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对园林景观的影响论文_1王培培, 2曹军营

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对园林景观的影响论文_1王培培, 2曹军营

1王培培 2曹军营

1北京炎黄联合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

2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对中国园林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园林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的风格是由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决定的。本文简述了儒家、道家、佛家这中国三大主流思想对中国园林景观形成和发展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园林;儒家;道家;禅宗

1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谈及其主流思想,首先便是由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儒家;其次即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道家;然后便是佛家的禅宗思想。尤其是道家文化在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很多方面具有其绝对的优势地位,甚至可以说中国的艺术史是道家文化的艺术史也不为过。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主流思想,这三大主流思想决定着中国人的主流观念和审美观念。这三大哲学体系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即使是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现代亦不例外。

2儒家思想对园林营造的影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作为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思想手段而大力推崇。儒学便开始了引领中国文化的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官方哲学”,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在汲取了道家的思想精华以后,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作为天地万物中的一员,其心境要与之融合为一体,在吞吸吐纳之间与万物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

中国封建社会历时二千年,封建社会以农业为基础。农业社会对气候有极大的依赖性。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增强了对自然的崇拜。在古人眼里大自然是神圣的、伟大的。作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学提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统一的,以及强烈的崇拜之情导致中国园林亦讲究“师法自然”,将大自然引入庭院。而且儒家的“比德”说认为自然是与人的精神和内在情感紧密相连的,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与自然山水之间是相似的、相通的。儒家不仅倡导积极“出世”的人生观,倡导“学而优则仕”,而且倡导不仕而退,做一个“儒隐”的观点。这是社会上文人间的一种主流态度,他们以一种拥抱大自然的姿态修建园林,以自然山川为模板“效法自然”。

中国园林史从侧面体现着中国社会史,反映着各个社会时期。儒学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思潮,但道家、佛家在主流政治之外也体现着其强劲的“市场占有率”。这和社会基本需要是一致的,毕竟“出仕”者少,失意者多。就历史上看,往往儒家兼有道学和佛学的思想。分别处于不同的时事,治世儒长道消,乱世儒消道长。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是儒、佛、道多种思想交相融会,互为交织的状态。

3道家思想对园林营造的影响

道家学说自春秋创建以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道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甚深影响甚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在受到道家影响之后确立的,而在道家学说之中也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的崇拜程度极深。这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理念——自然,一切由自然出发“师法自然,效法自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基本确立,也是其确立自然审美艺术形式的形成时期。魏晋南北朝由于时局动荡、战争频发,“老庄”思想及其盛行。道家思想被大力推崇,人们欣赏大自然、喜爱大自然、模仿大自然。同时,山水诗、山水画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人们向往陶渊明诗中“桃园”胜景的生活,纷纷效法自然山林建造私家园林。但此时已不仅是单纯的模仿再现,而是经过人为的设计提炼。在老庄“无为”的思想影响下,此时的园林虽然经过人工提炼概括,但力求保持自然的形态,即建立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营造理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此道家思想便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深深的影响着后世的园林风格。

道家思想里的求仙问道的神仙思想是人们对自然的原始崇拜以及对生命的美好向往。这种思想丰富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中国东海仙山的神话相传,在浩瀚的东海中有三座仙山——方丈、蓬莱、瀛洲,山上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当然这只是美丽的神话传说,是人们的美好向往。自古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最为疯狂也最为恳切。所以便有了秦始皇“兰池宫”模拟海上仙山的造园形式,自此“一池三山”就成为一个典型的以神话传说为摹本建造园林的例子。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对神话传说中山水境界进行模仿的先河。园主通过这种形式即寄托了自己的美好愿望也暗喻自己有很高的身心境界。

道家寻求的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无为的人生观。在中国几千的历史长河中,乱世多于治世,外族入侵,昏君无能,奸臣当道,时局动荡举不胜举。一些文人、官宦在不能“出仕”“治国,平天下”时,只好转向道家的“无为”从而隐退。这里涉及中国文人的一个心理,无论是哪种情况在儒家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文人没有谁是“看破红尘”真正甘心隐退的。故而大多都是修建园林“隐于市”或“归田园居”而非“隐于林”。其二,文人向来是清高的但又是最受人尊重的社会群体,官宦和商贾则是充满了尔虞我诈和铜臭,并不十分被人尊重。所以他们向往文人的心理地位,而且他们有十分雄厚的财力去建造园林。所以以上两种社会原因对文人园林、私家园林的建造和发展不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动力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佛家禅宗思想对园林营造的影响

禅宗自菩提达摩传入六朝开始,与中国本土哲学文化结合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禅宗思想。禅宗思想在我国流传广泛,并发展成多个门派,并向外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以及北美等地区。禅宗思想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通过自我内心的修行达到精神的顿悟和解脱。这种思想正和儒家所提倡的的“儒隐”“中隐”产生了共鸣——不必归隐山林便能修身悟道,自修心性。这刺激了文人士大夫修建园林的主观能动性。禅宗思想的传入在古典园林的营造方面使人们对精神空间的塑造,审美易趣的追求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轮廓。开始以特有的宇宙哲学构造园林,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禅境即为心境,禅学相较于道家玄学思想对内心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诠释。丰富了人们对内心精神世界的追求。禅宗哲学的“顿悟”“自性论”启发了文人士大夫的思维,促进了意境论美学思想的形成。禅宗的对自我内心修行的思想更支持了“城市园林”的修建。

禅与儒、释、道的结合衍生出宋、明理学,使得禅宗在我国盛行。禅宗的自我内心修行的提倡,使人们在自然山林中修行的要求转向内心感悟。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得到进一步的审美升华,开始了写意园林的时代。唐朝后期对内心体验感悟的重视,人们在思想深度上开始对园林空间的进行构筑。已达到“境有界、心无疆”的意境效果。于是出现了“小中见大”“壶中天地”“咫尺山林”等类似的营造园林空间的。这在文人园林中体现最为突出,文人造园不比皇家园林,在人力、财力和园林面积、规模上都有很大限制。通过禅学思想的诠释,小巧玲珑的文人园林以“小”为妙,以少胜多。在有限的咫尺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禅宗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使中国古典园林向写意转变,更丰富了园林的审美思想,完善了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标准。

参考文献:

1. 陈从周. 中国园林.1996年版. 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1996年.第42页

2. 柯灵,张海珊.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6集?笔记文学集一.上海:上海书店,1995年

3. 吴肇钊. 中国园林立意?创作?表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4. 余志超. 细说中国园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

5.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6. 文史知识编辑部.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7. 魏士衡. 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

8. 钟国庆,陈向荣.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肇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论文作者:1王培培, 2曹军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0

标签:;  ;  ;  ;  ;  ;  ;  ;  

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对园林景观的影响论文_1王培培, 2曹军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