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德育价值论文

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德育价值论文

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德育价值

王徵翾

(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北京 100089)

摘 要: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现代德育理念出现功利化倾向,导致道德滑坡带来的恶劣后果在社会上频频出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德育理念,对解决当今德育出现的问题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为当今德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孔子“克己复礼”思想即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从而恢复“周礼”。“克己复礼”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可以对当今德育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在探析“克己复礼”思想的内涵及其哲学意义的基础上,研究其德育价值,探析其道德主体性对德育对象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的要求对德育目标实现的作用;解读“克己复礼”思想对德育内容的补充和丰富,及其对德育实践所提供的方法论指导等德育价值,从而为当代德育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 克己复礼;哲学意义;德育价值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有记载:“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孔子的以“仁”为核心,所形成的包括目标、方式、实践等一系列完整内容的德育理念,因其独具特色的价值,被后世人誉为“万世师表”。欲解读孔子的“仁”思想,则要以“克己复礼”思想为出发点,正如《论语·颜渊》里的论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但是,以往学者对“克己复礼”思想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其政治学角度,而忽视了“克己复礼”的伦理学内涵及其作为一种方法论对当今德育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顺着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道德理路,将其和当代德育建立联系,在探析“克己复礼”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研究其德育价值,试图为当代德育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一、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内涵及实质

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命题之一。“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从而恢复周礼,孔子提出这个命题作为其政治目的的德育手段,对当今德育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中涉及到的对公私关系的解读,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但是,“克己复礼”思想的政治目的是与当今的时代要求不符的,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

(一)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克己”的内涵已形成共识。关于对“克己复礼”的界定,近代以前一直莫衷一是,这是由于上古文献往往微言大义,文献内容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本课题在对近代以前的文献资料历史化梳理以及将近代学者们秉持的理论整理分析后,可以在学术界基本统一的概念基础上,提出“克己复礼”思想内涵蕴含德育价值的界定。“克己”即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或约束自己不合理的言行举止。“克”是有意识地克制和约束,而不是无目的地扼杀;“己”强调的是不合理的欲望和言行举止,并不是一切欲望。“克己”是一种对自然人欲求的道德约束,是对道德行为有选择性地要求,从而达到“复礼”的终极目的。所以在“克己”的行为范式下,孔子希望塑造的是能够“复礼”的君子式理想人格,而并不是无理由地扼杀一切自然欲望的“圣人”。

“复礼”的内涵较为复杂,主要源于“礼”内涵的不确定性。之所以用“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或约束自己不合理的言行举止”来定义“克己”,是因为孔子“克己复礼”这一思想的终极目的是“复礼”。对于“复礼”的界定学术界一直不能统一。“复”的本意为“践、履”,后引申为常用的“恢复、返回”之意,如果按照文学“三古七段”的划分,阅读上古文献,多以其本意为主,但解读孔子的思想,其文学内容是服务于政治目的,不能单纯的以文字意义来解读。事实上,之前的学者也大多从政治学角度解读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从其维护周王室统治以及为改变“礼崩乐坏”局面所做出的努力来看,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思想渊源应出自于其对“周礼”的维护。故而,“复礼”应解释为恢复“周礼”。这里的“周礼”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周王朝的礼乐制度了。孔子认为,周王室的衰微以及“礼崩乐坏”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战争,所以试图通过“克己复礼”的努力来塑造人们“仁”的理想人格,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统一。那么,他在这里所倡导的“周礼”就不是无力改变王室衰败的旧的礼乐制度,而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周礼”。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从而恢复周礼,但是对“礼”的解读,要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事实上,“复礼”内涵的多样性,是源于时代需求的日新月异。孔子理想中的“周礼”回归,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复制,而是一种超越式的借鉴,使“周礼”更加符合时代特征。正如熊燕军曾提到:“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的行为规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孔子没能找到超阶级的行为规范,但是通过以‘仁’释‘礼’,事实上扩大了礼的内涵,从而使得‘礼’具有了某些超阶级的特征。”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孔子的政治理想在那个时代就已经产生“与时俱进”的雏形了。可这种改变和新意,依然没有使其思想跳出阶级社会的圈子,孔子所提倡的“克己复礼”的根本目的依然是服务于统治阶级,所以我们今天探讨“克己复礼”思想的德育价值,就必须是批判式的继承,将“礼”的内涵超越阶级范式,更贴近一般意义上的礼仪规范。

