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和治理路径论文

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和治理路径论文

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和治理路径

徐渡安 董 毅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 教育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改变传统“等、要、靠”的不良思想;可以培养贫困人口的劳动就业技能;可以提高贫困家庭孩子的入学率和教育公平的机会,阻断代际贫困传递。政策的创新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精准扶贫理念;健全教育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完善教育精准扶贫举措,从根本上保障教育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

关键词: 教育扶贫;精准扶贫;治理路径

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措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之策。党中央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只有通过教育精准扶贫,贫困地区才能得到真正发展,贫困人口的素质和劳动技能才能得到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的目标。目前,教育精准扶贫各项措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许多矛盾与问题。月底,义务教育大班额、超大班额数量比2017年分别减少了18.9%和48.7%,为近10年最大降幅[3]。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国培计划”累计培训乡村教师和校园长540万余人次等[3]。第四,教育扶贫的基础性、长远性作用决定了教育精准扶贫是其他扶贫领域的基础,可为产业脱贫、金融脱贫、生态脱贫等扶贫工程的落实与推进提供知识和技能支撑。因此,各扶贫主体要认识到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深入精准推进教育扶贫开发工程。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和必要性

二、教育精准扶贫实践的困境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对精准扶贫的描述是“专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1]。教育扶贫领域的精准扶贫可以定义为针对不同贫困地区、家庭的教育需求,运用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从而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和劳动技能,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的目标[2]

教育精准扶贫是长期稳定扶贫脱贫的应有之义。教育扶贫作为“五个一批”工程助力脱贫攻坚战,主要来源于教育的本体价值。第一,长期“输血式”扶贫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民“等、要、靠”的错误思想。转变扶贫方式,改变农民传统错误思想,教育扶贫首当其冲。教育精准扶贫可以改变传统不良思想,实现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根本性转变,从而为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长远发展提供思想保障。第二,大多数贫困户来源于技能贫困,教育精准扶贫通过教育可以培养贫困人口的劳动就业技能,提高脱贫致富的能力,实现贫困人口的劳动力转移。第三,教育精准扶贫以教育为切入口提高贫困家庭孩子的入学率和教育公平的机会,阻断代际贫困传递,从根本上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截至2018年10

(一)教育精准扶贫价值的忽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兜底“五个一批”,锁定7 000多万贫困人口,以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4]。由于教育扶贫开发工程过程的长期性、效果的延迟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一些贫困地区在推进扶贫开发工程时,往往将资源相对集中用于能凸显“政绩”的其他扶贫开发工程,忽视了教育扶贫工程的功能价值,致使教育扶贫工程流于表面,未能真正发挥教育扶贫的重要作用。同时,正是由于这种思维短视,教育扶贫开发工程在思维上往往表现为粗放式的扶贫理念。当前,教育扶贫工程无论在政策制定、还是帮扶手段上都存在粗放式思维,缺少精准化的工作理念,从而严重影响了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效性。

(二)教育扶贫政策的“隐性不公”和非系统性

完善的教育扶贫政策,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战略的前提和保障。然而,教育扶贫政策的“隐性不公”、政策设计缺乏协同性等现实困境,致使教育精准扶贫实践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低效,成为制约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障碍。

教育公平,是起点公平。教育扶贫政策的“隐性不公”指教育扶贫政策以同样的标准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进行教育资助,未考虑不同贫困地区、不同贫困家庭的贫困程度而造成的隐性不公。例如,安徽省教育扶贫工程中对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小学生每生每年1 0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 250元[5]。统一的资助标准表面上看是公平的,实则忽略一些常见的可变因素,如贫困家庭的贫困程度、身体或智力缺陷和其他多样化的学生特点,必然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现象出现。

