”。随后应运而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在于社会需求不足,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干预经济,放任自由的信条必须抛弃。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的西方经济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但是,70年代初期通货膨胀席卷了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并存的“滞胀”现象。事实并没有象凯恩斯主义理论揭示的那样:当通货膨胀出现时失业率大幅度降低。为了摆脱“滞涨”的困境,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是件坏事,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主张减少国家干预、恢复自由经济。进入9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又重新实行了国家干预政策。
回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国家干预和放任自由两种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长期争论的历史。事实上,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问题,必然导致“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政府进行经济干预。而且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则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
建国以来,尽管我国经济界一直对计划与市场等问题进行讨论,但真正研究利用市场经济是在70年代末。1979年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同志再次深刻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小平同志的深刻论述,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外国的模式,而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吸收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建立市场经济的经验,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管理着一切经济和社会事务,政府通过计划手段直接配置全部社会资源,计划配置代替了市场配置。国家包揽一切的管理方式,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政府对社会资源配置作用同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条件是如何科学地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不同作用。我们认为,“社会公共需要”和“市场失灵”理论,是科学划分政府与市场不同作用的理论基础。“社会公共需要”理论是指政府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转,从来自社会产品剩余部分提供公共产品,用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市场失灵”理论是指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诸如“外部效应”、“信息不完备”、“收入分配不公”、“垄断的存在”、“经济波动与失衡”等问题,导致了“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进行经济干预。马克思在谈到分配方式时指出:“在任何社会生产……中,总是能够区分出劳动的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的产品直接由生产者及其家属用于个人的消费,另一部分即始终是剩余劳动的那个部分的产品,总是用来满足一般的社会需要,而不问这种剩余产品怎样分配,也不问谁执行这种社会需要的代表职能。”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A ·马斯格雷夫认为:“以资源利用的决定为转移并以私人需要与公共需要之间的区别为基础。这种区别是我们所关心的,因为这是财政职能的核心。”由此可以看出,100 多年前的马克思和当代的马斯格雷夫都是将人类社会的名目繁多的各种需要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私人需要,一类是社会公共需要。根据这种划分的结果,可以把社会经济生产部门划分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两大部分,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私人部门提供私人产品,满足私人个别需要。公共产品不能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而必须由政府提供的原因,主要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消费公共产品的是社会公众,若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都不愿意自己花钱而等待别人去购买顺便享受,这就是经济学上讲的“免费搭车”现象,所以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按照“社会公共需要”和“市场失灵”理论,我国要从过去政府配置全部资源逐步转变为由市场和政府共同配置资源,政府必须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做法,逐步退出市场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只要市场做得好的,政府就不要干预;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或市场干不好的事情,才是政府必须介入的领域。“社会公共需要”和“市场失灵”理论,决定了政府的职能范围和公共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及其活动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应包括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公平收入分配、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国家财政是为政府履行其职能服务的,集中体现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政府职能的转变,必然导致财政职能的转变。发展市场经济决定了我国需要建立为市场提供服务的“公共财政”类型。为此必须进一步转变财政职能,科学界定财政供给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退出竞争性生产经营领域,转向社会公共领域,彻底解决财政供给中存在的“缺位”或“越位”的矛盾,从根本上规范政府、财政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可概括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几大职能。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市场机制不健全,经济基础薄弱,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本来应由市场解决的许多事情仍需要政府去完成。但应主要限制在公共性领域,如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经济稳定等方面。
目前,理论界对“公共财政”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公共财政是“吃饭财政”、“否定财政的阶级性”、“割断了财政的历史”等等。我们认为,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决定了我国必须建立为市场提供服务的公共财政,以此替代和区别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概念未尝不可。在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公共财政承担的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的职责是相当繁重的,不会成为“吃饭财政”。财政从来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我国财政承担着为国家维护社会稳定、防止外来侵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提供物质基础的重任,财政收支鲜明地体现着政府的阶级意志,所以也不存在“否定财政的阶级性”的问题。公共财政是国家财政在特定历史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产生和发展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殊财政,两者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因而也不存在“割断了财政的历史”的问题。
以上分析表明,在现代市场经济当中,市场与政府分工明确,市场对社会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由于市场调节自身缺陷造成“市场失灵”,要求政府财政以非市场方式加以解决。一方是市场,为社会提供私人产品,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一方是政府公共财政,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致力于弥补市场缺陷,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两者都以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为目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共财政的客观基础和必然选择。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公共财政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市场失灵论文; 财政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