(2)方案4(优化Egeneralized&TC)和方案1(单独优化Egeneralized)、方案3(单独优化TC)相比可平衡广义能耗目标和完工时间目标。与方案1(单独优化Egeneralized)相比,虽然广义能耗增加了12.82%,但是子批量选择不同的工艺路线、机床以及不同的搬运设备,子批量分散独立开展加工,减少了空闲等待时间,完工时间降低了11.31%;与方案3(单独优化TC)相比,虽然完工时间增加了5.63%,但是子批量选择工序加工能耗较小的工艺路线和机床,选择刀具内含能小的刀具集以及额定功率小的搬运设备,广义能耗降低了10.47%。

(二)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实质

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实质上是一种提倡先进社会意识及其方法论的哲学命题。“克己”的终极目的是“复礼”,这个“礼”就是孔子心目中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周礼”;而全社会的“复礼”是通过每个个体的“克己”实现的。所以说,“克己”并不终止于个体的行为上的自我约束或道德上的自我实现,而应该是对“复礼”的辩证回归运动。“克己复礼”思想中的“己”是个人不合理的欲望,这种私欲在哲学中可以说是主观的个别性或者抽象的个体性。在中国哲学中,“私”往往与“公”相对应,“公”是社会秩序或伦理普遍物,“私”即未获得伦理承认的人的自然存在的个别性,所谓“一己之私”。公私的取舍实质上就是贯穿中国传统伦理学史的“义利之辩”,即道德和利益何者更重,从理论上表现出道义论和功利论两种倾向,儒家坚持的是道义论,即孔子在“克己复礼”思想中提倡的克制自己的不合理私欲,实现全社会的“周礼”恢复。

当今的时代,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说,这是个“理性化”的时代,可当今中国人的道德行为却存在着工具合理性和价值不合理性之间的矛盾。这其中固然有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的短暂迷失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但是当代道德教育的不足才是最重要的原因。而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中蕴含着中国儒家传统的义利之辩观念,发挥对个体个性化的克制对全体道德进步的作用这一观点,对当今道德教育的不足有着重要意义,它能从对德育对象、内容、实践三个角度出发,发挥其德育作用。

2.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对道德修养内涵的新解读。“礼”内涵下的道德修养,是对个体理想人格的一种行为指导。道德修养是指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论是在“礼”的规范下言说的,礼是其学说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孔子对于理想人格“仁”的内涵释义即是“克己复礼”,强调个人的视、听、言、动均要符合“礼”的要求。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事实上都包含于“仁”字之中。增强个体的道德修养是德育内涵最重要的一环,个体在所处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小环境中,都应时时刻刻注意道德行为及其影响,因为这不只是“修身”更是“立身”。“立身”就不只要求个体对优秀道德修养的追求,还需拥有对自身个性地正确认识,及时辨别自身欲求的合理性并能够用符合“礼”的方式克制它,从而完善自身。

2.1.1 提取温度 35~85℃时随温度升高山竹果皮花青素提取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35~65℃时提取量的增幅较小,65~85℃时提取量的增幅较大。原因在于温度升高,山竹果皮中酶被破坏,从而使溶液中可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增大;但温度过高,也会使不耐热的有效成分受到破坏而失活。长时间高温受热,花青素易发生聚合,当温度≤85℃时花青素提取程度远大于分解程度,但提取的杂质含量增高[15-17],致使提取液变浑浊;且温度过高给后续操作带来困难,因此,正交试验温度水平选用65~75℃较合适。

