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_郝东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_郝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济南 250000)

【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001-01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有效心搏每分钟低于60次的各种心律失常,包括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逸搏或逸搏心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等种类。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以持久的脉搏缓慢为主并伴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等为特征,严重者可出现晕厥、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中医学多见于“心悸”、“怔忡”、“胸痹”、“眩晕”等范畴,脉见迟脉、结脉。

1.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近年来,对本病病因病机,临床研究颇多,因患者多见迟脉,并有沉、细、涩、结等脉象,临床症状多以心悸、气短、乏力等心气虚症状为主,并多有面白畏寒、眩晕昏厥、腰酸膝软等心肾阳虚的症状,所以临床研究普遍以心肾阳虚作为本病的病理基础,病机主要概括为,心肾阳虚,心气虚弱,无力推动血脉运行,气虚血滞所致。临床上本病症的中医辨证以心气(阳)不足、气阴两虚、心肾阳虚、阳虚欲脱、痰浊内阻、心脉瘀滞等证型最为常见[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2]。缓慢性心律失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者常表现为心脉瘀阻证及心血不足证,治宜活血通脉、补心养血;因肺源性心脏病引起者多为痰扰心脉证,冶宜行气化痰;因心功能不全引起者常以心血不足证辨治,甚至考虑心阳虚脱证,冶宜回阳固脱;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者则更多以心神不宁证论治,冶宜养神。

2.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根据该病的基本病机,总体采用益气温阳的治疗大法。其中麻黄细辛附子汤运用广泛,并且未见有明显副作用报道[3]。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现代医家用其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明显效果,推测其机理可能有: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心肌缺血缺氧,以及对心肌细胞离子转运[4]和抗氧自由基[5]等作用。陈明,曾子芸等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VIP、CMB三大数据库关于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心动过缓的文献,选择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对照试验(CCT)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28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文献,计2109例患者,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得出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心动过缓优于单纯西医疗法及其他中医药治疗[6]。

周沛根等认为皆因久病体虚,损伤心阳,鼓动无力,气虚血瘀所致,故“温补心阳,益气化瘀”为根本治法。参附汤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的功效,人参大补元气为主药,配附子回阳救逆而固脱,为阳气衰微欲脱之有效要方。其以参附汤为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64例,总有效率为90.6%,证明了参附汤具有强心,加快心率,抗心律失常,促进心肌供血等作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文高教授从事心律失常研究30多年,张老师认为心律失常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多以气虚为主,或兼有血虚与阴虚、 阳衰,而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标实证则多以血瘀为主,或兼有气滞、火邪、痰浊、水湿为患。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证属阳气虚衰者,治以益气活血温阳复脉法,常用保元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方中常用桂枝温振心阳,佐以砂仁行气化湿,温脾开胃,并结合应用人参、黄芪等补气药和附子、补骨脂、麻黄、细辛等辛温助阳药,适当配伍三七、川芎活血化瘀之品[8]。

张景凤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应分清虚实,虚者与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相关,实者多指血瘀、痰浊扰心,临床上多为虚实夹杂。其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关系密切。心脾两虚导致心血亏耗,常用归脾汤加减。肝肾阴虚导致精血不足,心神失养,常用四物汤合二至丸加减。肺气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常用养心汤合补肺汤加减。血瘀导致心阳被遏,常用血府逐瘀汤。痰浊蒙蔽心阳,心脉鼓动无力而发病,常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9]。

白丽梅、刘国勋、周进国等利用益气助脉方(人参30g,黄芪10g,山茱萸10g,炒酸枣仁15g,赤芍药15g,丹参20g,全蝎3g,土鳖虫3g,甘松9g,五味子15g)与盐酸阿托品对照试验。治疗组病态窦房节综合征29例,总有效率72.4l%,对照组病态窦房节综合征15例,总有效率4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慢快综合征48例,总有效率60.42%,对照组慢快综合征23例,总有效率21.7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治疗组(P<0.05)[10]。从而得出益气助脉方治疗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良好。

3.总结与讨论

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较理想的治疗方法,除病因治疗外,目前临床常用药物治疗包括阿托品、山莨菪碱,α、β受体激动剂及拮抗腺苷受体作用的药物氨茶碱等,但副作用明显;进一步治疗是安置心脏起搏器,亦因价格昂贵、有创技术性等在临床尚未广泛推广。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着疗效可靠、价格便宜、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并且精准的辨证论治以及整体调节,对于临床症状有着明显改善,为广大患者所接受,有着良好的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1]刘萍,刘玉月,阿拉坦嘎日地,苏和等.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药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4)0:122.

[2]赵厚熙.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心病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安徽芜湖).

[3]李夏,张明飞,贾波等.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中医药,2013,33 (5):126.

[4]崔英海.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窦综合征[J].亚太传统中医药,2008,4(12):37.

[5]陈明,高卫平.麻黄细辛附子汤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24(5):583.

[6]陈明,曾子芸.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5年3月第30卷第3期 CJTCM P,M arch 2015,Vol.30,No.3.

[7]周沛根.参附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64例[J].陕西中医2005年第26卷第7期.

[8]杨洁,张文高.张文高治疗心律失常三法[J].(2011)09:1887.

[9]王亚飞,张景凤.张景凤自拟方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验案1例[J].(2013)06:93.

[10]白丽梅,刘国勋,周进国.益气助脉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2014)02:285.

论文作者:郝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7

标签:;  ;  ;  ;  ;  ;  ;  ;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_郝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