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兴趣的激发与培养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课兴趣的激发与培养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学习兴趣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学记》)由此反省当今思想政治课教学之所“由兴由废”,其中主要的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动机和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它是指在学习中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长时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学生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毅力和恒心。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结合,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这是为教者应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一、激发直接兴趣,让学生主动发展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很难摆脱以讲授灌输为前提,以应付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被动灌输的容器,机械记忆的机器和考试分数的奴隶。如此教育,何谈主动与兴趣,又怎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成效。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艺术和教育技巧,以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培养实际能力,促进主动发展。

激发直接学习兴趣,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这是具体的、五彩纷呈的。笔者对此曾做过有益的尝试。就此以初二年级《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和压迫》一框的具体教学过程试说明之。

1.巧借古诗导课,创设意境,诱发情趣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唯其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天兮,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经·秦风·黄鸟》)以我国古代诗经导入新课,而又紧扣教材内容。以古代文学作品展示历史现象,展示古人心迹。反映了当时奴隶主迫人殉葬的残忍以及劳动人民对人殉制度的憎恨。以诗歌文学形象诱发学生情趣,激发其阶级情感,为讲授新课创设意境,进而导入“人殉是奴隶主对奴隶最惨无人道的压迫”。使学生迅速投激情于课堂活动之中,提高教学成功率。巧借古诗开头,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有韵律,有意味,情景交融,收效好。正所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穿插故事,波澜叠起,增强感染力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势必造成枯燥寡味,学生索然无趣。当然也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艺术性较强的课堂应该是有张有弛、有急有缓、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以牵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思路,服务于教材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在讲到“奴隶主常常以摧残奴隶的性命来取乐”时,教师穿插了一则罗马故事《Androcles and the lion》(选自许国璋英语79年重印本第二册124 页)。说的是一个逃跑奴隶Androcles ,饥困交迫,身体极度虚弱,躲进了狮子住的山洞里,

并帮助狮子治疗脚伤, 与之相依为命。 后来Androcles又被奴隶主抓住, 奴隶主为了取乐(经营)使之与饥饿的狮子肉搏。恰逢这头狮子正是他山洞里的“朋友”……。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但对其运用的教学意义,远不只限于此。如果说巧借诗经导入课题,可凭借其文学形象与其思想性来创设意境,诱发学生学习情趣的话,那么穿插故事的形象性会更直接,更生动。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残酷压迫奴隶的憎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讲读插图,直观形象,强化教学效果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直觉的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利用课本中插图辅助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效果。在讲到“奴隶制国家的政治统治时”我再次利用课本57页图16“奴隶主阶级残杀起义奴隶”的插图。这幅图画的是古罗马的一段大路,路旁立着许多十字架,由近及远目力所及共七个。十字架上钉着人,有的头朝下,有的头朝上,路中还有被杀的尸体。按照视觉规律推断,这种情景会沿路一直推延下去,只是受画面限制不能胜收而已。钉在十字架上的是什么人?被镇压的奴隶。谁把他们钉在十字架上折磨而死的?是奴隶主。这幅图画说明,奴隶制国家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其对内职能主要是镇压奴隶阶级的反抗。这幅插图连贯了三个框题内容;对于该图的充分利用,给学生以鲜明的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从而强化了教学效果。

4.步步设疑,就势点拨,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

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一步一个台阶,层层设疑,由浅入深,启发引导学生质疑,解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尔弗达。”(《学记》)让学生在疑中去思考,去钻究,使之“乐学”、“安学”,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而不感到抑制、被动。譬如:在本框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知识点设疑引发:(1 )奴隶主对奴隶的直接的惨无人道的压迫有哪些方面?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 )奴隶主是怎样利用国家机器压迫奴隶的?试以例证说明。(3 )军队在奴隶制国家中的作用是什么?试以例证说明。逐层设疑,难易有梯度。使学生既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又能把握问题要点,有疑可思,调动其积极思维。等到学生“愤愤悱悱”的时候,再给以点拨启发,让他们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这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路。