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设计缺乏协同性。教育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主体、各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但各贫困地区在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实际过程中,一些部门在政策设计上缺少协同思维,导致各部门间的条块分割,引发不同教育扶贫主体政策安排间的矛盾,严重影响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例如,22岁的小刘是西安思源学院大四学生,他在陕北老家进行贫困生建档立卡登记后,按照规定可申请6 000元助学金生活补助,但暑假他持《高等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情况证明表》在村子里盖章后,回到学校审批时,却被学校以“购买笔记本电脑不算贫困生”为由,不给发补助款[6]

一是有利于推进民风民俗建设,稻田养鱼养鸭具有一定开放性,需要当地具备良好的民风民俗才能够确保鱼苗、鸭苗不会失。二是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进步,当下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稻田养鱼养鸭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于田园风光的需求,因此稻田养鱼养鸭有利于吸引大量城市游客来乡下进行观光旅游,促进观光农业发展。

(三)教育精准扶贫措施的偏向性

美宁:叔叔过世后,三万元存款,一万归你,另二万请你交给欧阳橘红。两间房子,一间给你,出租收点租金,补贴家用;另一间给欧阳橘红。家具等物品,全部归欧阳橘红……

教育扶贫作为“五个一批”工程助力脱贫攻坚战,主要来源于教育的本体价值。教育精准扶贫可以改变传统“等、要、靠”的不良思想,实现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根本性转变;可以培养贫困人口的专业技能,提高脱贫致富的能力;可以提高贫困家庭孩子的入学率和教育公平的机会,阻断代际贫困传递。“输血式”教育扶贫举措治标不治本,经常陷入“帮扶时期很好,停止帮扶又返贫”的怪圈中。然而,在教育扶贫的现实实践中,政府侧重各级各类教育资助,忽视贫困人口的思想教育、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及贫困地区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入户考察过程中遇到的一户家庭,这户家庭的构成是一位父亲和两位女儿,家庭成员均健康。正是由于缺乏技术,父亲只能依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供两位女儿上学而导致贫困。当地政府的扶贫措施仅仅是教育财政资助和种植特色芝麻的产业补贴,并未考虑长远有效的脱贫方式——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

三、教育精准扶贫的优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精准扶贫理念

其次,注重教育扶贫的精准性。长期以来“漫灌式”的扶贫效率不断下降,新的扶贫模式应在精准识别、精准对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等方面进行创新整合。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扶贫理念,其核心在于精准性,通过实现扶贫主体定位、扶贫对象识别、扶贫措施选择等,使扶贫工作得以高效开展。因此,教育扶贫过程中必须将精准性的理念贯穿于全过程,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

首先,注重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发挥教育在反贫困中的本体价值。各贫困地区在开展扶贫工程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扶贫领域间的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特别要重视教育精准扶贫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基础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将“扶贫”“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以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教育精准扶贫不能只关注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单维关系,而是要看到教育精准扶贫所带来的长期额外效益,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预防反贫困。

教育精准扶贫是扶贫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正确的教育精准扶贫理念是引领教育脱贫攻坚大局的前提。因此,未来教育精准扶贫理念的转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最后,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扶贫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扶贫经验表明不符合现实情况、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各项扶贫措施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此,教育扶贫要想发挥最大效能,就必须注重贫困人口的根本需求,重视解决教育与贫困人口的关系及各教育资源与贫困人口的关系。

(二)健全教育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

政策设计是教育精准扶贫顶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决定教育精准扶贫实效的关键。目前,我国急需加强教育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制度保障。

长期“输血式”扶贫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民“等、要、靠”的错误思想。转变扶贫方式,改变农民传统错误思想,教育扶贫首当其冲。与学生不同,传统课堂思想教育对改变农民思想的影响微乎其微。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是思想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教育扶贫的成效。考虑到农民的认知特点,“寓教于乐”“寓理于情” 是农民思想教育比较适合的方式。文艺下乡就是较好的宣传方法。充分依据贫困地区农民的兴趣爱好,利用和发挥表演寓教于乐的作用,以多样的形式向贫困地区农民宣传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成效和先进典型及实施精准扶贫的创新案例,让农民在娱乐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思想的洗礼。

