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分析论文_严红亮

安乡县人民医院 湖南安乡 415606

摘要:目的: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12月期间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82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并分析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类型、不良反应的类型与临床表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结果:所涉及的药物包括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占比最大(26.8%),头孢西丁占比最小(2.4%)。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过敏反应、泌尿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以及循环系统反应,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25.6%),循环系统反应发生率最低(8.5%)。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个体差异,用药期间或前后12h内饮酒,环境因素,年龄过大或过小,合并用药,饮食因素,情绪因素,患者本身生理、病理、免疫学状态,药物用量过大,输液速度过快,药物质量不合格,个体差异占比最大(30.5%),药物质量不合格占比最小(1.2%)。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现象较为常见,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为了提升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应加强用药管理。

关键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头孢菌素类药物

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杀菌抑菌的效果,在临床治疗中获得了广泛应用[1]。然而,也因为此类药物的普遍应用,导致其临床滥用情况频发,因此也造成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提升[2]。为了进一步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情况,现对本院2017年1~12月期间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8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12月期间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82例患者,其中男40例,女42例;年龄18~75岁,平均(45.1±10.3)岁;有过敏史者58例,占比70.7%;所有患者都无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所涉及的药物包括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头孢呋辛。

1.2方法

收集并整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个人资料(性别、年龄、疾病、疾病分类、治疗方案等)、药物类型、用药剂量、不良反应的类型与临床表现等,分析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3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x2检验,以P<0.05提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类型

所涉及的药物包括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占比最大(26.8%),头孢西丁占比最小(2.4%)。见表1。

表1 82例患者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类型(n,%)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预防性和治疗性抗感染用药的情况越来越常见,因此也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提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带来了严重威胁。已有临床研究表明,抗生素的滥用会造成细菌变异,进而导致药效下降,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3]。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具有杀菌力强、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4]。但该类药物的滥用情况依然存在,因此导致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正逐年递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经统计分析发现,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居多,且有过敏史的患者诱发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明显大于无过敏史患者,分析原因,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部分患者是过敏体质者,其过敏的发生率比一般人高,过敏原也更多,常见的过敏反应主要为药热、哮喘、皮肤红斑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休克症状。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期间或使用前后12h内是禁止饮酒的,患者如果在这些时间段饮酒,则极易诱发不良反应,主要症状为面红、头痛、恶心、呕吐、呼吸频率变高、呼吸困难、盗汗、心动过速、低血压、心率失常等,分析原因,或与头孢骨架结构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饮酒后,酒精会导致乙醛脱氢酶活性降低,血中乙醛指标上升,导致药物的正常代谢受影响,严重者还会导致药物和酒精出现相互作用,促使机体释放组胺,进而产生“双硫仑”样反应[5]。尤其的对心血管疾病、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以及老年患者而言,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更应该强化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因为此类患者诱发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更高,也更加严重。

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除了个体差异和饮酒外,还和环境因素、年龄过大或过小、合并用药、饮食原因、情绪原因、患者本身生理、病理、免疫学状态、药物用量过大、输液速度过快、药物本身质量不合格等因素有关,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除了过敏反应外,还包括泌尿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以及循环系统反应等。患者身体虚弱、饥饿、情绪低落时,机体因药物而出现应激反应的可能性就大大提升了,因此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相关研究报道也指出,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在于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也可能是因为联合用药时出现药物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致。也有研究报道指出,联合用药的种类越多,诱发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大[6]。

因此,为了降低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首先,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的相关标准,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正确的药物进行防治,同时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疗程,例如,营养不良、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可能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因此用药的剂量不宜太大,也不可长期用药,治疗期间应及时补充维生素K,以尽快恢复凝血酶原时间。其次,在患者用药前,应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用药前后3d不可饮酒。最后,应做到不良反应的及时发现与对症处理。

综上所述,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现象较为常见,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为了提升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应加强用药管理。

参考文献:

[1]沈晓光.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分析[J].饮食保健,2016,3(22):253-255.

[2]纪泽洪.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8):192-193.

[3]钟良.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回顾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2):173-174.

[4]李楠,沈庆明,曲桂霞.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6):151-152.

[5]曹蓉,刘春娥.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所致不良反应的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3):119-120.

[6]王梅香.头孢菌素类药物各种不良反应表现及预防措施的探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0):96-96.

论文作者:严红亮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  ;  ;  ;  ;  ;  ;  ;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分析论文_严红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