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不典型肺结核的CT诊断论文_石宏峰1,张红梅2

(1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镇卫生院 甘肃 定西 743000)(2定西市中医院CT室 甘肃 定西 743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中老人年不典型肺结核诊断中,给予CT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到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或随访的肺结核患者,共有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多层CT检查,分析影像结果,以及误诊的原因。结果:在30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中,有13例为球形病灶,19例为楔形病灶,分别占43.3%、63.3%。没有发现一例有钙化。另外,17例楔形病灶合并邻近胸膜增厚。5例球形病灶合并邻近胸膜局限性肥厚。在30例患者中,有11例病灶直径在4cm以上,占36.7%。5例病灶为形成空洞,占16.7%。20例行CT增强扫描,18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4例为纵膈内环强化,淋巴结肿大。结论:在球形肺结核诊断中,CT影像比较复杂,必须建立正确的诊断思路采用多种处理方式,进行全面观察,做出正确的诊断。

【关键词】中老年;患者;不典型肺结核;CT;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388-02

临床上在肺结核检查中,经典部位多表现为斑片状、索条状、小结节状影像,纵膈淋巴肿大。在增强扫描中,结核灶没有明显强化。然而,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导致肺结核的影像并不典型。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误诊,不利于治疗。所以,必须引起重视。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在中老人年不典型结核诊断中,给予CT检查的价值。对我院治疗或随访的30例不典型肺结核中老年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到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共有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9例,男性21例。患者平均年龄(60.10±6.23)岁。患者就诊时表现:咳嗽、发热、咳痰等,属于非特异性临床症状。

1.2 方法

3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X线及CT扫描检查。其中,20例行增强扫描。常规X线检查,投照体位采取正、侧位。本次应用的设备为:CT扫描机(SOMATOM Spirit)、激光照相机;氦氖激光成像胶片(思高必)。CT扫描层厚7mm,层距7mm。在增强扫描时,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延迟时间30秒。

1.3 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统计数据录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其中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或t检验;对比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30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中,有13例为球形病灶,19例为楔形病灶,分别占43.3%、63.3%。没有发现一例有钙化。另外,17例楔形病灶合并邻近胸膜增厚。5例球形病灶合并邻近胸膜局限性肥厚。在30例患者中,有11例病灶直径在4cm以上,占36.7%。5例病灶为形成空洞,占16.7%。20例行CT增强扫描,18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如表1所示。

3.讨论

临床资料显示,随着免疫制剂的普遍应用,不断增加了免疫缺陷疾病的几率。同时,也扩大了糖尿病、艾滋病的群体。患者在发病期间,存在多种并发症,常见的为肺结核。中老年患者在临床诊断时,因为症状、影像表现不典型的影响,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现象,不利于提高治疗效果[1]。

3.1 肺结核的病理表现

从病理学上来看,肺结核的的演变包括渗出、干酪样坏死、增殖、纤维化。经分析,当干酪样周边的病灶坏死后,周围就会形成纤维包膜,最终成为楔形病灶或者球形病灶[2]。另外,在空洞作用下,导致病灶长时间不吸收。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会被认为肺癌,出现误诊。

3.2 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思路,与误诊分析

本组研究中,借鉴了形态学方面的理论,将不典型肺结核分为:球形、楔形。这两种肺结核表现不典型,难以和肺癌进行鉴别[3]。根据多方面的评价,本组所有患者均被误诊为肺癌。排除医生诊断水平的差异外,本文发现部分影像特点与肺癌不符。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孤立结节及肿块的诊断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胸廓骨质破坏 在阅读CT影像时,如果发现孤立性肿块,则应该重点观察胸廓的骨质。肺癌患者在发病期间,肺癌所造成的肋骨或胸椎转移并不少见。同时,当胸椎转移时,表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当此类骨质遭到破坏后,要首先考虑孤立肿块是否为原发性肺癌[4]。本组研究中,30例患者均没有出现骨质转移的现象。除此之外,由于影像征象不典型,使诊断的难度很大。

3.2.2淋巴结表现 通常情况下,在肺癌CT检查中,大部分显示淋巴结肿大,且淋巴结肿大境界清晰。但是,部分肺癌影像也会显示纵膈、两肺门淋巴结肿大。研究表明,肺结核淋巴肿大多为小于2cm的环形强化,且较为清晰。基于此,在诊断的过程中,导致误诊。虽然上述结果与相关文献的结论是一致的,然而鳞癌合并纵膈淋巴结肿大比较普遍。所以,为了确诊疾病,需要对淋巴结与肿块的形态进行分析。

3.2.3病灶内的钙化 肺结核的病理表现比较多,包括渗出、增殖、干酪样坏死、钙化、纤维化。针对老年人来说,发生钙化的几率比较高。当患者的钙化现象比较明显时,就可以得到确诊。本组30例中老年人中,均没有出现钙化现象。经病理推断,有可能为增值期或者干酪坏死。

3.2.4病灶的形态及边缘 肺癌受到生长速度的影响,导致肿瘤边缘各部分分化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从形态上来看,以叶状肿块为主,且与球形相似,边缘模糊,境界清晰。本组研究中,病灶的形态表现为楔形,或者球状。有27例患者被误诊。经分析,主要的原因在于: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缺乏对肿块胸膜反应的认识。同时,在观察肿瘤形态时,缺乏全面性。部分病灶为楔形,被误诊为球形。除此之外,对于病灶周围存在的卫星病灶,没有注意到。

3.2.5病灶的强化 在肺部孤立性肿块诊断中,经常采用CT检查方法,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研究表明,在病灶诊断时,要重点观察病灶的强化程度。从临床经验来看,进行肺部孤立性肿块诊断时,需要选择多层CT薄层重建技术。然后,在相同的层面上,观察病灶的强化程度。这样做,可以防止出现部分假象[5]。本组患者在CT扫描的过程中,虽然给予了增强扫描,然而在常规7mm层厚下对比病灶前后强化程度,导致测量的面积、范围出现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使部分病灶呈现出假增强的现象。

3.2.6病灶内孔洞 当病变坏死后,液化的成分会从支气管引流排出,最终形成空洞。在鉴别球形结核与肺癌时,空洞可以作为重要的指标。根据相关研究,肺结核结节不足2cm时,很容易发生空洞。相反,肺癌结节小于2cm时,很少发生空洞。本组研究中,虽然有5例表现为空洞,然而由于医生过分重视病灶形态,没有注意到次要征象,最后导致误诊。

综上所述,中老年不典型肺结核诊断中,因为CT影像比较复杂,诊断难度大。特别是在中老年患者中往往常与周围型肺癌混淆,较容易误诊为肺癌。研究表明,在充分应用多层 CT 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因此,必须建立正确的诊断思路。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采用多种处理方式,进行全面观察。只有这样,对所有征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杨永海.基于不典型肺结核的X线及CT诊断临床价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1(03):363-364.

[2]李广明,陈辉.结节或包块型不典型肺结核CT影像特征及意义[J/OL].齐鲁医学杂志,2015,17(06):105-106

[3]周毅.不典型肺结核的DR及CT诊断价值对比评价[J].吉林医学,2016,15(01):162-163.

[4]甘中亮,张金增.不典型肺结核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河南医学研究,2016,18(06):1055-1056.

[5]郭周中,刘特,杨正军,李刚毅.不典型肺结核的DR及CT诊断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4,25(10):42-43.

论文作者:石宏峰1,张红梅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3

标签:;  ;  ;  ;  ;  ;  ;  ;  

中老年人不典型肺结核的CT诊断论文_石宏峰1,张红梅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