二、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德育价值

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对公私关系的解读在现今而言依然有其合理性。人自然存在的“一己之私”其实有其存在的普遍性,而每个人普遍存在的私欲又有其个体的特殊性,所以孔子承认每个个体所存在的欲求的普遍性,而要求人们去克服自己特殊性中的不合理成分。孔子“克己复礼”思想虽然坚持道义论倾向,却并不以牺牲个体为前提,这种有选择性地扬弃,也是符合当今“义利之辩”的伦理学命题的。

(一)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内含的道德主体性有利于德育对象道德行为的实现

1.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为德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孔子“克己复礼”的道德主体性要求促进当今德育实践过程中德育对象自主性的培养。当前的德育实践以考察德育对象的受教育效果为主要方式,这种考察往往是单向的,单次的,既无法检验德育效果的时效性,也无法保证考察结果的正确性。而孔子的“克己”是在道德主体性的基础上将德育定义为道德纠正而不是道德服从。现代德育实践着重对优秀德育内涵的认同或正面德育模式的践行,实际上侧面的削弱了德育对象在价值取向形成过程中的自我意识,才会出现在德育活动过程中的偏差,因为德育对象缺少了充分的自我感悟和自我纠正环节。而孔子“礼”的约束作用是发生在个体的自我选择之后,“克己复礼”的实践方式是“为仁由己”,实践围绕着个体自主为核心。因此,它给了德育对象充分的价值判断和自我克制的时间,再用统治者的“礼”进行后期约束,双重保险,纵然用统治者作为约束和检验手段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但是孔子的这种德育实践顺序却加深了德育对象的主体性,从这个角度而言,孔子的“克己复礼”无疑更贴合现代德育的实质——个人的自我锻炼才是实践和检验理想人格的真正途径。

当德育作为一种教化活动对个体施加影响时,其内容不免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性和时代时效性。但是德育的根本落脚点应该是德育对象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这需要在德育对象的价值取向方面做努力,那么德育活动的功利性和时效性就会对最终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德育内容虽然要紧跟时代需求,也需要增加其底蕴和内涵。

2.“复礼”层面的道德自律有利于德育对象对相应义务的履行。“复礼”内涵体现的对德育对象的道德自律的要求促使其自觉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孔子在原基础上有所“损益”的周礼,是其认为维系封建统治、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故而要求人们能够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欲望,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加符合社会需要,恢复周礼的规范作用。孔子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是礼崩乐坏,所以要恢复“礼”制的社会规范作用,在这里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体现了道德主体性和社会规范性的统一,以道德主体的自觉促进社会规范的完善,又以社会规范的约束作用促进道德主体对相应义务的履行。当今中国人的道德行为存在着一种工具合理性和价值不合理性的矛盾,一方面拥有使道德行为更加合理、履行相应义务的主观倾向性,一方面又会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干扰,从而使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衔接中出现断层,德育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而孔子的“复礼”则为德育对象的道德行为增加一层社会规范性约束作为保障,用社会约束感,引发德育对象对相应义务的责任感的共鸣,从而增加德育对象道德自律的力度,促进其对相应义务的履行。

(二)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作为儒家传统德育理念有利于当今德育内容的丰富

1.“克己”层面的道德自觉有利于德育对象对道德行为准则的遵循。“克己”内涵体现的对德育对象的道德自觉的要求促使其自觉遵循道德行为准则。“克己”的要求首先强调了自我这个个体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的自觉性,它强调道德主体自发地发现自身欲求的不合理成分,并自主地、有意识地去克制它,体现了道德主体性。正如陈瑛所说:“我们知道,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必须自觉自愿,由自我决定,按照自我所认可的方向、方式方法去做。肯定自我的作用,强调自我的作用,正是道德的显著特点和优点,尤其是与法律的区别之点。”孔子“克己”层面的要求充分体现了道德主体性的作用,肯定自我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追求,而这必然要求道德主体对社会全体所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有着清醒的认知和自觉认同。这就对德育活动中德育对象对道德行为准则地自觉遵循发挥了积极作用。“克己”的德育价值即是要求在德育活动中引导德育对象形成正面的道德价值观,使其能够在道德认知中得出正确的判断,那么在接下来的道德行为的行使过程中,德育对象就能充分发挥自己作为道德主体的自主性,克制不合理欲求,使自身更加符合道德行为准则。