5.导之以理,转变学生学习的方法,促其主动发展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指南》)。司马迁说过:“因其势而利导之”。据有关解释,“势”可理解为“求新”、“求变”、“求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自主地、自觉地、主动地学习,改变旧的学习方法,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本课的巩固练习阶段,教师给学生出了一个综合分析作业题:“课堂上引用的《诗经》、《Androcles and lion 》故事以及课本插图(奴隶被钉在十字架上)说明了什么?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谈谈奴隶主是怎样压迫奴隶的?”并要求当堂解决。

可是,学生还在握笔静候老师的“标准答案”。原来,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按老师指令在书上划道道、记框框、背条条。没有养成自己分析问题的习惯。于是教师便对学生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钥匙的话……”(引用莱辛的话)那你们选择什么呢?同学们说:两者都要!我说:莱辛的选择是“我宁要寻找真理的钥匙,而不要真理。”大家愉快地接受了,并根据课堂所学内容,通过独立思考作出了答案。然后老师就学生所作的答案,予以相应调整补充,确定出“标准答案”(内容略)。

老师热情地肯定了学生本节课的成绩,并鼓励学生:这就是放下过去靠老师的“标准答案”的拐棍,独立迈出了创造性的一步,实现了“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了果子。使学生开始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自觉地学习,自主地发展,培养其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创造和把握时机,切忌唯艺术而艺术,唯技巧而技巧的哗众取宠。要注重课堂教学实效,真正使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为教学目标服务。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的艺术的教学,也是我们应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

二、着眼于发展,培养学生远景学习动机

讲求每一堂课的教学艺术效果,培养学生直接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最近发展。这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固然重要,同时我们尤其不能忽略培养学生的远景学习动机即间接学习兴趣。

就当前思想政治课的实际社会效果,分析评价教学中的得失,其现状并不乐观。据调查表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厌学,教师为之难教。究其原因,不能否认多年应试教育的失误。其一,应试教育的长鞭,把千军万马驱上高考的独木桥。以考分作为衡量学生、老师乃至于整个教育的标准。忽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大背景、大视角,忽视了长远社会发展效益,使政治理论与社会实际相脱离。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长期地处于这种状况,势必失去其社会责任。如果把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其深刻的含蕴,变为单纯的枯燥的分数的教学时,并以此为最终目的,那么,也就失去了这种理论的根基和广阔天地。其二,应试教育注重考分的短期激励效果,而忽视了本学科的自身特长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试教育下,“考是老师的法宝”“分是学生的命根”,虽然考试分数可以在短期内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欲望,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讲,必然会扼杀其个性,遏制学生潜能的发挥,同时也会令学生失去长远的学习兴趣。因此应试教育的社会效应如同杀鸡取卵。考试分数的刺激也就成为教学的短期兴奋剂。其三,就整个学校教育而言,轻视思想政治课的倾向仍在不同程度的存在。譬如,某些轻视怀疑乃至否定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真理性的思想还在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而导致学生以致学校对政治理论的轻视,使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教学中不能得到公正严肃地对待,在教学安排上,被列入副科,往往随意被挤被占。其影响所至,也必然会降低学生对本课的可信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远景学习兴趣,必须立足整体教学目标,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发展实际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相结合,实现教学愿望与效果的双向统一。这正是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关键。其具体操作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社会效益,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课程标准》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了解社会道德知识,法律知识,社会发展知识和基本国情。”它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同时思想政治课还十分强调社会功用的发挥,即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政治、经济、道德等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自觉性。”(《课堂标准》)这也正是我们教育学中所倡导的知行的统一,并且使之更具体化客观化了。

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其社会功用,就在于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解决实际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你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以人们心中的天平去衡量近年来政治课教学中,很少因为我们所教授的政治课理论而得到称赞,很少因为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解决了社会问题而得到的称赞,也很少因为我们的政治课理论培养出具有高尚社会道德的学生而得到称赞。而多数赞誉则是因为我们政治老师对教学抓得狠,考题压得准,考分高。(嘿,这老师有两下子!)如果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仅此得以赞誉的话,与其说是成功,还不如说是窘迫。由此让我们想到一则阿拉伯故事:

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水中驾舟渡一个哲学家过河。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历史吗?”“不懂”,“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过了一会,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没有”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一阵巨风把船掀翻,哲学家和船夫被抛进河里,船夫喊:“你会游泳吗?”“不会”。“那你就失去了你的整个生命。”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纵令是再高的理论,再深的学问如果不结合实际,不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也不能使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统一。那它就没有价值,没有生命力。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学无视客观实际,不适时宜地宣讲教条,那岂不是在湍急的水中讲“历史”讲“数学”吗?这是多么的尴尬啊。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也正是因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才充分体现出政治课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应用性。这也给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大纲教材内容实质。另一方面,还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了解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发展,把握社会热点,紧扣时代脉搏。同时还要涉猎政治以外的学科知识,兴趣要尽量广泛。要多看书报,尽可能利用多种媒体关注和关心国家大事,及时获取信息和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并通过缜密挑选,严格分析,有针对性的选入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思想政治课丰富内涵,从而信服其理论的社会效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唯其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在教学中引用社会生活中的材料,用以阐释教材中的观点或原理,或用教材中的观点、原理说明解释生活中的实例。即用政治观点说明社会现实。譬如,我在讲《垄断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一课(被载于《政治课教学参考》1997年第十期)我运用当前国际资本主义发展实际说明教材中原理,又用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目前实际,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能体现我们政治理论的真理性,体现其社会性,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信服,从而激发学生的长远兴趣。

2.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般来讲,研究学生是教学的必要条件,教与学是辩证的统一,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说“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并以学生的认识结构、智能结构以及人格结构的发展水平为基点,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然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又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它的理论体系及其知识结构和整个社会发展现实紧密地联系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对于政治理论和思想政治课的心态同时受着社会现实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也必须研究社会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据有关调查表明,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关心政治,但厌恶政治活动和思想政治学习;社会理想明确伴随着个人理想强化;在心理上正处于被动地反映型向自觉认识型转化;从顺从师长向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方面转化。这种心态及心理变化,在政治理论学习上同样有突出的表现。他们不是不喜欢政治,而是不喜欢空洞的政治;不是不愿意学习政治,而是要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研究教材知识、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并把握三者的最恰结合点。因材施教、因事施教、因知施教。教学中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正如前文所说到的求渡于湍急河水中的哲学家,与其大讲历史和数学倒不如掌握驾船和游泳本领更有意义。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需要,使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能用于社会建设的发展,指导和驾驭改革开放的经济航船前进。

从教材理论知识,社会实际和学生需求三方面的结合上考察学生关心什么,从社会实践中找出生动活泼的材料来丰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以此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此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从而树立学习政治理论的信心,坚定毅力,培养其远景学习动机。这既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也是应当遵循的原则。这要求政治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探讨。

3.充分认识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和社会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论信仰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需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使学生相信这一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然后才会变成自觉的行动。

“我们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赏力、政治敏锐性”(江泽民《关于讲政治》《求是》1996.7.13 期)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理论,是真理、是科学。这已经被历史,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发展的实践所证明了。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的初步的知识。作为知识,它是真理性、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统一。这门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以及用科学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具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坚定这种信念,同时在教学中,对此要积极灌输,并使之成为学生的信仰,一切轻视思想政治课知识性、真理性的思想观念都是错误的。不能将之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不能随意挤占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如果我们教育者对此疏忽,往往在客观上给学生一种反面潜意识的暗示,这对于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不利的。

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及其社会意义,不仅需要教育者要有明确的认识,端正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信服。只有在信服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论信仰,才能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远景学习动机和激发其间接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这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也应该是政治课教学、教研孜孜以求的。

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其求知欲望,还意味着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政治理论对社会和自身长远发展的意义,从而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并且树立坚定的信仰和毅力。如果说前者是学生学习的近景动机或直接兴趣,那后者便是学习的长景动机或间接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这两方面都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忽略的心理内容。

标签:;  ;  ;  ;  ;  ;  

思想政治课兴趣的激发与培养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