多维因素作用下造成的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仅靠单一的“输血式”教育扶贫举措是无法消除的。需要从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出发,从微观宏观上做出规划,有针对性地识别贫困原因,完善创新教育扶贫举措。

(三)完善教育精准扶贫举措

其次,要增强教育精准扶贫政策间的系统性与协调性。事物间普遍存在着联系。任何一项政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形或无形中都影响着其他政策的执行和结果。因此,应健全教育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不断加强政府与政府、扶贫主体、扶贫对象、扶贫组织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不同教育精准扶贫政策间的协同性和耦合性,避免因冲突而导致的教育扶贫资源的分散和浪费。

1.加强贫困农民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深化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供给性改革,完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设计,体现“隐性公平”。在政府层面上,不仅要深化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供给性改革,加大教育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教育扶贫资金的监督与管理、教育扶贫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教育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教育精准扶贫举措的选择与落地、教育扶贫的后续追踪等,更要完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现“隐性公平”,特别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家庭的教育扶贫资助标准。政府在制定教育精准扶贫资助标准时,可以加权各种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人口稀少因素、教师人数、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等,以减少教育精准扶贫过程的“隐性不公”。

阿马蒂亚·森曾说过“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次的贫困”。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为贫苦人口提供符合自身发展的技能,并起到实际效果,这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要想发挥职业教育培训的效果,需改变目前职业培训的现状,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长效性。第一,培训方式要充分考虑贫困农民的工作与认知特征。可以设立集中教学点,通过规定时间集中授课的方式,解决培训过程中一些共性课程教学问题;可以是在田间、乡镇企业非正式的场所进行实地培训;也可以根据贫困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视频,尽可能方便贫困农民。第二,培训内容要根据贫困农民和市场需求进行精准识别,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效率。第三,在培养模式上,职业培训要注重依托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等相关机构定期开展理论教学和实地操作,提高职业培训的师资力量和长期性。第四,建立职业培训的跟踪机制,及时了解职业培训情况和效果,为职业培训政策修正与调整提供事实依据。最终实现市、县(区)、镇(乡)政府与当地职业院校的联动,按地区优势和特色产业,建立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上岗就业为一体的开放式合作型培训基地,满足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需求,从根本上提高就业致富能力。

2.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

湖南农业大学“农经创新实验班”为最早一批选用这种管理模式进行开班教学的高校。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重点培养”的指导思想下,由教务处负责学生培养的总体方案,之后大学四年按照通史教育、大类培养、宽口径专业培养、融入社会的管理原则,利用学校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首先通过通识教育安排的安排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学习和加深;过大类培养、宽口径专业培养学生延展知识层面。针对不同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的安排,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3)个人学习账户。个人学习账户是最近法国推行的新的成人教育的重大举措,是保障法国从业人员接受成人教育,促进公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措施。该措施自201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正式取代实施11年之久的个人培训权利。个人学习账户规定,全职工作者每年享有24学时的免费带薪培训时间,该培训时间可存入个人培训账户中,可累计5年,共120学时。此外,个人培训账户还承认另一种培训时间的计算方式,即职工每年接受15学时的培训,至多累计8年[8]。如果员工超出规定的时限,则个人学习账户的学时失效。

3.提升教育资源的整合性和共享性

在由元件C1(寿命为X1)和C2(寿命为X2)构成的串联、并联系统中,考虑如何配置负载冗余元件R(寿命为Y),使之与C1或C2构成负载共享系统,从而提高系统性能。Zhang和Balakrishnan[8]比较了两个由两元件构成的负载共享并联系统,并且得到了一个负载冗余元件在串联系统中最优配置的一些条件,Maxim推导并证明了由n个服从任意分布的元件构成的并联、串联系统中一个负载冗元件最优配置的一些条件。本文将研究由指数分布元件构成的并联、串联系统中,一个负载冗余元件最优配置的一些必要条件。