1.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对德育内容给予传统文化角度的补充。孔子“克己复礼”思想对当今德育的不足从传统文化角度提供补充。当前我国的德育内容政治倾向性明显,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对于德育对象的德育自觉的培养有着面面俱到但又衔接断层的弊端。中小学强调面面俱到的道德观,但到高中和高校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着重政治理论的学习,这其中巨大的衔接断层让德育对象对道德和党性区别模糊不清,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产生对德育内容的怀疑和违背。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强调对德育对象的不合理欲望的克制,对比单一的向善导向,“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的自觉选择性道德行为要更能切合德育对象的需要。同时,孔子及其“克己复礼”思想可以作为德育内容传统文化角度的一个补充,是德育内容的提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提高德育内容的文化继承性,拓宽其发展的时间长度。在此基础上,儒家传统文化以及“复礼”思想的内在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为德育内容的政治内容提供理论依据,可以减轻德育对象在德育活动中对道德原则和党性原则的混淆感和矛盾感。

但这里必须注意的是,“礼”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着阶级本质的不同。孔子的“复礼”复的是周礼,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理论内涵存在着阶级性的本质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孔子思想可以作为一种理论依据在德育内容中发挥借鉴作用,但是德育内容的根本依然是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

人的个体欲求与社会的普遍伦理观念的矛盾在现实中是不可避免的,孔子“克己复礼”思想实际上为解决这个矛盾提出了十分有效地思路:个人克制自己的不合理私欲,从而促进全社会的道德实现。这是对个体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上的要求,以个体的发展促进社会全体的道德进步,而不是以全社会的道德要求去强迫个体个性的遏制性改变,从方法论上来说,可行性和指导意义要更高。

孔子的道德修养中的自主成分可能因主观因素产生差异。道德修养的内涵通常是向善的,对于人本性的善恶伦理学家有着不同的判断,但是他们都坚持可以通过教化引人向善。孔子的“克己复礼”着重强调道德修养中的主体性,虽然更符合德育要求,但单一的个体修正可能会因为主观差异而背离现实。“人生在世,不应是碎片化、原子式的个体,而应是生活在社会伦常与关系网络中,努力做到一以贯之并能积极融通他人、融入社群的社会人。每个人的自身发展,既要以此社会伦常与关系网络的良性运转为前提,因而也理应为维护此社会伦常与关系网络的良性运转为己任。”故而,德育教化的个体差异原则在个体的道德修养形成阶段以及后续的完善过程中不可或缺,因为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公共原则的“社会人”,而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孤立个体。

(三)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作为一种方法论可以提供对德育实践的指导

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核心要求就是道德实践,“克”体现的就是德育对象个体在公共价值取向、道德规范面前的判断和取舍,凸显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社会和谐的现实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种精神对当代的德育实践的指导意义十分重大。它可以古为今用地为当今德育实践提供新思路,从而深化德育实践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德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德育活动促进德育对象,对道德行为准则的自觉遵循和对相应义务的自觉履行。孔子“克己复礼”对个体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的要求,与德育目标的实现对德育对象的要求有着内在一致性,这有利于德育对象自觉行使道德行为。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利用水均衡法的原理,采用补给法计算水资源量。水均衡法原理,即以水平衡分析为基础,研究区域地下水各项补给量、排泄量,根据水平衡方程,计算区域地下水资源量。由于此次的论证区域为山间河谷平原区,因此根据区域实际情况,论证区域补给量计算主要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补给量、山前侧向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等项。排泄量包括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

社会背景不同,故而德育实践的根本目标是不同的。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思想的社会背景是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而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虽然存在道德滑坡、不良价值导向的道德问题,但本质上是稳定和谐的。所以,孔子“克己”的自主实践方式我们可以借鉴,但根本目的却不同于“复礼”的政治功能,而应该是以德育目的为主。