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重中之重,能扩大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贫困地区孩子接受平等教育。提升教育资源整合性和共享性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首先,加大贫困地区寄宿学校的建设。着力解决因学校整合撤并,给部分贫困儿童带来的交通不便、经济负担加重等消极影响。其次,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待遇。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贫困地区学校教师在生活补助、职称评聘、培训进修等方面进行倾斜,设立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助,依据地区贫困程度和当地工作量,实行差别化的津贴补助[7]。积极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努力把贫困地区教师留下来。鼓励推广教师走教,积极破解优质教师资源不足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等难题,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大力宣传扶贫支教活动。选派优秀的能作为的大学生到各个贫困地区进行支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贫困地区教师资源的不足。然后,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分享优质的教学课程和经验,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度。最后,积极推进高校参与教育精准扶贫。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贫困生属于高素质人群,具有明显的脱贫潜能。高校应根据自身专业和地理优势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建立实习合作基地搭建职业发展平台,为贫困生提供更多阻断代际贫困的机会。

四、结语

教育扶贫是通过教育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实际是以教育为切入口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从而使社会稳定发展。到2020全面建成小康之际还剩不到一年的时间,脱贫进入攻坚阶段,教育精准扶贫在脱贫工作中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更长远来看,在精准扶贫工程中,教育扶贫能有效地预防返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教育精准扶贫基础性、长远性作用,探索更多元化的教育扶贫开发路子,是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精准发力的重要任务。

强化资源条件保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议政府主导以校地合作载体平台、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校企合作研发机构等形式,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基地与平台,在经费上加大支持,主要是以专项形式来进行。通过这种经费上的支持,使得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平台以及相应的一系列经费得到满足。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建设也要不断地进一步推进,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要加强对其不断建设,同时在校企交流途径方面要不断地进行相应扩大,推进重点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与转化。

参考文献:

[1]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EB/OL].(2014-01-25)[2019-02-01].http://www.gov.cn/zhengce/2014-01/25/content_2640104.htm.

[2]余应鸿.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J].探索,2018(3).

[3]教育部六项举措推进教育脱贫攻坚[EB/OL].(2018-12-29)[2019-02-01].http://m.xinhuanet.com/ln/2018-12/29/c_1123922824.htm.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EB/OL].(2015-12-07)[2019-02-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07/c_1117383987.htm.

[5]安徽省教育厅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教育扶贫的实施意见》[EB/OL].(2016-09-14)[2019-02-01]. http://www.ahedu.gov.cn/985/view/19061.

[6]谢伟锋.都建档立卡了,为何还不能是贫困生[EB/OL].(2016-09-22)[2019-02-01].http://jxcomment.jxnews.com.cn/system/2016/09/22/015216912.shtml.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通知(2015—2020年)[EB/OL].(2015-06-01)[2019-02-0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6nztzl/ztzl_xyncs/ztzl_xy_zcfg/201701/t20170117_295043.html.

On Predicaments and Governing Paths for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ducation

Хu Du’аn Dоng Yi
(Аnhui Univеrsitу оf Finаnсе аnd Есоnоmiсs, Веngbu 233000, Сhinа)

Abstract: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because it can change the traditional harmful ideas of “waiting, fetching, and relying on”, can cultivate the employment skills of the poor, can improve the enrollment rate and the fairness of education for poor families, and can block the transmiss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poverty. The policy innovation regarding th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ducation need to establish correct concepts, to improve its top-level design, to improve measures, to fundamentally guarantee the in-depth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governing paths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499(2019)10-0133-03

收稿日期: 2019-08-24

基金项目: 2018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衔接性研究”( K2018A0435)

作者简介: 徐渡安(1994—),女,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董毅(1994—),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政策研究。

doi: 10.3969/j.issn.1674-9499.2019.10.038

[责任编辑:万红]

标签:;  ;  ;  ;  

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和治理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