无论裂隙位于哪个位置,边坡安全系数总是随着裂隙深度的增加而较小的。膨胀土边坡在经历干湿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发生胀缩变形,而由于土体表面和内部含水率不一致导致其胀缩程度不一致,土体胀缩不均,于是产生裂隙。当裂隙底部成为新的蒸发面以后,以上过程又会重复发生,导致裂隙不断扩展、深入。降雨初期,雨水因土体出现的短暂疏水性而在地表累积,一旦形成积水,雨水会优先沿着裂隙侧壁入渗[21],汇聚在裂隙底部,之后入渗至土体内部。因此,裂隙的深度直接控制了膨胀土边坡内部的饱和区范围。深度越大,降雨后沿着裂隙进入膨胀土边坡的雨水越多,形成的饱和区域越大,对膨胀土边坡的稳定性越不利。

2.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增强德育实践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己”的主体性促进德育实践过程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德育过程实质上是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手段将社会道德准则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的潜在情感需求,激发其道德热情,使其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得到不断地提升与革变,最终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作为优秀的思想意识形态能够有效地在学生中间产生认同效应,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孔子“克己复礼”思想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的要求,能够培养德育对象的内省习惯,促进其对自我修养的认识深化,自发的纠正自己的道德行为,更加切合德育要求。“克己复礼”的最终目的是“仁”。也就是此思想行为的目的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下,对自己的言语及行为举止进行适当约束,使其在一定的礼的范围内,也就是“周礼”所提倡的内在情感与道德精神上,形成仁爱、和谐、有序的人文关系氛围,这与当前德育的最终目的有相重合的地方。因此,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所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内涵,对德育对象的教育意义是深远持久的,从而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会计委派制是为了强化会计监督,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通过直接委派制,来加强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强化企业的财务监督。委派的财务负责人,是不受项目经理和其他因素控制的,是为了在工程项目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中发挥约束和监督的作用,防止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背离公司的管理与经营目标。为此委派财务负责人的工资待遇是由单位支配的,其一是为了有效的保证了对项目经济活动的监督,其二,个人的待遇是与总部财务部的定期考核挂钩,只有这样,会计委派制才会发生作用,才能实现企业的财务监督职责。

以德育主体的自觉性促进德育效果的有效性,其正面影响是必然的,但是一旦德育对象所坚持的价值选择是不符合现实的,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在德育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对德育对象价值观的引导,为其在德育实践中的价值判断奠定正面基础,从而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煤矿GIS“一张图”,是煤矿空间环境数据组织集成的统一框架,是2DGIS或2D+3DGIS一体化的服务平台,是基于统一地理信息平台的煤矿安全生产大数据集成和展示平台,其核心理念是“综合、集成”统一管理、“随时、随地”访问使用,“持续、及时”协同、动态更新,服务于技术、生产、安监、防灾应急等煤矿大数据分析展示等。

三、结论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催促着新的德育体系时代的到来。而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德育与传统思想相结合,对培养德育对象的综合素质,实现德育效果的进一步增强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充分考虑到历史局限的前提下,我们需要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到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对德育对象、德育内容和德育实践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耀坤.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M].成都:巴蜀书社,2012.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熊燕军.百年误读还是千年争论——也谈“克己复礼”的释义及其它[J].孔子研究,2007,(04).

[4]樊 浩.《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3,(03).

[5]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第四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陈 瑛.克己复礼与公民道德建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2).

[7]张忠华.中国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反思与探索[J].教育导刊,2006,(10).

[8]张学斐.孔子道德修养论及其现代启示[D].南昌大学,2014.

[9]陈二林.孔子“克己复礼”社会主体思想及其启迪[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

[10]袁 琳.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对当代高中生的教育意义[J].新校园(中旬),2015,(02).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0X(2019)27-0009-06

【责任编辑 刘梦薇】

标签:;  ;  ;  ;  

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德育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